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產業共生網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產業共生網路

  產業共生網路是指以獲取環境效益競爭效益為目的,在區域產業間通過物質、能源的傳遞和知識人力資源技術資源交換所形成的長期合作共生關係。構建區域產業共生網路,即將產業發展嵌入本地網路的過程,體現為產業活動融入承載空間內的資源、生態、制度環境的過程。這種融入體現為:資源—生態—經濟(3E)系統的協調發展;企業政府、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支撐輔助部門形成穩固的聯繫;產業內部治理結構科學合理,可在不同動因之下縱橫捭闔,凝聚產業升級的內生力量,競爭優勢集群化以帶動產業間的升級互動,賦予整個產業有機體以頑強的生命力(見圖)。

  Image:产业共生网络与运行机理.png

產業共生網路的內容

  區域產業活動與資源、生態、制度環境的融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尤其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公共資源屬性會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生態環境修複遲緩。因此,僅靠市場的力量和產業活動主體的自覺自發難以實現產業活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耦合,需要產業共生網路中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以及中介機構等活動主體協同共建。巨集觀層面上,加強規制與引導,為產業共生網路提供良好的軟環境。一是政府應在尊重市場規律、責權明確的前提下,制定落實產業政策,充分發揮巨集觀上的引導作用;二是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並切實推進規劃的實施;三是著手各排放標準、資源密集型產品能耗標準、技術使用標準以及高能耗行業準入制度的建立並完善相關法規,進而健全產業活動的行為規範;四是完善產業政策體系,立足於中國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發展和產業構成現狀,在與產業活動主體、行業協會不斷博弈的基礎上,制定出能夠代表主要企業、行業協會、專家、政府共同聲音的自下而上的整體性的政策安排,為產業的空間佈局、組織協作協同創新、動態調整升級提供優質的承載環境。

  中觀層面上,各類主體應統一目標、各司其職,共同搭建信息平臺以促進要素的高效流動。中觀層面活動主體主要包括行業協會、信息中介機構、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金融機構等。其中,行業協會和地方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應真正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中介機構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機構應保證信息渠道融資渠道的通暢,為產業共生網路搭建信息平臺並提供金融支持。中觀層面的努力會為產業共生網路提供管道和潤滑劑,提高各節點、各層面、各系統間的耦合效率,促進要素高效流動,強化產業共生網路發展的鞣性和生命張力,並通過聯動效應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微觀層面上,外部成本的內部化將會驅使企業調整生產方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追求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產業共生網路中,將資源投入和污染性產出納入企業生產成本,將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態外部性納入企業收益,作為產業共生網路中的終端結點的各類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會積極研發或採用低碳技術,會主動將節能減排行動貫徹到生產經營活動的每一環節。只要越界的邊際成本足夠大,企業就會自動遵守國家和地方政府框定的產業活動邊界,自主調整企業投資的規模、構成和流向,促成產業活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融合併形成產業結構升級的內生動力。

產業共生網路的組成

  廣義的“網路”是指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本文所分析的產業共生網路是指由企業之間或企業與所處環境之間,通過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產業生態鏈網”,使企業之間以及該地區的物質和能量充分利用,總體資源增值,以實現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共生網路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構成。

產業共生網路結構特征的表徵與測度[1]

  一、基本特征的表徵與測度

  網路的基本特征是對網路整體結構的初步分析,包括節點數和關係數,反映網路規模;網路關係密度和簇繫數,反映網路集聚程度;特征路徑長度,反映信息傳遞速度[11-12]。

  1.關係數

  節點指網路的基本共生單元。兩節點之間的直接鄰接性質稱為關係(網路內的邊)。關係數為所有關係的總數。

  2.關係密度

  網路關係密度指網路各節點真實關係數占可行關係數的比例

  3.網路簇繫數

  網路簇繫數,反映節點的局部關聯能力。設節點v有個鄰接節點,鄰接節點之間實際關係數為,節點簇繫數即是指與由鄰接節點組成的完全圖的邊數之比。

  4.特征路徑長度

  網路中第和第節點之間的特征路徑長度定義為連接這兩個節點的最短路徑的邊數。網路特征路徑長度L的計算方法:為先對所有節點對之間的距離求和,再計算出節點對間距離的平均值。

  二、中心性的表徵與測度
  • 點度中心性
  • 點度中心度

  與某節點相鄰的點稱為該點的鄰點,一個點鄰點的個數成為該點的“度數”,記作。點度平均值是網路中所有節點度數的平均值。

  • 中間中心性
  • 點的中間中心性

  如果一個點處於其他許多點對的特征路徑上,稱該點具有較高的中間中心度,反映對對資源控制的程度。假設點和點之間存在的測地線數目用來表示。第三個點能夠控制此兩點的交往能力用來表示,即處於點和點之間的測地線上的概率

  特征向量中心性

  特征向量作為刻畫行動者中心度以及網路中心勢的一種標準化測度,它的目的是在網路整體結構的意義上,找到網路中最核心的成員,同時也可以測量出“特征向量中心勢”指數。每個行動者相應於每個維度上的位置就叫做一個“特征值”(eigenvalue),一系列這樣的特征值就叫做特征向量。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的目的是對現實社會現象中表現出來的核心-邊緣模式進行量化處理。

  核心-邊緣全關聯模型

  核心-邊緣全關聯模型的來源於以下觀念:從直覺上說,核心-邊緣結構的一種情況是,網路中的點分為兩組,其中一組中的成員之間聯繫緊密,可以看成是一個子群(核心),另外一組的成員之間沒有聯繫,但是,該組成員與核心組的所有成員之間都存在關聯,這就是核心-邊緣全關聯模型。

  核心-邊緣無關聯模型

  所有的關係僅僅存在與核心成員之間,其他點都是孤立點。核心成員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這種模型為核心-邊緣無關模型。

  核心-邊緣部分關聯模型

  兩外一類介於上述兩類模型之間的理想模型,即從核心到邊緣與從邊緣到核心的密度是介於0和1之間的一個特定值的模型,也就是核心成員和局部成員之間存在局部關聯的模型。

  核心-邊緣關聯缺失模型

  在實踐上,我們往往沒有很好的理論依據來設定核心與邊緣之間的密度值,為了彌補這個缺陷,較好的選擇是把矩陣中除了核心區域以及邊緣區域之外的非對角線區域看成是缺失值,因此,這種演算法只需要試圖使核心成員之間的密度最大,並且使邊緣成員之間的密度最小,而不考慮這兩個區域之間以及非對角線區域的關係密度。可以用等式4表達如下(表示缺失值)。

參考文獻

  1. 鐘鋼,曹俊,曹麗君,王少平.產業共生網路結構的量化分析[A].201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捲)[C],20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共生網路"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