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是指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西德尼温特劳布和尼古拉斯卡尔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内生货币理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论证的,他们认为货币需求通过政府的压力,转换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这就是说,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自主性货币政策

  温特劳布认为,商品价格是在劳动成本及劳动成本之上的某种加成决定的。假定劳动生产率随时间的推移而提高的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名义工资率(w)的相对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A)的提高,物价(P)就会上升,从而社会名义收入(PY)也就增加,货币需求随之增加。如果此时中央银行拒不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导致利率上升,投资、真实收入以及就业量就要缩减,以使货币需求与供给在低收入水平上被迫相等。这当然是中央银行,特别是政府当局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只要货币工资在谈判桌上外生地决定,货币当局就最多只能保证货币的充分供给,以消除充分就业和增长的金融障碍。

  卡尔多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的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中央银行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货币当局除了满足“交易需求”之外,别无选择,否则整个金融系统都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该观点表明,在中央银行制定和维持的任何既定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曲线的弹性都无限大,即货币需求创造自己的货币供给,供给因此而能满足经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曲线呈水平。

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基本模型[1]

  温特劳布提出内生货币供给模型,他的著名工资定理是该模型的基础。根据这个定理,商品价格劳动成本与某种加成之和决定,即:P=K(W/Q)

  其中K代表外生制度环境所决定的企业垄断程度,总名义工资(W)与实际产出Q之比是全部产出的单位劳动成本。用L(总劳动收入)去除W和Q,可以得到下述等式:

  P=K(w/A)

  其中叫是以名义货币计算的年平均工资率,A是平均劳动生产率(Q/L)。假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稳定,那么名义工资率的相对增长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w>A),物价就会上升。因此,利用一般符号,可以写成:P=P(w)

  其中叫通过集体议价外生决定,即物价是名义工资的函数,两者正相关变化。这是美国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条重要结论。

  根据温特劳布的工资定理,货币收入的流通速度是既定的,工资率的任何过度增加(w>A)都将导致物价的上升。因为,物价由单位劳动成本与稳定的加成构成。对于任何给定的产出水平(Q)和相应的就业水平,其直接效应是名义收入(Y)按比例增加。因为,名义收入等于一般物价水平乘以实际产出(Y=P*Q),在Q既定的情况下,工资变动影响物价,物价变动影响名义收入,名义收入增加又与物价提高成正比。但由于Y=P*Q的等式是最基本的和不可改变的,那么工资物价上涨的结果只能是产出的下降,作为决定产出的变量一一就业也将相应下降。显然,避免失业增加的办法只能是增加货币供给。当然,中央银行也可以继续执行它既定的货币供给计划,但是,用温特劳布的话来说,它以“失业和人类的苦难为代价……但是,对于现代民主社会来说,这样做在目前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这就是说,货币供给只能以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相应增加。它不为中央银行独立决定,而由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所决定,这就是温特劳布的货币内生性理论。

  对温特劳布来说,物价水平的变化是单位劳动成本变化的结果,货币供给直接与实际产出水平和就业相联系,它与物价水平的间接联系是通过增加失业,抑制工资来实现的,而失业的增加则是中央银行拒绝充分满足增加的货币需求的结果。温特劳布认为,只要货币工资在谈判桌上外生决定,货币政策对物价就只有间接影响。而且,除非中央银行无视政治当局的权威,即不惜引起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大幅度下降,货币政策才能保持物价稳定。否则,物价就是工资的函数,而不是货币供给的函数。货币供给只能对物价起“支撑作用”,或者用温特劳布的话来说:“只要物价水平主要由中央银行所不能控制的工资谈判所决定,货币当局最多就只能保证货币的充分供给,以消除阻碍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金融障碍,货币当局并不拥有控制物价水平的有效手段。”

  温特劳布命题的一个变体是卡尔多内生货币模型。卡尔多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作为最后的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这就使中央银行坐在自己的炸药桶上,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导致灾难性的债务紧缩,货币当局除了满足“交易需求”外,别无选择。卡尔多说:“中央银行不能拒绝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如果它这样做了,即每天或每周确定一个固定的贴现额度……中央银行就不能履行其作为银行体系最后贷款人的职责。该职责对于保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极为重要。因为货币当局不能接受银行体系崩溃这一灾难性的后果……在信贷一货币经济中,‘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它直接随公众对持有现金银行存款需求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独立于这种需求的变化。”

  卡尔多的观点表明,在中央银行制定和维持的任何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曲线的弹性都无限大,即货币需求创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因此完全满足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卡尔多首先发展了这种特殊形式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卡尔多的观点可以用图1来表示,纵轴表示由中央银行外生决定的利率,横轴表示货币存量SM1,和SM2是货币供给曲线,它们表明在每个可能的利率点上,都有一条与横轴平行的货币供给曲线SM,因为中央银行要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就只能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的货币需求。图中的货币需求曲线D是名义收入的函数,D(Y)的负斜率表明,利率越低名义收人越多,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货币与收入的关系就不是M决定Y,而是Y决定M。因为,卡尔多假定,政府收入政策可以保障公众的收入水平,物价相应是个常数。D(Y)曲线因此表明,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越高,货币的名义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

  假定在A点上,货币需求M2对应利率水平i2上的货币供给,此时实际产出并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若中央银行在政府的要求下,把利率下降至i2,则在既定公众信心和企业预期的条件下,投资增加。若政府的收入政策、物价政策保持不变,实际产出的增加将导致名义收入增加,而名义收人增加又将导致均衡点由A沿着D(Y)移动到C点,货币需求也将沿横轴由M2移至M1。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中央银行只能同意增加货币供给(BC),在C点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再度实现均衡。从动态过程看,货币供给曲线SM与货币需求曲线D(Y)为同一条曲线,因为利率的变动使每一条可能的SM线与D(Y)的交点都发生在D(Y)上,D(Y)就成了利率变动时的货币供给曲线。它表明利率下降,投资和名义收入增加,这又带动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满足这一增加了的需求,货币需求因此创造了货币供给。这就是卡尔多的货币内生性模型。

  卡尔多认为,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实际上并没有控制能力,货币供给“依赖为收入水平决定的需求”,而且,要想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中央银行必须作为最后贷款人满足对于货币的需求。

温特劳布内生货币理论与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比较[1]

  第一,两种理论的内生性都是它们外生性的隐蔽形式。不管是温特劳布的对“政治”的服从,还是卡尔多的在既定利率水平上无限地供给货币,实际上都表明中央银行能够外在地决定货币供给。换句话说,他们理论的内生性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压力和职责的无奈和服从来实现的,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实际上隐含在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中。可以肯定,这种内生性显然不及我国计划经济货币供给的“倒逼”以及英国莫尔的“水平主义”那么彻底,因为,计划经济中的现金发行存贷差额自行增加;莫尔的商业银行随时能获得所需准备金,这种现金和准备金的增加几乎不必得到人行总行或中央银行的许可。

  第二,两种理论的“政治”含义不同。温特劳布的理论以他的工资理论为基础,他强调只要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会置中央银行于不得不增加货币供给的境地。卡尔多的理论则建立在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上,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央银行也只能增加货币供给。而且,因为温特劳布主要讨论美国的情况,美国联储的最后贷款对象主要是私人金融部门;卡尔多则讨论英国的情况,英格兰银行为了避免发生“挤出效应”,而主要为财政筹资需要,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联储要比英格兰银行更多地承担解决就业问题的责任。所以,温特劳布模型中的“政治”因素在卡尔多模型中并未完全消失,但是,其作用却要相对小一些。

  第三,两种理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不同。温特劳布模型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常数,证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必须随货币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并充分满足这种增加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加为名义收入的增加所带动。卡尔多则从货币供给是“需求决定的”,而不是“供给决定的”论点出发,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是稳定的(与货币主义的命题不分轩轾)结论。其理由只是因为货币供给量很容易对货币需求量的变化作出反应,所以货币流通速度无需发生变动。换言之,只有在中央银行采取充分满足货币需求的方针时,既定利率水平上的货币供给曲线才有无限的弹性,其流通速度才是不变的。当货币供给的反应不完全时,即货币存量不随支出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时,流通速度只能相应提高,反之,流通速度将会下降。

  第四,两种理论的因果链不同。在温特劳布的理论中,物价水平的提高是单位劳动成本上升的结果,为避免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的下降,中央银行只能增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因此只能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并通过此后两者与物价水平发生间接的联系。卡尔多的因果链则大体为,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导致利率下降,并直接刺激投资,使收入按投资的若干倍数相应扩大,收人的增加将导致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在既定再贴现率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只能予以满足,否则整个金融系统都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第五,两种理论涉及的基本变量不同。温特劳布的理论仅以单一工资定理为基础,主要涉及工资变量。而卡尔多模型则讨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增加的反应,它与货币收入变化率有关,而且涉及这样一些因素:(1)需求压力,(2)国内投资,(3)出口,(4)财政政策,(5)工资上涨率,以及(6)公共部门借贷要求的变动等。所有这些都影响货币需求,并最后作用于货币供给。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局限[1]

  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曲线是条水平线,这对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的传统理论是极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正如所有草创未竟的理论难免存在着前提的不充分和论证过程的粗糙一样,他们的理论也难以完全超越类似的局限。

  首先,温特劳布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设政府领导人不容许经济偏离充分就业状态,哪怕是稍微的非充分就业状态。这实际上是自由派的幻想,几乎所有的政府为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都倾向于付出失业和衰退的代价,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的实践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这种自由派的幻想。

  其次,温特劳布和卡尔多模型认为中央银行只能顺应货币需求的假定并不充分。因为,中央银行从未将充分满足货币需求作为政策目标,“按需供给”不仅不会成为它的自觉行动,甚至在当今发达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保证下,中央银行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拒绝行政当局对其增加货币供给的要求。尽管未必充分,但只要货币供给不相应增加,就足以使货币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而不是条水平线。

  再次,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是常数,甚至其函数形式也不稳定。常数的货币流通速度与其稳定的函数形式分别是温特劳布和卡尔多的重要论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拉德克利夫委员会认为,无法找到“任何理由来假设或找到历史上任何经验来说明:货币流通速度存在任何限度”。此说法无疑是正确的。而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自发地满足货币需求,从而使得中央银行无需完全按货币需求供给货币,其货币供给曲线是水平线的理由因此而不够充分。

  最后,未能充分讨论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同方向变动的影响。如果利率提高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则意味着货币需求乃至货币供给的减少,那么,按照内生货币理论,货币供给曲线不是水平的,而是与利率负相关的。实际情况恰恰是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同方向变动。温特劳布的模型中没有提及这种情况,卡尔多水平的有效货币供给曲线中虽已经包含着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以弥补货币供给不足的思想,却未能作深入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胡海鸥,贾德奎编著,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02,第199页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