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國家分配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國家分配論的概述

  “國家分配論”是我國傳統財政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對財政本質問題的研究方面,其區別於其他財政思想與觀點的最具特色之處,當數它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依據,通過層層“剝筍”式的剖析,揭示出財政與國家之間所存在著的本質聯繫。“國家分配論”以財政活動滿足國家職能的需要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這似乎強調了國家的意志,帶有任意性和主觀性。同時,由於國家的需要無窮大,這會導致財政缺乏客觀定量,在支出方面陷於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國家分配論”與市場經濟的內在邏輯,即強調發揮市場在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強調市場對政府行為的規範、制約與監督作用等是相互背離的。

  另外,有人認為作為我國財政主流學說——國家分配論就是關於國家財政的理論或學說,也就是說國家分配論亦即國家財政論。

國家分配論的基本觀點

國家分配論的基本觀點是:

  1.財政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財政與國家有本質的聯繫。

  2.財政參與社會總產品國民收入的分配。

  3.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係。

  在國家分配論者中也有不同觀點,有的認為集中在國家預算中的分配才是財政分配;有的認為按財政制度由國家各部門掌握所進行的分配都是財政分配。由此在對財政資金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問題上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公佈的財政收入GDP的比重l1%這個數字只是納入國家預算的部分,如把按財政制度由各政府部門掌握的資金包括在內則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0%以上,等等。

  國家分配論屬於理論財政學範疇。國家分配論說明的財政是什麼,或什麼是財政。明確財政的概念是財政基礎理論的重要前提。概念是人們認識的階梯,概念不清,誤解了別人的觀點,爭來爭去就不會有結果。

  國家分配論是對一切社會形態的財政所作的理論概括,它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也就不存在只適用於計劃經濟,而不適用於市場經濟的問題了,也就是說並不存在過時不過時的問題。當然人們對財政的本質可 有不同看法,事實上也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觀點,這有利於財政理論的發展。

  應當把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的國家分配論與運用國家分配論來解釋計劃經濟時期的財政現象區別開來。國家分配論既然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的財政,當然也適用於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財政,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不能因為曾用國家分配論來解釋計劃經濟時期的財政就認為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就認為不適應市場經濟了。國家分配論的科學性在於概括了一切社會形態的財政本質。

  西方國家的財政也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係,儘管他們不這樣說。但他們也講財政是一種分配活動,主要講的是再分配。實際上他們對初次分配也是在管的,如公司所得稅法中對納稅扣除項的規定,其中許多內容是對社會產品分配和初次分配的規範。

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關係

(一)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區別

  l、國家分配論的核心在於分析與探討財政活動的本質,是本質論;而公共財政論著重在於界定財政活動的範疇,並揭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的運行過程,是現象論。因此,二者居於不同的理論層次上,國家分配論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國家學說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財政活動體現的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係”這一論斷,正確揭示出財政的本質。而公共財政論由於始終處於資本和市場的環境之中,加上受到客觀的經濟基礎理論背景的影響,決定它所分析和解決的是直接面向西方市場經濟這一經濟背景下的財政活動如何進行運作的問題,並沒有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中財政活動的內在規律作出概括和總結。因此從理論研究的深度看,公共財政論所涉及的僅僅是西方國家財政特殊,對財政活動的分析只停留於表層;而國家分配論則涉及財政一般,對財政活動的分析觸及到了它的最深層次,揭示出財政活動的內在、本質的聯繫。

  2、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的立論基礎不一致。財政活動涉及的是政府經濟行為,因此財政理論不僅要以一定的經濟理論為背景,而且必須以特定的政治理論為依據,這一點對中西財政理論來說,都不例外。不同的是,國家分配論以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立論基礎,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其基礎經濟學依據,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其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財政活動規律的認識,還以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為指導。而公共財政論則以社會契約論作為國家學說基礎,並且以西方經濟學作為基礎經濟學依據,建立在邊際效用價值論基礎之上。

  3、財政的產生與存在問題是財政理論的分析起點,在這一問題上,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遵循著不同的分析思路。國家分配論把財政視為一個歷史的範疇,認為財政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隨國家的存在而存在,也將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它著重運用了歷史分析的方法來揭示財政的產生與存在的問題。公共財政論則不然,它直接面向市場經濟下的財政,並不試圖去解決各種社會形態下的財政問題。

  因此,在關於財政的產生與存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它採用的是邏輯分析的方法。在它看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及其財政之所以能夠有立足之地,那是因為市場經濟有著自身難以剋服的弊端,這些弊端如果不由政府及其財政來加以解決,市場經濟將無法存續下去。因此,公共財政論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把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看作是政府干預根本理由,從而推導出財政產生與存在的必要性。

  4、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所指的財政對象不同。國家分配認為,財政分配的對象是社會產品,這裡的社會產品只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而不包括無形的勞務服務,也不包括精神產品。公共財政論則認為,財政活動提供的對象是公共產品,即具有共同消費性質的物品。它不僅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種公共服務。同時,從概念的形成看,社會產品是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產物,因此“生產”與社會產品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繫:而公共產品雖然也是社會活動的產物,但恰恰是產品或服務在 “消費”時具有的屬性——共同消費性,才使之與通常意義上的只適合於個人或少數人消費的私人產品區別開來,因此公共產品與“消費”之間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繫。

  5、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所探討的財政活動的目的存在著差異。國家分配論認為,財政活動的目的滿足的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即國家需要。國家既要履行社會管理職能,也要履行經濟管理職能,其中包括進行國有資本管理的特殊職能;它不僅要實現彌補市場失靈的需要,即公共需要,而且還要對大量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管理,以實現其保值、增值的需要。而公共財政論認為,國家雖然也具有進行社會管理與經濟管理的雙重職能,但是政府及其財政的活動基本上只應局限於為市場經濟提供私人經濟活動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以滿足社會公眾的共同需要;對少量的國有資產,財政固然有進行有效管理的職責,但不以盈利性為目的,而主要是為了實現糾正市場失靈、剋服市場缺陷的需要。

  6、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關註的財政模式有所不同。國家分配論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受到客觀經濟發展水平和既定的社會經濟關係的影響,應當實行公共財政國有資本財政並存狀態下的雙重結構財政模式;而公共財政論始終倡導獨立運作的純粹公共財政模式。因此,相比較而言,國家分配論不僅要對市場失靈領域內的財政如何運行進行研究,還要對市場有效領域內的財政活動進行探討,同時,不可避免要對兩種財政活動之間的交互作用與相互關係進行分析和總結。顯然,其涉及問題的複雜性和研究內容的廣泛性是公共財政論所不能比擬的。

(二)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統一

  l、在財政定義上,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把財政看作是主體、客體、形式和目的的四個要素的統一體。具體地說:(1)雙方都認為國家(或政府)是財政活動的主體。(2)在財政客體方面,國家分配論主張社會產品範疇,西方財政理論主張公共產品範疇。上文已經提到,社會產品與公共產品是從不同考察角度提出的概念,公共產品在外延上較寬。但是,公共產品必須以社會產品為基礎,無形必須以有形為基礎。沒有社會產品的生產,公共產品的提供就沒有現實的物質基礎。(3)雙方都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貨幣或價值形式。(4)關於財政活動的目的,國家分配論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其中包括滿足社會公眾的公共需要和國有資本管理需要;西方財政理論認為財政活動是為了滿足公共需要。

  2、立足於各自現實的經濟背景,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對財政活動現象及其運行機理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國家分配論作為一個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形成於計劃經濟時期;但隨著經濟改革的逐步推進,為了適應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這一理論在保留原有的理論精髓一財政本質觀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研究方法、理論觀點與政策主張等進行了修正、補充和完善,其中吸收與體現了大量的市場經濟內容,與公共財政論在諸多問題的認識上找到了共通之處。比如,在關於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應當採取什麼樣的運行模式這一問題的認識上,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主張應當以市場經濟為財政活動的出發點、立足點,財政活動必須對市場經濟自身無法剋服的不足與缺陷進行校正,從而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倡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應當實行公共財政。不同的是,國家分配論認為純粹的公共財政模式並不適合我國的國情,而應在著重實行公共財政之外,保留一塊國有資本財政,實行雙重結構財政;而公共財政論則主張實行單一的公共財政。

  3、在財政活動內容方面,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認為財政活動由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平衡財政管理等一些基本內容構成,把財政活動視為“收、支、平、管”等環節構成的統一體,財政運行過程表現為周而複始、迴圈往複的資金流動。

國家分配論是發展的財政理論

  當前,我的財政改革正面臨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和構建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艱巨任務,與此相適應,我國的財政理論則要在堅持國家分配論的基礎上,對各種財政理論,尤其是以公共財政論為核心的西方財政理論進行整合和發展,建立起一整套富有中國特色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財政學體系。在此情況下,國家分配論者將會大膽吸收和借鑒公共財政論的有關成分,發展和完善國家分配論。具體來說,國家分配論者將主要吸收和借鑒公共財政論的如下思路、觀點和方法:

  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應當以市場配置為基礎,以政府(財政)配置方式為補充,使“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相互配合,以實現社會經濟的有效運行。在市場經濟中,財政作為政府直接計劃配置資源的手段,應當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財政活動則把彌補市場的缺陷作為出發點,其首要任務是為所有的市場主體提供一視同仁的公共服務,避免由於政府財政的不恰當干預給市場的有效運作和經濟效率造成損害。這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我國在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時應把構建和完善公共財政作為財政改革的核心內容,併在此基礎上,切實槁好國有資本財政。

  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應當是法治化的財政,國家預算制度是一個國家的財政管理制度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內容,國家預算的政治決定過程是西方財政理論關註的焦點。公共選擇論認為,從出發點和歸宿點來看,財政是應市場主體的公共需要而建立,為滿足公共需要而存在的,因此,財政收支提供的公共產品必然也必須是由公眾的偏好和意願決定的,要受公眾的制約和監督,政府作為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代言人不能侵犯公眾的利益。

  這就決定了國家預算應當依據有關法律,通過一定政治程式進行,國家預算的絕大部分內容向社會公眾公開,社會公眾有權監督國家預算的實際執行情況,這些做法使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預算在很大程度上步入了法治化、程式化和公開化的軌道,從而使政府的財政活動呈現出很強的法治化。為了使我國財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無疑也應當採納西方國家財政的做法,借鑒和吸收公共財政的一些合理成分。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公共財政論沿襲了西方經濟理論的傳統研究方法,即透過經濟現象提出經濟思想,再把經濟思想具體化為系統的經濟理論,之後通過建立適當的經濟模式把經濟理論作進一步深化,然後將經濟理論用於指導經濟政策與實踐。這一過程可以簡要地表示為:經濟現象——經濟思想——經濟理論——經濟模式——經濟政策。公共財政論大量採用數理方法、計量方法,對財政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這是豐富、發展國家分配論時值得惜鑒的地方。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家分配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