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金融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Square Mile)——排名第一的全球金融中心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cityoflondon.gov.uk 英文
目錄 |
倫敦金融城是位於英國倫敦中心市區的專業金融商業區,倫敦金融城是世界第一的全球金融中心。
“一平方英里”傳奇舉世聞名的泰晤士河由西向東蜿蜒穿過倫敦市區。在她的北岸,有一塊被稱為“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的地方,這裡樓群密佈、街道狹窄,寸土寸金。500多家外國銀行、180多個外國證券交易中心雲集於此;30多萬金融精英與英國曆史悠久的銀行、交易所一起,擁擠在經典、厚重的古老建築里;世界500強的跨國企業中,有75%在這裡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這就是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在普通人心目中,英國倫敦金融城的名氣,顯然沒有紐約的華爾街響亮。然而,在金融從業者心裡,它始終是一方神奇的聖土。
這座“城中城”雖然隸屬於大倫敦市,卻擁有自己的市長、法庭和近千名警察,以及一套嚴格的管理體系。按照英國王室憲章的規定,即使是“權力至高無上”的英國女王進城,也必須事先徵得倫敦金融城市長的同意。而在金融城的地鐵出口,人們可以看到顯示金融城管轄權的醒目標牌,甚至在金融城的界標“柵欄”上也都鑄有金融城政府的獨特徽記。
在倫敦金融城的中心街區,矗立著一座穩健堅固、看不到窗戶的雄偉建築,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與它相對的是富麗堂皇的皇家商業交易中心和倫敦金融城市長官邸“大廈之屋”(Mansion House),有100多家本地銀行和250多家外國銀行如眾星捧月般地環繞周圍。而與著名巴洛克式的聖保羅大教堂相鄰的一棟豎火柴盒形的現代化建築,是聞名於世的倫敦證券交易所新址。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交易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以前,堪稱全球證券交易的鼻祖。
沿泰晤士河向東邊望去,不遠的地方聳立起一片幾十層高的現代樓群,這就是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匯豐、巴克萊、花旗等許多全球頂尖的金融集團和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在這裡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地。因此,人們把這些近20多年來拔地而起的新建築群稱為“新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由自治政府——倫敦金融城公司(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管理,政府由倫敦金融城市長、市府參事議政廳(the Aldermanic Court)、政務議事廳(the Court of Common Council)和市政委員會委員等組成。倫敦金融城第一任市長於1192年產生。從第二任起,倫敦金融城市長任期一年。
倫敦金融城——又稱平方英里(Square Mile)- 不僅是英國及倫敦市的經濟心臟,也是全球領先的金融、商業和經濟中心。而倫敦金融城政府(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則是支持和推廣金融城及城內企業的機構。
倫敦金融城政府為這座二十四小時運作的金融城提供所有需求併進行長遠規劃,為這「平方英里」內的企業、機構提供專門服務,從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維護到戰略性的經濟發展等。金融城政府的職責就是要確保「平方英里」能夠持續繁榮、鞏固其歐洲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倫敦金融城也是家喻戶曉的全球經濟品牌,金融城政府運用這個品牌,推廣和支持整個英國的金融服務業(無論其母公司是否為外資)。事實上,金融城政府已經成為英國金融服務業的宣傳大使和推廣中介,金融城的一系列服務,惠及整個倫敦乃至英國。金融城的市長,也是倫敦金融城政府的領導人,代表英國政府向世界宣傳英國的金融服務,並接待來訪的各國政要[1]。
倫敦金融城的國際地位[2]
倫敦金融城是倫敦的發源地,面積雖僅約2.9平方公裡,對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卻超過2%。每天大約有約35萬人在城內工作。倫敦金融城是世界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19世紀時曾被稱為世界的銀行,在各類金融服務方面的經驗博大精深。
75%的世界500強企業在金融城設了分公司或辦事處。有約500家各國銀行在此經營。保險業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險市場 --著名的“勞合社”就誕生在金融城,全球20家頂尖保險公司也都在這裡有自己的公司。
倫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過1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總交易量的32%。倫敦證券交易所大約有超過610家的外國公司在此發股上市,是最國際化的金融市場。
倫敦金融城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航運保險市場、倫敦證券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等,金融城的黃金交易額、國際貸放總額、外國證券交易額、海事與航空保險業務額以及基金管理總量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優秀的人才、一流的服務、完善的設施和最先進的技術是金融城的有形資產。靈活、健全的法律和市場機制,以及承襲於先人的冒險精神是金融城的無形資產。作為英國經濟的火車頭和世界金融服務業的中樞神經,倫敦金融城肩負著促進英國乃至世界經濟穩定和持續發展的重任。
1、倫敦居10大國際金融中心之首。根據2009年3月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前10大分別為倫敦、紐約、新加坡、香港、蘇黎世、日內瓦、芝加哥、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
2、金融服務業是支柱產業之一。自1986年金融“大爆炸”自由化和1997年英格蘭銀行獨立以來,金融業在英國不斷取得快速發展。據倫敦國際金融服務機構2009年5月統計(IFSL,下同),2001年金融服務業在英經濟的比重為5.5%,到2007年這一比例升至7.6%。2008年金融業貿易順差356億英鎊,高於2005年的193億英鎊。2008年底,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100萬人。
3、在英外資銀行數世界第一。2008年3月底英國共有各類外資銀行分行或子行250家,居全球首位。2008年9月外資銀行管理的資產7.5萬億英鎊,占英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一半以上。2008年3月跨境銀行貸款業務量占全球的20%,位居榜首。
4、世界最大的保險市場。英國保險業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國際保險和再保險市場居主導地位。2007年英國保險業的全球保費收入2630億英鎊。倫敦是全球唯一聚集了世界前20大保險和再保險公司的金融中心,2007年倫敦地區的保費收入達245億英鎊。1688年開業至今的倫敦勞埃德市場以經營高風險保險業務聞名於世,其業務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92%的富時100指數公司和93%的道瓊斯指數公司在勞埃德市場投保。此外,倫敦還是世界主要的航空險和海事險中心,全球市場份額20%。
5、最大的外匯市場。2008年4月份倫敦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1.819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市場34%,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6、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2007年英國基金管理業負責的養老基金、保險基金、互助基金、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各類基金的總規模達4.1萬億英鎊。倫敦還是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營運中心。
7、最國際化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在倫敦證交所掛牌上市的外國企業692家,居世界主要證交所之首。外國企業在倫敦證交所的交易量占國際企業股票交易額的29%。倫敦占國際債券交易市場的70%。
8、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和金屬交易所。倫敦擁有四家衍生產品交易所,倫敦衍生品交易占全球的43%。倫敦金屬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金屬交易所。倫敦是歐洲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占全球商品交易的15%。
9、最大的海事服務中心。倫敦是最大的海事服務提供基地。涵蓋船舶代理、法律、融資、保險、船級認定、爭端解決等,就業人數1.4萬人。國際海事組織設在倫敦。
10、最大的黃金市場。倫敦是世界最大的黃金市場和黃金交割中心。
11、最大的碳交易市場。2007年碳交易占歐盟的89%。基於碳項目投資交易占歐盟的一半。
12、領先的西方伊斯蘭金融服務中心。6家金融機構完全遵守伊斯蘭教義。20多家銀行提供伊斯蘭金融服務。
13、兩大國際法律服務中心之一。世界前三大律師事務所總部設在倫敦,倫敦還是國際爭端解決中心,2007年處理1萬宗爭議。
14、主要會計服務中心。2007年倫敦會計及相關服務貿易順差1億多英鎊,涵蓋審計、稅收咨詢、公司理財和破產管理等。
15、教育培訓中心。專業教育培訓機構超過95萬家。
16、領先的商業服務提供者。涵蓋金融信息服務、管理咨詢、廣告和市場研究、獵頭、金融出版和研究。倫敦還是公私聯營、私人財富管理、私有化和養老金改革的國際中心。
倫敦金融城的優勢[3]
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並非與生俱來。在瞬息變幻、風雲莫測的今天,要保持競爭優勢,倫敦金融城這樣的全球金融中心必須有“絕活”。相關調查顯示,倫敦金融城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在過去的十年間,倫敦金融城在國際金融市場保持甚至增加了市場份額。
國際經理人知悉,如果想在世界市場上占一席之地,投資公司和國際金融家們必須首先要在倫敦金融城“圈地”。
即使在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內,倫敦金融城也有紐約和東京無法比擬的地位。紐約和東京的交易量雖然很大,但主要服務於龐大的國內經濟,而倫敦金融城則為全球貿易和發展提供機會。此外,倫敦金融城的地理位置處於東京和紐約之間,有時差方面的獨特優勢。
當然,眾所周知,倫敦金融城還有著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優勢。
人才優勢
二十一世紀,是充滿競爭的世紀。無論何時何地,外交競爭、經濟競爭、科技競爭、教育競爭、體育競爭、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高素質的擁有全球眼光的人才的競爭。
倫敦金融城政府在報道中表示,由於擁有精通業務的專業人才、靈活穩定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寬鬆適當的監管機制,倫敦金融城這個卓越的金融中心是目前全球機構經營的最佳地點。
從人才引進的角度看,倫敦金融城具有相當的國際性。10年前,與投資銀行家、基金經理人或者倫敦金融城政府的政府官員和管理層一起工作的,可能是與他們自己相似的人,即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或倫敦大學各學院的文科畢業生或理工科畢業生。但是,現在,在這些人身旁工作的可能是來自中國高校的數學奇才。
於是,一個良性迴圈誕生了:倫敦金融城裡的國際人才越優秀,其競爭優勢就越強;其競爭優勢越強,吸引的“新型的”高層次的人才就越多。
“金融大爆炸”影響深遠
由於養老基金的不斷增長,數以萬計千計的人們成為了“資本家”。20世紀80年代中期,倫敦金融城引導實行了舉世矚目的“金融大爆炸”,廢棄了旨在將外國銀行和證券交易所趕出倫敦金融城的“舊法則”,自那時起,倫敦金融城的證券及其他金融相關業務增長就非常迅速。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006年3月的報道顯示,2001年至2005年,倫敦金融城在傳統上領先的眾多領域,其市場份額一直保持穩定或上升的狀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機遇方面,倫敦金融城“占領”了很大份額。據相關統計,倫敦金融城占跨境銀行信貸的市場份額從1992年的16%上升到了現在的約20%。
金融開放受人追捧
在倫敦金融城,特別是由於養老基金不僅限於投資金邊債券而且可以投資股票市場時,任何持有養老基金的人對倫敦證券交易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人們開始放棄固定利率的債券而轉向對股票的“狂熱”和“痴迷”,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扶助”了倫敦金融城的證券交易業務蒸蒸日上。據英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 & Touche LLP)的統計,至2004年,在倫敦金融城,屬於機構和私人客戶在英國和海外的資產逾2.5萬億英鎊——倫敦金融城成為了世界上名副其實主導基金的管理中心。
衍生金融產品是國際金融界發展最快的領域。1996年以來,倫敦金融城在各交易所場內交易衍生品份額方面可能有所下降,但其加強了自己作為定製規則以及場外交易產品領先中心的地位。其中,倫敦金融城業務處理中的許多“巧妙”的合同是銀行和證券交易所為各個客戶量身定做的。
倫敦金融城場外交易營業額在最近幾年幾乎增長了一半以上,其所占的全球份額是美國的兩倍。
倫敦金融城是場外交易衍生業務的最大市場。根據2004年BIS的調查報告顯示,英國(主要是倫敦金融城)占世界場外衍生業務交易額的36%,價值為1710億美元。2005年,英國《金融時報》的相關統計表明,倫敦金融城在迅速增長的信貸衍生品市場商所占的份額約為45%。可以說,全球場外交易衍生業務近半數的增長歸功於倫敦金融城場外交易衍生業務的增長。
歐洲第一金融中心——世界和歐洲彼此連接的門戶
倫敦金融城是世界通向歐洲的大門,也是歐洲走向世界的大門。倫敦金融城是歐洲銀行業和歐元交易的中心。
還記得否?10年前,一片有關歐元的使用將致倫敦金融城於死地的悲觀論調受到廣泛關註。不應該忘了它嗎?1999年以來,歷史和事實證明,倫敦金融城由於歐元的正式啟動反而加強了其在歐洲金融界的地位。
今天,在倫敦金融城使用歐元交易的國際金融業務比任何歐元區城市都多。其中原因就是歐元的誕生導致了歐洲從保險到證券和衍生品交易的各金融市場圍繞著當時已經是市場領導者的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進行了明顯整合。更因為此,倫敦金融城更可以被稱為是無可爭議的歐洲第一金融中心。
發源於1963年距今逾40年的歐洲債券在倫敦金融城投融資的“正迴圈”,更為倫敦金融城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全球金融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根據英國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 & Touche LLP)的統計,歐洲債券占所有債券發行的大部分,其中大約60%源於倫敦金融城。這些債券在二級市場上超過70%的交易在倫敦金融城進行。
專註“鑽石級”的商業品質服務
倫敦金融城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級的專業服務和商業服務中心。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倫敦金融城均設有總部。倫敦金融城內的管理咨詢業增長顯著。從1992年到2002年,英國管理咨詢協會(MCA,Management Consultancies Association)會員的總收入從8.1億英鎊增至47億英鎊,增長了5倍多,相當於19%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倫敦金融城的專業服務和商業服務也被稱為“鑽石級”的服務。
沒有公司會喜歡打官司,但是,法律制度是否健全卻是每一個公司在選擇營業場所時詳細考慮的。倫敦金融城吸引國外公司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法律制度的信譽。倫敦金融城在公平解決借款方與貸款方之間的商業糾紛等方面令人信服。
在倫敦金融城執業的專業律師很多。調查顯示,世界十五大律師事務所的五家事務所源於倫敦金融城,這些事務所員工至少1/4在英國境外工作。同時,逾60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在倫敦金融城設有辦事處。相關統計表明,倫敦金融城每年創造出的律師業收益達到近10億英鎊。
倫敦金融城的原因分析[4]
1、競爭優勢觀點。
Reed(1989)認為倫敦是憑藉著濃厚的語言、文化、區位和專業服務能力,在競爭中長期處於優勢地位。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局(2008)進一步歸納出10 大競爭優勢:深厚的全球貿易傳統;高質量的金融和相關的機構和市場體系;有效、公平、已經成為國際基準的監管機制;具有連貫性、政治中立的法律系統;彙集金融、法律、會計、管理咨詢公司,強力吸引投資者、營運商和客戶的集群效應;地處亞洲和美洲時間區,為中東和歐洲服務的紐帶區位優勢;廣受尊重的專業支持服務;大量的世界級實質資產;為國際互動而設的金融基礎設施。
2、貿易誘發論。
Powell(1915)認為,17 世紀末18世紀初,倫敦是英國的國際貿易中心,得益於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貿易發展所引起大量結算與融資需要,大小銀行相繼產生並有很大的發展,銀行間貨幣市場由此興起,利用國際匯票這一機制,倫敦迅速從起初僅僅服務於貿易融資的低級中心, 發展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Allen(1988)贊同Powell的觀點,他指出,商業和金融服務縮短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交易成本,傳送著財富創造、消費和信息,這些由全球貿易引發的複雜的貨幣流和金融業務必然推動時空集聚, 而在特定時期和特定地點形成國際金融中心。
3、實力決定論。
H.C.Reed(1981)則認為國力是全球金融中心的形成的首要因素,資本的逐利性是推動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心的形成取決於金融服務的供求關係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和投資以及政府的政策。眾所周知,英國的工業革命和美國股份資本導致國力強大,英國是憑藉工業革命帶來的高質量的工業品和低廉的價格,率先成為世界的加工廠。隨著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品在世界各國不斷滲透,英鎊也就成為當時在國際貿易和資本輸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貨幣。 最終,作為英國的核心城市———倫敦無可爭辯地成為位於經濟體系最高等級的全球金融中心。
4、自然演進觀點。
Kindleberge(1974)從比較經濟史的角度對倫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過程進行了細緻的研究, 他認為倫敦金融中心演進的途徑是:經濟增長(決定)→金融市場發展(決定)→金融制度變化(決定)→金融供給變化(催生)→金融中心形成;Susan Strange(1998)深化了Kindleberge 的觀點,她認為,由技術變革和金融服務的國家管制(及解除管制)改變了金融服務業的世界格局,影響了倫敦在內的金融中心制度變化,催生了國際金融供給,並最終促進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5、政府的推動。
Mainelli(2005)認為對倫敦的金融業,政府並非簡單地採取不幹預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實際上,倫敦金融體系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過國家或地區有關部門的人為設計、強力支持而產生的,比如,在戰爭和蕭條時期,倫敦金融城通過金融創新和優惠政策,推進金融資源集聚,又如,倫敦金融城和英格蘭銀行及時抓住歐洲美元市場機遇, 形成巨大的國外持有的美元池, 以金融業的國際化帶動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各部門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產生互動效應,最終奠定了國際金融中心基礎。此外,國際金融中心漂移說、“輪式”演進理論、規模經濟學派以及金融地理學派對倫敦金融中心成長加以關註, 如Porteous (1995,1999)、Martin (1999,2000)等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基礎進行了研究,強調信息流是金融中心發展的先決條件;金融地理學者Gehrig(1998)利用市場摩擦理論和大量的實證分析,支持了國際金融中心漂移說的觀點,證明瞭某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集聚趨勢與另外一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分散趨勢並存。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成長機制進行了闡釋。
倫敦金融中心的發展和完善是經濟主體集聚金融優勢的歷程, 在英國王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業和公民的積极參与和配合下,通過自然集聚優勢和能動集聚優勢、雙向互動集聚優勢三個方面運作的產物,其作用路徑是:在戰略、領導力、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過地緣、加工、貿易、投資、金融、知識、網路等經濟聯繫,發現、挖掘、整合和高效利用區域內部優勢資源,使區域內部優勢資源之間、區域內外優勢資源之間, 在合作或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國際或國內的高效金融場、經濟極, 實現資源的遠程集聚和全球集聚,最終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益,實現本體經濟和合作體經濟共同的高質量跨越發展。
- ↑ 關於倫敦金融城.倫敦金融城中文主頁.2012-03-12
- ↑ 倫敦金融城的國際地位.中國駐英國使館經商參處.2009-12-22
- ↑ 倫敦金融城——當之無愧的世界金融中心.FT中文網.2006-11-27
- ↑ 李亞敏,王浩華.倫敦金融城的金融集聚與戰略發展研究——兼議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啟示.上海金融,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