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集群競爭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企业集群竞争力)

集群競爭力(cluster competency)

目錄

集群競爭力來源

  不同學派對集群競爭力的來源有不同的觀點:

  古典經濟學主要是以分工為基礎,研究與產業集群相關的比較優勢;強調“空間異質性”,即非流動性要素(如礦產、某些生產要素)的不均勻分佈、獨特的氣候條件或存在運輸樞紐(如港口、碼頭或集市等)。

  新古典經濟理論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和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研究微觀經濟活動和巨集觀經濟增長,把要素流動看成是瞬間的、無成本的,認為市場力量會使經濟趨於均衡,因為當經濟運行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時,市場經濟體系具有一種自我恢復均衡的力量。

  基於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將集群看成是企業垂直分解的空間結果,認為當企業垂直分解時經濟中外部交易活動的水平將增加,具有經濟聯繫的企業相互聚集;進而降低交易成本

  新經濟社會學充分強調集群內成員間的非市場關係如信任、習俗、文化結構和非編碼的知識對產業集群的作用,認為其能促進創新、鼓勵企業家精神和有利於降低交易,同時強調特定的資源和制度背景是區域產業增長或衰退的重要因素,企業間的非市場關係,如信任、習俗、文化結構和非編碼化的知識被視為極其重要,具有促進創新、鼓勵企業家精神和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企業集群發展競爭優勢來源從 “經濟因素”,如外部規模經濟轉變到“社會—文化的區域根植性”,包括信任和非交易獨立性在內的非市場形式間相互作用。

  以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競爭優勢學派則認為集群的持續創新優勢來源於集群的組織結構、集群的競爭、集群的合作和集群的文化等優勢。

  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經濟環境與競爭狀態的演進,集群競爭力的來源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工業經濟時代各學者充分強調成本優勢,這種成本優勢主要強調共用設施、資源的可得性等實物性因素由於集群而使用成本節約;而隨著時代發展與競爭要素的轉變,知識日益成為企業、區域與國家競爭的關鍵要素,同時隨著集群的進一步聚集,環境成本的增加(如污染集中)與實物性因素的成本(如集群內地價)由於競爭加劇、參與主體的增加而呈現升高的趨勢,基於實物性資源集群的成本節約約束了集群的進一步發展,要獲取基於知識經濟背景下集群的競爭優勢,知識和技術要素則日益重要,集群的競爭優勢在於區域的知識創新能力。

  集群竞争力

集群競爭力的形成機理

  企業集群何以形成?一是自發形成,二是人為促成,三是自發和人為共同促成。企業集群形成機制基本的方向是自發的或者說是市場性的,因此在缺乏產業基礎和創新的社會文化基礎的地方,不可能在短期內人為地生造出企業集群來。但是,完全靠自發的形成而沒有人為的努力,即使有了企業集群,但該企業集群是沒有競爭力的。即各類影響因素不能自發地形成企業簇群的競爭力,需要通過一系列過程才能使它們轉化為在企業集群的競爭力。企業集群競爭力是在企業集群內各企業生產經營動態過程中形成的。

  世界經濟論壇將競爭力的形成過程表述為如下模型:

  競爭資產×競爭過程=國際競爭力

  所謂競爭資產,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資源)或創造的(如基礎設施);所謂競爭過程,是指將資產轉化為經濟結果(如通過製造過程),然後通過國際化形成競爭力。這一模型有以下幾個要點:

  • 競爭資產和競爭過程是兩個主要方面;
  • 在一定資產條件下創造新資產是競爭力的核心;
  • 單純依賴資源稟賦的國家可能富有,但卻不具有競爭力;
  • 資源貧乏的“窮國”,可能通過高效的轉換過程而變得極富競爭力;
  • “窮國”比“富國”更具有競爭力;
  • 國際化是建立在引進吸收能力或輸出擴張能力或兩者兼而有之基礎之上;
  • 競爭力是可以測定的,可分為“硬指標”和“軟指標”;
  • 硬指標的周期比軟指標的周期要短;
  • 從趨勢看,一國要發展,就必須更多地依賴“軟指標”。

  1.競爭力資產指企業集群內各個企業所固有的資產的總和。包括內部經營要素、生產線、設備及其他的基礎設施等,或創造的,如共同品牌價值、市場信譽、客戶資源企業文化、管理作風、經營觀念創新機制等。競爭力資產包括硬資源和軟資源,所謂硬資源是指企業集群內各企業的廠房設備、流水線、勞動力數量、資金等;而軟資源是指企業集群內各企業的運營機制、戰略決策能力經營機制資源配置能力、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管理作風、營銷策劃及產品市場化能力、管理水平、資產整合運用能力、人力資源水平等。即,硬資源+軟資源=企業實力。顯然,一個具備競爭力的企業集群,其硬資源和軟資源不可能為零或很小。在企業集群內單個企業的硬資源不大,但其軟資源很大。由於軟資源的強大,造就了企業集群內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企業集群的資源不是由這些企業的資源簡單相加,而是由這些有競爭力的企業資源協同、共生而成,因此它的硬資源和軟資源都很大,從而導致了強大的企業集群競爭力。比如有一些國有企業,儘管它的硬資源很大,但軟資源很小,所以沒有競爭力。

  2.競爭力環境指影響企業集群競爭力的外部因素,包括制度環境、政府政策、法律環境、技術基礎、文化及教育體系、市場結構、產業因素等。

  3.競爭力形成過程是指企業集群內部四個固有特性進行融和、滲透的過程,即把企業集群內競爭力資產和競爭力環境轉化為競爭力的過程。企業集群的競爭力之所以能夠強大,就在於競爭力的形成過程。互動性使企業集群內部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彼此間形成一種互動的關聯。

  4.企業集群競爭力由競爭力資產、競爭力環境和競爭力形成過程所決定,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個因素處理不好,都會影響企業集群的競爭力的形成。

  5.在一定時期,企業集群的競爭力資產和競爭力環境屬於靜態要素,而企業集群競爭力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動態過程,各企業在企業集群內資源配置過程中,應不斷優化企業的業務活動和管理活動,不斷地創新。同時,這一過程要以全球化為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集群競爭力的持久發展。

集群競爭力的動態分析

  集群競爭力的動態分析一個重要的成果是集群生命周期,Tichy(1998)認為,產業集群存在誕生、成長、成熟和衰退或僵化四個階段的生命周期,誕生階段,集群內產品剛剛形成特色,企業聚集在一起生產產品,並憑藉信息網路、分工協作以及資源共用所產生的外部經濟來獲得競爭優勢;成長階段,集群迅速發展,增長率高,以日益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擴大生產,集群內的資源(如原材料、技術人才、信息等)日益集中,基於資源的大規模生產和創新競爭優勢明顯;成熟階段,生產過程和產品走向標準化,本地同類產品企業間競爭加劇,利潤下降,企業創新速度平緩,出現“過度競爭”的威脅,集群整體競爭力的上升空間不大;衰退階段,有大量企業退出集群,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下降,集群發展的內源動力趨於衰退,集群競爭優勢逐漸削減。劉恆江等基於前人的研究結果總結出集群在生命周期各階段競爭力特征,如表2所示。

  集群竞争力

  處於成長和成熟時期的集群,生命力最旺盛,知識的學習與創新能力最強,競爭力也最強,但到了衰退期,集群開始老化,競爭力減弱,伴隨而來的“區域鎖定”、集群僵化、失去彈性、對外界動蕩的反應變得遲鈍等將導致集群競爭力的下降;集群知識存量作為集群競爭力的初始條件,決定集群的初始競爭力,而知識增量是集群生產和獲取知識能力的數量表現,決定集群動態競爭力的形成與提高,在集群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要保持集群的開放性以延長集群生命周期,其重要手段是通過集群內的知識轉移、共用與創新,對集群外知識源的吸收併在集群內培育具有區別於其他集群的獨占性與異質性的知識創新能力,集群知識存量和知識增量決定集群能力的大小,圖2中,了表示集群的生命周期,A表示集群的競爭優勢,C1反映集群處於封閉狀態條件下競爭力的演變過程,在生命周期初期(0-T1階段)由於集群所具有的範圍經濟公共物品的共用等使得集群優勢上升,當達到T1時隨著時間的推進,集群競爭力逐步丟失;而當集群處於開放系統的狀態下,通過集群內的知識轉移、共用與創新、對集群外的知識源的吸收併在集群內培育具有區別於其他集群的獨占性與異質性的知識創新能力使其集群的競爭力得以持續,集群競爭衰退的時間從T1改變為T2,圖中表現為C1→C2因此集群要獲取其持續的競爭力,集群的知識活動顯得尤其重要。

  集群竞争力

集群持續競爭力的培育

  集群持續競爭力的培育:從封閉到開放的知識系統的轉變

  在對集群的競爭力動態分析時指出,集群到了衰退期,集群開始老化,競爭力減弱,新經濟社會學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關註:制度其本質是人們之間頻繁的網路互動,具有強烈的路徑依賴性,在集群內部,制度的路徑依賴性不僅可以解釋集群內部有效習俗、規範的產生,同樣地,當集群外部技術條件發生改變時,網路的路徑依賴性也可能引發集群的各種鎖定效應,導致集群衰退甚至滅亡,德國魯爾地區鋼鐵業集群衰退,其中重要原因在於路徑依賴所導致的功能性、認知性、政治性的鎖定,也有學者認為集群競爭力減弱是由於存在網路結構洞,伯特的網路結構洞原理表明單一、過強的本地化網路可能將本地集群變為封閉、僵化的生產系統,一方面,如果企業間交易關係偏向於某一特定的經濟交往對象將使得企業市場反應的靈活性不足:本地集群企業間的過度團結將削弱彼此的競爭,也削弱企業尋求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交往結構的高度相似將導致集群網路結構洞數量的減少和網路結構的“同形體化”,使得本地集群缺乏外來的新信息以及進入新機會的途徑,本地集群各種機制僵化,創新空氣缺乏,抹殺集群創新的可能性,經濟活動由於市場與資本全球化,其知識的活動不能局限於集群內的路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知識的學習和資源的共用與配置,在本地化嵌入關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部知識資源是必然選擇,集群要謀取其持續競爭力需要從封閉的知識系統向開放的知識系統轉變;MadinBell描述了封閉與開放知識系統的特征,要實現集群從封閉式向開放式的知識系統轉變,需要提升集群對外部知識的吸收與集成能力,集群內部的知識共用、轉移與創新能力

  1.培育基於根植性的外部知識吸收能力

  根植於集群本地文化特征的知識尤其是隱性知識是集群在全球競爭環境中謀取其持續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因此需要培育基於根植性的外部知識能力;集群的吸收能力是指集群識別、吸收、利用來自於集群外部的知識源的能力,基於根植性的外部知識能力強調對集群外新知識源的吸收與集群內部知識、文化等特征的結合,集群的吸收能力取決於集群內每個行為主體對外部知識源的吸收能力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而集群內每個行為主體對外部知識源的吸收能力是有差異的:行為主體的吸收能力是以其現有的知識積累與技術能力為基礎的,而能力的積累是時間、經歷、實踐、努力的函數,而且能力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路徑依賴的過程,儘管集群中的行為主體處於同一巨集觀運行環境經歷相同的時間但由於發展的實踐、經驗、努力的程度以及歷史等方面的差異性,它們之間具有不同的技術能力水平;集群內具有較高知識識別、吸收與創新能力組織,即技術或知識守護者(Technological or knowledge Gate—keepers,TGs)對集群整體的知識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於集群記憶體在適合知識轉移與傳播的網路組織結構、空間的接近等因素,一旦集群外部新知識為知識守戶者所吸收,集群外的新知識通過知識守戶者的解碼或形成了集群內的共同語言變成在集群內可轉移的隱性知識與偽隱性知識,因此集群內的知識守護者決定了集群整體的知識創新能力,培育並激發集群內的企業成為守護者對集群持續競爭力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以知識優勢機構為集群引發要素的集群而言,其知識守護者在集群的演化過程中自然形成,如以大型企業為核心引發的集群,大型企業成為當然的知識守護者;而對於中小企業集群而言,集群內部成員之間不存在有明顯的知識比較優勢者,因此知識守護者的培育顯得尤其重要;要培育並激勵集群內部分成員蛻化為知識守護者,集群的外部政策是十分重要的推動力,讓知識的領先者獲取高於平均收益的利潤是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

  2.提升集群內的知識共用創新能力

  集群的持續競爭力的培育在強調知識守護者對外部新知識吸收的同時,也需要關註知識在集群內成員間共用與創新能力的培育,知識共用與創新能力受到知識特征、知識接受方、知識輸出方、合作雙方的關係、知識轉移機制及依賴的載體與工具、情境因素等因素的影響;集群作為一典型的網路組織在知識共用與創新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空間的接近使得面對面的交流成為便利之舉(咖啡館效應),共用公共設施使得知識共用與創新的成本降低,社會網路的存在使得信任成為可能,嵌入性使得偽隱性知識的傳播擁有“互識社團”等均為知識的共用與創新提供了便利;集群隨著時間的推進,其知識的創新能力受到一定約束,要培育集群的持續知識創新能力需要:利用互聯網、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群件等相關技術完善並建立開放互動式技術平臺,創建適合的“場所”和利用適合的知識共用與創新的平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制定集群政策激勵並培育集群內的知識創新能力,具體包括:培育與發展經紀人(或中介機構),如通過創立科學園區,為科研人員、企業家和金融家搭建相互交流的平臺;設立企業孵化器,構建集群創新系統並使之制度化;支持公共—私人合作關係,加強組織間的知識交流,保證正常合作關係(而不是偶然和等級關係)的合理化制度安排,營造學習氛圍,加強知識溢出和網路創新機制等;完善培訓政策,為集群內的勞動力提供智力支持,以提升集群的知識共用與創新能力等,為集群提供良好的技能基礎,培訓政策的核心是要建立職業培訓計劃。在制定集群政策時政府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集群制定相應的集群政策:對於強調知識要素的集群,政府充當服務者的角色,不能進行過多的干預,集群政策應著重於知識與技術創新和交流、專業知識與技術培訓、引進創新性的智力資本等方面,建立企業間的協作網路,為集群內的知識共用與創新提供外部條件;而對於知識依賴程度較低的集群,政府適當進行干預,集群政策應該偏向於提供基礎設施、公共物品或服務以及資助,進行廣泛的職業培訓,提升集群整體的知識創新能力,並引導集群向知識含量較高的產業進行戰略轉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18°@鷺島,Angle Roh,Cabbage,Zfj3000,Dan,Vulture,Yixi,HEHE林,Lin,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集群競爭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