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體育建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體育建築(Sports Building/Sports Architecture)

目錄

什麼是體育建築[1]

  體育建築是指為體育競技、體育教學、體育訓練和健身娛樂等活動之用的建築物。體育建築主要包括體育場、綜合體育館、各種單項體育場館(如:專用足球場、曲混球場、游泳館等)、訓練館、訓練場等。

體育建築的發展歷史[2]

  體育建築起源於古希臘,那裡有建築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奧林匹亞城體育建築群。從公元前776年開始,每4年在此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體育場呈狹長形,觀眾席砌築在場區山坡上。體育館(也稱體操館)是供運動員進行室內操練的場所。古羅馬的體育場為圓形或橢圓形,觀眾臺採用骨架結構。現已發掘出的羅馬大型競技場遺址有75處之多,其中較為完整的是羅馬大角鬥場,建築平面為橢圓形,可容納5萬觀眾。歐洲中世紀體育運動衰落,直至19世紀初,隨著體育運動的復興,體育建築在工業時代才獲得新生,隨著工程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0--2000年)的50年,體育建築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一、古代希臘和古代羅馬的體育建築

  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現代體育最早起源於古希臘。2700多年以前,也許更早,人們就在愛琴海岸邊奧林匹亞山谷中進行競技,舉行運動會。古代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在以宙斯神殿為中心的奧林匹亞舉辦的一種祭神儀式。有具體時間記載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公元前776年。根據考古挖掘和文獻記載,奧運會最早的比賽項目是短跑,賽程約為192米,後來陸續增加了往返跑、武裝跑、摔跤、拳擊、賽馬等正式運動項目和大量的非正式項目。隨著奧運會的興起,新的賽馬場、運動場、角鬥場和各種神殿都陸續建立起來,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形成了現在考古發掘的規模。通過在奧林匹亞發掘出的體育場可以看到體育場最初的樣子:賽道上有大理石製成的起跑石;體育場的座位是利用克羅諾斯山的北坡,用土築成一級級的土臺階,體育場的南面是人工的、昂貴的座位;場地末端是方形的,不像羅馬時期或現代的體育場是曲線形的。通過古代希臘的體育活動與體育設施,有以下的幾點認識:

  第一,古希臘已經形成系統的身體訓練觀念,這標誌著體育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當時,古希臘人為世界提供了實踐體育所必需的社會組織形式:從單一項目的競賽,到大型綜合性的泛希臘運動會,都對古代與現代體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二,古希臘產生了一般意義上的體育建築。希臘體育建築形態單純、純凈,多採用方形構圖,圍合性的空間模式初步呈現。體育場建築形制已經初步形成,並表現出定型化的趨勢

  第三,在古希臘,技術並沒有成為體育建築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結構形態上採用磚石砌築的結構體系,技術的難點只是在於興建如此龐大建築群的組織協調能力,沒有考慮體育場的擋雨問題。

  第四,古代希臘的體育建築群,大多呈現非對稱佈置,並沒有刻意追求巨集大場面的安排。運動場多是依山而建,利用山體作為天然的看臺,並結合神廟建築,創造了多角度的良好視點。古希臘體育建築形態是一種謙和的、人性的、自然的形態。建築與人是統一和諧的,這都是古希臘民主政體的體現。

  總之,古希臘的體育建築在技術方面並不突出,但它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以及對體育精神的鮮明表達,使希臘始終成為人們心中的體育聖地。

  古代羅馬的體育建築在形制上、規模上、結構上都達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古羅馬在共和制晚期和帝國時期,國內鬥爭日益尖銳,導致體育娛樂活動成為緩解階級矛盾的工具之一,這推動了體育和娛樂活動的發展。羅馬人把他們的時間大量宣泄在公共浴場、劇院、競技場等娛樂場所。這種糜爛的生活方式隨著羅馬軍隊的戰功,傳播到幾乎所有的羅馬城市,人們興建了無數的競技場,’用來觀賞殘酷的角鬥表演。羅馬的城市修到哪裡,大競技場就修到哪裡,在當時,大競技場就是羅馬的國力與精神的象徵。

  古羅馬的競技場不是完全承傳古希臘運動場的形制,它脫胎於劇場建築,並最終形成完全圍合的建築形態,完整意義上的體育建築得以最終在古羅馬人手中誕生。這些競技場多為橢圓形平面,也有圓形的,中央一塊平地作為表演隧,周圍看臺逐排升起,觀眾區的視線良好,有便於疏散的出口,場地內有地下通道,甚至在體育場的頂上有索膜結構的遮陽篷為觀眾遮擋陽光,有噴泉為人們納涼。已知最早的競技場在龐培城,建於公元前80年。早期的競技場有的還使用木材,但是很快就被石材取代。

  二、工業時代的體育建築(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

  體育建築經過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短暫輝煌,在漫長的中世紀幾近消亡,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之後,體育建築在工業時代得到了新生。

  19世紀初世界進入工業時代,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仿佛都變成一部巨大的機器,每個國家,甚至每個人都成為一部高效率的巨大機器的一部分。這種變化喚起了人們對於新建築類型的巨大需求:交通建築、商業建築、博覽建築工業建築等。體育建築在這裡並不是主角,甚至只是在孤零零地發展。但是,19世紀對於體育建築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體育建築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保證,即大跨度空間結構技術。

  現代混凝土技術、巨型桁架技術、快速預製裝配技術等很多對體育建築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技術都在19世紀出現了。在20世紀上半葉,不僅鋼材與混凝土的強度得到了提高,特種鋼、特種玻璃、有機材料也開始出現在建築材料的名單中,為大空間實現輕質、高強的覆蓋屋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結構體系方面,薄殼、折板、網架、充氣等新結構不斷出現。這些新技術把實現大空間的技術手段擴大到了以前根本不能想象的範圍,這為體育建築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從當時的人文背景來看,文藝復興使人們擺脫了宗教的沉重束縛,人文主義精神、理性主義光輝重新占據了人們的思想。工業時代的諸多科學發現,例如,進化論、新興生物學、現代醫學、解剖學等,使人們破除了宗教的壓抑,對於自己的身體更加瞭解。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在爭取經濟政治利益的同時,也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體育娛樂活動和充實向上的生活。在這樣一個積極的文化背景下,發生了對於體育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第1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896年在雅典舉行,從此揭開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序幕。這次奧運會不僅對於現代體育.也對體育建築的發展產牛了劃時代的影響。

  第1屆現代奧運會設施相對比較簡陋,僅僅對雅典的帕納辛奈科運動場進行了改建,建成了可容納7萬名觀眾的大理石“u”型運動場,這正是參照古代希臘運動場形制建造的。由於這種場地不利於創造成績,這屆奧運會的成績沒有獲得承認。但是,這座運動場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開創了體育建築的新紀元。

  20世紀上半葉是現代體育建築發展的起步階段。歐洲各國大量興建體育場館,體育建築空間模式與建築形制逐漸固定,部分體育建築採用了舒適的座椅與雨篷。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都在歐洲,許多體育建築成為演兵場,並被賦予了較強的政治含義,一些體育設施在外部裝飾上受到折衷主義的影響。總體來說,體育建築在這段時間中發展緩慢,但卻為戰後體育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樣本與經驗。

  三、後工業時代的體育建築(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末)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國家迅速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20世紀50年代初,工業生產迅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戰後的幾十年,生產力迅速提高,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人們的思想、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體育建築在這段時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從技術發展來看,在大工業時期出現的結構形式,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完善與發展,一些新的結構形式也在完善之中。可以說,戰後這幾十年是信息與高科技時代的全面準備階段,積累了可觀的技術與經驗。80年代之後的體育建築在結構技術上並沒有超越這一時期的水平,只是提出了有關新型結構體系的構思。例如,由美國建築師富勒提出,由蓋格實現的穹頂結構體系。這種穹頂運用在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頂建築——佐治亞體育館,它是同樣覆蓋面積屋頂結構形式中結構重量最輕的。在漢城奧運會之後,大部分跨度在100米以上的體育建築都運用了這種結構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結構體系的成熟與體育建築空間形態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空間形態的解放,首先是結構體系的靈活多變。先進的結構體系,實現了大跨度無柱空間的需求,而結構所表達的美感又賦予了體育建築新的建築形象。體育建築的建構手段在向使用輕質高強結構的方向發展,新型結構體系使建材的受力性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些革新使空間形態的特征,在由體向面、由重向輕、由直向曲、由穩重向輕盈不斷轉化。現代結構重視對空間連續性和結構輕盈感的表現,其空間構成手法也更加靈活。而輕型高強度的材料也應運而生。這些新結構體系、新建築材料帶來了全新的建築體驗,為體育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

  從人文環境來看,在戰後的幾十年中,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冷戰陰影下的相對和平使體育真正成為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體育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趨於表演化、娛樂化、國際化和商業化。體育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意義,成為不同國家文化與經濟交流與競爭的舞臺,同時也是展現各個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體育活動需要,體育建築的建設與發展幾乎遍及世界每個城市。在50年的發展中,體育建築的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一,體育建築由專用的變為多用途的,體育建築的規模明顯擴大了。

  第二,體育建築的功能逐漸複雜,多種流線的管理安排成為複雜的問題,體育建築不僅要舉行大型體育賽事,還要負擔城市的展覽、集會、演出等活動。

  第三,體育建築要承擔大型會議、演唱會、舉辦各種展覽等,相應的輔助設施也必將有所改變,輔助空間的複雜性隨之增加。

  第四,體育建築日益被媒體所包圍,不斷發展並滿足媒體的轉播要求。

  功能的改變直接影響了空間模式的進化。雖然體育建築以大空間為主,主從關係明確的空間模式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但是具體的空間秩序、流線安排有了新的改觀。體育建築總平面不再是原先的圓形、正方形等傳統形式,而不對稱橢圓形、棗核形、新月形、自由形、三角形平面等紛紛出現了。更有部分體育建築利用結構的富餘面積,賦予其更多的功能,例如,俱樂部、游泳池等,形成了一個主體空間、多個副中心的格局。

  綜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體育建築在技術和文化上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於體育建築一向的看法。雖然戰後的那種追求體量與巨集大、誇張與表現、厚重與穩定、高度與廣度的體育建築仍然在大量地建造,但也有很多建築師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了體育建築的新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註重功能,講究效益

  體育建築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創造適宜的欣賞空問。優秀的體育建築多從實用出發,將投資和設計的重點放在比賽場,追求良好的視質、舒適的座席、方便的交通、明亮的空問和宜人的環境氛圍。體育比賽廳的平面大多緊密結合比賽場地形狀和座席規模,採用視質較好的佈局。功能設計的優劣直接關係到場館效益的好壞,多功能設計也成為這個時期體育建築的一個亮點。

  2、開發技術,復歸自然

  建築技術的進步,使之與建築藝術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隨著新結構、新材料的出現,將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

  3、重視人文,追求個性

  體育場館的體量較大,置身於城市,對環境質量和城市面貌影響顯著。因此,如何使建築融人環境,符合當地的人文特點,在和諧統一中體現個性是這個時代體育建築面對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體育建築的一些新發展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時期體育建築的發展在理念上接受了現代主義的精髓,並有所揚棄。總體特征表現為:強調功能主義,提倡建築形式取決於使用功能的需要;強調建築設計應當自內而外,由功能而空間,自空間到形體,形態自由,並不強求對稱;強調對新技術的應用,提倡建築對新材料、結構、設備以及工業化設備特點的真實表達;強調建築的“凈化”,反對折衷主義與裝飾主義的繁瑣形式,提倡幾何的、抽象的建築空間形態,空間氣氛追求簡潔、明亮、輕快;註重地域文化特點表達的傾向;流動空間、有機建築、開敞式佈局等設計手法大量出現。

  同時,體育建築明顯呈現出多元性的發展格局。以前的那種四方體量的建築不再受到歡迎,個性化的創作受到鼓勵。這種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在體育建築的外在形態上。建築師運用組合、變形、拼接等構成手法,在結構工程師的配合下,設計了大量新穎的建築。在很多建築師眼中,體育建築是最有可塑性的建築類型,如同機場建築、博覽建築、交通建築一樣,體育建築創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建築形體的創新。仿生學、形態學、類型學、新陳代謝理論為它提供了理論手段。這時期的體育建築更多地表現三維空間中的形體動勢,通過對各種曲面、曲線形態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地面一牆體一屋頂的模式,三個維度之問的界面彼此滲透,建築表現的主題是力感的形成、凝聚、蓄勢待發的衝動,甚至可以是表現力的釋放,建築的空問形態更加接近於自然形態,表現出豐富性與自由性,呈多元化態勢發展。

體育建築的分類[2]

  體育建築類型是由建築的使用要求決定的,而使用要求又是隨體育運動項目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隨著體育項目的增加,體育建築類型也日益增多。通常體育建築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體育建築是否覆蓋

  體育建築是否覆蓋是指運動場上空是否有覆蓋物(即是否封閉),分以下兩種。

  1、露天體育建築

  如游泳池或游泳場、足球場、田徑場、排球場、籃球場、燈光球場等。

  2、室內體育建築

  室內籃球場、室內游泳池、室內足球場、室內田徑場等。

  二、體育建築使用功能

  體育建築的使用功能是指體育建築的使用目的,按照使用功能可分為以下幾種。

  1、競賽場館建築

  如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其特點是館內設有觀眾座

  2、練習和訓練場館建築

  如體操館、乒乓球練習館、排球訓練館、游泳池、田徑場等。其特點是場館內無觀眾座席。

  3、游樂、健身場館建築

  如體育俱樂部、健身房、室內小游泳池、保齡球室、壁球室、撞球室等。

  4、體育醫療建築

  如體療室、氣功療室、骨科、保健按摩等。

  三、體育運動項目

  體育運動項目分類繁多,每一種運動項目都有其各自的運動特點,體育場館也要根據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來設計建造。按照體育運動項目分類有以下兩種。

  1、單項運動的場館建築

  如乒乓球館、排球館、籃球館、足球館、游泳池、跳水池等。

  2、綜合性運動項目場館

  如多功能體育館、體育俱樂部等。

體育建築的基本特征[2]

  體育建築經過戰後50多年的發展,無論從外在形態、結構形式、建築材料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和進步。但是,體育建築因其特殊的使用功能,它的基本特征沒有很大的變化,基本上包括以下三點。

  一、建築跨度大

  由於要適應多功能使用要求,因而競賽場地尺度大,觀眾座席要求舒適,從而使比賽大廳跨度增加,在建築結構選型上多採用輕質高強的大跨度結構。

  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體育館容納觀眾7萬人,館長軸257米,短軸204米,為此選用懸索結構屋頂,為目前全美最大的懸索屋蓋。

  我國上海體育館,可容納觀眾1.80萬人,總建築面積1.65萬平方米,高33米。圓形屋頂直徑110米。

  二、觀眾容量大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足球場可容納觀眾近20萬人。我國北京工人體育場觀眾容量達8萬人。首都體育館和上海體育館觀眾容量達1.8萬人。北京第29屆夏季奧運會主賽場“鳥巢”可容納觀眾近10萬人。如此眾多的觀眾在交通設計上、安全疏散上會有很多特殊要求。

  三、廳堂體積大

  體育比賽大廳凈高達12.50米以上,面積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上,體積在10000立方米以上。這樣大的體積,其音質問題就要求做聲學設計,同時體積大給空間設計提出了新課題,照明、通訊、管線等建築設備也較複雜。

體育建築的發展趨勢[2]

  由於“人人參與運動”及各類運動會的召開,為此而修建大量的體育場館和完善配套的服務設施。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為體育設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水平的提高又為實現這些要求提供了可能。由於城市交通的改善和日趨現代化,在城市體育設施的規劃佈局上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另外,發達國家現代化體育場館建設起步較早,經驗較多,對我國蓬勃發展的體育場館建設頗有借鑒價值。關註國外場館建設的發展,對提高我們的設計水平很有裨益。體育場館的發展趨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場館建設,重在普及

  美、加、德、日等國大型體育設旌現代化水平之高給人印象深刻,而一般場館建設的普及給人的感受則更為強烈。加拿大蒙特利爾、埃德蒙頓、卡爾加里三座城市分別舉辦過1976年奧運會、1978年英聯邦運動會和1983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1988年第15屆冬奧會。三座城市的現代化體育競技設施聞名於世,而其群眾體育設施之普及也同樣令人敬佩。每個城市都有多處大型綜合性體育俱樂部,既擁有不少室外場地,也擁有多個室內場地,涵蓋了田徑房、籃排球館、冰球館、游泳館、體操室、健美室等。在各社區,一般設有游泳館、冰球館、健身房等設施,居民可以就近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一般普通4口之家競有室內溫水游泳池和壁球室。卡爾加里市有50萬人口,僅室內冰球場就有17塊之多,幾乎同我國全國室內冰球場數量持平。

  二、量力而行,平賽結合

  近些年來,大型國際體育盛會,如奧運會、大學生運動會、洲際運動會等,對體育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既有競技水平日益提高所需要的一面,也有藉機展示國家和城市的政治與經濟建設成就、博取國際聲譽的一面,以致國際性運動會,已不再局限於體育的競爭,還伴生出雄心勃勃的建築方面的一比高低,於是,追求現代化和紀念性便成了時尚。

  通過建築手段體現現代化和紀念性,常常促使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追求巨集偉壯觀的體育設施。然而,國際體育盛會給予舉辦國的建設時間比較短促,多則四五年,少則二三年。在短暫的時間內,大量採用新技術和創造紀念性,付出的代價常常是驚人的。例如1972年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大面積採用索膜結構和透明玻璃鋼屋面(7.48萬平方米),環境優美,建築壯觀獨特,技術先進,博得世人稱贊,但付出的代價頗大,投資決算超過預算競達10倍以上。

  三、註重功能,講求效益

  多功能相結合主要靠活動座席來調節,初始投資可能稍大,但可充分利用。從刊物上看國外體育建築,印象最深的一般是先進的技術和新穎的造型,而對其註重功能、講究效益的一面卻比較模糊。但當身臨其境,實地看過之後,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功能和效益。

  四、區別對待,力求實用

  體育場館設計的基本任務是創造觀賞空間,這涉及到許多因素,因此設計難度較大。而如何區別主次、權衡利弊、恰當處理,則是一個值得重視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國外體育場館設計在這方面具有可取之處。他們的設計多從實用出發,該區別對待的則力求層次分明,不該製造人為差別的則一視同仁、同等對待。最為突出的表現是觀眾與貴賓、比賽場地與休息廳的關係處理,前者還人為地分開製造差別,後者則明確區分,分別對待。觀眾與貴賓在設計中的矛盾,要反映在座席安排和疏散佈置上。許多國外體育場館不設主脯台和貴賓席,這不僅減少了設計麻煩,也使比賽廳(場)的平面空間佈局更合理。

  五、開發技術,更新材料

  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容納成千上萬人的大型露天體育設施不斷向室內轉化,避開自然界的不利因素,實現全天候開放。但是,由於建築技術手段的發展尚不完善,以及經濟條件不足等原因,由露天轉向室內的同時又捨棄了自然界於人有利的一面,以致人工環境並不理想和完美,人們並不滿足這種不完美的現狀,力圖復歸自然。多年來,國外體育場館不斷向新技術發起衝擊,且日漸加強,常有各種開創性作品問世。

  六、重視環境,追求個性

  美、加、德、日等國的體育設施,有的雄偉壯觀,有的親切宜人,環境優美,建築形象各具一格。稍加探究,可看出它們的共同傾向是重視環境,追求個性。

  體育場館的體量較大,置身於城市對環境質量和城市面貌影響顯著。國外體育場館設計對此十分重視,依地形地勢和環境特點確定場館體量的安排、尺度的處理和形象的塑造,力求場館建築融合於環境之中,取得和諧統一。

體育建築基地的選擇[2]

  由於體育建築對城鄉居民生活以及道路交通組織影響較大,因此體育建築基地的選擇是很重要的。體育建築基地的選擇應著重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劃布點要合理

  體育建築,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體育場館,以及公共游泳場館,均為廣大群眾鍛煉身體、觀看比賽或進行其他公共活動的場所。因此在大中城市,體育建築的布點要考慮工、農、學校、機關等特點進行規劃分佈,並做到佈置合理,便於人流疏散,距離適中,方便群眾。由於大中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較為緊張,不可能集中設置體育設施,因此多採用分散式布點,考慮城市布點的均衡。

  對於一般區、縣城鎮,由於其城區規模較小,人口一般為3萬~5萬,因此體育建築基地的選擇較大中城市相對容易一些,儘可能選在城市中心集中設置,以節約投資和方便群眾使用。當然,城鎮範圍較小,即使佈置在城鎮邊緣,也不會給城區居民帶來交通上的不便。

  二、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市政設施

  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建築投資,而且在現有情況下還可以節約經常性運轉費用。例如,福州市溫泉游泳館,充分利用天然溫泉水源,春寒泉暖,水溫一年四季都在24。C以上。又如金城江游泳場利用河水動力將清澈的天然河水提升註入游泳池內,既不需要迴圈過濾設備,又節約電力。再如南京五台山體育場以及重慶市體育場、體育館和新建游泳池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城岩坡修建觀眾看臺都是成功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三、與城市公園、綠地相結合

  體育建築與城市公共游憩公園或綠地相結合既方便群眾,又可美化城市環境。例如,南寧體育館位於邕江南岸,體育館體形輕巧玲瓏,與周圍的棕櫚樹叢相烘托,豐富了南國風光。廣州市游泳館坐落在越秀公園內,四周樹林蔭鬱參差披拂,具有特色的拱形跳水台,倚山帶水,實為公園增色不少。

  四、考慮遠近期用地

  一般情況下,場館附近需要建造相應的練習場館。一組體育建築,即便一次規劃設計,分期修建,也應在規划上考慮到將來用地局部變化的可能性,在規劃、交通安排上,一方面要保證體育建築本身大量觀眾的安全疏散,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在體育建築使用時大量人流和車流可能堵塞城市交通。

體育建築與城市規劃[2]

  體育建築的建設規模大、涉及面廣、投資多,是城市規劃中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並考慮以下問題。

  一、與城市整體相協調

  (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巨集觀規劃與實施規劃相結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相對集中與分散佈局相結合(以分散佈局為主)的原則。

  (二)要從城市的發展動力和市場機制著手,緊扣體育產業創新網路與城市有機衍生這兩條主線,與城市空間、建築主體、城市道路、綠色空間有機組合。

  (三)根據城市發展、社會需要、經濟投入、技術實施的可行陛、城市近遠期經濟發展規劃等,為體育場地提供必要的基礎服務設施,解決體育場地“人氣” “人緣”的問題(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大型賽事後使用率提高的問題)。

  (四)競技體育、健身娛樂、體育設施配套都難以脫離城市的現代化和社會化。因此,體育場地的規劃建設必然建立在符合社會觀、價值觀的基礎上,糅進社會群體共同的經驗、知識思想、情感、意識和觀念,並得到社會的共同認知,才會產生社會價值。

  (五)體育文化是城市綜合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歷史發展的積累、積澱、更新的表現,也是人們聚集活動不斷適應城市社會行為、觀念行為模式的反映。要把體育場地規劃與城市的自然特征、土地特征、人文特征相結合,使之形成一種內在的穿透性,把人的活動與文化實體、建築的內外環境交融在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實現人群與城市文化天然交織的融合,以形成一座城市的體育文化、旅游文化,為城市帶來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體育設施建設序列化

  體育設施建設的序列化是根據城市發展、社會需要、經濟投入和技術實施的可行性而建立的。這種序列就是基礎設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設先行,並與城市的近、遠期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否則就會影響體育設施的建設和使用。

  三、體育場地規劃建設定位經濟合理

  經濟是體育場地規劃建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以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第2l屆奧運會為例,主體育場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採用了裝配式168米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桅塔及大殼體屋蓋,造成建設投資成本超過預算6倍,把一個原本打算辦成“儉樸”的奧運會變成“吞食資金的陷阱”,使主辦城市和納稅人付出了巨大代價。

  為此,許多國家均在研究奧運會場館建設與主辦城市經濟、環境狀況相吻合的具體措施,避免盲目投資的情況再次發生。第24屆南韓漢城奧運會投資十分小心謹慎,提出“政府投資,能省就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奧運會使用的27條國際電視線路、電腦光纜通信傳送設備全部國產化。

參考文獻

  1. 楊維菊主編.第5章 不同建築類型綠色建築設汁手法 綠色建築設計與技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06.
  2. 2.0 2.1 2.2 2.3 2.4 2.5 劉加平,馬斌齊主編.第一章 體育建築概述 體育建築概論.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Lin,苏青荇,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體育建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