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博覽建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博覽建築

  博覽建築是指導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等。[1]博覽建築是展示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場所,也是定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坐標,同時它又肩負著對公眾進行文化普及和為公眾營造文化交流氛圍的社會責任。在某種意義上,博覽建築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它對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推動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

博覽建築的發展[3]

  1.西方博覽建築

  公元前285年,埃及非拉德非亞大帝建亞歷山大宮,設講演室、植物園作為研究所,這是最早的博覽建築。早期博覽建築的藏品,主要是教皇、君主、貴族、富豪的藝術品和珍寶。

  中世紀教民對大量的美術品建立了專門的房間組織陳列展出,以表示對教皇遺物的崇拜;文藝復興時期,從普及文化到科學研究,各國開始建立陳列館、美術館、博物館,對古代共鳴器進行了保存展覽、比較研究;19世紀工業革命後,由於自然科學的普及與發展,對於科學資料的搜集、保管、整理、陳列展出等形成了科學體系,使美術館、博物館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宮殿、城堡內部保存的藝術珍品對公眾開放,也是博覽建築得以發展的重要力量,1875年法國盧浮宮將所藏的美術品公開展出,就是突出的例子。

  博覽建築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應用新設備、新的採光方法,對舊的博物館進行了改造,近代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展出方式有了很大改進,博覽建築在平面佈局、功能組織、空間組合上也有極大的變化。西方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引進新的技術設備,創造新的陳列方式等,對於博覽建築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2.中國博覽建築

  中國早期殷商時代就有保存典冊的府庫。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遷“鼎”到洛陽,公元前296年,楚興師以求九鼎,“鼎”當時作為國寶,就有專門保存的地方。晉朝將古代的珍品保存於武庫。12世紀宣和年代,在保和殿左右建稽古、博古、尚古等閣,收藏古代的玉器、禮器、書法、名畫、印璽、鼎彞等,是規模較大的博覽建築。宋代在西安建立了碑林,是我國最早較為完整的博覽建築。茲後,明代太倉王元美建立了爾雅樓。嘉興項子京建立了天籟閣,是當時有名的收藏建築。收藏了許多名畫、書法。清代收藏古玩、銅器、名畫、鐘鼎更為盛行。雖然當時只限於古物、珍品的收藏,很少對外開發,但作為保管的條件,為博覽建築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883年法國人在上海徐家匯建立了震旦博物館。1905年張騫在南通建立了南通博物苑,1906年震旦大學旁建立了陳列室、研究室、試驗室和圖書館,這是我國現代博物館的開端。以後陸續建立的有天津北疆博物院、旅順滿蒙博物院以及重慶北碚西部博物院等。

  1920年建立了南京江南商品陳列館、天津考工廠陳列館、北京國子監歷史博物館。1924年北京成立了總占地面積716250m2的故宮博物院,為保存古代文化珍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並刊行了《故宮旬刊》,對其中收藏的書法、名畫、古玩、玉器、鼎銘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和對外宣傳,對博覽建築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時較為重要的博覽建築有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山陵植物園、西湖博物館、南京天文博物館、廬山森林植物園、上海博物館、大連水產博物館、青島水產館、南京博物院等。

  建國後對於博覽建築的建設,除對各地既有博物館進行整頓,對原建築進行必要的修葺和保護外,在各主要城市,結合文化遺址的保護、古建築的利用、革命文物的保存,先後建立了各類展覽館、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革命遺址保護地等,在縣、鎮也相應地建立了各類展覽室、文化館,形成了龐大系統的社會網路,其在政治宣傳、科學文化普及、學習教育方面起到了巨大的鼓舞與推動作用。

  1958年,北京、上海、天津、鄭州、南京、武漢、廣州、長沙、杭州等地為適應工農業的迅猛發展,建立了大型的展覽館,把博覽建築的建設向前推進了一步。我國建國十年大慶,北京的十大建築中,有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北京農業展覽館、新經濟美術館、北京民族文化宮(內有展覽部分)等。這些建築無論是從規模、流線組織、平面佈局、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立面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變化。

  隨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各地對於石刻藝術也加強了維修與保護,成為人們文化修養、藝術陶冶、旅游的勝地。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大足石刻、華岩石窟是其中的佼佼者。伴隨著維修與保護工作的開展,在當地增建了陳列室、研究室和各項為觀眾服務的設施,從而豐富了博覽建築的領域。

  經濟建設的發展也促進了建築遺跡的發掘與整理,在原建築遺址的基礎上,修建了大型的博物館,例如西安半坡村博物館、自貢市恐龍博物館、西安兵馬俑博物館、昌平地下宮殿、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館、廣州漢代南越王墓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大城市如成都、哈爾濱、沈陽、貴陽、杭州、呼和浩特、昆明、南昌、合肥、天津等地都建立了不同規模的展覽館,為這些城市舉辦大型展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各地也建立了不同的革命紀念館,為搜集革命文物,教育與鼓舞人民群眾,起到積極的作用。

  博覽建築作為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重要基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全國科學大會所指出的,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要辦好科技館、博物館,有條件的大中城市要新建或擴建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在這一精神指導下,我國當前博覽建築的發展與建設呈現出以下特點:

  (1)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有自己的博物館;

  (2)配合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一些城市建造了不同的博覽建築;

  (3)隨著古遺址的發掘與革命文物的保存,各類紀念館得到了發展;

  (4)伴隨著科技的普及與發展,科技館的建設受到普遍的重視;

  (5)中小城市文化館的發展充實了博覽建築的內容。

博覽建築的分類[3]

  博覽建築按其規模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1.特大型博覽建築

  屬於世界和國家級的博覽建築,建築規模在50000m2以上,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世界博覽會、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2.大型博覽建築

  屬於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博覽建築,建築規模在10000~50000m2。如上海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

  3.中型博覽建築

  屬於各系統的省、廳、局直屬的博覽建築和專業性的各類博覽建築,建築規模在5000—40000m2,如西安半坡村博物館、青島市海產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

  4.小型博覽建築

  一般屬於市、地、縣的博覽建築,建築規模在1000~5000m2,如雷鋒紀念館。

  5.陳列室

  陳列室系建於公園、文化中心和附設於不同類型的建築中,建築規模在1000m2以下,如公園中的展列館、工藝美術館,商店中的商品陳列室等。建築和藝術院校的附設於教學樓的陳列室、模型室美術室亦屬此類,小型的只有幾十平方米。

博覽建築的特性及其選址特點[4]

  一、博覽建築的文化性——宜於選擇具有文化氛圍的場所

  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寶庫,是對公眾進行文化普及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它還要對藏品進行調查研究並開展相關的學術活動。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內涵、強烈的文化性,使它宜於建在自然環境相對安靜、優美,城市環境具有文化氛圍的場所之中。

  二、博覽建築的大眾性——館址所在地段應有方便的公共交通

  博覽建築是為公眾文化需求服務的公共建築,它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觀眾,具有大眾性。但是它並不像學校建築、辦公建築那樣有相對固定的使用者,它有賴於廣大觀眾的積极參与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而這種參與又是觀眾自覺自愿的行為。為了吸引大量的觀眾,除了精彩的陳列展覽外,館址選在市內公共交通很方便的地方是吸引觀眾、方便藏品運輸的基本條件。

  三、博覽建築的集珍性——館址要保障藏品的安全

  博物館對藏品有收集保管功能,博物館里高度彙集了人類文明珍貴的物質見證,其中不少是歷史文物,藝術珍品,還有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因此博物館具有集珍性。除了在博物館的設計中要有嚴密的安全系統外,在選址上也要保證利於藏品的妥善保存,使它不受損壞,處在安全可靠的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之中。

  四、博覽建築的藝術性——選址要為城市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博物館與一般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等文化建築不同,尤其是綜合類、藝術類、歷史類、民族民俗類、收藏類的博物館,不僅有廣泛的收藏,而且許多藏品是人類文明的藝術結晶。這使博物館比一般文化建築具有更強烈的藝術內涵,更能激發建築師為它們創造具有特色的建築造型。因此許多博物館能成為城市環境中的景觀,或者在建築群中占據主導地位,或者使原有城市環境得到改善

  五、博物館的游樂性——可選擇與其他旅游、文化娛樂設施鄰近或聯合,形成規模效應

  當今博物館的功能已向多元化方面發展,參觀博物館不僅僅是單純的學習或欣賞,也是一種休閑與娛樂。如果將博物館佈置在旅游沿線,成為旅游途中的一站,或者與其他旅游文化娛樂設施鄰近,或者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規模效應,這樣可以為博物館提供更多的觀眾來源。

參考文獻

  1. 劉雲月,馬純傑主編.第5章 建築設計中的經濟學 建築經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07.
  2. 劉挺著.博覽建築參觀動線與展示空間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3. 3.0 3.1 李引擎主編.第十三章 博覽建築 建築防火性能化設計.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
  4. 劉春香主編.第七章 博覽建築設計(博物錇、收藏錇、展覽館) 建築設計.東北大學出版社,2007.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Mis铭,寒曦,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博覽建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