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教育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聯合國大會宣佈在2005年至2014年這十年的時間中實施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國政府在這十年中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人他們國家各個相關層次的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中。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四個方面
可持續發展教育有四個主要領域,反應了不同的目標和對象:基礎教育的促進和改善、在各個層次上重新定位現有教育來強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公眾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意識以及培訓。
基礎教育
世界各地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持續時間有著極大的差別。接受基礎教育對於很多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對於女孩和主要由成年婦女組成的文盲群體。但是,像目前的教學這樣僅僅提高文字和數字的基本能力是無法對可持續發展產生極大促進作用的。基礎教育需要關註於在終身學習過程中共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觀點,並且應當可持續的生活和支持公民以可持續的方式生活。這一基礎教育方法還支持公眾參與和社會決策,同時有助於社會實現其可持續性目標。
重新定位現有教育計劃
從幼兒園到大學,對教育進行重新思考和修正,使教育明確關註與可持續性相關的知識、技能、觀念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對於現在和將來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對現有課程的檢查,檢查它們對於培養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性的跨學科理解的目標和內容。它還要求檢查被推薦和強制實施的教育、學習和評估方法,以培養終身學習的技能。這些技能包括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口頭和書面交流、協作與合作、衝突管理、決策、解決問題和制定計劃、正確應用ICT以及履行公民義務的能力。
培養對可持續性的公眾意識和理念
培養對可持續性的公眾意識和理念可持續性的實現要求將逐漸增強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全球意識轉變為對這些問題根源的理解,還要求建立對可持續生活和工作意義的本地、本國和全球化視野。因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廣泛的社會教育和一個致力於培養有知識的、積極的公民的可靠媒體。
所有勞動者都可以對當地的、區域的和全國的可持續性作出貢獻。因此,商業和工業領域是目前進行職業培訓和專業培訓的主要場所,這樣所有的勞動者都可以擁有相關的、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使他們做決策和完成工作時,能以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
消除貧困
這三個計劃中都表明,緩解貧困是發展工作的關鍵。但是,它們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EFA和UNLD將緩解貧困視為一個框架,在此框架之內採取發展行動,而DESD則將其視為支持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支柱(適當的經濟發展)。ESD與EFA和UNLD存在合作的空間,以使這種更廣泛的發展觀點成為一種標準。這三個計劃都認為教育應認識貧困的複雜性及緩解方法,而不是將教育作為增加收入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貧困緩解對於認識到可持續人類發展中的性別、教育、健康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所有千年發展目標來說是一個核心問題。這使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基礎的兩性平等、健康和資源保護問題成為教育中的重要關註點。
兩性平等
這形成了EFA中的一個目標的基礎,EFA的十二個戰略之一對其進行了描述。聯合國大會還將其確定為建立UNLD計劃的促動原因之一。在WSSD實施計劃中,兩性平等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前提條件。正式教育中的兩性平等也是聯合國女性教育計劃(UNGEL)的主要目標。所有這些計劃都強調了與性別問題相關的教育方法與材料,以及將性別觀點融入所有教育行動之中。
健康促進
發展、環境和健康問題是緊密相關的,反應了決定生活標準和影響人類健康的社會福利其它方面的社會、經濟、生態和政治因素之間的複雜聯繫。健康的人民和安全的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但是,世界上很多兒童和年輕人的教育受到了一些情況和行為的影響,這些情況和行為破壞了人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使他們無法學習。饑餓、營養不良、瘧疾、小兒麻痹症與腸道傳染病、吸毒和酗酒、暴力和傷害、無計劃的懷孕、HIV/AIDS和其它性傳播疾病是我們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對人類的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WSSD實施計劃、EFA和UNLD倡導通過教育行為實現其目標,學校不僅是學術學習的中心,而且是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和服務的輔助地點。
環境保持與保護
一個資源被消耗盡的星球是不會有長期的經濟或社會發展的。建立人們對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和自然資源的相互聯繫性與脆弱性的廣泛理解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確定的重要資源包括:水、能源、住宅、農業和生物多樣性——這些問題被在約翰內斯堡稱為WEHAB議程。“環境素養”基於這樣的理解—EFA和UNLD對於培養這樣的學習能力非常重要。它還需要確定可持續發展所受到的威脅的根源,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價值觀、動力和技能。
農村改革
以教育促進農村改革的挑戰是全民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主題。貧困和農村地區的貧窮問題及其向城市地區的擴展,無法通過防止城市化和使農村人口留在農村地區來解決。EFA和千年發展目標中要求對於農村人口給予特別關註。儘管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發展中國家的30億人口(或60%的人口),和世界上一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農村地區。世界上四分之三低收入人口——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南半球五分之一的兒童仍然不能進入小學,並且,儘管農村和城市的教育統計數據十分不足,很多國家的報告顯示了學生失學、輟學、成年人文盲和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和貧困問題一樣,這些問題在農村地區非常集中。城市與農村教育投資的不平衡以及教學質量的不平衡是廣泛存在並需要加以解決的。農村人口和農村地區是各不相同的,教育也是一樣,需要根據不同的農村情況進行反應。在培養抓住經濟機遇、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能力時,教育活動必須與農村社會的特殊需要相結合。一個由多部分組成的教育方法是必需的,包括所有年齡的教育和正式、非正式教育。
人權
沒有對人權的尊重,就沒有可持續發展——這一觀點源自WSSD實施計劃,其中的一項人權就是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包括掃盲。EFA和UNLD都強調了他們的議程中包含的人權基礎。這不僅僅是實施一項人權,讓成年人或兒童都能接受教育,而是要達到一種程度,使社會將實現那種權利視為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一共同方法使國家政策特別關註於以人權為基礎的教育體系的實施。
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和平
教育和可持續人類發展的很多機會都受到了缺乏寬容和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的影響,和平正是在這種寬容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侵略與衝突引起了人類的巨大災難,破壞了健康系統,毀壞了家園、學校、甚至常常是整個社會,並導致了無家可歸的難民逐漸增多。掃盲和EFA的目標無法在這種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教育因此試圖使人類建立起和平的能力和價值觀,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銘記的那樣。
可持續生產與消費
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對於消除貧困和保存與保護自然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在農業、林業、漁業和製造業中都需要可持續的生產方法。對資源的利用應達到最小化,污染和浪費現象應被減少。同樣,還需要減少生活消費習慣的社會和資源影響,以確保全世界對資源的平等使用。可持續生產與消費教育依賴於掃盲和基礎教育,勞動教育和負責任公民教育是EFA和UNLD的關鍵目標。
“我們豐富的多樣性是我們共同的力量”——約翰內斯堡宣言是這樣強調這一概念的重要性的。WSSD實施計劃關註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併在文化多樣性的廣義環境中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指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UNLD,對文化和語言多樣性的認識和分析是建立掃盲計劃的前提——“掃盲”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文化差異來定義的。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於本土的和其它形式的傳統知識、在教育中使用本土語言,以及將本土關於可持續性的世界觀和觀念與所有層次上的教育計劃結合起來。
信息與通訊技術(ICTs)
這三個計劃都將ICT視為學習和表達的一個有用的工具。共同存在的問題是普及ICT技術併發展它們在促進基礎教育中的應用。“達喀爾行動綱領”指出了一個矛盾的問題,ICT技術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會增加差異性,削弱社會凝聚力,並威脅到文化凝聚力。”這一矛盾也適用於掃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包括如何使用與傳統學習工具(例如紙筆、粉筆和教鞭)相關的ICT技術。在這一領域中應當通過大力支持本地對指導ICT使用的投資來發展這個共同事業。
這些相互重疊並有著共同利益的領域——包括教育方法和一些各自獨立的目標——顯示出對DESD、EFA和UNLD的共同實施能夠為每個計劃的共同成就增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