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知識付費主要指知識的接收者為所閱覽知識付出資金的現象。知識付費讓知識的獲得者間接為向知識的傳播者與篩選者給予報酬,而不是讓參與知識傳播鏈條的人通過流量或廣告等其它方式獲得收益。[1]
其本質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知識付費的形成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移動支付工具及移動支付渠道的成熟,為其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二是互聯網的海量資訊增加了用戶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為了對信息進行有效篩選,知識型產品備受關註;三是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網路平臺聚集的大量知識分享者中潛藏著“認知盈餘”的變現需求。自 2016 年來,知識付費進入井噴階段,問咖、值乎、知乎 live、得到、分答等 app 都於同年上線。因此,2016 年也因此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移動支付技術的普及,以及人們對內容進行消費的觀念逐漸養成,知識付費發展基礎良好,政府及人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也有利於保障內容方權益,未來知識付費行業發展有望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對未來知識分享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認為知識分享要更加廣泛地覆蓋長尾用戶,未來的發展潛力在於扶持更多的草根和扎根在各個行業但不太起眼的行家裡手,讓擁有一技之長的普通人加快能量釋放。但現在階段整體格局分佈仍然存在較大變數,知識付費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各家平臺都有較大發展機會,能否自主製造優質產品,培養大批良好的內容團隊,是平臺未來發展的關鍵。
知識付費的四種主要表現形式。[1]
2016年以前,知識產品的傳播主要以文字和視頻為主;而在2016年之後,音頻類產品逐漸崛起,與文字、視頻構成了知識付費的三大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很可能會出現以虛擬現實技術等新技術為載體的表現形式。
文字是最為古老的知識傳播載體,也是最為常見的知識傳播載體,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最初都是通過文字形式展現的。未來在知識付費領域中,文字仍然為主流,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的最初形態都是通過文字形式展現的,這不僅是因為文字是最傳統、最成熟的傳播載體,還因為大部分自媒體都是使用文字進行輸出和互動的。
目前,音頻類付費產品在整個知識付費市場中占有最多的市場份額(按照收入結構劃分),其最大的優勢是具有傳統廣播的伴隨性,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產品化需求和碎片化需求,具有高度的人格化特征,適合在社交網路中傳播,有利於個人IP立體化,也適合將個人IP更有效地轉化為吸引力。
視頻類產品是近幾年較為受歡迎的知識付費方式,通過網路傳播即時觀感體驗或是服務於生活和工作的知識,與文字和音頻類產品相比,視頻類產品具有較大的用戶吸引力、較深的傳播影響力、較強的音影合一式觀感體驗等方面的特征,消費體驗較好,內容展現較為豐富。
虛擬現實類產品通過模擬產生一個可交互的虛擬三維空間,給消費者提供聽覺、視覺、觸覺等方面的直觀而又逼真的感受,能夠激發和提高消費者知識接受程度和興趣,並增加消費者忠誠度和粘度。虛擬現實類知識服務產品是知識付費的未來發展趨勢。
從2016年開始,一系列標誌性的事件讓知識付費漸漸成為時尚。
2016年5月15日,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通過這一平臺,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給自己提供幫助的那個人,用一分鐘時間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領域的專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費問答模式。
隨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馬拉雅FM創辦知識付費節”123知識狂歡節”,知乎上線“知乎live”等等。
進入2017年,這一趨勢絲毫沒有減速的跡象。3月7日,豆瓣網推出了首款付費產品“豆瓣時間”;隨後騰訊CEO馬化騰表示,“微信公眾號”正加快上線付費訂閱。
2019年12月30日知識付費系統技術服務商“創客匠人”新三板掛牌上市。
對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