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收入政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收入政策(Income Policy)

目录

什么是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价格控制”,是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之一,指政府为了影响货币收入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它是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一层次的调节功能,它制约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收入总量目标着眼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根据供求不平衡的两种状况分别选择分配政策和超分配政策。收入政策的结构目标则着眼于中长期的产业结构优化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重处理积累与消费、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各种收入的比例、个人收入差距等关系。

  收入总量调控政策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机制来实施,还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法律调整等机制来实施。财政机制通过预算控制、税收控制、补贴调控和国债调控等手段贯彻收入政策。货币机制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调控货币流通量、调控信贷方向和数量、调控利息率等贯彻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

  收入政策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根据这种理论,现代经济社会是以不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工会也是一种垄断组织,货币工资和价格决定于工会和公司的垄断势力。本来,高失业水平可以抑制工资和价格的上涨,但现代社会对失业变得不能忍受,工会和公司具有操纵工资和价格的力量,使开工不足或失业时也能提高工资和价格。因此,只有推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这也便随之带来货币工资和价格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即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区分为等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为非通货膨胀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为通货膨胀性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边际产品增长率的差额就是价格水平的增长率。由于通货膨胀时,工会和企业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保持自己的实际收入,货币工资和价格仍可以继续增长,并威胁到其他人的实际收入,导致更高的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因而,在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时,为抑制货币工资和价格,有必要采取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兰和瑞典。以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美国都曾实行过。收入政策可以是强制的,也可以是非强制性的。由政府提出工资和价格指导指标,或由政府进行口头劝告等是非强制性的;而由政府下达法令,实行价格、工资冻结,并由具体主管机构实施的是强制性的。收入政策具有一定的收效,但是在严重通货膨胀面前也往往失败。口头劝告、指导性指标等非强制性措施往往难以遏止通货膨胀上升的势头,而全面冻结价格、工资等的极端的强制性措施暂时能有一定收效,但一旦解除冻结,通货膨胀常会以更猛烈的势头出现。

收入政策的作用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在分配方面所制定的原则与方针。收入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调节功能。因为收人政策规定了货币财政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最终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人分配格局的变化是逐渐向企业和城乡居民倾斜的。这种变化导致民间资本大幅度增加,这就有了发展资本市场的条件。指通过把居民个人所得的增加率控制经济总体生产率增加幅度之内.从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政策和措施。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情况的分析,考察如何改善收入政策以发挥其稳定物价的作用。

收人政策的形式

  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种形式:

  1.工资与物价管制或冻结,

  即在某个时期内,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加以冻结;

  2.劝说,即政府劝阻工会资本家把工资与物价的提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

  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规定工资—物价增长率的最高限度,不得超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

  此外,有的经济学者还主张实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但在西方国家迄今并未真正实行这种收入政策。西方各国在60年代以后大多实施了以上三种不同形式的收入政策。一般认为,这种政策在短期内使菲利浦斯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有助寸:制止通货膨胀。但在长期内,这种政策不仅不能制止通货膨胀,相反,还会由于限制了资源的流动,使资源配置不合理而有损于经济的正常运行。为了更好地制止通货膨胀,必须把收入政策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起来使用。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货蟛胀”,“工资指导线”。“工资冻结”。

我国当前的分配格局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政策。在以劳动收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自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对劳动者个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企业职工实行按时、按件计酬,还辅以奖金津贴、补助等分配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这些措施使劳动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收入的增长自然带来积累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储蓄快速增长。收入与储蓄的增长,除参加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购买债券获得债券利息外,有的参加股票投资获得红利和差价收入,有部分人自办实业和从事贸易,获取实业利润和流通利润收入,还有部分人在正常劳动之外从事业余劳动获取劳务收入。事实上,劳动者除了获得“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外,还获得了按资分配收入和其他收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非劳动收入及其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将会大幅度增加。

  同时,由于对企业放权让利,使企业收入也得到较大增长。自1979年以来,对企业分别实行利润留成,利润递增包干,工资总额与利税增长挂钩,第一、二步利改税,利税分流等多项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了企业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积累功能将大大增强。企业积累除用于自我发展外,部分积累较多的企业分别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债券、参与实业、合作投资、股权投资和股票投资、期权期货投资等。

  从总体上可看出,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财政收入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从而政府储蓄投资能力也有所下降,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收入政策的手段

  国家实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1、强制性收入政策

  强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立法来冻结物价和工资,一般是在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的手段。

  2、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

  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即政府根据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规定每个部门工资增长限度,使货币收入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

  3、收入指数化措施

  收入指数化措施,即将名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名义收入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其作用在于避免或减轻物价上涨实际工资的影响。

  但是,收入政策很少成功,其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当的总需求政策与之相结合。收入政策(工资——价格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使总供给曲线下移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只要总需求的曲线同时下移,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并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但如果没有总需求曲线的下移相伴随,工资和价格控制将只是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终将爆发出来。

收入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着眼于短期供求总量均衡的收入总量调控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来进行,因而收入总量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企业留利增加,国家财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而导致了我国民间金融资产大幅度增加,并具有相当规模。随着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增加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社会积累资金向民众倾斜,向社会分散,这部分资金必然要寻找出路,或者储蓄,或者投资。由于资金分散,直接的实业投资很难普遍进行,大部分投资须借助于金融市场来实现。民间金融资产的增大、社会总积累向社会分配的趋向,将导致储蓄增加,同时增加证券市场需求,促进证券市场规模的发展和价格水平的逐步提高。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收入政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42.229.45.* 在 2013年5月8日 17:52 发表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