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
-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物流成本。
目录 |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有很多项物流成本是隐藏的,物流成本可大可小,完全在于其计算的范围和方法。因此,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必须首先明确计算条件。如果无视计算条件,物流成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指:物流范围、物流功能范围和会计科目范围。
1、物流范围
物流范围顾名思义,指的是物流的起点和终点的长短。人们通常所讲的物流有:原材料物流,即原材料从供应商转移到工厂时的物流;工厂内物流,即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工厂的不同车间、不同地点的转移和存储;从工厂到仓库的物流;从仓库到客户的物流,这个范围相当广阔。所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会引起物流成本发生很大的变化。
2、物流功能范围
物流功能范围是指在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管理等众多的物流功能中,把哪种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可以想见,把所有的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的成本与只把运输、保管这两种功能作为计算对象,所得到的成本会相差悬殊。
3、物流成本计算科目范围
成本计算科目的范围所指的是在会计科目中,把其中的哪些科目列入计算对象的问题。在科目中,有运费开支、保管开支这类企业外部的开支,也有人工费、折旧费、修缮费、燃料费等企业内部的支出。这么多开支项目,把哪些列入成本计算对象中,对物流成本的大小影响颇大。所以,这三方面的范围选择,决定着物流成本的大小。企业在制定计算条件时,绝不可盲目或大意,而应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合理的物流成本计算范围。成本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为了各个企业间的相互比较,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应尽快统一行业标准。
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1]
(一)、明确物流成本的计算条件
1、明确物流活动范围
物流范围是指物流的起点和终点的长短。
明确物流范围是进行物流成本计算的前提,因为在物流领域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对于物流成本的计算,影响是不同的。
2.确定物流功能范围
物流功能范围是指在物流包装、运输、仓储等诸种功能中,把哪些功能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
3.正确确定计算科目的范围
在计算科目中,既有运费开支、保管费开支等企业外部开支,也有人工费、折旧费、修理费、燃料费等企业内部开支。这些开支项目把哪些列入成本计算科目,对物流成本的大小是有影响的。
企业在计算某一物流成本时,既可实行部分科目计算,也可实行全部(总额)成本计算。
另外,还可按费用发生的地点计算外部费用和内部费用,其中内部费用存在一个费用分解问题,即把物流费用从其他有关费用中分解出来。
1、物流预测
(1)物流规模预测——前提
①生产与流通规模预测;②运输条件与仓储容器预测;③产品销路与原材料来源预测;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预测;
(2)物流成本预测——上述基础上
①物流活动时间预测;②物流管理效率与水平预测;③运输方式与工具预测;
2、物流决策
(1)物流决策内容
①进货与销货方式决策;
②运输、装卸工具与包装方式决策;
③进货批次与批量决策;
④物流设备与设施决策;
⑤其他。如委托加工与自行加工;包装废弃与回收;
(2)物流决策方法
①差量分析。费用、收益差异比较。
②量本利分析。
③回收期法。
④净现值法。
1、控制制度的基本要素
2、控制方法事前;事中;事后;
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1]
1、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
如减少各存储网点的库存,必然增加库存补货的频率,增加运输次数。
简化包装,虽降低成本,但由包装强度降低,会增加运输装卸中货物的破损。仓库亦不可堆放过高,降低货物的保管效率。
铁运改航空,虽增加运费,但提高了运输速度,减少了库存,降低了库存费用。
2、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
即提高物流服务,物流成本上升,它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但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低水平阶段追加成本,物流可以大幅度上升,在高水平阶段,追加成本,服务水平上升幅度不大。
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那么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之间又如何决策呢?
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的决策思路
1、维持服务水平,改进物流系统降低成本。
2、提高物流服务,不惜增加成本。
3、保持成本不变,提高服务水平。
4、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
物流成本的构成[2]
分析企业物流成本时,一般按物流所处领域的不同将企业分为两种类型:流通企业物流和生产企业物流,相应的物流成本也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
1.流通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组织物品的购进、运输、保管、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货币表现。其基本构成及分类如下:
(2)营业费用。如运杂费、能源消耗费用、设施设备折旧费、保险费、办公费、差旅费以及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消耗(如商品损耗)等。
(5)物流信息费。如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维护费等。
2.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生产企业主要是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产品,为了进行生产活动,生产企业必须同时进行有关生产要素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同时,为保证产品质量,并为消费者服务,生产企业还要进行产品的返修和废物的回收。因此,生产性企业的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配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其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及分类如下:
(1)人工费用。人工费用是指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费。
(2)采购费用。如运输费、保险费、合理损耗、采购人员的差旅费等。
(3)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的维护保养费、搬运费。
(4)营业费用。营业费用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的能源、材料消耗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等。
(5)物流设施、设备维护和折旧费,仓库的折旧费。
(6)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费用是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费用。如销售活动中的运输费、保险费、搬运费、装卸费、仓储费、配送费等。
(7)物流信息费。如物流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维护费用等。
(8)财务费用。如物流活动中的贷款利息、手续费、资金占用费等。
物流成本的分类图示
企业物流成本由于所考虑的费用范围不同—,会产生各种广义、狭义的物流成本概念。我们先来看一下最狭义的物流成本,它是仅把生产厂家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算作物流成本。除此之外,若再加上企业内消费掉的物流费用,则是一般的生产企业的狭义物流成本。当在此基础上再将材料的物流费用包括进来的话,就形成了生产企业广义物成本。再拓展开来,除这些制造企业物流费用外,再将销售业的费用也包括进来,才是最广义的物流成本。其内容见下图(企业物流成本概念):
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衡量物流活动的成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物流成本,但大多数的会计核算方法得出的平均值掩藏了执行特定活动的真正成本,或是掩藏了向特定顾客提供独特服务的成本,这种算法经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不同的成本不加以区分,结果经常使企业无法认识物流成本的实质,进而加强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在这里,介绍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这种计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理顺思路,弄清物流成本的来源。
1、以活动为基础的物流成本分类的含义
1)以活动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方法的原则 一切以增值活动本身为着眼点,将消耗的所有的有关费用与增值活动的完成联系起来。
2)以活动为基础的物流成本分类的含义以往我们经常把物流活动的成本分摊给一个组织或预算单位,而在以活动为基础的物流成本中,成本是分摊在消费一定资源的活动上的,所以称为以活动为基础的物流成本分类。 在物流活动中,关键事件是一个客户的订单,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映其完成这项订单工作所需的相关活动或成本。
2、以活动为基础的物流成本分类
根据以活动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的方法,可将物流成本归类为三大项:直接成本、间接费用和日常费用。
1)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那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这种成本不难找出,比如运输、仓储、原料管理以及订货处理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中提取出来的。
间接费用是那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间接发生的费用。它是较难分离的,因为与间接因素有关的费用往往涉及固定资本的分摊。物流活动的间接费用的确定经常决定于管理者的判断,一般在每件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分配间接费用。
3)日常费用(类似于会计中的管理费用等)
日常费用一个企业的所有组织单位都承担着相当大的一笔费用,诸如各种设施中的灯光和暖气所需的费用。为此,就要求对如何将这些日常费用和在什么程度上将这些类型不同的日常费用分配到特定的活动中去作出判断和决定。一种方法是直接将总的企业日常费用在一个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分配到所有的运作单位上去。另一种传统的,而且日益引起争论的分配方法是以直接劳动费用为基础的分摊方法。不过,在另一个极端,也有一些厂商拒绝所有的日常费用的分配,以避免扭曲对直接和间接的以活动为基础的物流成本的衡量。
1、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论
物流成本冰山理论是指当人们读财务报表时,只注意到企业公布的财务统计数据中的物流费用,而这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有相当数量的物流费用是不可见的。
2、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法效应
假定销售额为 100 亿元,物流成本为 10 亿元,如物流成本下降 1 亿元,就可得到 1 亿元的收益。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现在假定物流成本占销售金额的 10 %,如物流成本下降 1 亿元,销售金额将增加 10 亿元,这样,物流成本的下降会产生极大的效益。这个理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理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的整体为对象的,是唯一基础性的、可以共同使用的基本数据。因此,它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
3、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
所谓效益背反,是指欲使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增益,必将对系统中其他要素产生减损的作用。因此,设计和管理物流系统时,应把物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物流系统时,系统追求的目标应是:以较少的物流成本,用较好的物流服务为用户提供物品,同时,尽量减少外部环境中不经济因素的影响。
4、物流成本的部分不可控性
物流成本中有不少是物流部门不能控制的。如保管费中包括了由于过去多进货或过多生产而造成积压的库存费用,以及紧急运输等例外发货的费用。
5、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范围的不一致性
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计算方法,各企业也均不相同,因此无法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也很难计算行业的平均物流成本。目前,还不存在行业的标准物流成本计算方法和范围。
乘法效应[1]
- 什么是乘法效应
一位物流学者专门算了一笔账:当一个企业的销售额是1000万元时,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10%,即100万元。这意味着,只要降低10%的物流成本,就可以增加10万元的利润。如果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则创造10万元的利润需要增增加500万元的销售额。也就是说,降低10%的物流成本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增加50%的销售额。
在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制造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包括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以及技术系统。在新竞争环境、新管理模式和新管理手段发生激烈变化的时候,制造业如何通过先进的模式和手段提升竞争力,是目前IT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生产国,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Made in China"在国际上崛起。 制造行业的供应链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制造行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整合,即完成典型ERP构架;第二是建立企业社区,优化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第三,完成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协同,实现供求关系的结合。中国制造业目前还处于第一阶段,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高以及物流企业管理分散正在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持续不断、产品技术的差异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是整个市场现状的真实写照。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定单变化的起伏加大以及产品交货期的压力倍增,元器件采购和成品销售这一头一尾,已成为电子制造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关键。而作为采购管理与采购行为的基础,采购分析的重要性更是日益突出。 台湾制造商以其低成本生产能力而著称,在长期鏖战于微利竞争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采购经验。本文将介绍他们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技巧。
1、采购分析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普遍而言,生产型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和元器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因此,生产型企业在运做之初就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采购分析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相当重要。采购分析没有做好,意味着企业的供应链和成本没有控制好,企业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就存在问题。 国内许多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并没有采购分析的概念,只是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意识到采购分析的重要;相比之下,台湾的电子制造公司则设立了专门的采购管理部门来执行采购分析。
2、采购分析的基本原则
所谓采购分析,既是分析该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买、花多少钱、什么时候得到以及怎样得到的问题。由此可见,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成本分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买家们不仅要考虑最原始的物料成本,也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 采购的原则就是一切从供应链的成本角度出发,供应商的成本也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台湾电子制造厂商大多在大陆设有工厂,假如他们的供应商在台湾有工厂,但在大陆没有工厂,势必牵扯到供应器件的运输成本。不论这一运输费用谁来出,总是客观存在、并会打进总成本的。因此,要求本地化的采购比例要越来越多,只有这样供应商和采购商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得到加强。采购商要从长远出发,多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让供应商赚到足够的利润,才会有长远的合作关系。
1、按支付形态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自家配送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等支付形态记账。从中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什么经费项目花费最多。对认识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以及考虑在物流成本管理应以什么为重点,十分有效。
2、按功能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
分别按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来核算物流费用。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哪种功能更耗费成本,比按形态计算成本的方法能更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而且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单位个数、质量、容器的成本),进行作业管理,设定合理化目标。
3、按适用对象划分并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按适用对象核算物流成本,可以分析出物流成本都用在哪一种对象上。如可以分别把商品、地区、顾客或营业单位作为适用对象来进行计算。
按支店或营业所核算物流成本,就是要算出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与销售金额或毛收入的对比,用来了解各营业单位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
按顾客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又可分按标准单价计算和按实际单价计算两种计算方式。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可用来作为选定顾客、确定物流服务水平等制订顾客战略的参考。
按商品核算物流成本是指通过把按功能计算出来的物流费,用以各自不同的基准,分配各类商品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各类商品的盈亏,在实际运用时,要考虑进货和出货差额的毛收入与商品周转率之积的交叉比率。
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析法是被人为确定和控制物流费用最有前途的方法。
以作业为基础,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种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
以作业为中心,不仅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改善作业的非财务信息。以作业为纽带,能把成本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即以作业为基础分配成本,同时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分析和管理。
-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并进行管理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一个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处理顾客订单、解决产品问题以及提供顾客报告三项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以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4)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例如,问题最多的产品会产生最多顾客服务的电话,故按照电话数的多少(此处的作业动因)把解决顾客问题的作业成本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去。
- 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订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订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物流标准化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基本设备统一规范,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物流服务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实行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也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以及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正因为如此,追求成本的效率化,不仅仅企业中物流部门或生产部门要加强控制,同时采购部门等各职能部门都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可以确保企业利益,同时也是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
要实现企业与其他交易企业之间的效率化的交易关系,必须借助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一方面是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正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战略的物流经营系统。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可以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可以从整体上控制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使混杂在其他业务中的物流活动的成本能精确地计算出来,而不会把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或部门。
4、从流通全过程的视点来加强物流成本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情,即追求本企业的物流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亦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输送,然而,随着零售业界便民店、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户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中心或自动化的设备。显然,这些投资尽管从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绩效。
5、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成本。
对于用户的订货要求尽力短时间、正确的进货体制是企业物流发展客观要求,但是,随着配送产生的成本费用要尽可能降低,特别是多频度、小单位配送要求的发展,更要求企业采取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要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就必须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通过构筑有效的配送计划信息系统就可以使生产商配车计划的制订与生产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也能使批发商将配车计划或进货计划相匹配,从而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和进货成本。
6、通过削减退货来降低物流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员费和各种事务性费用,特别是存在退货的情况下,一般是商品提供者承担退货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而退货方因为不承担商品退货而产生的损失,因此,容易很随便地退回商品,并且由于这类商品大多数数量较少,配送费用有增高的趋势。不仅如此,由于这类商品规模较小,也很分散,商品入库,账单处理等业务也很复杂。由此,削减退货成本是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1]
宏观来看有:
1、竞争性因素。主要是提高物流服务增加成本。如缩短订货周期、减少缺货成本提高库存水平、快捷运输等。
2、产品因素。如产品的价值、密度、易损性、特殊搬运等
3、空间因素。工厂、仓库相对目标市场的位置。
具体来看有:
1、进货方向的选择;
2、存货水平;
3、保管制度;
4、运输工具的选择;
5、产品废品率;
6、管理费用开支的大小;
7、资金利用率等;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经[1]
总的来说是是物流合理化,具体说来有:
(1)合理设计规划物流系统设施;
(2)合理库存;
(3)均衡生产;
(4)物流作业系统化标准化;
(6)以信息化手段强化物流管理等;
(7)加强物流质量管理;
(8)提高物流速度,加速货物周转;
等等…
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1]
两个方面:国民经济;企业
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成本的估算:
国家和地区 GDP
(10亿美元)物流总费用
(10亿美元)物流占GDP百分比
(%)中国大陆 4250 718 16.9 中国台湾 308 40 13.1 中国香港 175 24 13.7 新加坡 85 12 13.9 日本 3080 351 11.4 美国 8083 849 10.5
1997年中国大陆物流成本占全GDP16.9 %高于全球平均值12 %的4.9个百分点,约2083亿美元。
2003年3月中国仓储协会对中国家电、电子、日化、食品等行业具有代表性的450家大中企业的调查:物流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在12 %以上的,占总数48 .5 %。
所以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其潜力非常大。
1979年10月,第一个来华的国外物流代表团时,团长十时昌先生专门以打火机为例介绍了物流成本。他说:假若我手里的这个打火机零售价是10元的话,那么,其中的5元是生产成本,另外的5元是流通成本。5元的流通成本中,2.5元是商流成本2.5元是物流成本。
据权威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为24974元,相当于GDP的21.4%,如果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给国家节约249.74亿元的资金,这是何等可观的数字!如果降低10个百分点,到美国、英国的水平,就可以给国家节约2497.4亿元的资金,按10亿人口平均249.74元,如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有统计数据分析,原材料从进厂到形成产品出厂,只有5%的时间被加工活动所占用,95%的时间属于仓储、搬运、包装及待工时间。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被材料费所占用,一般来说,材料费占企业流动资金的75%以上。
降低物流成本的案例分析[3]
同样面临物流资讯奇缺、物流基建落后、第三方物流公司资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国内同行物流成本高居高不下,而安利(中国)的储运成本仅占全部经营成本的4.6%。近期在安利的新物流中心正式启用之日,安利(中国)大中华区储运总监许绍明透露了安利降低物流成本的秘诀:全方位物流战略的成功运用。
(1)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
据许绍明介绍,安利的“店铺+推销员”的销售方式,对物流储运有非常高的要求。安利的物流储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安利工厂生产的产品及向其他供应商采购的印刷品、辅销产品等先转运到位于广州的储运中心,然后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运抵各地的区域仓库(主要包括沈阳、北京及上海)暂时储存,再根据需求转运至设在各省市的店铺,并通过家居送货或店铺等销售渠道推向市场。与其他公司所不同的是,安利储运部同时还兼管着全国近百家店铺的营运、家居送货及电话订货等服务。所以,物流系统的完善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有效运作。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物流资讯极为短缺,他们很难获得物流企业的详细信息,如从业公司的数量、资质和信用等,而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专业化方面也有所欠缺,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在这样的状况下,安利采用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安利团队+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全方位运作模式。核心业务如库存控制等由安利统筹管理,实施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使企业价值链发挥最大的效益。而非核心环节,则通过外包形式完成。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主要由安利的车队运输,其他绝大部分货物运输都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承担。另外,全国几乎所有的仓库均为外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仓库,而核心业务,如库存设计、调配指令及储运中心的主体设施与运作则主要由安利本身的团队统筹管理。目前已有多家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安利公司大部分的配送业务。公司会派员定期监督和进行市场调查,以评估服务供货商是否提供具竞争力的价格,并符合公司要求的服务标准。这样,既能整合第三方物流的资源优势,与其建立坚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又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环节——管理系统、设施和团队的掌控,保持安利的自身优势。
(2)仓库半租半建
在美国,安利仓库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而在中国,很多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并没有被采用,因为美国土地和人工成本非常高,而中国这方面的成本比较低。两相权衡,安利弃高就低。“如果安利中国的销售上去了,有了需要,我们才考虑引进自动化仓库。”许绍明说。刚刚启用的安利新的物流中心也很好地反映出安利的“实用”哲学。新物流中心占地面积达40000平方米,是原来仓库的4倍,而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这样大的物流中心如果全部自建的话,仅土地和库房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就需要数千万元。安利采取和另一物业发展商合作的模式,合作方提供土地和库房,安利租用仓库并负责内部的设施投入。只用了1年时间,投入1500万元,安利就拥有了一个面积充足、设备先进的新物流中心。而国内不少企业,在建自己的物流中心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基建上,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周转资金,而且费时费力,效果并不见得很好。
(3)核心环节的大手笔投入
安利仅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就投资了9000多万元,其中主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用于物流、库存管理的AS400系统,它使公司的物流配送运作效率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各种成本。安利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将全球各个分公司的存货数据联系在一起,各分公司与美国总部直接联机,详细储存每项产品的生产H期、销售数量、库存状态、有效日期、存放位置、销售价值、成本等数据。有关数据通过数据专线与各批发中心直接联机,使总部及仓库能及时了解各地区、各地店铺的销售和存货状况,并按各店铺的实际情况及时安排补货。在仓库库存不足时,公司的库存及生产系统也会实时安排生产,并预定补给计划,以避免个别产品出现断货情况。
很 好的 一 个 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