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投资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基本建设投资(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目录 |
基本建设投资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进行新建、扩建等工程及有关工作而实现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投资。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建设投资在国民收入积累部分和国家财政支出部分都占很大比重,它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国家在各个计划时期,规划基本建设投资的来源,决策建设投资的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巨额的基本建设投资,目的在于增添社会主义的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能力和效益,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加国民收入,巩固国防,改善人民生活。
基本建设投资是按工程预算价格计划和计算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就是根据预算价格计算并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固定资产建设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方向和进度的综合性指标。基本建设投资额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和其他费用构成。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一般都着力于逐步降低厂房土建投资的比重,相应提高设备购置费用的比重。设备是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最积极部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和效能,增加品种,降低消耗,主要靠工艺技术装备。尽量利用现有的建筑物,更新和添置更多的设备,就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投资效果。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设备购置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45~50%。中国在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分配和使用上,设备购置投资所占比重较小,1953~1982年平均为 31.4%,因此,改善基本建设投资的用途,潜力很大。
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使用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社会再生产的不同方面,构成不同的投资结构。合理的建设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效益地发展关系重大。
在中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分预算内、预算外两部分。预算内投资又称国家投资,即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主要部分,投资采用财政拨款形式;预算外投资包括地方、部门、企业的自筹基本建设投资等。从1985年起,预算内财政拨款形式的投资改为银行贷款的形式。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还包括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包括城乡个人建房投资。
基本建设投资的内涵[1]
基本建设投资,或称基本建设资金,是用于支付各项基本建设工程的费用,它包括如下几项:
1.建筑工程费:用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各种建筑物、道路、码头、管网、电网以及防洪、防空设施等所需的费用;
2.设备安装工程费:用于各项机械、管道和电气设备安装的费用;
3.设备购置费:指工业企业生产所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的购置费;
4.工具、器具和生产用具购置费;
5.土地征用费:指企业单位建设用土地应向有关部门支付的费用,对于征用农田包括青苗及树木损失赔偿费;
6.其他费用:除上列费用外,用于勘察设计、生产人员培训、投产准备及试生产等项目的费用。
工程竣工以后,基本建设投资的大部分(60%以上)转化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即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厂房建筑物及机器设备等。
基本建设的投资额是通过编制预算确定的。由于基本建设产品具有单件性生产的特点,所以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按工程项目单独编制预算,而不能统一规定工程预算(即造价)。即使釆用标准设计的两项同样工程,由于建设地点不同,因而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材料价格及运输费用等均不同,则预算造价不相同。
基建产品的造价虽然是单项逐个确定,但国家可通过一定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控制监督,所以本质上它仍然属于商品计划价格的一种形式。基建产品是一种为特定用户建造特殊商品,预算就是这种特殊商品的定价方法。
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进行分配的比例关系。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条件的产物,为一定的经济建设目标和发展战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结构,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制约,依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国力,通过国家计划进行配置和调整。投资结构合理与否,是基本建设成败和投资效益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结构决策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决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投资结构合理化是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中国在1950~1957年期间,由投资决策正确、投资结构比较合理,因而能够迅速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畸形经济结构,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较协调地高速度发展。此后,由于投资方向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挤掉其他部门,曾经两次发生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由此而进行的两次经济调整,主要通过合理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而使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包括各个方面的因素。从生产性建设投资来看,主要是产业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企业规模结构。
部门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是投资结构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它基本上反映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是部门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在中国,适当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比重,一是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需要,二是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也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若把重工业发展再与调整重工业内部投资比例关系结合起来,大力消除薄弱环节,就可促使农轻重互相协调发展。为此,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求坚持以农轻重为序的方针,搞好综合平衡,促使部门投资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持续地稳定增长。
地区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工业布局问题。这是基本建设最重要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问题。为使工业生产力按照统一的总体规划协调地分布于全国,保证地区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应该做到:①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来积极支持和发展内地工业,逐步平衡工业布局。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各地区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各具特色的地方工业。③企业布点应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以便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
技术结构
按照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确立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处理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生产技术结构将是一个自动化、机械化、半机械化以至手工劳动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既要建设一批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主导力量;同时,由于中国人力资源丰富而又资金不足,不可能全部要求最新技术。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是促进中国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要有所选择,不能普遍搞成套设备进口,也不能盲目重复引进。 企业规模结构 按照企业大、中、小型分配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处理重点骨干项目与一般建设项目的关系问题。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是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基础,但是,大型企业投资多,建设周期长;而中小型企业投资较少,建设时间短,分布广,产品品种多,对市场适应性强。因此,要合理处理对大、中、小型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把大、中、小型企业建设有机地互相结合起来。
合理化原则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原则是:①适应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②适应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要求;③适应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促使生产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依据这些原则确立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①加强和改善计划指导。要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中期计划,制定部门和地区的投资计划,防止盲目投资。②合理确定投资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使重点和一般结合起来;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留有后备的原则,以保证投资结构的合理化。③改革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和实行严格的投资结构决策责任制,设立有权威的监督机关和调度机关。
国有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2]
纵观当前国有基本建设投资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近年来,国有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增长。
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加大了国有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特别是自l99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收入总规模,来增加投资和居民的收入,同时,通过降息和恢复开征利息税等措施,鼓励居民消费和投资,从而达到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使近几年国有基本建设投资出现了大幅增长。1994年,国有基本建设投资额仅为6436.74亿元,1999年达到了12455.28亿元,平均每年比上年递增14.1%,五年翻了一番,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基本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
经过十几年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我国国有基本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主要以财政投资为主,变为多渠道投资,以银行信贷和企业自筹资金投资为主 从1999年基本建设资金的来源看,企业自筹资金占总投资的41.1%,国内银行贷款占25.1%,利用外资占9.0% , 国家预算内资金占l2.5%,其他资金占l2.3%。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占总投资的66.2%。
3.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增幅较大。
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财政用于国有基本建设的支出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94年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434.57亿元,1999年为1478.88亿元,五年翻了近两番,平均每年递增27.8%。
4.近年来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新建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据统计,1999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资金主要投入了新建项目,其中:新建投资为6 7 7 5.46亿元,占总投资的54.4%;扩建投资为3241.87亿元,占总投资的26.0%,改建投资为1250.68亿元, 占总投资的l0.1%。另外,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因此近年来国家严格控制对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投资,新增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市政环保、大江大河治理、交通通讯和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据统计,1999年对第三产业的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为7525.9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3,与1994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17.5%。
5.当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的2/3集中在地方。
以l999年为例,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中央项目为4046.79亿元,仅占3 2.5% ;地方项目为8408.49亿元,占67.5%。
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当前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几年国有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尽管增加投资,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一直是计划部门负责立项审批,财政和银行拿钱,结果是计划部门不管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和银行部门不管项目是否合理,从而使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严重脱节 此外,由于基本建设资金的审批还缺乏科学性和规 苗性,因此存在大量的“人情工程”和“条子工程” 由于目前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数额有限,而社会上对投资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每年都存在许多地方和部门到计划部门争资金,争项目的现象,社会上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跑步(部)前(钱)进”。例如,尽管有些项目不一定是必须安排的项目,但由于跑得勤,关系熟,而立上了项,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无偿拨款。同时,有一些项目尽管非常重要,关系国计民生,但是由于跑得少,关系不熟,而立不上项,得不到国家财政的拨款支持。再如在1998年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最大的项目投资额为27.9亿元,最小的项目只有l0万元;有的单位幼儿园和附属中学列上了投资计划,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却没有得到基本建设投资;有少数企业获得了科研投资,而大部分国有企业却得不到;有少数县(市)的环保项目列上了计划,而全国绝大部分县(市)却 榜上无名”。因此,这种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仅有失公平,容易出现低效率,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影响国家机关的形象。
2.没有带动整个社会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从当前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看,尽管国有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但并没有带动非国有经济投资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98年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只增长8.9% ,l999年也仅比上年增长3.5%;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在1998年比上年下降16.2% 的基础上,l999年又比上年下降12.6%。另据统计,到199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53407.5亿元,比上年净增加7615.4亿元,增长14.3%,超过经济增长幅度6.5个百分点;到199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59261.8亿元,比上年又净增加6253.0亿元,增长l1.7%。城乡居民大量的资金存在银行里,没有进入流通领域和进行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3.基本建设投资中仍有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
目前,我国正在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但是近几年国有基本建设投资中仍有盲目上藏项目、铺藏摊子和不合理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
一是有市场、有效益 对结构调整作用显著的项目不多,项目质量不高,
二是项目前期工作中在市场分析.资本金落实、项目法人、组织领导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急需加强和改进。
例如,1998年中央安排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中仍然有目前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滞销的煤炭开采项目35项,钢铁项目l1项,化工项目5项,石化项目14项,森工项目9项,建材项目4项,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涉及1998年基本建设投资额高达320多亿元。
4.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也存在不少问题。
据报载,有关部门对1998年的国债专项资金的重点项目进行了检查,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是许多项目前期准备不足,工程概算变更随意性大,超支严重,留下隐患;
二是一些单位转移、挪用国债专项资金;
三是一些项目配套资金和银行承贷资金到位慢,来源不落实;
四是一些建设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有的项目财务管理十分混乱;
五是有的地方对中央转贷的国债资金的还贷意识淡薄。
1999年,财政部又组织专门力量对l 200多个国债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纠正各种违规问题684个,追回被挪用、挤占的项目资金3.5亿元。
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建议:
1.改革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
加快国有基本建设授资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彻底打破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的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的部门分割的局面,对新上项目要严格审批,注意经济效益.坚决制止重复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标、投标、资金管理.施工管理、项目验收、项目的效益等情况实行垒面管理和考核,并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谁批准的项目就由谁负责到底,谁的项目出现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才能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益,杜绝腐败。
2.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新增的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并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结构调整的重点是:
一是要继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的投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是增加必要的投入,加快铁路、公路、通信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对能源工业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要严格限制小煤矿和小火电的发展;
四是对原材料和加工工业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五是继续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六是对在建项目进行清理,对市场前景不好、经济效益差、建设方案不确定、工艺技术不过关,以及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项目要坚决实行停建或缓建。
3、加强对基本建设资金的监管。
对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拨款和国债专项建设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建立起从基建项目立项、审批,到预算、拨款、决算、竣工、监督等一整套监管体系。
一是规范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制度,逐步建立项目由专家审批制度,坚决杜绝“关系项目 和“首长项目”;
三是严把拨款关,对拨出的基本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的制度;
四是加强对基本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检查,对挤占.挪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的问题,一经查处,必须严肃处理。
4.引导社会资金,增加消费和投资,以更多地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迫切需要引导6万多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进入消费和投资领域,
一是可以继续采取降低存款利率的办法;
二是增发股票,鼓励居民进行投资;
三是制定降低税率和实行所得税返还等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投资房地产和兴办实业;
四是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教育经济,带动居民增加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3]
一、基本建设投资审计的要点
搞好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要重点抓住四个重要环节搞好基本建设投资效益审计,必须将资金审计、项目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有机的结合起来,要重点抓住投资项目决策、投资项目管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投资项目效果评价等四个重要环节,来评价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投资项目决策的审计。
重点审计立项决策程序、设计文件、资金来源和落实情况、投资决策责任等。
1、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程序的审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决策部门审批项目的主要依据和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立项决策程序审计的重点就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一是审查对所提出的项目背景是否真实,建设条件能否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齐全,深度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满足设计需要。二是审查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是否具备一定的资格,对项目论证是否充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核批准是否严格遵守审批程序。三是审查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论证、经济论证、财务投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从而对可行性研究做出的结论进行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审计信息, 以便做到决策阶段体现其项目建设的明智性、效益性。将效益审计和重大项目决策透明化、民主化、社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有关部门规范重大投资决策程序。
2、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的审计。
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概预算文件审计,主要审查其编制是否合规合法,组成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做到符合实际。概预算定额与概预算指标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专业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材料与设备供应方式、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是否正确,工程量的计算、概预算定额和指标的套用是否合规等。一要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及竣工日期,以便按期运用现行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二要认真审阅工程项目施工图纸、竣工图纸、隐蔽工程记录、有关工程设计签证变更记录等资料。看是否有重复签证和虚假签证,以达到提高工程造价的目的。三要了解建设期间国家制定的政策性取费标准及市场价格信息、以便合理取费和调整材料价格。
3、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是审查资金来源是否合规。在审计中,如发现资金来源有问题,应如实向批准建设项目开工的机关报告, 明确审计意见,不得开工建设。二是审查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是否按比例足额按期到位。对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其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是保证项目按期建设,不留缺口,杜绝“三边”工程的重要手段。4、投资项目决策责任审计。
主要审查在投资决策形成的各个环节上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决策责任制, 是否使参与投资决策的每个主体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二)投资项目管理的审计。
主要审查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的落实情况。
1、对项目招投标的审查,招投标制度是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招投标工作不够完善和规范,在项目设计、施工 监理单位的选定上没有完全实行招投标制。因此对项目招投标审查,一是要审查招标条件和招标准备,审查标底是否控制在总概算及投资包干的限额以内,编制的依据是否合规,是否由有资质的机构及造价管理资格的人员编制,是否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是否体现招标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与市场价格相吻合,是否根据施工图编制,有无存在不从实际出发片面降低造价,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二是要审查招投标是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防止暗箱操作。审查是否存在中标单位资质不够,有无通过虚假招标,指定分包方式搞违法分包,层层转包,造成工程重大损失和质量隐患等问题。
2、审查项目有关合同是否真实有效,有无因强行要求承包方垫资或压低标价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等现象。
3、对工程监理的审计。工程的管理、监理是保证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而现实中很多管理、监理控制制度不健全。表现在:(1)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三位一体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体制必然导致工程隐患增多,成本加大。(2)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与施工企业串通,人为提高工程造价谋取暴利,造成资金流失。因此对工程监理的审计,一是审查监理单位资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审查有无项目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三是审查项目建设监理的体制是否规范合理,是否加强现场监理和实施跟踪监管。对工作失误或弄虚作假给政府投资造成损失的,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处罚。
(三)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
一是审查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合规。二是审查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切实保证建设资金能够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和变相挪用。三是审查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建设资金拔付、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是否到位、有效。是否存在白条支付及工程款直接拔付给承建者个人现象;或者将建设资金用于出借给有关工程项目承包人,收取的利息进入“小金库”现象。四是审查概预算的执行情况,包括审查建设项目是否按批准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完成,查明是否存在着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有无随意改变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搞计划外工程、虚列工程费用等情况。
(四)投资项目效果的评价。
评价和衡量项目的效果不能只看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应该从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项目竣工验收时,审计要对其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二、我国基建投资效益审计亟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加快对审计人员培训。让更多的政府审计人员了解效益审计,从被动接受效益审计理念为主动接受,使他们成为效益审计的直接推动者。让大多数审计人员逐步掌握效益审计的基本知识。审计机关目前懂财务的人员比较多,懂工程、法律的人员比较少,既懂工程又懂财务的人员少之又少。因此要大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效益审计专门人才,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具有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和审计等知识,还要系统学习社会学、统计学和相关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术。
2、制定效益审计准则。没有准则的指导,作为技术含量很高的效益审计特别难以有效开展。效益审计将涉及到如何运用具体的经济指标、确定评价标准的问题。由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因此,建立一套既有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3、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和程序,主动规避审计风险。建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员派驻制度,实现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制定有关建设项目审计操作办法,要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合同中明确”价款结算以审计机关审定数为依据牢牢地抓住主动权。
三、基建投资效益审计的几点体会
1、基建投资效益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原理一致,都是通过会计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对某一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定,作出客观评价。但审计目的、重点与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不同。
2、信息资料的失真直接影响审计结果。我国财经领域的虚假行为还较为严重,特别是会计资料的失真行为,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给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对被审计事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对不真实不合法事项重新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对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客观公证的评价。
3、基建投资效益审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而效益审计考核的标准也是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加大效益审计力度,能极大地促进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负起责任,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在选项时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选取社会热点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结合同时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将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紧密结合,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突出对有关问题经济、效率、效果方面的审查和评价。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建设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宏观政策性建议。在效益审计评价上,力求实现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4、作为效益审计的一种模式,跟踪审计为建设项目审计注人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促成建设项目审计从真实、合法到效益审计的转变,它突破了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只侧重于项目建设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束缚,对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审计建议,有助于规范项目管理,取得最佳投资效益。它以其审计过程的动态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审计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把项目建设过程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纳入了监督范围,有效规避了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浪费, 约建设资金,以实现其经济性。
这条应该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而非基本建设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