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货币供应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

目录

货币供应量概述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存款货币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础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或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

  按流动性标准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对中央银行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这种货币层次划分方法,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观察,中央银行可以掌握经济活动的状况,并分析预测其变化的趋势

  美国自70 年代以后,面对各种信用流通工具不断增加和金融状况不断变化的现实,先后多次修改货币供应量不同层次指标。到80 年代,公布的情况是:

  M[1A]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1B] = M[1A]+可转让存单+自动转帐服务存单+信贷协会股票+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M2 = M1B+商业银行隔夜回购协议+欧洲美元隔夜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票+所有存款的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

  M3 = M2+大额定期存单(10 万元以上)+定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存款

  L = M3+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储蓄债券+短期政府债券

  而日本的货币量层次划分又不同于美国,中央银行控制重心也有很大差异。其划分方法为:

  M1=现金+活期存款

  M2 = M1+企业定期存款

  M1 + CD = M1+企业可转让存单

  M2 + C = M1+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

  M3 = M2+CD+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的存款+信托存款以上美国和日本对货币量层次的划分,既考虑了货币的流动程度,同时也充分顾及本国金融体制金融结构、金融业务的状况。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居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 是广义货币量,M2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 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我国现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1]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Quasi-money),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English Terms英名名称中文翻译详细解释
M1Money Supply definition 1货币供应量M1货币供应的一种,包括所有实质金钱,例如纸币与硬币,也包括活期存款,即支票户口及即期户口
M2Money Supply definition 2货币供应量M2货币供应的一种,包括货币供量1,加所有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非机构性货币市场基金
M3Money Supply definition 3货币供应量M3货币供应的一种,包括货币供应量2,加所有大额定期存款、机构性货币市场基金、短期购回协议,以及较大型流通资产

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2]

  货币供给量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这两个因素,且是这两个因素的乘积。这两者又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

  1.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供给总量倍数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它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即中央银行投放并直接控制的货币,包括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具体又有以下11项决定因素,其中前6项为增加基础货币的因素,后5项为减少基础货币的因素。这11项因素是:

  ①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②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③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

  ④财政部发行通货;

  ⑤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⑥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⑦政府持有的通货

  ⑧政府存款;

  ⑨外国存款;

  ⑩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商业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赖以扩张信用的基础。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改变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一定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增多,货币供给量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

  2.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给量越多;货币乘数越小,则货币供给量就越少。所以,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又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因素。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并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决定于商业银行及社会大众的行为。

  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它们分别是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率通货比率。其中,法定准备率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又受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的高低、社会大众的资产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定期存款比率和通货比率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又具体受收入的变动、其他金融资产收益率、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这三个经济主体行为所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应量的分析与估算

  货币供给是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变量,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估算:其一是以原始存款为起点,通过计算派生存款总额来分析存款创造规模;其二是以基础货币为起点来计算货币供应量。长期以来被广为讲授和使用的存款创造模型,就是根据存款创造理论建立的。但是,该模型对提现率、转存率等变量的处理过于简单,其原理不甚明确,论述存在谬误。同时,如何把以原始存款为参照和以基础货币为参照的理论统一起来,也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国外关于货币供求的研究角度与我国不同,所以基本没有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充分研究了提现和转存对存款创造产生影响的途径,之后探讨了存款创造的实际过程,进而重新解释了复杂情况下的存款创造机理,建立了新的模型,并证明它和以基础货币为起点的货币乘数理论的内在一致性,阐释了原始存款与基础货币的对应关系。

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的区别[3]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来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 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

一、调控机制的一般模式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无论哪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社会制度和何种经济管理体制,尽管各国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和广度有异,但就其调控体系的一般模式而言,有其明显的共性,可用以下图示: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1.jpg

  但必须指出,就这个一般模式而言,还不能区分不同类型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不同特点,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不一定采用相同模式。从大类上划分,可分为直接型、间接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二、直接型调控模式

  当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采取直接管理体制时,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就只能是运用指标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调控形式,通过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行政手段来直接控制现金流通量和银行系统的贷款总量,以此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月标。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 年以前均采用过计划指标控制这种模式,见以下图示: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2.jpg

  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都采取过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与高度集中型经济模式下以实物管理为主的直接控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下,中央银行在全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各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有根强的依附性。在此情况下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因为指令性计划一旦制定,中央银行就运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地贯彻执行。所以,只要中央银行不突破计划,不增拨信贷资金,不迫加货币发行,那么,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就不会突破预定的指标。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轨的当今世界,这种直接型调控模式暴露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它不利于充分维护广大基层银行的自主权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有效调节经济的作用;因为管理办法僵死,时而会造成经济的波动和决策的失误,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容易出现“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等弊病。

三、间接型调控模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经济运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过渡已是历史的必然。这种模式见以下图示: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3.jpg

  间接型调控的特点是:它所依存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相当规模和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并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较好地尊重微观金融主体的自主权;较好地起到抑制经济波动的缓冲作用。

四、过渡型调控模式

  过渡型调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的模式。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有些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但因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加上财政、外汇赤字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等,还有必要对经济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这种模式见以下图示: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4.jpg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已从传统的直接管理体制过渡到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运行,国家既运用经济手段,也运用计划行政手段。特别在宏观失控的情况下,采用一些直接控制手段会收到较快的成效。但从长远观点看,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央银行采用间接型金融宏观调控模式已是必然趋势。由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在宏观经济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明显;

五、资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组成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是一个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为说明问题,它的组成可用以下三个层次剖析:

  1.调控主体。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用图表示为: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5.jpg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我们不妨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供应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始初货币)的多少,决定整个调控机制运转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入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始初货币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始初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应适量的货币,当然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运转的影响作用。

  2.基本因素。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用图表示为: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6.jpg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

  图1-6 有,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法定存款准备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等,这些因素共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如图1-7 所示。

  这里:(1)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按规定缴存中央银行的那部分存款同所吸收存款之比;(2)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保有的不运用于其资产业务的准备金与活期存款之比;(3)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4)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以上诸金融变量中,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钠是(1);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2);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3)和(4)。

  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剖析,将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各组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7.jpg

  成部分合一,图示如下:

  Image: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图1-8.jpg

  必须说明,以上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加以考虑,如果将时间变量和利润因素引入,其实际运转过程就更为复杂。

我国2006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             单位:人民币亿元(Unit:100 Million Yuan)
项目(Item)2006.012006.022006.032006.042006.052006.062006.072006.082006.092006.102006.112006.12
货币和准货币(M2)
Money & Quasi-money
303571.65304516.27310490.65313702.34316709.81322756.35324010.76327885.67331865.36332747.17337504.15345577.91
货币(M1)
(Money)
107250.68104357.08106737.08106389.11109219.22112342.36112653.04114845.67116814.10118359.96121644.95126028.05
流通中现金(M0)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29310.3724482.0223472.0324155.7323465.3223469.0823752.5924185.3625687.3824964.1625527.2527072.62

参考文献

  1. 人民银行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2001年)
  2. 吴艳华,任丽萍.财政与金融.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8
  3. M0/M1/M2概念 - 大卫新浪博客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5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货币供应量"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18.28.30.* 在 2010年9月16日 10:55 发表

货币存量可以和货币供应量混为一谈吗?货币存量不是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量吗( ⊙o⊙?)不懂

回复评论
Dan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9月16日 14:24 发表

218.28.30.* 在 2010年9月16日 10:55 发表

货币存量可以和货币供应量混为一谈吗?货币存量不是指某一时点上的货币量吗( ⊙o⊙?)不懂

在某一时点上,货币存量与货币供应量是相同的。

为了做区分,现已整理出新条目货币存量

回复评论
114.35.164.* 在 2012年6月9日 21:40 发表

讚!!

回复评论
萌德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0月6日 20:52 发表

Dan (Talk | 贡献) 在 2010年9月16日 14:24 发表

在某一时点上,货币存量与货币供应量是相同的。

为了做区分,现已整理出新条目货币存量

不用纠结,货币供给通常是指货币存量。

回复评论
萌德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0月6日 21:03 发表

我想问一下,现在还有那么多储蓄吗~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