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知識吸收能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知識吸收能力的提出

  “吸收能力”的概念首先由Cohen和Levinthal在分析企業研發作用時提出的。在Cohen和Levinthal後,經濟學家從企業吸收能力角度研究FDI先進技術向當地企業的溢出效應,他們認為當地企業的學習能力或者知識吸收能力是促進技術溢出效應的主要因素。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通過對外的技術引進、FDI等方式來實現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即引進、消化、吸收,從模仿到創新。研究表明,日本與南韓工業技術快速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韓企業對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吸收能力極強,能以模仿、改進、創新的三部曲來創造競爭優勢。

知識吸收能力的定義

  對於知識吸收能力的定義,引用Cohen對於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的概念。知識吸收能力指對於外部信息,企業認識其價值並吸收和應用於商業終端的能力。根據少數幾個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後進國的經驗,企業從外部吸收知識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獲取、吸納、轉化和開發利用。

知識吸收能力的構成

  從定義可以看出,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包括四種:知識獲取能力、知識吸納能力、知識轉化能力和知識利用能力。其中,

  1.知識獲取能力是指對外部產生的,對本企業有關鍵作用的知識加以判斷和獲取的能力;

  2.知識吸納能力則強調外部知識在企業內有效地被闡釋和理解,不能被理解的知識是很難被再利用開發的;

  3.知識轉化能力則是要將新的外部知識與內部已有知識有效地整合

  4.知識開發利用能力是指通過將內外部知識共同運用而開發出新知識。

  以上的四種能力可以歸為兩大類:潛在知識吸收能力(包括知識獲取和吸納)和實際知識吸收能力(包括知識轉化和開發利用)。

  潛在的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利用外部知識的前提,實際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通過利用外部知識不斷創新並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潛在的知識吸收能力比較傾向依賴於企業自身資源以及外部知識源的特性,而要由潛在的知識吸收能力轉化為實際知識吸收能力並對企業的創新活動真正發揮作用,則需要企業內部在交流、合作上的努力。

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

  根據以上對企業吸收能力的理解,我們看到企業的吸收能力會受到企業知識基礎、企業的學習努力程度以及學習方法、研發投入、組織學習機制的影響。

  1.企業知識基礎

  把企業知識基礎從個人和組織兩個層次上劃分,包括企業的先驗知識和內部員工的知識。Cohen和LevintIlal強調了員工個人吸收能力是企業吸收能力的基礎,提出個人以往的知識、經驗都與他們自身的知識吸收能力密切相關。企業內部員工的知識水平決定了企業對知識做出反應的靈敏度和準確性。組織中的個人或技術團隊成員的知識經驗越豐富、知識類別越多,相應地,他們能解釋的信息也越多樣,也越能解決較困難的問題。

  Cohen和LevintIlal在討論企業知識吸收能力的決定因素時,也提出了企業的先驗知識。先驗知識指企業本身擁有的知識水平與知識內涵,也就是企業本身具有的知識水平與知識內涵對於企業認知、吸收、應用外部新知識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先 驗知識水平的函數。企業先驗知識的廣度 決定了企業評價外部知識範圍的能力;企 業先驗知識的深度影響企業吸收能力提 高的速度。

  2.企業的學習努力程度以及學習方法

  要提高企業潛在的企業吸收能力,僅僅使企業成員接觸相關知識是不夠的,還取決於他們努力的強度。如果僅僅強調企業知識基礎知識可能過於被動,事實上無論個人還是企業組織的知識吸收效率,在短期內更多地依賴自身的知識基礎,但是從長期看關於獲取知識的欲望、積極性則更為關鍵,這也是日本、南韓以及臺灣地區企業在技術上快速進步,甚至超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原因之一。南韓企業往往採取製造危機的策略來加強企業的學習努力程度,技術轉移的效果就特別顯著。所謂製造危機的策略,是指營造一種企業必須要全力投入於學習新技術才得以解除危機的情境,以強化企業學習的積極性。

  吸收新知識不只是記憶與背誦,要將新知納入現有的知識系統,並加以充分利用,這是需要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與經過大量的練習。所謂做中學就是吸收與學習 新知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過程。我國一些產業如紡織產業,只重視引進技術,忽視了消化吸收,這種急功近利的學習做法導致陷入了“技術追趕”的陷阱,即從引進、落後到再引進、又落後的惡性迴圈狀態。

  3.研發的雙重作用

  Cohen和Levinthal認為,企業投入研發的作用,不僅能解決問題與創造新知識,同時也提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研發投入規模對於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密切相關,因此當吸收能力影響企業競爭優勢時,企業就會採取比較積極的研發策略,相對在研發投入的規模也會較大。在日本,多採用通過多家金融財團成員合作註入資本到大型研究開發合作項目實現的。

  不過提升產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資源,這時單純依靠企業為主的研發方式就顯然不利於產業技術吸收能力的升級。這裡就提及政府研發,政府研發有助於提升產業成熟度,產業成熟度的不同會影響到企業對技術的學習、吸收。不同的產業成熟度,導致該產業的技術積累、知識基礎不同。政府研發活動涉及基礎、耗時、冒險、成本過高的科研工作。日本通產省的採訪支持這樣的觀點,政府研發主要目的是維持高水準的研究開發投入並增進技術能力發展。

  4.組織的學習機制是影響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要由潛在的知識吸收能力轉化為實際知識吸收能力並對企業的創新活動真正發揮作用,除了企業在研發活動上的投入這一指標,建立組織的學習機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組織的學習包括外部學習和內部學習。所謂外部學習則指的是技術模仿、轉移與引進,外圍的技術尋求、技能轉移的外部學習組織機制起著重要的作用。內部學習指的是組織內部的知識擴散與知識創新活動,企業內部各部門間、成員間知識交流和分享的內部學習機制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和提高企業的技術學習,增強技術能力,更有效、快速地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就必須建立培育企業組織學習能力的外部機制。這種機制能夠為組織學習的開展提高良好的保障條件和驅動力,使企業員工擁有能安心學習、善於學習和樂於學習的氛圍與環境,從而持續有效地培育和提高企業的組織學習能力

  在內部學習中,企業內部的知識解釋、分享、轉化和利用則依靠內部學習組織機制。如果企業外部的知識不能符合組織的價值觀或利益,將很難在內部轉移、擴散或被利用:而組織結構過於封閉、僵化,則不利於內部成員與外部的知識源進行交流,同時部門間的交流也會受到抑制,必然對企業知識吸收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技術知識的活化與創新是外部技術環境市場需求變化刺激的結果,因此有效的將技術機會、市場機會與已有的技術儲備有機結合是技術能力能否提高的關鍵,也是從潛在吸收能力向實際吸收能力轉化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使其技術轉化為企業利潤。而由潛在吸收能力轉化為實際吸收能力則取決於企業內部學習機制。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將受到企業知識基礎、學習努力程度以及學習方法、研發投入的程度、組織的學習機制等四項因素的影響,其關係如圖1所示。判斷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可自其在這四項因素的努力程度與運作績效來做出綜合判斷。

  Image: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jpg

增強知識吸收能力的建議

  通過以上的論述,針對影響因素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增強型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

  1.重視人才,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招募知識水平與經驗能力都較為豐富的員工,特別是要強調知識背景的多樣化,以促進企業的消化能力和增強對新知識的認知。大力投入教育訓練,重視人才培養,定期進行員工培訓、組織學習,通過換崗交流,跨部門跨地區流動任職,以培養全面從事技術及管理的能力。也可以在企業內組成跨部門學習團隊,促進知識在組織內擴散與分享,以增加企業基礎知識的存量與廣度。

  2.提高學習努力程度與自主創新的策略相匹配

  從企業技術戰略出發,為技術發展設定比較高的標桿,以增加企業必須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強度。根據技術自身的演進特點,企業可以採用技術引進、企業合作企業併購等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方法,保證企業的技術領先優勢,減少吸收的成本,適時推動企業成長。

  3.重視研發投入

  通過大量的政府和企業R&D投入,改善企業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硬體和軟體設施,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水平和能力,提升知識吸收能力。企業要結合自主研發與技術轉移兩種策略,並由研發資源投入來提升技術引進的水平。企業也可以通過與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合作,彼此之間建立戰略聯盟的關係,不斷提高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將為新產品的開發和推廣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4.建立學習型組織與培育企業文化相結合

  在一種充滿學習氣氛、奮發進取的氛圍中,更有利於企業文化的建設,更好地推動知識管理,應把建立學習型組織與企業文化的建設結合起來。

  5.建立企業外圍知識溝通交流網路

  在技術搜索上,建立自己的技術情報網路,搜集和轉送最新研究開發情報,也可通過派遣人員到技術領先的公司學習。在技能的轉移上,企業應該重視建立戰略聯盟和尋找合作伙伴,建立起與先進企業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關係。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18°@鷺島,Angle Roh,Dan,Cabbage,泡芙小姐,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吸收能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