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博览建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博览建筑

  博览建筑是指导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等。[1]博览建筑是展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场所,也是定位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坐标,同时它又肩负着对公众进行文化普及和为公众营造文化交流氛围的社会责任。在某种意义上,博览建筑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

博览建筑的发展[3]

  1.西方博览建筑

  公元前285年,埃及非拉德非亚大帝建亚历山大宫,设讲演室、植物园作为研究所,这是最早的博览建筑。早期博览建筑的藏品,主要是教皇、君主、贵族、富豪的艺术品和珍宝。

  中世纪教民对大量的美术品建立了专门的房间组织陈列展出,以表示对教皇遗物的崇拜;文艺复兴时期,从普及文化到科学研究,各国开始建立陈列馆、美术馆、博物馆,对古代共鸣器进行了保存展览、比较研究;19世纪工业革命后,由于自然科学的普及与发展,对于科学资料的搜集、保管、整理、陈列展出等形成了科学体系,使美术馆、博物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宫殿、城堡内部保存的艺术珍品对公众开放,也是博览建筑得以发展的重要力量,1875年法国卢浮宫将所藏的美术品公开展出,就是突出的例子。

  博览建筑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应用新设备、新的采光方法,对旧的博物馆进行了改造,近代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展出方式有了很大改进,博览建筑在平面布局、功能组织、空间组合上也有极大的变化。西方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创造新的陈列方式等,对于博览建筑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中国博览建筑

  中国早期殷商时代就有保存典册的府库。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迁“鼎”到洛阳,公元前296年,楚兴师以求九鼎,“鼎”当时作为国宝,就有专门保存的地方。晋朝将古代的珍品保存于武库。12世纪宣和年代,在保和殿左右建稽古、博古、尚古等阁,收藏古代的玉器、礼器、书法、名画、印玺、鼎彝等,是规模较大的博览建筑。宋代在西安建立了碑林,是我国最早较为完整的博览建筑。兹后,明代太仓王元美建立了尔雅楼。嘉兴项子京建立了天籁阁,是当时有名的收藏建筑。收藏了许多名画、书法。清代收藏古玩、铜器、名画、钟鼎更为盛行。虽然当时只限于古物、珍品的收藏,很少对外开发,但作为保管的条件,为博览建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883年法国人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震旦博物馆。1905年张骞在南通建立了南通博物苑,1906年震旦大学旁建立了陈列室、研究室、试验室和图书馆,这是我国现代博物馆的开端。以后陆续建立的有天津北疆博物院、旅顺满蒙博物院以及重庆北碚西部博物院等。

  1920年建立了南京江南商品陈列馆、天津考工厂陈列馆、北京国子监历史博物馆。1924年北京成立了总占地面积716250m2的故宫博物院,为保存古代文化珍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并刊行了《故宫旬刊》,对其中收藏的书法、名画、古玩、玉器、鼎铭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和对外宣传,对博览建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较为重要的博览建筑有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山陵植物园、西湖博物馆、南京天文博物馆、庐山森林植物园、上海博物馆、大连水产博物馆、青岛水产馆、南京博物院等。

  建国后对于博览建筑的建设,除对各地既有博物馆进行整顿,对原建筑进行必要的修葺和保护外,在各主要城市,结合文化遗址的保护、古建筑的利用、革命文物的保存,先后建立了各类展览馆、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革命遗址保护地等,在县、镇也相应地建立了各类展览室、文化馆,形成了庞大系统的社会网络,其在政治宣传、科学文化普及、学习教育方面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与推动作用。

  1958年,北京、上海、天津、郑州、南京、武汉、广州、长沙、杭州等地为适应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建立了大型的展览馆,把博览建筑的建设向前推进了一步。我国建国十年大庆,北京的十大建筑中,有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北京农业展览馆、新经济美术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内有展览部分)等。这些建筑无论是从规模、流线组织、平面布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立面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各地对于石刻艺术也加强了维修与保护,成为人们文化修养、艺术陶冶、旅游的胜地。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华岩石窟是其中的佼佼者。伴随着维修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当地增建了陈列室、研究室和各项为观众服务的设施,从而丰富了博览建筑的领域。

  经济建设的发展也促进了建筑遗迹的发掘与整理,在原建筑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型的博物馆,例如西安半坡村博物馆、自贡市恐龙博物馆、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昌平地下宫殿、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馆、广州汉代南越王墓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如成都、哈尔滨、沈阳、贵阳、杭州、呼和浩特、昆明、南昌、合肥、天津等地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展览馆,为这些城市举办大型展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各地也建立了不同的革命纪念馆,为搜集革命文物,教育与鼓舞人民群众,起到积极的作用。

  博览建筑作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基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全国科学大会所指出的,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办好科技馆、博物馆,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新建或扩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国当前博览建筑的发展与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博物馆;

  (2)配合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一些城市建造了不同的博览建筑;

  (3)随着古遗址的发掘与革命文物的保存,各类纪念馆得到了发展;

  (4)伴随着科技的普及与发展,科技馆的建设受到普遍的重视;

  (5)中小城市文化馆的发展充实了博览建筑的内容。

博览建筑的分类[3]

  博览建筑按其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特大型博览建筑

  属于世界和国家级的博览建筑,建筑规模在50000m2以上,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世界博览会、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2.大型博览建筑

  属于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博览建筑,建筑规模在10000~50000m2。如上海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

  3.中型博览建筑

  属于各系统的省、厅、局直属的博览建筑和专业性的各类博览建筑,建筑规模在5000—40000m2,如西安半坡村博物馆、青岛市海产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

  4.小型博览建筑

  一般属于市、地、县的博览建筑,建筑规模在1000~5000m2,如雷锋纪念馆。

  5.陈列室

  陈列室系建于公园、文化中心和附设于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建筑规模在1000m2以下,如公园中的展列馆、工艺美术馆,商店中的商品陈列室等。建筑和艺术院校的附设于教学楼的陈列室、模型室美术室亦属此类,小型的只有几十平方米。

博览建筑的特性及其选址特点[4]

  一、博览建筑的文化性——宜于选择具有文化氛围的场所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对公众进行文化普及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它还要对藏品进行调查研究并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文化性,使它宜于建在自然环境相对安静、优美,城市环境具有文化氛围的场所之中。

  二、博览建筑的大众性——馆址所在地段应有方便的公共交通

  博览建筑是为公众文化需求服务的公共建筑,它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观众,具有大众性。但是它并不像学校建筑、办公建筑那样有相对固定的使用者,它有赖于广大观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而这种参与又是观众自觉自愿的行为。为了吸引大量的观众,除了精彩的陈列展览外,馆址选在市内公共交通很方便的地方是吸引观众、方便藏品运输的基本条件。

  三、博览建筑的集珍性——馆址要保障藏品的安全

  博物馆对藏品有收集保管功能,博物馆里高度汇集了人类文明珍贵的物质见证,其中不少是历史文物,艺术珍品,还有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因此博物馆具有集珍性。除了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要有严密的安全系统外,在选址上也要保证利于藏品的妥善保存,使它不受损坏,处在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之中。

  四、博览建筑的艺术性——选址要为城市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博物馆与一般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等文化建筑不同,尤其是综合类、艺术类、历史类、民族民俗类、收藏类的博物馆,不仅有广泛的收藏,而且许多藏品是人类文明的艺术结晶。这使博物馆比一般文化建筑具有更强烈的艺术内涵,更能激发建筑师为它们创造具有特色的建筑造型。因此许多博物馆能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景观,或者在建筑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使原有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五、博物馆的游乐性——可选择与其他旅游、文化娱乐设施邻近或联合,形成规模效应

  当今博物馆的功能已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或欣赏,也是一种休闲与娱乐。如果将博物馆布置在旅游沿线,成为旅游途中的一站,或者与其他旅游文化娱乐设施邻近,或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这样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更多的观众来源。

参考文献

  1. 刘云月,马纯杰主编.第5章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学 建筑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7.
  2. 刘挺著.博览建筑参观动线与展示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3.0 3.1 李引擎主编.第十三章 博览建筑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
  4. 刘春香主编.第七章 博览建筑设计(博物锫、收藏锫、展览馆) 建筑设计.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Mis铭,寒曦,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博览建筑"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