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技术集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

目录

什么是技术集成

  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

技术集成的提出与发展[1]

  早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时,集成的思想就有了雏形。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组合,就促使经济向前发展。“创新”的本质是把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能力。自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以来,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ck)、纳尔逊(R.Nelson)、温特(S.Winter)、弗里曼(Freeman)、哈灵顿(Joseph Harrington)、安德瑞森(Andreason)等学者,继续沿着熊彼特思路重构创新理论,使技术创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各要素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在此过程中,“集成”的思想已逐渐明朗,并逐渐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真正明确提出“技术集成”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MarcoIansiti教授。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大发展年代,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美国半导体工业已岌岌可危,英特尔AMD摩托罗拉AT&T等撤出了DRAM生产领域,而一些以日立NEC东芝为首的一批日本公司异军突起,成为半导体产品的主导开发商制造商市场份额从80年代的26%增长到90年代的49%。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打击之后,一些美国企业如梦初醒,再次将“实施基于技术集成的制造流程”问题提到了经理层的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美、日计算机行业的一些主导企业先后改进了传统的研发模式,创建了专门的技术集成小组,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R&D模式:在产品开发起始阶段就以技术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匹配为目标,通过调查、评估和提炼等活动来选择产品开发所需技术,也就是被Iansiti称之为“技术集成”的研究开发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电子行业再次得到极大的复苏,至此,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实际经历了一个从市场主导到失败者、到再次夺回主导地位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发展道路,这一过程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技术集成”的精彩画面

  在这种背景下,Iansiti教授通过对美国、日本等计算机行业和半导体行业主要产品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把许多成功企业的产品开发模式概念化为“技术集成”。Iansiti(1995)指出:技术集成就是一种更有效的创新管理方法和规程,它把新、旧知识从基础科学到企业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联系起来。技术集成就是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它为提高R&D的绩效、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可使企业更加有能力应付不连续的技术变化

  在后来的研究中,Iansiti(1999)又对这一概念做了更加明确的解释,认为技术集成是对那些在研究阶段被开发出的、并将在开发阶段中将被采用的一系列技术的研究、评价和精炼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由问题选择、潜在问题解决方案选择、试验设计、执行和选项排除等组成的重复循环。

  由此可以看出,Iansiti的“技术集成”概念仅仅集中于单个组织的产品开发过程,侧重于创新的技术端。

  在技术集成概念提出后,国外还有一些学者如Jonathan West,Mark A.A.M,Leender,Berend Wierenga,Tarun Khanna等人,在这一方向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集成实际上是个组合的观念,集成过程中强调多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和合作。

  在技术集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傅家骥、雷家骕、江辉、陈劲、余志良、罗崇敏等人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傅家骥、雷家骕等学者(2003)认为,技术整合#就是企业用以选择、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而将这些技术集成为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与制造流程的系统化方法。江辉、陈劲等(2000)认为,技术集成开发实际上就是企业根据企业现有的技术,抓住产品的市场特性,同时引进已有的成熟技术或参照技术资料进行学习,依据产品的特性,使各项分支技术在产品中高度融合,在短时间内进行集成开发,以最快的时间领先进入市场,充分获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手段和方法。余志良等(2003)认为,技术整合是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的要求和自身的技术基础以及其他资源条件,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评估、选择适宜的新技术,并将新技术与企业现有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一种创新方法。这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技术集成概念体系。

技术集成的实现形式[1]

  在技术集成的实现形式上,Tushman和O'Reilly认为研发活动的方式可分为渐进式(Evolutionary)和革命式(Revolutionary)两种,渐进式过程是增强在技术和组织(战略结构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匹配性的过程,而革命式的过程则会减少这种融合和匹配。因此,提高项目绩效可以通过在技术集成中提高技术潜力或提高技术产出#两种途径达到。这两种途径的选择则意味着技术集成两种形式的选择。

  提高技术潜力即意味着对技术本质的提升,是一种革命式的技术集成形式;而提高技术产出,则是在技术本质未改变的情况下,加强它与制造环境的融合程度,是一种渐进式的技术集成形式。

  Iansiti(1999)通过对美日半导体行业技术集成项目绩效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各个项目之间产生了显著的绩效差异与项目的技术集成方式(革命式和渐进式路径)没有必然关系。对于革命式和渐进式路径,没有哪种方式是一定优越的,很多企业的技术集成项目中一般都会包含这两种方式,而且经常存在革命式和渐进式之间的路径转换。技术潜力与实验能力和研究经验相关,技术产出与最小实验反复时间和项目经验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渐进式和革命式的方式来进行技术集成活动,这两种方式会并存于每个企业之中,企业总是在某些方面采用渐进式,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采用革命式,只可能有更偏向于那一种的情况,但不可能是完全的革命式或是完全的渐进式。革命式方式(通过技术潜力的提高衡量)是投资于研究,并且通过大量的并行试验对许多技术选择进行验证。强大的实验能力能够保证企业可以确认新技术的潜力。而对于渐进式方式(通过技术产出的提高衡量)而言,项目团队拥有大量的有同类产品和过程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则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验能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在革命式中的作用不同的是实验是经过团队成员依据经验对技术选择进行了挑选后进行的,并且往往是沿着过去项目的路径和方向的进一步发展。从技术集成实践来看,美日半导体企业技术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企业较倾向于革命式技术集成,而日本企业更倾向于渐进式技术集成,但这两种技术集成方式都曾经取得很好的绩效。图2是由Iansiti提出的“技术变迁中的绩效驱动模型”。

  Image:技术变迁中的绩效驱动.png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革命式和渐进式提高两种方式不仅是同时共存的,而且还是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而相互变化。项目组织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在项目人员安置上,改变研究人员数和操作专家人数;或是通过改变试验设备运转程度来作些变化)在一条曲线上X变动,这样就会从A点变到B点(如图3所示)。从长期来看,项目组织还可以同时从革命式和渐进式两个维度提高以超过曲线X,如可以建立更好的试验设备以获取更强的实验能力和更快的试验反复;或与研究实验室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或是在项目层面积累更多的经验等。这样就能达到更高的绩效曲线Y,如图中C点。

  Image:革命式和渐进式绩效.png

参考文献

  1. 1.0 1.1 周晓宏.技术集成概念、过程与实现形式[J].科研管理,2006,27(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技术集成"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