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決策分析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成本決策的定義
成本決策是指依據掌握的各種決策成本及相關的數據,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出最佳方案的過程。成本決策與成本預測緊密相連,它以成本預測為基礎,是成本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職能,它對於正確地制定成本計劃,促使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成本決策涉及的內容較多,包括可行性研究中的成本決策和日常經營中的成本決策。由於前者以投入大量的資金為前提來研究項目的成本,因此這類成本決策與財務管理的關係更加緊密;後者以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前提,以合理且最低的成本支出為標準,屬於日常經營管理中的決策範疇,包括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產品最優組合的決策、生產批量的決策等。
結構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基礎經濟結構如長期投資等相關的成本動因。其形成常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一經確定往往很難變動。因此必須慎重行事,在支出前進行充分評估與分析。
1、規模經濟,它是指在價值鏈活動規模較大時,活動的效率提高或活動成本因可分攤於較大規模的業務量而使單位成本降低。規模經濟可以使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進行更大範圍的活動,它的更大銷量增加了分攤無形成本如廣告費用和科研費用的能力,使支持該活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或間接費用的增長低於其擴大的比例。不過,企業規模的擴大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當這種負面影響超過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正面效益時,便會導致規模不經濟。
2、上述規模經濟與水平一體化相關聯,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體化程度。整合(Conformity)是指企業為了為使自己所負責的業務領域更廣更直接,在本企業業務流中向兩端延伸至直接銷售、零部件內製和原材料提供等。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帶來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現在:可避免使用市場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如採購費用和銷售費用,使企業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它是確保穩定供求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使企業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整合還可以帶來聯合作業的經濟性,並帶來各種無形資源的積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情報和售後各方面的情報來源的確保、支配力和影響力的確立和技術知識的積蓄等。建立的專賣店及其送貨政策,可減少假冒偽劣商品對企業的衝擊。
資產重組與企業購併是我國企業界的熱門話題,瞭解整合這一結構性成本動因可以使企業在購併決策過程中充分地考慮整合對於企業產品成本產生的長期影響。企業必須詳細評估整合的優點和缺點,視實際情況決定各價值活動整合的程度。企業既可以選擇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選擇解除整合的競爭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業領導者所忽視。當整合的自製成本已高於外購成本,影響了企業靈活選擇競爭策略時,可以考慮降低現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3、地理位置。企業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幹種方式影響成本。由於工資水平和稅率在不同國家、城市的差異,影響了企業的工資成本和納稅支出。企業所處環境的交通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礎設施的狀況都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企業所處氣候、文化、觀念等人文環境,不僅影響產品需求,而且影響企業經營觀念和方式。此外,處於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業往往能吸引更多人才。相對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商的地理位置也是影響購貨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相對買方的地理位置會影響企業的促銷成本和銷售成本如運費。
(二)、執行性成本動因與成本決策
執行性成本動因是指決定企業作業程式的成本動因。它是在結構性成本動因決定以後才成立的。而且這些成本動因多屬非量化的成本動因,其它成本的影響因企業而異。這些動因若能執行成功,則能降低成本,反之則會使成本提高。執行性成本動因主要有:
1、生產能力運用模式,它主要通過固定成本影響企業的成本水平。由於固定成本在相關的範圍內不隨產量的增加而改變,當企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提高,產量上升時,單位產品所分擔的固定成本相對較少,從而引起企業單位成本的降低。對於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較大的企業而言,生產能力運用模式將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產量的上升會帶來單位成本的明顯下降。需要指出的是,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並不總意味著企業效率的改善。若有的企業產量提高而銷量不變就會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固定成本實際上全部轉入了庫存。這是我國一些企業產品滯銷而仍存在利潤的原因之一。所以生產能力利用率的提高應以產銷一致為前提。
2、全面質量管理。與傳統質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質量管理強調質量管理的範圍應是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企業的每一名員工都要承擔質量責任。全面質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質量成本獲得最優的產品質量,並且最低的質量成本可以在缺點為零時達到,因為對錯誤的糾正成本是遞減的,所以總成本會保持下降的趨勢,直至最後的差錯被消除。故全面質量管理的改進總是能降低成本,對於質量成本較高的企業來說,全面質量管理會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動因,能給企業帶來降低成本的重大機會。這項成本動因要求企業大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從企業的整個範圍,設計、生產過程的各階段著手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真正做到優質高效。
傳統的成本管理會計可計量的、按照成本核算制度計算的成本為核心內容,以物治人,現代成本管理則要求重視人的因素,強調以人為本,以人治物,充分組織和動員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員工對企業投入的向心力,從而達到充分降低成本,取得競爭優勢的目的。
上述兩種戰略成本動因的最主要的區別是對於結構性成本動因而言,並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個適度的問題。比如說企業的規模應適應其發展的需要而越大越好,整合程度也非越高越好。但對於執行性成本動因而言,一般認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應儘可能加強和鼓勵員工的全面參與,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而就企業而言,執行性成本動因總結的越多,將越有助於企業的成本管理。
總之,戰略成本動因分析為企業改變成本地位,增強競爭力提供了契機。企業的成本總是由一組獨特的成本動因來控制,而每一個成本動因都可能成為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來源,選擇有利的成本動因作為成本競爭的突破口是企業競爭的一項策略,應引起企業領導者的高度重視。
成本決策涉及到企業供產銷,生產經營和資本運作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凡是發生成本費用支出的各項經濟活動,都有一個成本決策問題。企業預算執行過程中經常性業務的成本決策一般可如下述。
1、存貨成本決策分析
存貨成本決策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金占用、最低的資金成本支出,滿足生產經營的穩定運行。企業存貸分為儲備性存貨、生產性存貨、成品性存貨。儲備性存貨是指供應過程中的物資儲備,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裝物,這部分資金占用量較大,又處於生產待用階段,是流動資產的主體部分,也是存貨成本決策的重點。
存貨成本決策應抓住兩個關鍵量:
(1)確定存貨的最低存量。影響存貨存量的兩個因素是,預算年度生產經營規模和存貨周轉速度,一般可以參照歷史和行業先進水平進行測算。
(2)控制存貨訂購的經濟批量(EOQ)。影響存貨經濟批量的因素有三:
三者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存貨成本決策分析就是通過控制存貨的經濟批量確定存貨的最低存量。
2、生產成本決策分析
生產成本決策是成本決策的核心。決策的目的是在企業現有生產條件下,如何最合理、最有效、最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包括原材料、能源、機器設備、勞動力等,以最低的成本支出,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產成本決策分析通常要研究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生產什麼產品——在企業經營的多種產品中究竟哪些產品最具市場競爭力?企業使用同一種設備可生產多種產品,究竟生產哪種產品成本最合理、可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2)生產多少數量——在固定成本確定的情況下,生產多少數量的產品可以保本贏利?在成批生產過程中,全年分幾批生產最經濟?在多品種生產企業中,怎樣選擇最優的產品組合才能使生產總成本最低、毛利總額最高?
(3)如何組織和安排生產——選擇什麼工藝進行加工生產最合算?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支出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充分發揮現有裝置的生產能力?企業自製半成品是直接出售還是繼續加工後再出售?
在生產成本決策中,應當把握重點,解決好對成本升降影響較大的問題。
3、銷售成本決策分析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吸引客戶、擴大銷售量,除了依靠產品質優價廉以及加強服務、廣告宣傳外,還將賒銷作為促銷的重要手段。賒銷必然產生應收帳款,控制收帳成本也是銷售成本決策的重點。
收帳成本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1)管理成本,指應收帳款管理中發生的成本費用,如對客戶信譽調查的差旅費、業務活動費、收集信息費等。一般而言,應收帳款帳齡越長,催收次數越多,管理成本必然越大。
(2)機會成本,指企業由於賒銷產品形成應收帳款,失去了將這筆資金移作它用以獲取收益的機會所造成的損失。如某企業應收帳款全年平均占用1,000萬元,若用於投資購入債券,年利率10%,則該企業應收帳款的機會成本為100萬元。
(3)損失成本,指應收帳款中的一部分因無法收回所造成的壞帳損失。
進行銷售成本決策分析時,應堅持收益大於管理成本。機會成本和損失成本三者之和的原則。
4、資金成本決策分析
資金成本決策的目的,是在保證生產經營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資金成本決策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成本分析:
(1)機會成本。現金資產是非盈利性資產,企業置存資金過多,存入銀行僅能取得很低的利息,企業就損失了這部分現金用於再投資的機會成本。現金成本決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研究企業一定時期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最低現金持有量。
(2)貸款成本。企業向金融機構取得貸款時,其貸款利率、借貸時間、貸款渠道、貸款方式、票據應用等因素都會影響貸款成本。在成本決策過程中,企業財務人員應當掌握金融市場的行情動向,安排好借貸資金的結構,儘可能選擇低利息貸款和銜接好借貸時間。
(3)信用成本。企業在交易往來中發生的應付帳款,儘管是無息負債,但是也存在一個成本問題。若能及時用現金支付,可以享受現金折扣優惠,降低進貨成本;延期支付,失去現金折扣,進貨價格就相應提高。如果長期拖欠,更會造成企業信譽下降,給企業再生產帶來嚴重後果。
成本決策是企業為實現預定的目標成本,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結合本單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通過縝密的調查研究,藉助於成本效益分析原理和專門的技術方法,作出的決策和判斷。正確的成本決策需要以高質量的經濟信息為基礎。成本決策分析應註意收集分析哪些信息呢?
1、生產信息
主要是產品的數量、質量、消耗、成本和生產組織等信息。包括:
(1)加工工藝和流程。指工藝技術的選擇、工藝流程的分析、生產能力和設備的配套、生產控制和物料輸送安排等。
(2)生產能力安排。指產量預測,生產設施和設備的利用,生產日程安排等。
(3)庫存情況。指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的合理庫存,定貨的品種、時間及數量等。
(4)物耗標準。指原輔材料、能源動力消耗水平,產品收得率等。
(5)人力資源。指崗位的設定和調整,工時計劃,責任評價與考核標準,工資獎勵水平等。
2、財務信息
主要是維持生產經營的資金信息:
(3)主要流動負債。指短期借款規模、籌資渠道、籌資條件、利率水平、應付帳款等。
3、銷售信息
主要是市場信息:
(1)產品需求預測。指各個階段市場對產品的需要量。
(2)產品供應分析。指國內產品供應量、國外進口量、需求和供應的比例關係及預期供應趨勢。
(3)產品價格研究。指國內外同類產品價格及其波動趨勢。
(4)競爭對手能力。指同行業企業的裝置規模、生產能力、價格成本等。
(5)客戶信用。指產品合同執行情況,客戶信用支付能力等。
4、技術是影響企業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
技術包含於企業的每一價值活動中,它對成本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一方面,它可以獨立於其它成本動因作用於成本;另一方面,它還可通過改變或影響其它成本動因間接地影響成本。只有那些能保持企業成本領先地位的技術變革才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成本優勢,但技術變革並非總能降低成本。首先,技術的開發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較高的成本。其次,技術變革可能帶來較大的風險。在技術革新迅速的行業,技術的先行採用者可能因過早行動而面臨所引用技術迅速被淘汰而又無力更新技術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