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發展極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發展極(Development Poles)

目錄

什麼是發展極

  發展極是指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形成的某些主導部門和企業聚集的地區。這一概念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他認為國民經濟在各個地方的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在不同時期,增長的勢頭往往集中在那些聚集著大量國民經濟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企業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會首先發展起來,再向周圍地區擴展其效應。這些大城市中心就被稱為發展極。

發展極理論的主要內容[1]

  發展極理論是以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為出發點的, 無論是佩魯的發展極理論, 還是繆爾達爾的“迴圈累計因果論”、赫希曼的“區際不平衡增長論”,以及後來威廉姆遜的倒“U”型理論弗里德曼的“核心—邊緣論”等, 其核心是: 發展極是指集中了區域主導產業和創新企業的中心城市,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 就是產業生長點。發展極有兩種效應: 極化效應擴散效應極化效應直接產生於聚集經濟效益: 主導產業和創新企業的集中便產生巨大的內、外部經濟效益, 從而使發展極迅速發展。極化效應擴大了發展極與其它區域的差異。擴散效應的產生一是由於發展極規模的擴大而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二是由於發展極產業結構的升級而不斷向區域擴散產業層次和技術層次低的企業, 三是政府限制極化效應, 強化擴散效應。擴散效應的結果是大範圍區域經濟的發展。發展極的產生至少需要三個條件: 一是必須存在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 二是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益; 三是需要適當的環境, 即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生產環境, 以吸引資本、人才與技術。

發展極的的中心思想[2]

  佩魯的“發展極”概念的中心思想是創新活力,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起主導作用,發揮四個方面的功能:第一,能夠發揮技術的創新與擴散作用;第二,能夠融集資本集中使用並輸出資金;第三,充滿活力的新企業形成“聚集”的經濟效果:第四,能夠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帶動外在經濟的發展。

佩魯發展極理論的主要觀點[2]

  佩魯發展極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創新並不是在所有產業或地區均衡推進,因此,經濟增長在不同部門、行業或地區是按不同速度不均衡增長的。當主導產業或有創新能力的地區產值增長,以較快的速度得到優先發展,對其他產業或地區具有極強的連鎖效應和推動效應,能帶動其他產業或地區的增長時,這種產業或地區就形成了發展極,這種產業也被稱為是推進型產業,而受發展極影響的其他產業就是被推進型產業。佩魯認為,這種推進型產業和被推進型產業通過經濟聯繫建立起非競爭性的“產業聯合體”,通過產業間向前、向後的連鎖反應,從區域間的不均衡發展到最終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發展極理論的實質是強調產業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儘可能把有限的稀缺資源集中投入到發展潛力大、規模經濟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產業和地區,使發展極的經濟實力強化,通過市場機制的傳導引導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佩魯認為,發展總是被極化,發展極作為能動的創新企業聚集的結果能產生前向與後向效應,並通過傳播機制推動整個經濟的增長,發展極常常發生在但並不總是發生在城市與中心,因此佩魯主張不平衡經濟增長論。

發展極的支配作用

  發展極的支配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技術創新和擴散;

  二是資本的集中與輸出;

  三是產生規模經濟效益

  四是形成凝聚經濟效果

  通過上述作用可以使具有發展極的地區得到優先發展,併進而帶動相鄰地區的共同發展。

發展極的條件

  當然,並不是每個部門、行業或地區都可 以成為發展極,要 建立發展極,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

  一是必須存在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

  二是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益

  三是需要適當的周圍環境 ,如一定的資金技術、人力、機器設備等硬體環境和熟練的勞動力、良好 的投資政策軟環境

發展極的途徑

  建立“發展極”有兩條途徑:

  一是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 自動產生髮展極;

  另一種則是由政府通過計劃經濟和重點投資主動建成發展極。

發展極的效用

  發展極可以發揮兩種效用:

  1.吸引中心:把邊沿地區的居民吸引到該發展極來,減少邊沿地區的人口壓力,使那裡的農戶耕地面積擴大並能改進生產技術,從而提高這些地區的人均福利水平。

  2.發散中心:通過增加發展極對邊沿地區的投資人才流動,來促進這些地區的開發和發展,改變那裡的經濟狀況。

發展極理論的缺陷

  如果按照發展極理論實施政策,會導致一些明顯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極理論的實施有可能造成地區經濟差距擴大

  由於積累性因果迴圈的作用,發展極的產生對周圍地區會產生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回波效應指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差距和不平衡狀態越來越突出;擴散效應指通過經濟發展極帶動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縮小差距。若後者大於前者,就會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共同發展,但往往是回波效應大於擴散效應,使發展極地區和周邊地區經濟的差距越來越大,形成地理空間上的二元經濟

  2.地區發展極的極化效應往往會犧牲外圍地區的發展

  由於要素收益地區差異的作用,外圍地區的資本、勞動力、專業技術人才、自然資源等被髮展極大量吸走,使經濟落後地區形成“空洞”,發展能力受到嚴重阻礙。此外,地區發展極的發展還會導致外圍地區貿易條件惡化,前者以生產和輸出工業品資本品為主,而後者以生產和輸出初級產品為主。前者從後者輸入初級產品,初級產品的價格低且不穩定,缺乏需求彈性,因而競爭態勢和交易條件有利於前者而不利於後者,這都會造成發展極和外圍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差距進一步擴大。

  3.產業發展極的極化效應對該產業和整個巨集觀經濟產生負效應

  產業發展極的極化效應往往會造成對推進型產業投資過度,產品剩餘且結構不合理,對該產業和整個巨集觀經濟產生負效應。例如,作為近年發展極的房地產業明顯投資過熱,有一定泡沫經濟的成分,這對整個經濟來說都是相當危險的;而作為發展極的另一產業——汽車行業也存在投資過度、產品積壓及結構不夠優化合理的現象。

發展極理論的發展

  布代維爾從理論上將發展極概念的經濟空間推廣到地理空間,認為經濟空間不僅包含了經濟變數之間的結構關係,也包括了經濟現象的區位關係或地域結構關係。因此,發展極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在經濟意義上特指推進型主導產業部門;二是在地理意義上特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弗里德曼考慮到區際不平衡較長期的演變趨勢,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二元空間結構。中心區發展條件較優越,而外圍區發展條件較差,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凈轉移。在經濟發展初始階段,二元結構十分明顯,表現為一種單核結構;隨著經濟進入起飛階段,單核結構逐漸為多核結構替代。

  從動態角度研究發展極理論,形成了區域經濟理論中的梯度推移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美國的跨國企業問題專家弗農等人的“工業生產生命迴圈論”。區域經濟學者將工業生產生命迴圈論引用到區域經濟學中,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盛衰主要取決於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於主導專業化部門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

發展極和增長中心理論的評價[2]

  “發展極”和“增長中心”的理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提出的積極的政策性建議包括:第一,沒有“發展極”的發展中國家,應建立“發展極”。第二,根據發展中國家實際情況,可建立兩類不同的“發展極”,其中特別是發揮“吸引中心”的作用,以創新企業的活力吸引更多的投資和發展,不斷擴大城市規模,造成人H向城市流動,減輕農村剩餘人口負擔,促進城市規模的發展,培養經濟發展潛力,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城市福利水平。

  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常常受到困擾的問題之一,為了剋服“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型的實踐中,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創立了讓沿海地區先富起來的論斷,主張先富起來的地區帶動內陸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實際就是根據“發展極”和“增長中心”理論進行的實踐。

  在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主導產業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中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看到發展極理論的影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率先發展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都較好的東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制定頒佈投資優惠政策,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崛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立地區發展極的思想。在產業發展極方面,自行車業、手錶業、鋼鐵業都曾是我國的推動型產業,當前房地產業、旅游業與汽車工業具有較明顯的推進型產業特點。發展極理論在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發展極的經典案例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構建了一個區域帶動、優勢互補、健康發展的和諧環境,增強了先富幫後富的輻射力。自2001年開始,華西村通過“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的方式,幫助帶動周邊16個經濟薄弱村共同發展。“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是華西村帶頭人吳仁寶的目標。

增長點與發展極的區別

  按照發展極理論,在發展極中有增長中心,與佩魯同時期的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增長中心”與“發展極”是不同的,增長中心由“增長企業”構成,它們是由“創新企業”的“群架追隨者”聚集而成的,例如高新技術企業,增長中心是在發展極能動作用下成長起來的“增長點”。“增長中心”與“發展極”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增長點”的“增長中心”偏重於企業和行業形成的外部經濟效益,而“發展極”側重於創新企業的活力及其吸引和擴散作用;第二,“增長點”與“增長中心”偏重於自身的增長,是“發展極”效用的結果,而“發展極”除了自身的增長外,更側重於對外部的影響和示範效用。佩魯的發展極理論曾經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及區域政策制定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發展極理論之所以對政府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其原因在於根據該理論,可以促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大力發展處於發展極的地區和產業。

發展極理論與梯度開發理論的聯繫[1]

  發展極理論與梯度開發理論結合的特點: 首先是一個自組織過程, 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可導致產業的轉移以及在某些地區聚集。其次是一個可控過程, 政府可運用經濟計劃建立發展極或選擇吸收某些高梯度區的產業。三是兩者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發展極的發展可導致自身區位的提高, 自身區位的提高則更有積累進行技術創新, 引起主導產業的不斷更替, 從而進一步促進發展極的發展。最後, 梯度推進過程是在動態上產生的極化效應、擴散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既產生經濟向高梯度地區集中, 對周圍地區起支配和吸引作用, 又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李光德.發展極理論與梯度開發理論在桂北經濟建設中的運用[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0(4):35-37.
  2. 2.0 2.1 2.2 施用海,高耀松,章昌裕.世界都市圈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Dan,Gaoshan2013,y桑,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發展極"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