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校園冷暴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校園冷暴力

  校園冷暴力主要是指師生和同學之間非肢体的攻擊行為,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歧視、嘲諷、羞辱、漠視、孤立等,行為的最終影響在於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傷。

  特征

  • “人員的複雜性”
  • “形式的多樣性”
  • “動機的隨意性”
  • “標準的主觀性”
  • “危害的持久性”
  • “責任的隱蔽性”

  所謂“冷暴力”:不是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我們經常聽到的是“家庭冷暴力”,但是在我們的校園中卻的的確確存在著“冷暴力”現象。對學生施加精神壓力,讓學生精神受到傷害,這種現象被社會學家稱為“校園冷暴力。

  “校園冷暴力”大多是指教師諷刺學生、同學間的刻意疏遠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就是教育過程中的精神虐待,是教師諷刺學生、有意識地區分學生以及同學間的的刻意疏遠等行為。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其表現形式多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

校園冷暴力主要形式

  1、主要表現有兩種,一種表現形式為教師對學生的諷刺、挖苦、漠不關心;另一種表現形式為教師教唆同學或者同學們對受害學生的指責、不理解、挖苦、孤立等

  2、學校的冷暴力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教學交往過程中,由部分教師體現出來的對學生,特別是問題學生的非暴力手段的隱性的懲罰,某種程度上也可稱作心罰。另一方面是表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一些不涉 及身體傷害,但是卻更直接傷害到心靈的那種歧視或者刻意疏遠,冷漠對待

  3、校園冷暴力具體表現呢在以下方面:

  • 無視學生的存在。部分教師對不喜歡的學生漠不關心,不聞不問。
  • 對待學生的缺點和不足,不是採取鼓勵的方式,而是一味地批評指責甚至謾罵。
  • 對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不是幫助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是以推卸或威脅的方式對待學生。
  • 對個別學生採取孤立方式,不讓其他同學與他們在一起玩耍。
  • 對個別學生實行“監離”或“監控”方式,要麼放在教室最顯明的位置,使其始終處於教師的視線之中,要麼使其走出課堂,站在教室門口或辦公室門口,剝奪學生接受教育權利。  

  校園冷暴力主要表現為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兩種形式,學生之間主要表現為某個學生因個體身體或性格等方面原因被團體排擠、孤立、歧視、侮辱等現象。師生之間主要表現為教師在教學過程對學生造成的冷暴力行為,大致又可分為六種形式:

  1、冷漠型:教師無視學生的存在,對學生漠不關心、不聞不問、不理不睬。如“上課不願多看他一眼。”“他學不學關我什麼事?”

  2、訓斥型:教師高高在上,沒有鼓勵,一味批評乃至責罵,教育變訓斥。如“你怎麼這麼笨,簡直無可救藥。”“不想上,滾回家去。”

  3、威脅型:教師以嚇唬、威脅的語氣來批評學生,如:“你再不遵守紀律,我把你調到最後一排去。”“把你家長叫來。”

  4、嘲諷型:教師對成績不好的、經常違紀的、參加集體活動不積極的、給班級量化帶來負面影響的學生冷嘲熱諷,如:“你如果能考上大學,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他能學好,世上就沒有壞人了。”

  5、孤立型:教師對學生進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讓同學都不和他玩;給他調座位,讓他一直坐在後排或較偏的座位上等;讓他周圍的學生回答問題,唯獨不讓他回答。

  6、控制型:有的教師習慣於發號施令,嚴密監視學生的一舉一動,使他們絕對服從教師的意志和願望。如讓某學生必須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準時出現,讓他周圍的學生及時反饋他的一舉一動。 

校園冷暴力的危害

  1、近年來學生因壓力過大患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各種心理疾病的案例逐漸增多,校園冷暴力是一大原因。數據顯示,由於校園冷暴力而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已占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總人數的10%—0%,並呈逐年上升趨勢。

  2、“冷暴力”易產生厭學情緒。有調查發現:不少的孩子產生厭學情緒都是由“冷暴力”引起的。一些家長在接受調查時表示:學校老師對不聽話的學生進行一些懲罰!或者說和學生開玩笑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現在的孩子都非常的敏感,如果老師用帶著明顯侮辱或者變相體罰的語氣則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

  3、“冷暴力”易促發心理疾病。老師一個歧視的眼光一句偏見的話語都有可能讓孩子產生自卑消極的情緒,甚至自暴自棄。

  4、冷暴力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冷暴力將嚴重傷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取決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尤其是孩子長期受到冷暴力對待的孩子往往表現為迴避問題,不敢與人交流,或性格變得暴躁,內心充滿攻擊性。因此與體罰相比冷暴力這種形式對學生的殺傷力更大。 

  5、校園冷暴力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受害的學生長期生活在冷漠、緊張的氣氛中,心理充滿了痛苦、抑鬱、焦慮,很多心理傷害比身體上的創傷更難以愈合,造成學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而這種心理創傷往往是較難治愈的,並經常伴隨學生的一生,對其成年後的心理和行為也有著長期的影響。最為常見的是造成學生的退縮性人格和爆發性人格。校園冷暴力也嚴重妨礙了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的和諧,嚴重影響了校園活力和創造力,阻礙了和諧校園的建設。

校園冷暴力的影響

  校園冷暴力影響老師和學校的教學工作,但根本的是對學生一生髮展的影響。校園冷暴力對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在學校遭到冷暴力,很多學生對學校充滿厭惡感和畏懼感,於是對學習也表現出喪失興趣的現象,特別是在學生青春叛逆期,很多遭受冷暴力的學生開始對學校教育和老師有心理抵觸,引發對其他學生的暴力行為。

  2.影響學生的性格成長,使學生變得不善於交際,失去自信心,漸漸變得內向膽小,不在乎他人,對外界充滿仇恨。

  3.易促發心理疾病,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對生活世界失去信心和興趣,對學生的身心都帶來很大痛苦。 

校園冷暴力原因

  教育體制 

  部分校園冷暴力是由教學系統組織結構、學校體制及教學的主體教師、學生,即指由教學系統的組織結構、功能要素等產生或引起的。在高考指揮棒的揮舞下,應試教育成為培養學生的最主要目的,分數成為衡量學生的最重要指標。應試教育體制使教師無形中用分數將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令禁止體罰學生後,冷暴力成了教師對學生進行懲罰的最有效手段。學生在這種體制下也被無形中用分數劃分等級,無形的等級加重了校園冷暴力。教育管理者也將校園冷暴力作為管理中的主要手段。

  教師 

  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主體,但教師也是自然屬性的個體。作為個體,教師一樣有自己的心理問題。一些教師在遇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時不是尋求解決方法,而是將自己的情緒轉移給了學生,導致了校園冷暴力的發生。另一個方面,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很多舉措,雖然出於教育的目的,如對比側面打擊等,但都無形中完成了校園冷暴力。

  學生

  • 一方面,學生處於身心發展階段,很多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各類特征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他們的註意力不集中,有逆反心理,自製力較差,容易犯各種錯誤,這些情況使得教師要經常對他們進行教育,教育過程中的校園冷暴力現象就容易發生。
  • 另一方面,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還不成熟,受到校園冷暴力傷害時不能正確對待分析問題,容易導致傷害的隱蔽性,並且自身無法化解這種傷害。

  其他原因

  1.傳統的天地君親師教育思想賦予了教師對於學生相當大的管理權力,教師對學生的作為在傳統道德思想中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此教師採用任何手段對待學生都被認為是正確和正常的,這種傳統的教育思想導致了教育管理機構和教師在使用校園冷暴力時的道德優勢。這種優勢在教育中被放大到了相當的程度,使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過程中,忽視甚至無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訴求,有些校園冷暴力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後果。

  2.心理健康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也是影響校園冷暴力的因素。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髮育均未成熟,辨證思維能力較差,可塑性較強,極易受環境影響。家庭環境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知識性、娛樂性、組織性等積極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這些影響使得學生可能會在受到校園冷暴力的時候積極面對;家庭環境中的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控制性等消極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有消極影響,這些影響使得學生可能會在受到校園冷暴力的時侯消極應對,造成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影響人生、校園環境中的進取、務實、友愛、活潑的學風,會減少校園冷暴力的發生;校園環境中的過度競爭過度管理、過度守舊、環境變化產生的心理落差等會加重校園冷暴力的發生、社會環境的利己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和行為也都在加重校園冷暴力。

  (一)社會經濟轉型和巨變導致的調適不良

  1.當今社會處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必然會帶來相應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思考模式的變化。雖然我們所處時代的經濟實現了快速迅猛發展,但社會問題卻越積越多,而且很多社會矛盾也出現越來越尖銳化的趨勢。在當前這種趨勢下,現代社會的人必然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惑。一旦處理不好,產生調適不良,潛伏的種種危機就會一觸而發。

  2.現代社會的教師也不可避免地要在社會中扮演多重角色,而這多方位的角色轉換在某種程度上容易造成教師的心理矛盾和衝突,從而引發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再加上某些教師自我心理調控能力的不足與心理問題排解、疏導渠道的缺乏,所以他們很容易把不良情緒帶入日常的師生交往中。由於受到最基本的法律的約束,理性和守法意識提高也導致暴力隱秘化。某些教師往往把自身疏導不良的情緒隱秘地轉化為對學生的心罰,漠視學生的尊嚴。

  3.而現代社會的學生在這個大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影響。來自家庭和學業的壓力使得很多學生喘不過氣來,無法進行良好地自我疏導和調適。這種調適不良具體體現在平時交往中的漠然和刻意地對別人進行心理上的傷害,比如,拉幫結夥共同排斥一個同學。這雖然不涉及身體傷害,但其影響卻更要惡劣。

   (二)人文精神的缺失引發的對尊嚴的漠視

  1. 在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許多教師自身價值理性的迷失和人格不健全導致在與學生相處時交往不良。自身扭曲的價值觀和不高的人文素養使得他們對學生無法產生最起碼的對他人生命的關註及人文的關懷,同時他們自身對於尊嚴的曲解也使得對師生關係中最基本的一個前提——尊重往往視而不見。這也就導致教育活動中屢屢產生冷暴力現象。

  2. 多元文化的良莠不齊和傳統文化的根基不牢,讓很多學生接受了不正確的信息的誘導,在充滿交錯和碰撞的時代中沉淪或者無所適從。人性中最朴素的和最簡單的價值觀在扭曲的文化面前也發生了扭曲,從而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和對他人生命尊重感的麻木。這也是學生之間冷暴力頻頻發生的重要源頭之一。

校園冷暴力解決方法

  教育體制

  提高教育的國家地位。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實質是科技人才競爭,”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發展經濟,離不開科技和人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關鍵在教育,切實提高教育工作者社會地位,奠定國民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了,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成為“太陽下最燦爛的事業”時,教師的生活壓力和心理狀況將得到極大的改觀,對教育的熱愛,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愛將會大大提升,校園冷暴力亦將隨之消失。

  教師 

  1、如果把教師比喻成產品,那麼,就應該在出廠前給以必要的現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公民意識等德育教育的培養。要真正杜絕校園“冷暴力”,就必須加強教師的專業培養。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簡單地將學生劃分為“優、差”,要以發展的眼光發掘每一位學生的特長。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以充沛的教育情感,扎實的教育理念判斷學生行為是否合適,在“愛和尊重”的前提下,對犯錯誤的學生立足幫助,而不是立足否定,教育的軌道才是正確的。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我們也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其基礎都是建立在激勵、尊重學生,反對唯分數論反對人格歧視,杜絕只說不練和浮誇的教育風氣至上的。

  2、要健全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從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培訓轉向面向全體教師的全員培訓,讓所有教師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尊重所有孩子的想法 、保護所有孩子的權益。要讓教師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作為教師,不僅要從生活和學習上關心孩子,還應該與孩子多交流,不僅善於發現、贊許孩子的優點,也要避免過分放大孩子的缺點。教師要時刻註意自己的行為,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更要註意批評教育的方式。儘量不要出現冷暴力行為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為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一些老師忽視學生的個性,對調皮的孩子採取過激的行為,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傷害。

  學生 

  作為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適應環境,用快樂的心情面對他人。青少年學生遭遇校園冷暴力時,應及時向家長或教師反映及時溝通解決,如果家長不能理解或與學校溝通不暢那就要學會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同學間要和睦相處,不要讓自己成為冷暴力的製造者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校園冷暴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