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風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集群風險(Risk in Industry Cluster)
目錄 |
什麼是產業集群風險[1]
產業集群風險是指產業集群形成後在一定時期內,由於各種風險因素相互作用.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各種損失的可能性。
產業集群風險的來源[2]
關於集群風險形成的原因,不少學者進行了分析、歸納和分類。該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1890年,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原因在於為了獲取外部規模經濟提供的好處。這種好處包括提供協同創新的環境、共用輔助性服務產品和專業化勞動市場等。隨著集群內部企業的快速發展,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集群內部。但是當集群內企業超過一定限度時,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價格就會上漲,從而制約集群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集群也會開始衰落。一些學者認為,由於集群發展的剛性,集群內的企業容易形成戰略盲點,造成技術鎖定。同時,集群本身所固有的生命周期等因素,可能形成整個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風險。Pouder和St.John(1996)認為,當集群中企業把它們的競爭範圍僅僅確定為它們所屬的集群,就使得集群產生競爭性盲點。與集群以外的企業相比,它們的競爭優勢將逐漸消失,從而使集群內的企業面臨風險,走向衰落和沒落。
Markusen(1996)在研究集群的成功與風險二者之間的關係時指出,區域集群越成功,其越傾向於發展成一個封閉的系統,進而逐步喪失獲取應變市場變化所需的能力,導致集群敗落的潛在風險不斷積聚,集群的競爭力不斷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他還指出,集群會因為其成功因素——不斷提高的專業化而逐漸變成一個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最終導致集群根據市場變化而調整的必要的信息可能無法進入集群內的企業併進行傳遞,致使集群因此僵化、失去活力。Markusen的觀點背後隱含著集群風險的本質性成因,即構成集群優勢的自身性質,實際上同時也是集群風險的產生根源。另外,學習新技能容易,擺脫舊俗難(Iehniowski and Shaw,1995)。在集群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政府部門、工會組織可能會竭盡全力維持老產業結構而排斥新技術、新知識、新進入者,阻礙了集群創新和調整所必需的新信息的流人、傳播,從而破壞了集群保持活力的“知識基礎”,導致集群學習和創新能力下降。
波特分析了集群面臨的外部威脅和內部衝擊,外部威脅包括技術中斷、顧客需求的轉移等。集群內部風險危機起源於內部的僵化,進而減少生產力和創造力。如限制性的工會規則或缺乏彈性的法規有可能導致改善生產力步伐減緩;過度合併、相互默契、卡特爾等妨礙競爭的做法會傷害集群企業競爭力提升,等等。
De Vol(2001)指出,促使集群形成的因素也許在支撐集群發展上顯得並不重要,而帶給集群持續競爭優勢的要素也許最終成為導致集群衰敗的風險因素。
產業集群風險的類型[2]
奧地利區域經濟學家Tichy.G(1997)在佛農“產品生命周期”基礎上提出區域產品周期理論。他據此論述產業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構性風險(StructuralRisk卜一一個區域過於依賴一個產業集群的長期後果是:當產品一旦到達其生命周期的最後階段,並且產品的競爭優勢開始衰減的時候,隨著大量企業的退出而極少企業的進入,集群開始收縮;與此同時,集群網路變小,信息流量銳減。當縮小的區域集群已不足以激勵創新時,該區域也就最終衰落成沒有任何內在潛能去重新獲取競爭優勢的老工業區。
Fritz(1998)等人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結構性風險,認為生產製造的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集群不能隨著這種變化快速做出相應的調整,以致原有的產業或者產品簇的永久性衰退將導致整個區域集群的衰落。結構性風險被認為是集群經濟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
周期性風險也就是集群外部所處的巨集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對集群發展產生的風險,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誘發性因素。區域、國家甚至是全球性的經濟波動,使相關區域集群的發展受到影響,面臨風險甚至走向衰退。波特分別使用新英格蘭在高爾夫球設施失去了原有的市場份額、美國的能源公司因為沒有壓力去提高和洞察消費者需求而喪失與歐洲、日本競爭對手的競爭基礎的案例說明:技術中斷可能是最顯著的外部威脅,它將會使許多優勢同時消失;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也構成集群走向衰退的原因。丹麥學者Bent Dalum等(20o2)還以北歐的無線通訊工具集群為例研究了技術生命周期如何使得區域集群發展面臨崩潰危險的境況。他們認為技術的重大變革為產業集群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或是導致新產業群的產生,但新技術的出現和技術鎖定等因素也會導致原有產業群的衰退,甚至崩潰。
蔡寧等(2003)研究了產業集群的網路性風險,認為集群的競爭力與其內部網路具有緊密聯繫,相互依賴的網路在最初階段是力量的源泉。但由於環境動蕩可能成為集群僵化、失去彈性的源泉,繼而集群中的企業與非集群中的競爭對手相比,對外界動蕩的反應能力變得緩慢。吳曉波等(2003)借鑒植物學術語把產業集群的內生性風險稱為“自稔性”風險,產業集群的“自稔性風險”是指集群藉以產生優勢的自身特性,同時也是削弱集群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最終導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
總的看來,對產業集群風險的研究主要是從產業集群風險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研究,缺乏對集群風險的生成過程、擴散途徑及傳導效應,顯得預防、化解和規避產業集群風險的相關措施和建議缺乏依據。
產業集群風險的形成機理分析[3]
分析產業集群的具體形成過程和途徑,首先要探索導致產業集群風險的具體來源即風險的誘因。風險來源具體可以分為內生性風險與外生性風險。內生性風險是指由產業集群內部力量所累積的風險,是走向衰敗的內部原因。蔡寧等(2003)研究了產業集群的網路性風險,他們認為集群中企業間的網路關係是產業集群的本質特征,產業集群的競爭力與其內部網路具有緊密聯繫,相互依賴的網路在最初階段是力量的源泉。但由於環境動蕩可能成為集群僵化、失去彈性的源泉,繼而集群中的企業與非集群中的競爭對手相比對外界動蕩的反應能力變得緩慢。吳曉波等(2003)借鑒植物學術語把產業集群的內生性風險稱為(自稔性)風險,(自稔性)是指植物的自花結實性,產業集群的(自稔性)風險是指集群藉以產生優勢的自身特性,同時也是削弱集群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最終導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內生性風險還有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內部能力不足、技術斷層等。內生性風險是產業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外生性風險則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誘發性因素。比如產業政策的變化、消費偏好轉移、產業政策法規、資源缺乏、不連續技術等。
由於內外不利因素導致產業集群出現風險,這些可能會導致集群內個別企業或機構(也可能整個集群)出現風險,具體有結構性、周期性和網路性風險等i種主要風險形態,而它們之間存在著關聯性—— 相互增強機制。周期性風險可能發生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一階段,同時導致所有部門產量下降,因此加速衰退效應。因此周期性風險會發生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破壞產業集群內網路關係,誘髮網絡性風險,而且加速衰退階段產業集群的死亡,使得結構性風險增強,而對於過分依賴於個別主導集群的區域來說,產業集群的衰敗可能使得整個區域經濟陷入長期蕭條和不景氣,誘發周期性風險。網路性風險則與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結構性風險緊密相關。在產業集群誕生階段和成長階段網路成長的自增強機制促進產業集群規模快速擴張,但一旦進入衰退期或遭遇經濟衰退,大量企業退出,網路規模變小,產業集群內創新和複蘇的內源力不足,同時可能誘髮網絡性風險,比如資金周轉不靈、一些企業的虧損、倒閉可能引發信用危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本地企業間惡性價格競爭發生可能性加大,導致整個產業集群陷入惡性迴圈。而網路性風險形成變數如“搭便車行為”、機會主義、類同氛圍等可能不利於處於衰落中產業集群的複蘇和調整,加劇產業集群的死亡,對結構性風險有加強效應。
這三種風險相互增強機制會導致風險的加大,如果不採取措施,風險化解或消除不了,就會由群體性風險發生風險突變最終導致整個集群或相關集群的衰敗、解體或發生遷移。具體形成過程和機理見圖1。
產業集群風險防範和控制分析[3]
從產業集群風險的形成機理可以看出,要對風險加以防範和規避,必須採取全過程的控制手段。對這些風險,可以通過建立事前、事中、事後控制系統進行規避和化解,應重點採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方法以防微杜漸,儘量控制風險的發生或者是把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避免風險的擴大。當風險蔓延擴大時,應進行事後控制,儘量減少損失和對區域經濟的危害。
1.事前控制
產業集群風險的事前控制是關鍵,就是要在產業集群內實行一系列的能夠促使其健康發展的措施,儘量避免風險的出現和發生。具體做法很多,首先要註重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保持集群的持續的動態能力;其次,構建區域內投資組合化,避免集中對單一產業或單一產品的投資。區域經濟越是被某一個或幾個集群所主導,這幾個集群的關聯性越強,則區域投資組合的風險就越大,集群就越是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波動的影響。要保證集群的健康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穩定,就必須採取區域投資組合的戰略,將投資力量儘可能地分散以規避風險,而不能把區域所有資源集中於發展一種產業(或產品)、一種技能。還有,要加強集群內部的約束機制,避劣幣驅逐良幣等內生性風險的形成,從而促進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再者,保持集群的對外開放性,不斷同外部進行信息和能力交換。為了規避集群封閉自守風險,要求集群內部企業加強與集群外部的聯繫,多與集群外部企業合作,增強對外部社會經濟環境的瞭解。吸引國際領先的高新技術公司,同時註意培育開放合作、鼓勵創新、不怕失敗的集群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封閉自守風險。引入高質量外資,能夠加強全球化的技術經濟聯繫,為集群帶來高水平的技術與管理,也可隨時獲得國際同行業最新消息。從而有利於集群迅速適應當今世界變幻莫測的技術市場環境。在與外部企業面對面的競合中,集群內企業為了應對激烈的“背對背”競爭,都會積極地吸收先進的技術、設計理念、管理思想等,從而化解封閉自守風險,增強集群的自我修複功能,提高產業集群的應對能力。
2.事中控制
產業集群風險的事中控制是指對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進行監測、控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儘量把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對產業集群風險的事中控制主要是建立產業集群風險預警系統。其基本構成如下:
(1)產業集群安全預警監測系統。
產業集群安全預警活動的前提是確定可能出現產業集群危機。其任務有兩個:一是對產業集群內企業活動的過程進行監測,對監測對象同其他活動環節的關係狀態進行監視;二是對大量的監測信息進行處理(收集、分類、整理、轉化、標準化等),建立信息檔案,進行同歷史和集群外企業的比較。
(2)確認預警對象的指標和原則。
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調查,找到影響產業集群安全性的各種因素,然後對這些因素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分層次的因素集合,從而建立起產業集群安全預警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可分為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兩方面。客觀指標可通過調查而直接獲得,主觀指標則可通過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專家評判來獲得。
(3)確定臨界區域。
臨界區域是確定產業集群安全級別的值域。每個級別對應於一個相應的值域。確定了產業集群安全級別的臨界值域才能據此確定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安全狀況。
(4)識別、診斷和評價。
通過對監測到的信息的分析,可確立產業集群中已經存在的風險和可能發生的危機趨勢。識別的任務就是要選擇出“適宜”的預警指標來判斷企業在哪個環節上已經或即將發生危機;診斷是對已經被識別到的各種風險和危機現象進行成因、過程分析和發展趨勢預測;評價是對已被確認的主要危機和風險進行損失評價,以明確產業集群在這些風險和危機衝擊下會繼續遭受什麼樣的打擊。(5)輸出產業集群安全值。綜合分析處理各個環節的安全數字信息,得出產業集群總體安全狀況,據此制定產業集群內企業安全狀況報告,上報給當地政府或企業決策者。
3.事後控制
事後控制雖然是我們不倡導的風險控制辦法,但對於已經產生的風險,應提高產業集群整體的靈敏反應機制,並採取有力措施逐一化解,或進行收縮合併,或進行產業轉型,或進行產業區域轉移等措施把損失儘量控制在最小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