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文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審計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從事經濟監督和經濟證明性質的管理活動而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1、審計文化屬於管理類文化
文化可以與生產活動有關,可以與社會活動有關,可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在人類發展的較高級階段,還必然與管理活動有關。審計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產生的,是一種對政治活動和經濟生活的管理行為,因而由此而產生的審計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從現代社會角度講,國家審計是對政府的管理,民間審計是對資本市場的管理,內部審計則是對各種類型組織的管理。
2、審計文化是一種制度文化
審計是一種管理控制活動,是一種監督和證明性質的管理控制活動。一般而言,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要使經濟責任受托人忠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責任,就必然要賦予其一定的職權。在這種既古老又現代的權責關係中,權力和責任應該是對稱的,否則就會出現濫用職權,疏於責任,損害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利益的現象。為了保障這種權責關係的順利實現,古今中外的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都想通過立法定製來建立一種制約經濟責任受托人的機制,通過專業的監督和證明活動,來維護這種權責關係所反映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實際上,審計活動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作出的一種制度安排,因而它是一種制度文化。也正是因為如此,審計文化中制度層面的內容才顯得十分豐富。
3、審計文化的結構以精神元素為主
審計不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活動,與人們日常生活也無關,因此物質元素不多。審計活動是腦力勞動,是智力作業,因此無需使用更多的實物工具和用具,這也是審計文化中物質元素稀少的原因之一。審計文化與財政文化、金融文化、貿易文化和會計文化等同屬於管理類文化。由於各種管理活動內容相關,因而所使用的工具和用具也相近。因此審計文化的物質元素與管理類文化的物質元素基本相同,這是造成審計文化的專屬物質元素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由於審計文化的專屬物質元素極少,因而審計文化是以精神元素為主。但這並不是說,審計文化絕對沒有自身所特有的物質元素。
4、審計文化具有明顯的歷史和地域特點
由於審計活動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緊密相關,因此,不同歷史階段上不同國度的政治制度及其發展水平和經濟制度及其發展水平,對審計文化的特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例如,從政治角度看,在民主政治條件下的審計活動要比在集權政治條件下的審計活動更加透明和公開。目前,我國正在致力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日益深入,我國國家審計活動的透明度和審計結果的公開性特征也必然日益增強。又如,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民間審計活動才會發達;現代企業制度發達的國家,內部審計才會發達。再如,將審計活動作為行政執法活動時,審計文化的經濟監督特征就會顯得非常突出,但將審計活動作為獨立的檢查活動時,審計文化的經濟證明特征就會逐漸顯露出來。這也是一些國家不用監督來說明審計本質特征的原因。
5、審計文化是活著的文化,發展中的文化
文化有活著的,也有死去的。對於一種文化而言,只要形成該種文化的人類活動還在繼續,它就會繼續活著,而且有些文化還會不斷地發展變化。顯然,審計活動還在繼續,因為產生審計活動的動因並沒有消失,因而審計文化是活著的文化。不但如此,審計文化還是一種發展中的文化,因為社會對審計活動還在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對審計活動的客觀需求,不但沒有逐漸減少的跡象,反而在日益增加。
6、審計文化與其它文化在內容上具有交叉性
一種文化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社會對它有新的客觀需求,二是它能不斷地從其它文化中吸取對自己有益的新元素,從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審計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管理活動,與其它多種管理活動在內容上相關,在方法上和工具上相同。這說明,審計文化與其它相關文化具有交叉性,因而具有相互交融、溝通和交換的客觀基礎。審計文化只有與相關文化不斷地進行信息、技術和理論等方面的交換,不斷地吸取對自己有益的新元素,從而獲得新的發展能量,才能適應社會對審計的新需要,才能與之共同發展。例如,當前我們感觸最深的應該有以下兩點:一是國家審計從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中獲得了巨大的能量;民間審計從資本市場的發展中獲得了巨大能量;內部審計則從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過程中獲得了巨大能量。二是國家審計從電腦文化的發展中汲取了極大的營養。
根據以上對審計文化的理解,將審計文化的具體內容和精神內涵做如下歸納:
1、確定責任和真實
審計的客觀動因是受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直接目標就是確定這種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確定受托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是審計基本職責的最高概括。
確定受托經濟責任是對審計職責的抽象和概括,其具體表現形式或者說具體化的審計職責則是,確定經濟責任受托人為說明自己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而向委托人或授權人提交的財務和其他有關資料的真實性。
現代審計有越來越強調確定受托人的責任性的趨勢,國家審計日益強調對政府責任性的確定;民間審計日益強調對職業經理人責任性的確定;內部審計則日益強調對決策執行人責任性的確定。
而責任性的外延也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即由財務責任性擴大到管理責任性(尤其是決策責任性),再擴大到社會責任性。國外是如此,國內也是如此。我國國家審計機關,近些年來就一直在強調,要從管理和決策入手,確定國有資產流失和損失浪費的責任。
2、服務權力和公眾
審計活動首先是服務於委托人或授權人的,而委托人或授權人往往就是受托財產的所有人或其代表,他們因為擁有財產權或財產代理權而擁有制定法律和規章的權力。
審計活動必須服務於權力,因為,審計職權是由有權制定法律或規章的人來制定的。只有通過法律將審計自身的職權確定下來,審計人才能將審計行為施加於受托人。
審計職權必須法定。要想取得法定職權,審計活動必須服務於真正擁有權力的人和部門。
在現代民主社會,主權在民。公民不但有法律賦予的公民權,他們中的大多數還由於是納稅人,因而擁有決定如何使用公共資金的權力(當然,這種權力通常是委托給其代表來行使)。在這種前提下,公民可以通過投票來改變權力部門的結構,通過選舉來決定掌握權力的人。因而,在民主社會裡,審計活動自然也要服務於公眾。審計活動服務於權力和服務於公眾是一致的。審計的權威和威懾力既來自於權力,也來自於公眾。從最高層次說,審計的權威和威懾力最終還是來自於公眾。
3、恪守獨立和謹慎
獨立性是審計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審計本質特征的精神元素。審計必須獨立於經濟責任受托人,否則就無法站在公正的立場,對審計事項作出客觀的評價。審計也應該獨立於經濟責任委托人或授權人,否則就有可能成為濫用權力的助紂者。但是,審計首先應該獨立於經濟責任受托人,這是審計行為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
審計的獨立性一般被分為形式的和實質的。審計在組織、人員、經費和業務上的獨立性只是形式上的獨立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這種獨立性至少能讓外人看上去審計是獨立的。但是,審計最重要的獨立性還是指實質上的獨立性,即思想上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內在於人們思想之中,沒有可視性。但是,它決定了一次審計是否是真正地保持了獨立。這種隱含的獨立性,才是審計能否真正獨立的最終決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獨立,或者,保持獨立的精神狀態,是審計人員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審計組織職業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獨立是對審計人員思想上的要求,謹慎則是對審計人員行為上的要求。審計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智力作業,具有高風險特征,而且具有明顯的職業特性。職業特性意味著,審計是服務於公眾和特定人群的。例如,國家審計是服務於公眾和審計的直接委托人或授權人。因此,審計人員不但要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公眾和委托人或授權人負責。審計人員的工作疏忽將會導致某些方面關係人的損失,並最終造成對自己的損害。因此,審計行為應該是十分慎重的。謹慎應該是審計人員的最佳行為範式。
4、遵循準則和規範
謹慎不是謹小慎微。謹慎是指,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必須持有合理的職業謹慎態度。那麼,何謂合理的職業謹慎態度?合理的職業謹慎態度是指,審計人員的審計行為必須遵守公認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範,因為,遵守職業界共同研發的公認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範,可將因疏忽或失職而導致審計失敗或他人損失的風險降至最低水平。因此,遵守公認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規範是對審計人員審計行為的基本要求。
5、追求能力和修養
職業是為他人服務的,審計職業也不例外。職業人員一旦宣稱自己是某類職業人員,可以為他人提供某種專業服務,這就意味著他(她)具備了一個專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專業技能並達到了與執業相稱的水平,具備了一個職業人員應該具備的公眾認為是符合一定標準的品行。如果事實證明不是這樣,那麼他(她)就要對自己低水平的技能和達不到社會公認標準的品行負責。為了維護審計職業的榮譽,履行審計的基本職責,發揮審計在建立秩序和法制社會中的作用,為了對法律負責,對利用自己專業服務的人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審計人員應該在專業技能和自身修養上不斷地追求進步,並儘可能地接近完美。審計組織也應該在鼓勵審計人員追求完美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
6、崇尚理性和證據
在如何創造和認識文化的問題上,歷來存在著理性決定和感性決定的爭論。在古希臘時期,人類就已經開始學習理性思維。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理性不能解釋的事物就是不好的事物。亞里士多德創造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邏輯學。但中世紀的神學統治,桎梏了人們的思想,導致了思維科學的停滯。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發展動搖了神學統治,重新開啟理性思維的大門。培根提出,只有通過理性,人類才能認識自然,掌握控制自然的法則。他還最早提出了歸納法。啟蒙運動時期被稱為理性時代,許多科學家本身就是哲學家,他們通過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極大地推動了理性思維方式的發展。但是,到了近現代社會,反啟蒙運動,反理性主義思潮也是風起雲涌,一批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詩人紛紛起來質疑理性主義,主張感性至上。他們認為理性是對個性和創造性的威脅和破壞,感性若被理性所控制,人將失去激情、美感、幸福和浪漫,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
感性是根據感覺和知覺來進行思維和認識事物的,世界是什麼樣,不是由科學和理性所確立的規則所決定的,如果真的是那樣,世界就是唯一的,永恆不變的。感性追求的是世界的豐富多彩和事物的不確定性。
理性是通過建立明確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判斷和推理來認識事物的。世界和事物是它應該是的那樣,它是由科學所確立的固定的時空標準所規定的,不是能由我們隨意想象和創造的。
審計活動所探求的不是不確定性,而是確定性;所要證明的是已經存在的,而不是需要我們去創造的;評價所審查事物的標準是由法律和科學來確定的,而不是憑藉自己的激情去創造的。審計要達到目標,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獲取確定的可信的證據,並根據確定的法定的標準去評價,運用正確的邏輯判斷去推論,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審計活動必須是理性的,必須嚴格依據各種性質完全確定的證據。
7、主張證明和公開
審計活動一般不是由審計人發起的,而是由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發起的,審計活動的結果也不應用於審計人自身,而是報告給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所以有人說,審計的本質功能就是經濟證明(審計教科書將其稱之為“鑒證”或“簽證”)。
在我國,審計文化有些自己的特點。之一就是,大家認為國家審計是經濟監督(這並不是錯誤的,而是實用的),這的確與國外大多數國家有所不同。而且在行為上,人們也一直力爭向經濟監督方向發展。比如,我們一直認為審計處理處罰手段的力度不夠,只能察看而達不到督促的作用。現有的處理處罰手段,不能對被審計單位起到震懾作用。因而一直在追求更有效的處理處罰方法和於段。
近些年來,我們加大了審計結果對外公佈的力度,並收到了令人意外的效果。加大對外公佈審計結果之後,被審計單位一改以往將審計決定擱置一旁、疲塌應付、我行我素的做法,要麼奮起保護自己,抗辯審計結論;要麼迅速表示接受審計結論,並立即著手整改。這是為什麼?這是審計由監督向證明轉變的結果。一般來說,被審計單位並不懼怕內部的處理處罰,但非常擔心審計結果被公佈於眾。因為如果那樣,被審計單位面對的就不僅是審計機關,而是國家的各種權力機關和廣大公眾,面對的就不僅是審計人,而是審計委托人或授權人。顯然,後者比前者擁有更大更多的權力,因而具有更大的威懾力。因此,審計工作應該繼續加大透明度和公開性,從重監督走向重證明,從重問題走向重責任,發掘審計的潛能,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民間審計一直將證明作為自己的使命,審計報告也一直對外公開。它是將被審計單位直接交給擁有對其進行處理處罰的人和國家有關管理部門。
8、維護秩序和法制
無論國家審計、民間審計,還是內部審計,他們工作的終極目的都是維持一種由法律或規章建立起來的秩序,以使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單位活動能夠按照法律或規章的要求,在穩定和正常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審計活動的結果,要使政府行政部門的活動,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活動,單位決策執行部門的活動,通通納入法制軌道,達到維護國家政治秩序、市場經濟秩序和單位內部秩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