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財政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財政文化

  財政文化的內涵應該是財政實踐活動創造的精神財富,其外延包括財政思想、財政理念、財政信仰等。財政文化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而不是一種表象的文化,也就是說它是人類一切活動背後的東西,或者說是一切物質所體現的內涵。換言之,是財政活動中長期形成的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體系,它蘊藏在一切財政的實踐活動中,體現在財政活動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但不等於物質財富。

財政文化的內容

  財政文化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財政思想。財政思想雖然是在財政實踐中形成的,但反映的是財政實踐的指導思想,是財政文化的主體。中國曆史上各個時期都有豐富而珍貴的財政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徵”;孔子主張“政在節財”; 孟子認為“薄其稅斂,民可使富”;苟況提出“節其流,開其源”;墨翟宣揚“官府實而財不散”,“官府實而萬民富”,等等。封建社會隨著財政內容的進一步豐富,財政活動進一步擴大,財政制度進一步健全,出現了眾多的財政思想。如秦汊時期,賈誼有“貴粟論”,桑弘羊有“專賣論”,谷永有“薄收賦稅、毋殫民財”論,毋將隆有關於國家與皇室財政“別公私’說,桓譚有“以工代賑”論,荀悅有田賦“中正”說。魏晉時期,傅玄有租稅“至平”、“趣公”和“有常”論 周朗有反“計資而稅”論, 賀琛有緊縮財政的倡議, 蘇綽有“均賦役”議。唐宋時期,蘇孝慈有反對“回易取利”說,劉晏有開闢商業新財源的理論,杜佑有反對“直取之於人”的理論,李珏有稅與價格的理論,王禹偶有“山澤之利與民共之”的理論, 范仲淹有重商稅的理論,歐陽修有國與商共利的理論, 王安石有“通天下之財”的理論, 葉適有以商富國論,朱熹有均賦稅的理論。元明清時期,馬端臨有貨幣徵課說,張居正有稅役合一的理論,黃宗羲有輕稅說,顧炎武有保護稅源論,王夫之有否定農業單一稅制論,王源有商稅論,等等。

  第二,財政原則。財政原則是人們在財政活動中形成的一定的規則,在一定時期成為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如周代有“量入為出”的原則,《禮記·王制》載:“制國用,量入以為出。”即以財政收入決定財政支出。西漢初年提出的“量出制入’的原則,《史記·平準書》載:“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即根據宮俸等費用制定支出數額,按照支出額征收賦稅。唐代中期,明確制定了“量出制入”的法則:“凡百役之費,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制入。”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量入為出”和“量出制入”兩條原則,在各代根據情況的變化選擇運用,或二者兼顧。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1953年編製我國第一個財政預算時,仍然以“量入為出與量出為入兼顧,取之合理,用之得當”為基本原則。直到現在,“量入為出”和“量出制入”不僅是中國財政活動的重要原則,而且也是西方財政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和長期運用。

  第三,財政規律。規律是人們對客觀必然的認識和總結,財政規律是對財政必然的認識和總結,是財政實踐的升華。如中國古代提出的“收支平衡”,就是保障財政健康發展的規律,幾千年來各個朝代按照“收支平衡”經邦理財,凡是遵守這一規律的,就國泰民安,反之則危急迭出。

  第四,財政經驗。財政經驗是人們對財政實踐成功原因的總結,反映了全體財政人的共同體驗與普遍的認識。我國財政有幾千年的歷史,各個時期都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新中國財政六十年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經驗是極其珍貴的。如計劃經濟時期總結出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建設規模與國力桕適應,積累與消費關係二、三、四制約線,欲速則不達等。改革開放以來,成功的經驗更加豐富,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服務大局、促進發展;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等,這些都是我國財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財政理念。即人們在財政活動中的一種追求。如中國古代提倡“負擔均平”,使每一個納稅人都能公平納稅。雖然在一定的時期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還做不到這一點,但卻是追求的目標。在革命根據地時期,財政提出“合理負擔”,由於具有這樣的理念,在稅收政策上便得到了體現,如錢多多出、錢少少出等規定。現在我們提出“為國理財,為民謀利”,成為新時期財政理念。

  第六,財政價值觀價值觀簡單地說就是對人生、對社會、對事業的基本看法,追求與捨棄,支持與反對,都是由個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財政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如富國還是主張富民。春秋戰國時期商鞅提出“國富民貧論”,主張國家首先要富裕,民眾可以相對貧困,如此國家才有權威,民眾才會歸順。封建社會王符提出“富國論”,李覯著有《富國策》,㈤都是以國家為主體。唯有王惲提出“富藏於民”,認為只有民眾先富起來國家才能富強。現在仍然有“富國”與“富民”的不同認識,有的地方實行輕稅,堅持“藏富於民”,有的地方能徵且徵,“藏富於國”,這實際是財政價值觀的不同所致。除此還有“德本財末”、“重農抑商”、“重分配輕生產”、“重積蓄輕消費”等有關財政的價值觀,這些今天看來不見得正確,現代的財政價值觀要有新時代的持徵,如“重視民生”、“追求績效”等。財政價值觀影響著財政工作和財政政策的發展取向,是財政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第七,財政風格。風格一般是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色。但風格並不限於藝術作品上,而是反映在每個人、每個機關、每個行業等方面。人的風格是指其風範、氣度、作風等,行業風格是指其誠信、縝密、效率等。財政的風格起碼是實事求是、民主公平、公開透明,因為財政是民眾的財政,而不是官僚財政,為民理財必須具有求實、民主、公開的氣度,光明磊落的風格。因此,早在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就實行了“民主財政”,廣大民眾參與財政決策政府允許民眾給財政提意見,現在提出財政預算公開透明,不僅是民主財政的發展,更是財政風格的體現。

  第八,理財藝術。理財藝術是指在財政管理上的方式、手段和技巧,即科學的方法。如何管理財政,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是財政文化的一種體現。春秋戰國時期,管仲的“平準法”,使國家有“什倍之利”;魏國李悝的“平糴法”,使國以富強; 漢代桑弘羊的“均輸法”,保證“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宋代王安石制定的“市易法”,使“貨賄通流而國用饒”。達到這樣的管理水平,沒有高超的管理藝術是做不到,這種管理藝術就是財政文化的一種體現。

  第九,財政信仰。信仰是達到一定境界的追求。財政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信仰。計劃經濟時期,由於國力薄弱,建立穩固強大統一的國家財政是這一時期的信仰;在改革開放初期即2O世紀8O年代,由於中央財政的困難,振興財政是這一時期的財政信仰;在市場經濟時期,建立民生財政,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利,稱為是新時期財政的信仰。財政信仰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它始終引導和推動著財政改革與發展,激勵著財政工作者為之而奮鬥。

  第十,財政精神。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國古代有許多可貴的精神,如“鐵棒磨成針”的精神,“頭懸梁、錐刺骨”的精神等,近現代工業有“鐵人精神”、農業有“大寨精神”等。財政精神是什麼?如精打細算的精神、勤儉節約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廉潔奉公的精神、遵法守紀的精神,等等。要充分發揮財政精神的激勵作用,使其熏陶和鑄造出具有新時期財政精神的財政人。

財政文化的特征

  由於財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決定了它具有文化的共陛;財政文化與一般文化又有區別,決定了它具有的個性。所以,財政文化具有兩重性,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個性中反映著共性,共l生中體現著個性。

  1.傳承性。歷史是有傳承性的,馬克思說過人們不可能在自己選定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歷史,只能在現有的客觀基礎上進行發展,這就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財政文化必然是在繼承中求發展,如勤儉節約一直傳承了幾千年,至今仍然是理財的原則和美德。由於時代的不同,有些財政文化雖然錶面上不再傳承了,實際上仍然有著傳承的關係。計劃經濟時期的“綜合平衡” 與市場經濟時期的“巨集觀調控”就是這樣的關係。所以,財政文化首先要具有傳承性,傳承不下來的文化不是積極的文化,因而在歷史的發展中被剔除。

  2.時代性。財政文化具有傳承性,但並不否認它的時代性。我國財政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階段,由於各個歷史時期財政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財政文化必然帶有歷史的烙印。如封建社會提出“為國理財”,理財的重點是統治階級;社會主義社會提倡“為民理財”,服務的重點轉移到了人民群眾,這就是財政文化的時代性。

  3.相對穩定性。文化是特定人群在漫長髮展歷程中傳沿的歷史沉澱,具有相對穩定 ,財政文化也同樣是這樣。如革命根據地時期提出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宗旨—直傳承至爪’以後不僅改變不了而且會進一步加強。當然,相對穩定I生是與瞬息多變比較而言的,並不排斥財政文化的吐故納新。—種文化又寸外吸收與兼容不會改變其文化的主體特征,只會以我為主接納和改造外來文化,如現在提出的“民生財政”,就是在我國財政長期堅持的“用之於民”的主體特征中,吸收了西方財政社會福利學派的新內容,這—主體特征因接納外來財政文化的成分更加突出和完美了。

  4.約束性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生產的,但上層建築絕不只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而是成為極大的積極力量促進經濟基礎的形成與鞏固。財政文化也同樣如此,財政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但它對人類行為又具有約束作用。因為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超越個體價值觀念的性質,生活在其中}向人如果不按照文化確定的價值標準進行選擇,就不可能得到群體的接受和承認,甚至會遭到排斥和反對。所以,財政文化會成為財政工作者理財辦事的一種規則,無形的戒律。

  5.激勵性。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會產生激勵人、鼓勵人、鑄造人的積極作用。在革命戰爭年代,多少人為了革命的理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在經濟建設時期,又有多少人為實現強國的理想而忘我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財政文化也同樣具有這樣的作用,激勵著一代代財政工作者忘我工作,發憤圖強,甚至為了財政事業而獻身。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y桑,Lin,LuyinT,essilco,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財政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