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集成创新能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集成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创新能力经济领域、市场领域延伸的能力,是对各种技术集成形成有竞争力产品的能力。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指通过企业从事集成创新活动,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能力总和,其能力建设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企业及其集成创新系统的科学管理

集成创新能力的构成

  对于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构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比较常见的是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分解为集成外部资源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制度创新能力。这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集成外部资源能力要素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是对企业集成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其次,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最后,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要素与集成外部资源能力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与有效组合的必要保障。可见,在企业的集成创新结构系统中,集成外部资源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制度创新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集成外部资源能力集成外部资源能力,是指企业除了优化内部的创新资源以及引进利用现有的创新成果外,更要突破自身体制、机制及观念上的束缚,同其他企业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一般把集成外部资源能力分解为整合资源能力和企业合作交流程度两个方面。

  2、企业制度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系列的诱导机制,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两大系统合理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现实力量。企业制度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企业内在的制度创新。其中,企业内在机制创新则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多少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产出是企业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结果,是对企业过去的创新要素组合的有效性检验,也是决定企业未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来考虑。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反映了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化能力和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渗透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要素。

集成创新能力的意义

  1、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再不能独柱擎天,必须要通过整合相关配套技术、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才能最终形成生产力和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从某种程度上讲,集成创新更具有持续的优势;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

  2、技术层面意义

  从技术层面来说,集成创新可以是纵向的。在产品的生产链中,几个环节的整合或位置的调换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集成创新也可以是横向的。在施乐公司发明复印机之前,几乎所有相关的技术都是已知的,却从来没人想到要把这些技术从不同领域挑拣出来,整合在一起。施乐公司的神来之笔,说到底不过四个字——集成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学科、各领域间的融合越来越普遍,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并为我所用,实在需要领导者高瞻远瞩、费心思量。

  3、管理层面意义

  集成创新更应该体现在管理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没有一种管理模式是普适的。如何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合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崭新的模式,是每个企业都应该认真对待的创新课题。戴尔公司建立之初,几乎没人相信这个没有多少专利的企业能在IBM苹果的夹击下突围而出。然而,戴尔重新整合了管理方式销售渠道,就这样把自己的业务在全球铺展开来。戴尔的成功,并不是指靠新技术的发明,而是创造了全新的管理和销售模式。

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1]

  要对集成创新能力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必须讨论其机理。所谓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就是把集成创新能力看作是一个有机动态的演进过程,研究其机理,可以探讨其内在的形成规律,识别关键的影响因素。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时间性的变量,任何企业并非一开始就具备集成创新能力,并且任何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莱士(Wallas)在对作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的大量研究后,于1945年提出创造过程四阶段说(The Art of Thinking),即创造过程分为准备期(Preparation stage)、酝酿期(Incubation stage)、顿悟期(Illumination stage)、验证期(Verification stage)四个阶段。同样,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也需要若干有序的过程。鉴于此,本文借鉴华莱士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说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图3-1所示):一是创新准备期;二是创新酝酿期;三是创新顿悟期;四是创新验证期。

  Image: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演化过程.png

  (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内部运行机制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内部机制,是指在企业内部,以企业集成能力的演化过程为主线,企业内各种创新要素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方式。具体来说是,企业通过集成创新的战略管理来加强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相互匹配,以保证技术创新的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企业的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等企业职能部门,通过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管理来合理优化配置企业有限的集成创新资源(人力、财力信息等),以提供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原动力,并且在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不断适时调配各种外部资源,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提供保障。

  (二)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运行机制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机制,是指企业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各种资源,如何作用于企业集成创新过程,最终促使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企业处于市场的大环境中,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以及市场利益是企业进行集成创新活动的动力。但是光有这些诱因作为集成创新的动力还是不够,还需要政府的法律保障,财政支持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集成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但是,企业在进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仅仅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足以促成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还需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用户、供应商、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

  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整合,就构成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如图3-2所示)。并不是说市场驱动、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等影响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作用于企业集成创新系统上,就能促使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这还需要企业集成创新系统内部要对上述因素和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这就好比一颗大树,虽说有阳光雨露和肥沃土壤的滋润,倘若大树的内部机能不能对这些有益于成长的因素进行吸收的话,大树也不会健康成长,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

  Image: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演化机理.png

集成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1]

  (一)外部影响因素

  1、政府。

  政府对研究与发展的支持政策是技术创新制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elson,1993)。从目前各国的实践来看,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大体上包括以下同个方面:

  (1)政府在资金物质的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在资金等物质方面的支持。当今世界,由于技术创新的前期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投资风险也越来越高,政府在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强度(研发支出占本国财政支出比例)在不断攀升。如欧盟2001年里斯本会议提出,将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从2001年的占GDP的1.93%提高到2010年的3%。

  (2)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大型的科技计划,组织全国性的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如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推出《为了21世纪的科学》的研究报告,加紧推行一系列被称为“美国创新的基础”的重大研究发展计划。

  (3)政府在政策法规方面的保障。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实行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财税、金融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等政策,从而加大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促进力度。美国1986年制定的“国内税收法”,对个人、公司和机构的研发活动给予大幅税收优惠等都体现了政府在政策方面对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巨大支持。

  2、市场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集成创新也必须遵循以市场为导向这一原则。市场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和市场利益。

  (1)市场需求。任何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创新都是毫无意义。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占领市场。当企业意识到一种全新的需求出现,企业会设法满足这种需求,由此派生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2)市场竞争。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时,所有与此有关的企业都会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激烈的竞争迫使落后的企业必须追随率先进行创新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即使没有创新压力的企业,也会“居安思危”,对竞争者保持警惕,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对象开展创新活动,以此来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2]。

  (3)市场利益。市场利益对集成创新活动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集成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的。如果集成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则集成创新主体就可以从创新中获得相应的丰厚回报,进而维持创新主体的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企业在创新利益的驱动下,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内部资源并广泛吸纳外部资源,不断谋求创新发展。

  3、社会

  企业要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立自己的技术创新基地;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主要包括: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用户、供应商、相关企业。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其在创新系统中的目标是开发新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知识供给。企业与高校、科研所合作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对6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科技合作的调查表明,有合作可使项目成功率提高69%,比同期总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20%。

  (2)用户。由于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日益复杂,深入了解市场潜在或正在出现的市场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来。研究表明,企业产品创新的基本依据,主要是从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那里得到的需求信息反馈,用户的需求决定了产品的设计、功能、质量价格交货期等。用户对创新项目有重要贡献,起着发明者或合作开发者的作用,这一现象在许许多多领域被证实(Lee,1996;Luthje,2004;lettletal.,2006)。

  (3)供应商。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制造的出现,技术变革和国际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更好地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供应商早期参与能提高创新绩效,被视为企业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Hagedoorn,1993)。供应商与制造商互补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及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对多种思想的评估,能大大地减少开发时间,缩短产品交付周期(Clark,1989;ClarkandFujimoto,1991;Nishiguchi,1994)。

  (4)相关企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分工,某一企业的外围技术可能正好是另一家企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同行业的竞争者之间也有可能进行广泛的合作。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可视为一个相互学习和获取自身不具备的技术、技巧和知识的途径。具有互补技术资源的企业相互合作,形成技术组合优势,发挥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R&D规模效应,实现技术突破(Bayonaetal.,2001;MiottiandSachwald,2003)。

  (二)内部影响因素

  1、战略

  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不是企业内部孤立的行为,是企业的整体行为,需要企业的战略引导。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不仅受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而且也受到技术创新战略的影响。没有企业战略、技术实现的战略路径分析,企业集成创新能力难以真正形成。

  (1)企业经营战略。KennethR..Adrews在《公司战略概述》一书中将战略定义为“一个公司对能够做什么和可能做什么进行权衡;一个公司能够做什么决定于组织的力量和组织的弱点,一个公司可能做什么决定于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企业经营战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的子系统构成,诸如目标系统、研究与开发系统、组织系统、执行与控制系统、财政支持系统等。其中研究与发展系统确定企业发展何种经营及其最佳时机。因此,企业经营战略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什么时候发展等问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2)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是指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基本政策框架,它为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提供指导。按照企业技术依靠力量的不同,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划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企业技术战略的选择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是,当企业拥有充足的技术创新资源和条件时,主要应选择采用自主创新战略,但创新资源和条件不足,自主开发和设计能力还不强时,主要选择模仿战略和合作战略

  2、组织

  对于集成创新而言,组织是影响企业创新项目有效实施的核心因素,也是制约企业创新速度的关键因素。影响企业集成创新的组织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沟通

  (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确立的关于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基本形式,它与企业创新特点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的成功与否。现有的组织结构不能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协调甚至阻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则企业组织模式就必须进行变革,从而促使组织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进化。

  (2)组织沟通。组织沟通包括企业内部沟通和企业与外部沟通。企业内部沟通主要体现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有效的组织沟通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可以提高创新的工作效率。企业与外部沟通主要表现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客户、供应商、其它相关的企业等发生以获取和转移知识和信息为目的而建立的联系。企业与外部的有效沟通,可以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3、资源。

  任何创新都需要有大量地投入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资金投入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人才储备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技术投入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信息管理则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

  (1)资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难以保证持续的创新。当前,科技发展呈现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加快、科技发展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和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等新特征,科技资金投入在技术创新中作用显著提高。一个企业的R&D经费的投入规模与其经济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企业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后劲。

  (2)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创新人才是潜力无限的生产力,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综合国力。如美国本土培养的大批人才和外来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支撑其国家发展的基本力量。集成过程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创新性思维来源于人的智慧,因此,在集成创新企业中人才的支撑是整体运作的关键。

  (3)技术。企业的技术是企业集成创新的源泉,决定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高低。日本著名专家斋滕优把企业技术分为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在企业集成创新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主要反映为研发技术和生产设备技术。研发技术是企业技术的源头,研发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技术的高低。生产设备水平也是企业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生产设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制造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技术的发挥。

  (4)信息。21世纪是基于知识信息社会,企业集成创新竞争优势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上。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已经成为继资金、人才之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现代社会信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技术进步发展的趋势,使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增强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

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通过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分析,可以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分解为4项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江辉等,2000;李文博,2004),如图1所示。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了整个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Image: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png

  在这些集成能力中,技术集成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战略集成能力是进行集成创新的推动力;知识集成能力是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保证;组织集成能力则是落实技术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的关键。

  1、技术集成能力

  Iansiti教授(1998)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集成的策略,并将技术集成定义为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对多种技术选项(Technology Option)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作为技术管理的新范式,技术集成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技术集成开发实际上就是根据企业现有的技术,抓住产品的市场特性,同时引进已有的成熟技术或参照技术资料进行学习,并依据产品的自身特性,使各项分支技术在产品中高度融合,在短时间内进行集成开发,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充分获取市场占有率的手段和方法。慕玲等(2003)的研究表明,技术集成要以需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技术资源,以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开发绩效及生产率。张米尔等(2004)通过研究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机车车辆厂等企业的建构能力、技术监测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成长机制,表明技术集成不仅有助于企业利用外部技术源掌握产品开发主动权,而且能有效地促进自主技术能力的成长。

  综上所述,培养企业技术集成能力,应从技术系统整合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外部技术购买力3个方面入手。

  (1)技术系统整合能力。技术集成需要多种分支技术的融合,这就需要提高技术系统的整合能力,以提高技术集成力度。技术系统整合能力由技术系统匹配度、技术系统冗余度这两个指标来体现。

  ①技术系统匹配度。是指产品的各分支技术在结合后是否互相冲突和矛盾,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整体功能,特别是是否已发挥出最重要的功能。

  ②技术系统冗余度。是指技术系统内各分支技术集成后可放弃的技术所占的比例,其中可放弃的技术针对最终产品来说,包括对产品产生负效果的技术、不产生任何功能的技术或可以用其它简单技术代替的分支技术等。

  (2)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研发能力的强弱体现为技术系统自有核心技术的多少。技术系统自有核心技术是指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突破性技术。只有具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拥有与产品相关的核心技术越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就越强。自有核心技术包括know-how、专利等。

  (3)外部技术购买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技术产品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要独立研发所有的分支技术,只要拥有与产品相关的核心技术,其技术创新就是成功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向外界购买先进技术以整合内部技术系统。外部技术购买力的强弱由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支出能力等指标来体现。

  2、战略集成能力

  张炜(2004)认为,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核心在于战略集成,即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提高开发效率、减少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可持续竞争力的一组战略。集成在战略层面上主要解决一个选择问题,在一个共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组合和协调,如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合、技术创新战略与市场战略的整合、企业经营战略与组织管理战略的整合等。

  (1)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合。企业能力发展规划的执行需要企业经营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的整合,两者缺一不可。在企业经营战略驱动的整合模式中,企业经营战略提出的技术需求和为能力发展而提出的技术发展规划,共同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如何制订。当技术创新战略独立发展产生能力突破,需要企业进行经营战略的创新以抓住有利商机时,企业经营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之间的整合是由技术创新战略驱动的(许庆瑞等,2003)。

  (2)技术创新战略与市场战略的整合。现代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日益丰富与复杂的技术资源,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性,在符合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技术资源供给之间寻求匹配,即一方面通过市场预测提出技术发展战略,开展未来技术的预研和储备;另一方面,在预测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同步策划创新产品的市场战略。

  (3)企业经营战略与组织管理战略的整合。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会随企业经营格局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保障和推动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应整合组织管理战略,使二者较好地适应与配合。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其生产效益增长的同时,更应重视企业组织管理战略,飞龙集团、巨人集团的失败以及海尔集团春兰集团的成功均是很好的例证(邓志阳,2004)。

  3、知识集成能力

  知识作为重要的技术创新资源,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集成的对象。企业知识集成的理论核心是通过知识的共享和集成,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实现知识创新,进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史宪睿,2005)。

  按照知识管理理论,王娟茹等(200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知识型企业中收集数据,验证出了对知识集成能力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关系资本知识共享水平和吸收能力,其构成如图2所示。

  Image:知识集成能力构成.png

  (1)关系资本。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独特的专门技术、优势和知识。当这些成员组成项目团队时,他们有效地形成了一个关系网,而且其关系可以延伸到成员所在的单位、组织,这种关系的集合以及成员间的信任和互惠形成了知识集成的关系资本。通过对Kale、Pennings、Inkpen、Kogut&Kulatilake、Kogut&Zander等人的理论研究,可从成员信任程度、互惠程度、尊重程度、交流程度和组织网络化程度5个维度来衡量关系资本。

  (2)知识共享水平。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团队知识、企业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如电话、口头交谈、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知识,使组织内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利用,进而转变为组织的财富。因此,本研究用6个指标来衡量知识共享的程度:项目正式研讨的每月频度、非正式研讨的种类、知识共享的激励、沟通渠道的丰富性、技术诀窍的共享性和企业的文化氛围。

  (3)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是指成员识别、评价、吸收项目中其他成员和外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积累性发展、路径依赖、基于以前经验的特点。吸收能力可分为团队层面吸收能力和个体层面吸收能力,它们各自的衡量指标是不同的。本研究着眼于企业层面的吸收能力,其能力大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T”型人才(有着深厚的专业技术及其它方面广博知识的人才)充足度、成员学习意识和行为、R&D投入强度、项目开发经验、成员知识和技能的联系性以及对他人潜在价值的认可情况等。

  4、组织集成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企业原有的封闭结构已经被打破,技术创新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活动,其必须在创新网络中进行,创新项目已经穿越企业固有的边界,用户、供应商、高校、研究院所、政府、其它企业甚至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网络的重要成员。因此,一个良好的组织必须具备“沟通”的特性,集创新网络成员于大成。通过优化企业资源,与用户建立有效的信息联接,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协调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与其它企业协商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与用户有效的信息联接。通过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信息联接与交流,随时掌握用户需求,可以使得企业所开发的产品让顾客满意,并加快开发速度和降低成本

  (2)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合作设计和合作开发,实现与科研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连接,可以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从而促使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生产教育、科研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以及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使企业科技行为得到优化;通过与多家高校举办各种培训班,联合培养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3)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常有矛盾和冲突,例如营销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常常在新产品选择上存在分歧,制造部门和采购供应部门也经常发生冲突,R&D、市场和制造部门之间的失调则更为常见,往往导致创新效率低下。尽管各个部门担负的职能迥然不同,但其最终目标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要经济、高效地实现技术创新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提高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实现企业增效。

  (4)与其它企业协商合作。创新企业通过与其供应商开展协商合作活动能够形成真正的供应商—生产商伙伴关系。供应商在新产品开发早期就充分了解创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元器件的具体要求,可以尽早动手设计、开发和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元器件并占领市场,而生产商可以从元器件选购、产品定型、质量改进、减少元器件数量、降低成本和加快进入市场等诸多方面受益。通过与分销商的协商合作,企业能及时掌握整个销售网络的信息以及分销商的销售情况、回款情况及存货状况,以便各部门合理地制定生产、销售计划,准确调配货物,及时安排发送,按期结款,减少库存积压,主动供货,防止断货发生。由此可见,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的协商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以上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结构性指标划可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集成外部资源能力,每个指标再细分为若干小指标。比较典型的还有将集成创新能力分解为技术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四分法以及人才素质产品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开发、适应市场、获奖荣誉六分法,等等。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还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不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评价方法的合理选择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任务的要求,做出科学的选择。根据已获得的文献资料,发现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涵盖面广,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层次分析法、秩和比法灰色关联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EDA数据包络分析法,集对分析法等等。

  1、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集成创新评价中比较常用,主要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主成分分析是把各变量之间互相关联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多变量截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使得在研究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它也是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根据一批样品的许多观测指标,按照一定数学公式具体地计算一些样品或一些参数的相似程度,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而判别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知历史上用某些方法把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组的情况下,来判定新观测样本应归属的级别。这类方法一般是利用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出少数综合性的指标,然后确定权重,最后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优点在于定量化的数据处理,合理科学的计算方法,避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美中不足的是对数据要求比较高,样本容量不能太小,资料要求服从一定分布,大大限制了此类方法的应用范围。

  2、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1986年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pper创建的。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进行效率评价,它是研究具有相同类型部门的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适于处理多指标数据,并且不需要数据本身满足一个明确的函数形式,因此,该方法在很多领域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评估工具。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的,它是将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出分解、判断、综合的系统思维方式。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4、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1965年由美国控制论专家首次提出的。它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定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以进行比较和判别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而解决具有模糊性的实际问题。是一种较科学和很有价值的方法。

  5、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来的。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系统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其基本思想是依据关联度对系统排序,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一些包含未知因素的特殊领域的问题,它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气象等学科。优点在于对样本数据没有特殊的要求,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6、集对分析理论

  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是我国学者赵克勤先生于1989年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系统作同异反定量刻划和研究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统一处理模糊、随机、中介等不确定性系统。所谓集对,就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所组成的对子,集对分析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同、异、反联系的角度辩证和系统地研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联系、可变与转化。体现了系统、辨证、数学三大特点。主要优点是系统全面的研究问题,把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同时考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适用范围更广。目前,集对分析理论已在自然科学、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原理各异,各具特点。在选用综合评价方法时,应当注意根据研究目的和所收集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理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综合评价方法的作用,才能最真实地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1.0 1.1 黄炳佳,基于演化机理的集成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
  2. 肖玉兰,吴秋明.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Mis铭,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集成创新能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