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採購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政府採購成本(Government purchase cost)
目錄 |
什麼是政府採購成本[1]
政府採購成本指政府為每一次政府採購活動所支付的費用的總和。
政府採購成本分類[2]
依據政府採購成本產生的構成、內容、形式等分類,政府採購成本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從成本支出對象劃分,它包括採購人、採購監督管理機關、供應商、政府代理機構產生的費用。
二是從成本屬性看,政府採購成本不僅包括直接用於採購支出的顯性成本,還包括用於政府採購管理的隱性成本。顯性成本是指在實施政府採購過程中所發生的直接費用;隱性成本是指採購中可以由操作者分期負擔或可以轉嫁他人負擔的成本。
三是從成本形態上看,不僅包括表現為貨幣支出的有形成本,還包括表現為非貨幣支出(如政府管理效率、產品性能和質量的降低、供貨期限和項目執行時間的延誤)等無形成本。
四是從成本計算目的劃分,可分為財務成本、控製成本(又可細分為標準成本、責任成本、質量成本)、決策成本(也可分為邊際成本、機會成本)。
五是從成本的會計屬性劃分。分為現實成本和後續成本。現實成本是指採購單位獲得貨物、工程和服務當期實際支出的款額。而後續成本支出,是指採購單位為維持物品或設備的正常使用而要支付的相關費用,主要包括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兩部分。使用成本主要是所購物品或設備對使用人技術、輔材、配套環境及設施的要求;維護成本是為維護物品的正常使用,實現物品性能的可延續性、替代性、更換性及擴容升級等而進行的後期投資。後續成本支出帶有很強的剛性支出特征,應該作為管理的重點。因此,在編製採購計劃時,重點要充分考慮採購貨物、工程與服務的後續成本支出。
六是從成本來源來看,有關稅成本。中國加入WTO後,平均關稅水平將從22.1%降至17%,2005年,將工業品平均關稅稅率下降至10%以下,特別是汽車在2006年前關稅將降至25%,汽車零部件關稅降至10%,農產品進口關稅也將削減至15%左右。同時伴隨著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以及先進管理技術的引進,大量產品的進口,對國內同行業會造成很大的衝擊。促使國內同類企業和品牌會不斷創新和技術升級,質量不斷提高,競爭也會更加激烈,成本會降低。
七是從成本發生形態來看,有周期成本。政府採購周期開始於需要產品或服務的決定,結束於使用機關已經消費或處置了該貨物之時。一般來說,採用公開招標的方法,採購操作需要的周期時間較長,且需要公告、製作標書等顯性成本費用較高,但由於透明度高,投標供應商實力強,由此帶來的規模效益會沖抵顯性成本的增大部分。而非招標性採購方式靈活,採購操作周期較短。但由於可供選擇的供貨商家少,因此,所採購的貨物的隱性成本相對較高。採購部門及其內部用戶必須密切合作,共同商議可接受貨物和服務的質量,合併採購需求,決定何時和如何採購等,以保證所需的產品和服務以最低成本滿足需求。可見,政府採購周期的合理安排,對政府採購的成本管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把握這樣一個完整的成本概念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作用。
政府採購成本的內容[2]
政府採購的總成本主要在於採購標的物的價格成本和採購的管理成本。
(一)中標價格
狹義地講,政府採購過程中所產生的中標價格,是中標單價與採購數量之積。廣義地講,政府採購過程中所產生的中標價格,是採購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性價之和。對中標價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種種認識誤區,主要有:一是政府採購的目的只是節約政府資金。實行政府採購的初始階段,由於引進了競爭機制,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大大節約了財政支出,但隨著採購範圍的擴大和機制的規範,價格水平將趨於明朗化,並將最終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合理低價幅度內。此時,降價的空問已非常有限,以價取勝轉向以企業實力、以產品質量、以優質服務取勝。二是中標價越低越好。盲目追求低價中標,將迫使中標單位通過降低產品質量、降低用材標準,甚至偷工減料等途徑來確保其預期利潤或成本,即使有嚴格的監管來杜絕這種現象,也會造成中標單位虧損經營,長此以往,不利於政府採購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政府採購活動成本
政府採購的業務成本是用以核算和評價政府採購所發生的耗費,它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政府採購工資性支出。是指支付給政府採購工作人員的勞動報酬,是政府採購操作機構工資性支出與政府採購管理機構工資性支出之和。
2.政府採購辦公費用。是指政府採購工作人員在辦公過程中所發生的耗費,從事政府採購工作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環境,因此需要發生一定的費用。這些費用有的與當期活動有關,如辦公用品,也稱作流動費用;有的則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發揮作用,如購置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也稱作固定費用。辦公費用是流動費用與固定費用之和。將政府採購管理機構和操作機構的辦公費用加總,即為政府採購辦公費用。
3.政府採購招投標費用。是指政府採購操作機構在招投標過程中發生的費用。主要包括: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公告的發佈、招標文件的製作、組織招投標會務保障,聘請專家、評委以及各種技術咨詢、聯繫和人員業務學習、培訓、考察等。隨著政府採購制度向縱深推進,招投標費用必然呈逐步遞增趨勢,其在政府採購總費用中的比例將逐步加大。
將一年內政府採購管理機構和操作機構的工資性支出、辦公費用與招投標費用相加,即為年政府採購業務成本。
政府採購成本的控制途徑[3]
政府採購成本的控制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其基本途徑有:
1.政府採購管理成本的控制。降低政府採購管理成本,應從制度設計入手簡化政府採購組織形式。如通過科學合理設置政府採購管理機構和執行機構,合理配備採購人員,可以控制或減少政府採購的隱性成本。由於大量的貨物、工程和服務實行集中採購,部門和單位可少設甚至不設採購機構,相應地減少部門和單位人員的工資、辦公設施和交通工具等支出,即人、財、物的節約。
2.政府採購顯性成本的控制。降低政府採購顯性成本,應通過提高政府採購機構的活動效率和信譽度,遵循成本價格規律,加強招標活動中費用支出控制和管理,建立網路機制,提高採購效率,有效地縮短採購周期。如通過合理核定公共部門公共品的配置數量和標準,如配置公務用車、現代化辦公設備的數量、規格以及更新換代期限等,以減少預算編製的隨意性,實現節約財政資金的目標。傳統採購方式下,不按計劃與實際需要盲目採購,“暗箱操作”、化公為私等現象時有發生,造成財政資金的大量流失。實行規範化的政府採購可以避免上述缺陷,節約財政資金;通過正確運用採購方式,可以降低政府採購活動周期成本;通過認真研究WTO運行規則,可以充分利用關稅因素降低採購成本。
3.政府採購結構(存量)成本的控制。長期以來,行政事業單位消費傾向於內部提供,習慣於分散採購。各部門和各系統內部大多設有各種各樣的服務機構及一套比較齊全的辦公設備,這種做法固然有其便利之處,但其最大的弊端是搞“大而全”和“小而全”,造成辦公設備重覆、盲目購置,導致資源配備苦樂不均和經費開支上的浪費,也容易引起各部門的盲目攀比,加重財政負擔。針對這種情況,在推行政府採購過程中,既要強調對貨物、服務和工程等新增採購部分的控制,更要重視和利用行政事業單位清產核資工作成果。對閑置固定資產要實行統一收繳、統一調配或實行租用,鼓勵非經營眭資產通過合法程式轉為經營性資產,充分挖掘現有資產使用潛力,盤活存量資產,促進要素市場發展。完善的政府採購不僅包括公共品的增量採購,而且包括公共品存量的盤活,將辦公用房、辦公設備、辦公用品等在政府部門間進行餘缺調劑,或進行資源共用,這些均可一定程度地節約財政資金,提高政府採購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