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競爭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求職競爭力、就業求職競爭力、求職時的核心競爭力
目錄 |
求職競爭力是屬於個人核心競爭力範疇,主要是指在能力系統中起主導作用,能使其在就業市場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並可持續發展的、獨特的並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種綜合能力。
求職競爭力指求職者在就業求職過程中,相對於其它競爭對手而言,能更加有效地讓用人單位接受和接納自己的特點、特長、優點和優勢。
從個體來看,競爭力是每個人的能力或素質;而從整體上看,求職競爭力的核心問題是勞動力資源的市場競爭關係。
針對大學生而言,求職競爭力是大學生初次進入人力資源市場以及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場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務,從而保證自身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即為大學生在應聘某職位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適合其所應聘職位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較其他應聘者更具競爭優勢,更能勝任該職位的能力。
求職競爭力通常表現為: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向市場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服務,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較大影響。而且這種智力和服務只有得到市場的認可,才能夠證明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求職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主要是指應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健康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事要先學會做人”這句古話中就蘊含著這樣深刻的道理。
2.扎實的綜合素質。當今社會是一個具有較高專業化並互相協作的社會,多數職位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人才,即不僅需要該生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其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較強的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良好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等。
3.不斷求索和創新精神。這主要是指能夠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併在此基礎上自覺探索、不斷創新等多種智力因素的綜合能力。現代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只有具備不斷求索和創新的精神,才能使自身不斷適應社會,獲得更多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從而不斷增加自身就業機會的選擇。
通俗地講,求職競爭力是指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從當前社會對人力資源的基本要求看,主要包含著三個基本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適應環境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外語和電腦運用能力及從事實際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如愛崗敬業、敢於吃苦、樂觀自信、誠實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精神,是社會人、職場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是用人單位挑選大學生的首要標準。
第二個層次是專業技能。社會人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專業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運用它指導實踐的能力就是專業技能,包括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三個層次是求職技能。求職不僅需要實力,更需要勇氣和智慧。掌握了求職技巧和方法,就會使求職活動更科學有效,就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求職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準確定位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表達能力、自我決策能力、自我推銷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這是決定能否實現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達到人職匹配的重要因素。
(一)相對性
即在一定範圍內相對於競爭對手的人力資源優勢,具有一定的現在性。競爭力顯然是考察對象的一種能力。能力有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時態。我們要考察的競爭力是對象的一種屬於現在的能力。我們要評價的是對象指定時間的“現在”的能力。這一點似乎是不言而喻,但又需要強調。因為競爭力的現在式有其既聯繫著過去又指向未來的特點需要加以揭示。因此,這種相對性包含著以下幾個意思:
1.已知變化的過去性。由於能力的未來變化尚未出現,我們無法預知,我們只能以它到現在為止所出現的變化來觀察能力的變化,因為只有和未來連接著的過去和未來關係最為密切。如果內外條件不變,這兩種變化相同,對象的內外環境變化,這兩種變化相近,相近的程度和環境變化相關。
2.未來水平表達現在競爭力。所考察對象競爭力的現在達到的水平可以衡量它現在之前的競爭力,如運動員現在取得的成績可以衡量這之前的運動能力、一個學生現在的學習成績可以衡量這之前的學習能力。以此類推,對象現在的競爭力要以它未來的水平來衡量,但未來的水平尚未實現,我們只能預測。要預測未來的水平我們只能依靠過去水平已發生的變化,以過去的變化代替未來可能的變化預測未來,這種代替相當於假設內外競爭環境保持和過去不變的條件下的未來預測。過去變化的已知和未來內外環境不出現新的變化的假設使我們可以以未來的可能達到的水平來衡量現在的競爭力水平。競爭力環境畢竟是變化的,但這種變化還沒有發生,因而還沒有可能對於現在的競爭力水平產生影響,並不會影響我們對於現在競爭力水平的衡量。這種變化如果說會影響,只能對未來的競爭力和水平產生影響,這是我們評價未來競爭力所要考慮的。
3.競爭力的未來指向。我們以未來可能水平來表達現在的競爭力,使競爭力的評價指向未來,成為一種“潛力”的評價。競爭力是潛力.已經是一種共識,我們的分析達到這種共識。但競爭力並不是關於未來的預測,而僅僅是以這種預測來表達現在的競爭能力而已。它指向未來,不等於未來。預測是事物的將來式,競爭力是事物的現在式。其實,不僅競爭力是一種需要未來的表現來體現的“潛力”,一般的現在式能力也是“潛力”。也需要未來實際的表現來體現,它指向未來可能達到的結果。只是有的能力相對穩定可以現在或過去的水平代替,而競爭力高度變化必須考慮變化程度。
4.求職競爭力的比較特點。單獨對象的競爭力評價體現不了競爭,因而沒有意義。由於競爭在生物和人類社會中的普遍和多樣,我們可以對於一個特定的競爭群體設定特定指標體系,進行競爭力的比較.比較結果的通用綜合方式就是競爭的排序。競爭能力要在一組競爭群體的競爭中.通過比較來體現。通常實力是能力的現在式,著眼於現在達到的水平。競爭力也是現在式,它不僅著眼於能力的現在,也著眼於能力的未來發展,著眼於趨勢,這是其一。其二,實力一般著眼整體,競爭力可以著眼於整體,也可以不考慮規模因素,如果競爭力包括總量,考察的目標時段為兩零,這時競爭力就等於實力。
(二)發展性和變動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考察範圍的變化,在激烈的競爭中,一個人的求職競爭力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是因為競爭總是不斷改變參與競爭對象的態勢,也同時改變著對象競爭的能力本身。比如一個大學生可能在他初次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時,表現出競爭力很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5年或10年後,在同樣的考察範圍內(比如在我國國內),他的求職競爭力可能增強,但也有可能減弱或保持不變。可見,競爭能力是在競爭中不斷變化的能力。因此,求職競爭力實際上就是一定範圍內的相對人力資源優勢,它是依據時間和空間而存在的,是時問和空間的函數。
求職競爭力的組成分析[1]
- 就業求職分析力
就業求職分析力就是指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面對大量信息和複雜環境,如何分解、拆卸和過濾,從而得到真實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首先表現在能否正確分析自身的實際,分析自己的興趣、愛好.長處、優勢、短處、缺點和劣勢等。
其次,表現在能否正確分析當期的就業環境當期國家的就業政策、經濟形勢用人單位需求情況和畢業生情況等。分析掌握國家總體經濟形勢和各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可以幫助大學畢業生正確定位就業目標。
- 就業求職營銷力
就業求職營銷力是指就業求職主體運用藝術的手段,將真實的自我讓用人單位滿意地接受和接納的能力。所以畢業生的就業求職營銷力就體現在能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和對象選取差異化的求職策略。
- 形象化策略:求職者要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總結和升華自身正面的、積極的因素.真誠地告訴招聘官你的感觸和自己優良品德,取得招聘官的好感。
- 給予策略:求職好比是一種銷售,給予你的顧客(招聘官)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如企業市場分析報告等等),會增加把自己成功推銷出去的機率。
- 認同策略:在求職中求職者如果對招聘官作了深入的調研.瞭解招聘官的過去.有意識地從自己談起,自然地提及招聘官難忘的日子、人物和事件,讓招聘官回憶起年輕時代的他,對你產生認同感,將會增加你被錄用的機會。
- 就業求職協作力
在就業求職的過程,求職主體之間既是競爭者,同時也是協作者。求職者之間要保持競爭態勢,同時也要相互協作。求職協作力的培養有利於求職競爭力的形成。馬克思指出:”由協作和分工產生的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
在就業求職的過程中,因為每個求職者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面臨的要求會不一樣.導致每一位求職者獲得的就業信息不一定對其自身有用。如果每位求職者都將自己獲得的就業信息奉獻給自己身邊的求職者.那麼結果就是每位求職者都會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同學之間協作求職的另一個好處還表現在.同學們對自己在生活身邊的同學有著更全面更深刻的瞭解,能夠看到對方的優點優勢和長處,也能夠看到對方的缺點、劣勢和短處,將同學的缺點劣勢和短處及時的提醒,並幫助加以修正,有利於提高就業求職的成功率。
制約大學生求職競爭力因素分析[2]
當前制約大學生求職競爭力的因素多種多樣,有大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政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制約因素
1.綜合素質不過硬。求職能力不單純指某一項技能,而是大學生多種素質和能力的綜合體現。當前.在部分大學生中出現了重專業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功利輕素質、重共性輕特長、重實用輕人文的“五重五輕”傾向,導致就業觀念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脫節和錯位,以至於發展不全面、綜合素質不高、就業效果不理想。
2.核心競爭力不突出。就業是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一種主要方式.就業能力的高低必須在實踐中體現出來,經過社會的檢驗,得到社會的承認。就業不僅是綜合素質的展示,更是核心競爭力的較量。部分大學生缺乏“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意識,競爭優勢不明顯。
3.人文素質不高。當前,用人單位往往將本單位的文化、價值觀、經營理念以及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結合起來,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基礎扎實、技能過硬,而且要意志堅強、人格獨立、個性健康、品德高尚。個別大學生不註重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並重,不註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人文精神欠缺。
4.就業技能不熟練。就業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互動的過程,要求大學生充分準備、準確定位、主動出擊、果斷決策。個別大學生職業意識模糊、自我定位不准、自薦材料無特色、職業心理準備不足,出現缺乏自信、過於理想化、盲目從眾、瞻前顧後、見異思遷、高不成低不就等現象。
(二)制約大學生求職競爭力提升的外部因素
1.學校教育管理錯位。
儘管高等教育有其作為公共職能的一面,但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競爭主體,她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它所生產的“產品”同樣也要接受市場的檢驗,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這就要求各類高校一定明確自己的辦學思想,做到定位準確,突出辦學特色,以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在市場中求生存,以不斷提升學生的求職競爭力為導向,深化教育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相當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上規模、求數量,盲目追求專業設置的大而全,忽視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忽視內涵發展的重要性,學生的教育管理走粗放型的路子,以致學校發展特色不明顯,培養的學生的求職競爭力弱,反過來影響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2.政府管理缺位。
大學生初次步入社會,相對於成熟的勞動力和用人單位而言,這一點同進城民工一樣,是絕對的弱勢群體,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和服務,創造一個良性的用人環境。然而,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還遠遠沒有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相應的法律法規遠遠沒有健全,相當部分的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和素質相對欠缺,致使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屢屢受挫,甚至產生各種極端事件的發生。
儘管如此,影響大學生求職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是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但學校的教育和政府的管理同樣也不能忽視,因此,只有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地加強大學生的求職教育和引導,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力。
(三)學生就業率是衡量評價大學生求職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競爭力評價還可以用來評價競爭本身。我們進行經濟和社會競爭的目的是要達到競爭群體平均水平的提高。競爭的促進作用和競爭的成果可以群體的平均提高水平來衡量。競爭的代價是對於落後群體的排斥和淘汰。競爭的優勝作用可以用競爭力位次的變化總數和總位次的比來表示。
競爭的劣汰作用可以用排斥或淘汰對象數量占總對象數量的比例來衡量。那麼對於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力而言.通常採用一定時期的學生就業率來衡量。
大學生應該從入學開始就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這樣才能在學校和社會中完美過渡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