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決策體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科學決策體制是指科學決策的展開空間和組織結構,是由決策系統、智囊系統、支持系統和信息系統構成的組織體系。
在決策過程中,科學決策體制凸顯出兩個顯著特點:
其一,決策中的“謀”與“斷”相對分工,即智囊系統和決策系統的分工;
其二,現代支持系統和信息系統的存在,有力支撐著科學決策活動。
科學決策體制的構成[1]
一般而言,科學決策體制中各個組成系統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 (一)決策系統
決策系統又稱中樞系統,是由擁有決策權的領導集體和個人所構成的,它是科學決策體制的核心。決策系統指引著整個科學決策過程,擔負著選擇最終決策方案的責任。
- (二)智囊系統
智囊系統是一種專門為決策系統服務的咨詢性綜合研究機構,即所謂的“智囊團”“頭腦公司”和“思想庫”。隨著大企業、大工程和大科學的陸續興起,專業咨詢工作開始相對獨立,使科學決策體制出現了“謀”與“斷”的相對分工。
- (三)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近年來電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管理科學相結合的一種新的管理信息技術,它能快速地支持各個管理層中的決策活動。決策支持系統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莫頓教授在《管理決策系統》一文中提出來的,其後發展迅速,深受用戶歡迎。目前,決策支持系統已被一些發達國家成功地運用於政府、企業、學校等不同領域的決策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證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輔助決策工具。
20世紀50年代初,首先出現了能處理大量數據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EDPS),它以數據作為資源,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傳播和轉換等處理,獲得信息用於指導控制某一組織,從而使大量的人力從枯燥無味的事務性數據處理中解脫出來,提高了企業效率。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電腦技術和資料庫技術以及管理科學的發展,使這類系統不但能進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傳遞、貯存和加工使用,而且能實測組織的各種運行情況,利用過去的數據預測未來,從全局出發輔助組織進行決策,利用信息控制組織的行為,幫助組織實現規劃目標,這類系統被稱作管理信息系統(MIS)。但此系統一般只能處理模型簡單和結構化較強的決策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高層管理者或領導者經常面臨著規劃方向等重大決策問題,這些問題涉及面廣,變化因素多,且往往要求及時反映概念性的綜合結果。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人工智慧和電腦技術的發展,一些專業系統開始藉助相應的智能化軟體以模擬人的思維功能,來解決那些非結構化、非程式性的決策問題,這種新的系統被稱作決策支持系統。
在信息化時代,一個國家或一個組織的管理信息量的多寡,以及加工處理的方法是否先進,往往是這個國家或組織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應用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巨集觀決策和微觀決策的科學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決策支持系統有力地促進了管理方式和領導方式的變革,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在決策支持系統方面的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各個領域中的應用必然會獲得巨大的發展。
- (四)信息系統
信息是各種新的知識、消息和情報的總稱。科學決策體制中的信息系統為決策系統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是現代決策體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隨著決策科學化進程的加快,信息系統的地位和功能也日益受到廣大領導的重視和青睞。
健全科學決策體制的途徑[2]
健全科學決策體制,就是要使這種決策組織體系和決策制度最大限度地實現科學化。這既是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政府體制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未來需要出發,進一步完善決策體制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務。
- 1.更新決策觀念
隨著人類社會化、組織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決策主體的範圍在逐步擴大,社會對決策的參與程度大大提高。決策層不再是決策過程中的唯一力量,決策也不再是決策層的專利,完成決策過程需要更大範圍的智力協作。因此,決策層必須更新觀念,破除各種不適應新形勢的舊觀念,樹立緊跟時代潮流的現代決策觀念,包括民眾參與的民主觀念、專家論證的咨詢決策觀念、反覆研究的集體決策觀念、程式法制化的決策觀念,技術手段現代化的決策觀念等。這是實現科學決策的基礎。
- 2.加強決策機構建設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各領域分工日益細密,決策調控對象日益複雜,這就需要有精幹和權威的決策中樞、靈敏和完善的信息反饋系統、掌握現代科學理論方法的咨詢參謀系統、快速高效的執行系統、強大有力的監督系統共同組成科學的決策體系。為此,我們一要理順決斷子系統中各種決策主體的關係,明確其各自的決策許可權和範圍。二要完善體制內的決策咨詢組織,從法律上保障其應有的地位。三要發展體制外或民間的決策咨詢組織,發揮其積極的參謀作用。四要健全信息組織,實現信息系統的現代化。五要提高執行系統的工作效率,保質保量地實現決策的既定目標。六要提升監督系統的獨立地位,保證及時有效的監督。七要正確處理決斷、信息、咨詢、執行、監督五個系統的關係,使之成為相對分工、獨立,又相互配合、制約的有機整體。
- 3、提高決策者的整體素質
決策者的素質是決策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決策者的整體素質,是實現科學決策的關鍵。決策者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內容。提高決策者的素質必須全方位進行,既要求決策者重視對先進決策理論、方法、技術的學習,又要求有關部門加大對決策者的管理和教育力度,使其具備無私奉獻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豐富淵博的知識、民主寬容的品格、開拓創新的能力,逐步將他們培養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開放社會的新型決策者。
- 4.規範決策程式
規範的決策程式是科學決策的保證。既包括決策前的調查研究,又包括決策中的行為規範,還包括決策後的反饋、監督,整個決策過程應當在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的過程中有序進行,這就需要為決策程式立法,以法律明文的形式規範決策程式,並規定違反決策程式的法律責任,以防止決策者個人拍腦袋進行隨意的決策。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有行政程式法,我國迄今沒有統一、完整的行政程式法,但在某些領域就行政行為的程式開始逐步規範化,如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方作出處罰的決定時,必須履行告知和說明理由的義務,對法律規定的重大行政處罰行為,還應遵循聽證程式。如果違反這一規定,行政機關的行為就構成行政違法。
因此,我們要借鑒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儘快以法律的形式將決策程式固定下來。
- 5.完善決策的有關制度
科學決策程式離不開一系列健全的制度。就目前狀況而言,首先,要規範“聽證”、“公示”等制度,明確規定哪些問題決策必須經過一定範圍內的“聽證會”,或在一定範圍內進行“社會公示”,使公眾能瞭解政府將作出的決策目的、決策過程、決策內容,廣泛聽取各方面對決策方案的意見和建議,使政府的決策方案更加完善。其次,建立決策評估與責任制度。當一項決策作出後,決策活動並沒有完結,還必須有一個反饋、評估和調整的過程。應對決策的社會效果進行跟蹤反饋,以便對決策作出客觀的評估和必要的修正。為此,有必要就決策的評估標準、組織、方法、程式、結果等問題作出規定,形成制度。同時,為促使決策者慎重決策,減少失誤,必須建立決策責任制度,就責任主體、責任內容及有關獎懲作出明確規定,避免互相推諉責任。
- 6.強化決策監督
為了防止決策權的濫用,避免決策在執行過程中的走樣,必須加強對決策及其執行的監督。主要包括黨對政府內黨員的紀律監督和日常工作監督,人大對政府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監察部門和審計部門的專門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當前,著重要做好以下幾個改變:變事後監督為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變靜態監督為動態監督,變決策執行監督為決策制定和決策執行監督並重,強化監督環節對決策權運行過程的約束作用,以保證作出高質量的決策。
總之,建立健全科學決策體制,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決策經驗,不斷創新決策方式,規範決策程式,完善決策制度,才能真正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