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

  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是指勞動者對失業風險及失業造成的損失在心理上承受的能力。

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影響因素

  失業意味著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失去工作,這必然導致勞動者的收入下降乃至中斷。勞動者在失業狀況下,能否維持正常心態和基本生活水平,是否有較強的心趣承受能力,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

  1.勞動者的經濟適應力。

  這是影響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首要因素。它是指勞動者對失業所造成的損失的經濟適應能力。經濟適應力與心理承受力是密切相關的,一般地,勞動者的經濟適應力越強則其失業心理承受力越強;反之,勞動者經濟適應力越弱,則其失業心理承受力也越弱。也就是說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與其經濟適應力是一種同向關係。勞動者經濟適應力主要受勞動者家庭經濟保障力和失業保險狀況所制約。勞動者家庭經濟保障力主要取決於勞動者失業以前收入水平及勞動者婚姻狀況:勞動者失業以前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存量越多,則其經濟保障力及失業心理承受力越強,反之,勞動者失業以前收入水平越低,收入存量越少,則其經濟保障力及失業心理承受力也就越弱;從婚姻狀況看,未婚的勞動者失業時,由於其生活費用仍可依賴父母,從而其經濟適應力及失業心理承受力相對要高一些。而已婚的有子女的勞動者,由於他(她)們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承擔者,一旦失業,則會使其家庭收入急劇下降甚至中斷,因而其經濟適應力及失業心理承受力相對要低得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的經濟功能逐漸削弱,勞動者經濟適應力的提高越來越依賴於失業社會保險,因此,失業社會保險的實施範圍及失業保險金失業救濟金給付水平也制約著勞動者的經濟適應力。失業社會保險的實施範圍越廣,失業救濟金的給付水平越高,則失業者經濟適應力就愈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也愈強。當然,這方面的具體情形歸根到底取決於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

  2.失業損失的程度。

  它是指勞動者因失業造成的貨幣和非貨幣收入損失的大小。在勞動仍然是人們的一種主要謀生手段,工資是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生存基礎的前提下,失業意味著勞動者失去工作,收入來源中斷以及原有的社會地位的喪失,社會角色的轉換。失業給勞動者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對失業損失的評價包括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兩個部分。客觀評價是失業者對失去原職業所造成的貨幣收入和非貨幣收入損失的一種評價。它與失業心理承受力的關係表現為:原職業收入和社會地位越高,客觀評價的失業損失大,其失業心理承受力就越低。而主觀評價是失業者對失業周期內的貨幣收入和非貨幣收入的“機會損失”的一種主觀預期,對自身勞動力資源質量自我評價較高的失業者,對其“機會損失”的主觀預期普遍高於勞動力資源質量自我評價較低的失業者的主觀預期,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因對“機會損失”的主觀預期值的差距,就會造成前者的失業心理承受力低於後者。

  3.失業持續時間

  勞動者失業持續時間的長短也是影響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地,失業持續時間越長則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能力越弱,失業持續時間越短則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能力越強。而失業持續時間的長短又受社會就業壓力及勞動者素質的制約。就業壓力是影響失業持續時間長短的客觀因素,它是指新的就業機會與等待就業的人數之間的比較關係:相對於等待就業的人數,如果新的就業機會越多,或者相對於新的就業機會,如果等待就業的人數越少,則就業壓力越小。在就業壓力較小的情況下,失業者較容易找到新的工作機會,從而失業持續時間也較短,反之,失業持續時間就會較長。就業壓力與失業持續時間是一種同向變動的關係。

  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則是影響失業持續時間長短的主觀因素。勞動者素質越高,其失業風險愈小,即使失業也較容易被用人單位選用,失業持續時間就越短;反之,勞動者素質越低,則其面臨失業的風險就愈大,失業以後因擇業困難,從而使失業持續的時間較長。因此為縮短失業持續時間,有賴於減少就業壓力以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對策

  1.轉換觀念是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前提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失業觀。勞動者要正確地對待失業,失業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伴而生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在社會化大生產中,由於社會分工不斷發展,特別是當代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傳統的行業產業日趨衰落,新興的行業、產業不斷涌現,這在客觀上必然會引起勞動職能的變換和勞動力的流動,不同工種和技術水平的勞動者不能相互替代,從而使部分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的失業不可避免。同時,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普遍生存法則。就勞動力方面而言,通過競爭出現優勝劣汰和人才流動,可以達到整個社會勞動力的合理配置,實現生產要素之間的最佳組合。

  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有效的又是無情的,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為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然提高資金有機構成,裁減冗員,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部分結構錯位和素質低下的勞動者失業在所難免。因此,企業職工都必須有一種危機感和風險意識,要敢於面對失業。其次,要有正確的就業觀。我國傳統的勞動就業制度,巨集觀上實行統包統配的就業政策,這必然使勞動者產生一種等國家分配、靠國家分配的思想,不會自覺、主動地去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在微觀上,實行一成不變的固定工的用工制度,勞動者一旦被單位錄用,就算端上了“鐵飯碗”,除了退休和國家重新安排工作外,只要職工不犯嚴重錯誤,單位一般不能辭退職工,從而造成事實上的就業終身制。這樣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只有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及大集體企業併成為其固定工才算就業,從而使就業的渠道十分狹窄。而事實上,就業是指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形成現實的生產力,並由此而獲得勞動報酬的狀況。因此,勞動就業應調動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的積極性,實行國家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總之,使勞動者對失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拋棄傳統的“鐵飯碗”觀念,樹立勞動者就業的市場意識和失業風險意識是提高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2.提高經濟適應力是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基拙

  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與勞動者的經濟適應力是一種同向變動關係。要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就必須提高其經濟適應力,而勞動者個人及家庭經濟保障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勞動者就業期間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存量的多少。我國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生活在福利化收入分配體制之中,城市職工的收入水平既“低”又“均”,其結果是,一方面削弱了居民的儲蓄能力邊際儲蓄傾向,另一方面勞動就業的安全保障性使勞動者缺乏失業風險意識,淡化了居民的儲蓄積累偏好。因此,城市勞動者就業期間基本上是既無儲蓄積累的可能也無儲蓄積累的必要。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成為一種正常的社會經濟現象,全體勞動者都面臨失業風險。因而勞動者在就業期間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失業保險的儲蓄,做到有備無患。如果勞動者就業時收入水平高,儲蓄傾向強,收入存量多,則其失業的經濟適應力和失業心理承受力就越強。因此,樹立失業風險意識,積极參加失業保險儲蓄,做好必要的物質準備是提高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基本要求。

  3.提高自身素質是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關鍵。

  勞動者失業時間的長短是影響其失業心理承受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失業時間越長,失業損失愈大,則其失業心理承受力越弱。勞動者失業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就業壓力的大小和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就業壓力是影響失業時間長短的客觀因素,與失業時間長短同方向變化;而勞動者素質是影響失業周期的主觀因素。在就業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勞動者素質的高低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者素質越高則其失業風險愈小,即使失業了,其職業轉換能力較強,再就業的機會比素質低下的勞動者要多得多,失業的時間也就相應的要短,從而失業心理承受力就愈大。在競爭壓力的刺激下,勞動者要取得就業崗位,就要註意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如果自身素質不適應企業的生產技術的要求,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不僅如此,就是在就業中途,如果自身素質跟不上現代化生產技術變化的要求,也會失去就業崗位。因此,不論是失業風險的大小,還是失業持續時間的長短,勞動者自身的素質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勞動者的素質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還包括文化素質、技術素質等。總之,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是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關鍵。

  4.瞭解勞動就業信息,積极參加職業培訓是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的重要途徑

  政府為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水平而舉辦的職業培訓轉業訓練,有些是政府強制性的,有的則是勞動者自願的。不論怎樣,勞動者失業後,都應積極地、有目的地參加職業培訓和轉業訓練,提高職業轉換的能力,爭取儘快再就業,以縮短失業轉換的時間,儘量減少失業損失,增強失業心理承受力。當然,僅僅參加了職業培訓還是不夠的。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因此勞動者要獲得再就業的機會,還必須充分瞭解和掌握就業信息。因此,信息傳輸系統的地位和作用在現代社會勞動力市場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從勞動力市場的兩個主體(招聘者和求職者)看,他們都要以準確而快速的信息作指導。而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系統的勞動就業信息網路,同時信息傳遞的手段還比較落後,致使勞動力的流動和就業還有較大的盲目性。而這又無形地延長了勞動力在流通過程中的滯留期(即失業持續的時間)。

  所以說勞動者失業後,為儘早再就業,還必須及時準確地掌握政府有關勞動就業方面的信息,以及勞動就業的市場信息。總之,市場經濟是一種效益經濟,它遵循競爭的法則,由於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勞動者就業崗位的競爭,在優勝劣汰原則的作用下,企業破產、勞動者失業已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社會經濟現象,而勞動者能否走出失業的陰影,一方面有賴於政府和社會對失業綜合治理措施的力度,諸如失業預警制度的建立,失業保險制度的完善和勞動力市場新機制的培育等;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勞動者的失業心理承受力增強的程度。只有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將失業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低限度。

增強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與制度創新

  隨著以效率取向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企業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我國城市居民的失業風險的強度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失業風險的到位和存在,將成為市場機制運行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得到維持。在此情況下,如何增強居民的失業心理承受力,從而減少失業的社會政治成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依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從提高失業經濟適應力和降低失業損失程度兩方面入手進行相應的制度創新和配套,是增強城市居民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必要途徑。

  提高失業經濟適應力與制度創新。提高失業經濟適應力有賴於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在我國城市居民中,不僅存在著總體收入水平偏低的限制,而且在收入結構上存在著更為嚴峻的“中間層過小、下層過大”的結構性問題(表現為-一種高收入和中上層收入者少,中下層和下層收入者多的金字塔形結構)。這種收入結構既可能引發兩極分化和社會衝突,又不利提高大多數居民對失業的家庭經濟保障能力。因此,在根據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逐漸提高城市居民收入的同時,應該加快收入分配製度的創新﹐使那些具有中等身份地位的群體(如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幹部、辦事員、醫生、教師、銷售人員等)率先成為中等收入者階層.從而增加中等收入者在城市居民收入結構中的比重。這樣不僅可以促進穩定的社會結構的建立.而且有助於提高城市居民總體上的失業心理承受力.提高失業經濟承受力的另一項更直接、更重要的制度創新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失業社會保險制度。對城市來說,當務之急一是擴大失業保險範圍,在繼續完善國有企業職工失業保險的同時,側重解決集體經濟、“三資"企業和私營經濟範圍的失業保險問題。二是健全失業社會保險基金制度.適當提高失業保險金給付水平以增強其失業的社會保障能力。

  控制失業損失程度與制度創新。在影響失業心理承受力的關係式中,失業損失評價值的變動效應往往會被家庭經濟保障的變動和失業持續時間的變動所抵消.如評價值較大的群體﹐其家庭經濟保障能力也較大﹔或者評價值較大,家庭保障能力較小的群體(如目前的中間階層),其質量較高的勞動力資源可使其失業持續時間較短。在失業損失評價既定的前提下,對失業損失程度的控制只能從減小就業壓力和提高勞動力素質從而縮短失業時間入手。

  減少就業壓力可以從增加新的就業機會和減少勞動力供給兩方面尋找對策。就擴大就業機會而言,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第三產業的勞動就業比重,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效率以及擴大利用外資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還可考慮實行企業差別就業政策,即國家指定並通過政策扶持一些以社會公平為首要目標、專門承擔安置就業功能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減輕其他效率型企業安置就業的壓力,從而兼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就減少勞動力供給而言﹐除採取縮短名義工作時間、實行婦女“階段性就業"以及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措施外,還必須對失業人口或失業規模進行控制,為此需要進行相應的制度創新。如在一些條件適宜的部門、行業(如行政管理部門,教育部門等)實行特殊的職業保障,甚至實行終身就業制;在法規上嚴格企業解雇職工的程式﹐以控制其辭退權;通過獎罰措施鼓勵企業在技術進步中通過培訓職工的方式解決勞職交易矛盾.從而儘量減少“摩擦性”失業;繼續採取先扶持後破產的方針,避免企業破產率的過度增長,從而達到控制失業規模減少就業壓力的目標。

  提高勞動力素質是縮短失業持續時間,從而提高失業心理承受力的又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就提高未來勞動力的素質而言,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一條最根本的途徑。而就提高現有勞動力的素質來看,最主要的方法是加強各種形式的培訓,特別是對失業人員的培訓。據上海城調隊1992年對失業群體的抽樣調查,失業人員平均失業時間為31.8個月,其中受職校培訓過的人員平均時間最短,僅14.6個月”。這表明具有一定技術專長又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人最受社會歡迎,也容易在社會上獲得重新就業的機會。這也說明,鼓勵失業者參加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是縮短其失業持續時間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是加快教育﹑培訓立法,動員各方面力量加強勞動力市場的組織建設,使失業者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培訓,同時更易獲得就業信息,這樣才能使失業持續時間縮短﹐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強失業者的心理承受力。

參考文獻

  • 成志剛.走出失業的陰影──我國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 汪和建.城市居民失業心理承受力研究.[J].管理世界.1994年04期,第208-211頁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動者失業心理承受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