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冗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組織冗餘(Organizational Slack)
目錄[隱藏] |
什麼是組織冗餘[1]
組織冗餘是企業的一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資源緩衝器,它使得企業能夠為了適應內部調整或外部變化而進行成功的調整,以及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進行戰略變化。
March和Simon(1958)創造了“冗餘”一詞。組織冗餘資源被認為是超出實際需要而保存在組織內部並被個人或小團體控制的資源,用於應對環境變化的衝擊。Bourgeois(1981)把組織冗餘定義為:組織冗餘是企業的一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資源緩衝器,它使得企業能夠為了適應內部調整或外部變化而進行成功的調整,以及為了適應外部環境而進行戰略變化。Jensen和Meckling(1976)把冗餘視為一種只對經理人員有利,而對組織而言是沒有充分利用的資源,是一種低效率的表現。Nohfia和Gulati(1996)認為,冗餘是組織在生產一種給定水平的產出時,超出最低必須的投入所產生的資源存積,包括多餘的人員、未使用的資本和不必要的資本費用等超額的投入以及未開發的、能增加產出的各種機會。由於組織並不總是最優化運行,他們積累的一些多餘的資源和未開發的機會,能夠成為企業面對困難時期的一種緩衝。以往文獻中關於冗餘的定義如表所示。
學者們為了研究的方便,對冗餘資源進行了多種界定方法。這些界定不僅能夠適用於有形資源,而且也能應用於無形資源。Sharfman等(1988)界定冗餘資源為:可利用(Available Slack)冗餘指那些沒有被投入到組織設計或具體程式的資源;可開發的(Recoverable Slack)冗餘指那些已經被吸收到生產系統中、運行成本較高的,但可以通過組織的重新設計恢復到正常成本的資源;潛在的(Potential Slack)冗餘指那些將來的資源(如通過增加額外的債務或股權資本等能從環境中產生的資源)。根據冗餘能否被多方面使用,將冗餘劃分為“高可恢復性冗餘”(Easy—to—recover slack)和“低可恢復性冗餘”(Difficult—to—recover slack)。Singh(1986)根據冗餘是否被組織的生產過程所吸收而將冗餘資源分為“已吸收的冗餘”——部分已經服務於經濟運作、難以再利用的冗餘,“未吸收的冗餘”——企業能夠快速調動用來面對沒有預期的緊急事態的冗餘資源。
相關研究 | 對冗餘的描述 |
---|---|
cyer和March(1963) | 組織內部小團體所要求的資源與企業實際所需要的資源之問(在數量上)的差額 |
Child(1972) | 組織實際購買的、超出實際工作需要的富餘資源,它們被組織中的權力集團成員用於滿足符合他們偏好的結構性的調整。 |
Cohen,March和0lsen | 組織擁有的資源與組織對這些資源的實際需求之問的差額 |
March和Olsen | 組織現存的資源與已發揮正常作用的資源之間的差額 |
Dil1ick和Murray | 組織購買的、但沒有成為必要的企業成本的、能夠被企業成員隨意意使用的那些資源。 |
March(1979) | 組織並不總是雖優化運行,他們積累的一些多餘的資源和未開發的機會,能夠成為企業面對困難時期的一種緩衝。 |
bourgeois(1981) | 組織中實際的或潛在的一種閑置資源,可以使組織成功地應對內部調整的壓力和外部政策改變的壓力,以及應對外部環境而改變戰略。 |
Nohirs和Gulaci | 冗餘是組織在生產一種給定水平的產出時,超出雖低必須的投入所產生的資源存積,包括多餘的人員、未使用的資本和不必要的資本費用等超額的投入以及未開發的、能增加產出的各種機會 |
組織冗餘的作用[1]
組織冗餘(Organizational Slack)作為一個獨立的變數,在以往的研究中它常常被用來解釋不同的組織現象,包括目標衝突、權力鬥爭行為、效率以及創新。在對組織冗餘的作用的認識方面,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組織理論學家對冗餘持支持的觀點,而代理理論論學家則持否認的觀點。
1.組織理論對冗餘資源的觀點
組織理論學家把企業看作一種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物體,以尋求生存為最終目標,因此,組織冗餘是必要的,能夠使得企業成功適應內、外部要求變革的壓力,並根據變化了的環境進行戰略調整,幫助企業長期存活。在組織理論中,冗餘被認為有4種主要功能:第一,冗餘作為一種誘因,引導企業成員對超越維持企業生存所需要的資源以外的資源進行投資。第二,冗餘資源可以作為企業衝突解決的一個來源。其內在原因是,一旦企業擁有足夠的冗餘資源,企業就能夠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第三,冗餘資源可以作為一種緩衝器,可以把企業的技術核心從環境動態性中隔離出來;第四,冗餘資源能夠服務於企業的戰略行為,冗餘資源使得企業試驗新的戰略成為可能。
特別是在動蕩環境中,冗餘資源使得企業能夠存活舊。組織理論學家承認冗餘資源對企業構成了一種附加的成本,組織冗餘水平難以控制。但是,組織理論學家普遍認為,在複雜的權衡過程中,企業從資源冗餘獲得的好處要大於為冗餘資源所付出的成本,並且對於企業來說,零冗餘的組織是不現實的。因此,組織理論學家認為,在一個企業的資源冗餘量達到過量水平之前,企業的冗餘資源對企業績效具有正面的影響。
2.代理理論對冗餘資源的觀點
對於組織冗餘,代理理論則持和組織理論完全相反的觀點。代理理論明確反對把組織看作一種生物體,代理理論明確拒絕企業是一種以生存為目的的擬人化特性的生物體,按照Jensen和Meckling(1976)的觀點:“企業不是一種個體,是一種合法的虛構體,這種虛構體作為一種複雜過程的聚焦,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相互衝突的個體的目標在契約關係的框架下達到了一種均衡。”從本質上來說,代理理論把企業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之間契約的紐帶。代理理論學家向保持冗餘資源對企業有利的觀點提出了挑戰。代理理論學家認為,保持企業冗餘資源對作為代理的企業經理人員有利網。由於經理人員本身有一套目標追求,如對權力的追求、聲望的追求、金錢的追求、工作安全性的追求等,這些目標一般來說和委托人的目標有所偏差。不相一致。經理人員可以利用冗餘資源經營過量的多元化、擴張、工作逃避。代理理論認為,冗餘可能是代理問題的一個來源,孵化了無效率的產生舊。代理理論的學者把企業看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一系列的代理合同關係 ,他們認為,冗餘僅僅是對代理人及經理人員有好處,作為代理的經理人員傾向於構建冗餘。因為經理人員總有一些自己追求的目標。與委托人的目標不相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經理人員就有可能利用冗餘的資源來進行過度的分散投資和多樣化嗍。因此,代理理論認為,冗餘資源和企業績效之間呈負相關關係。基於代理理論這種悲觀觀點,代理理論學家強調企業的冗餘資源水平要最小化。基於組織冗餘對績效有害的假設。中國國有企業的低績效常常被歸咎於冗餘所導致的低效率 ,經理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常常被建議通過裁員等措施來減少和消除冗餘。
3.組織冗餘和企業績效的關係
來自實證研究的結果從概念上來說,代理理論從委托人的角度看待冗餘的作用,而組織理論從管理者(代理)的角度看待冗餘的作用,由於委托人和代理人從本質上具有利益衝突關係,對於冗餘的相反觀點和看法也就不足為怪 。實驗研究結論也證明,組織冗餘和企業績效之間具有複雜的相關關係,兩種理論觀點從事正研究中得到了不同文獻的支持。對組織冗餘和企業績效關係的實證研究結論也是相互矛盾的。
Davis和Stout(1992)研究發現,冗餘資源最多的美國大公司更容易被接管,相反,至少有5個研究支持組織理論。Singh(1986)、Bromiley(1991)以及Miller和Leibleint闡(1996)發現高的冗餘水平伴隨著好的績效。Hambrick和D'Aveni(1988)研究發現,和存活企業相比,破產的企業有非常少的冗餘,這也意味著冗餘能夠幫助企業存活。Reuer和Leiblein(2000)註意到冗餘和企業的風險具有負相關關係,意味著冗餘可以降低企業風險,提高績效。Nohria和Gulati(1996)研究發現,組織冗餘和企業創新之間表現一種倒U型關係。Greenley和Oktemgil(1998)研究證明,冗餘和績效的正相關關係只存在於高績效的公司,這種正相關關係在低績效公司顯得微不足道。Cheng和Kesner(1997)發現,冗餘和企業對環境變遷的反應之間的關係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冗餘和績效之間具有複雜的相關關係。組織冗餘與績效之間的關係有4種:線性、U型、倒置U型和轉置S型。負線性的關係證實了當前絕大多數經理人員和決策制定人員的觀點及企業的績效隨著冗餘的增加而降低。正線性的關係正好符合組織理論學者的觀點及冗餘對績效具有有利的影響。U型關係表明高和低的冗餘都與好的績效相聯繫,而中等的冗餘則與壞的績效聯繫在一起。相反,倒置U型關係則表明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有一個最佳的冗餘範圍,超過或不足這個範圍的冗餘對績效的影響都是負的。
組織冗餘的分類[2]
Bourgeois& Singh按照資源的可獲得性將組織冗餘劃分為三種類型:可利用冗餘、可開發冗餘及潛在冗餘。可利用冗餘指那些沒有被投入到組織設計或具體程式的資源;可開發冗餘指那些已經被吸收到生產系統中、運行成本較高的,但可以通過組織的重新設計或效率的提高恢復到正常成本的資源;潛在冗餘,是指組織里的一種潛在能量,通過增加債務或投資,可以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的額外資源。Singh根據冗餘在組織里的存在狀態,將冗餘劃分為已吸收冗餘和未吸收冗餘。已吸收冗餘是指那些超額的管理費用,未吸收冗餘則是超額的、未被授權的流動資源。Sharfman根據冗餘被組織管理者識別的難易程度將其劃分為:易於識別的冗餘和難於識別的冗餘,易於識別的冗餘可以被用在很多不同的情境,而難於識別的冗餘只能被用於一些特殊的情境,靈活性較小 。Meyer結合資源的具體形態認為冗餘能夠以財務冗餘、人力資源冗餘、技術冗餘和組織控制系統冗餘等形式出現。此外,方潤生和李雄詒按照冗餘控制權的不同將已吸收的組織冗餘進一步劃分為組合冗餘和分散冗餘。
組織冗餘與創新之間的關係研究[2]
創新與冗餘是組織理論的兩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最新的研究中,國外學者Geiger& Makri分析了研發密集型企業的可利用冗餘與可恢復冗餘在其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實證研究發現可利用冗餘有利於該類企業創新過程的假設得到證實,不同類型的冗餘以不同的途徑影響企業行為;Mellahi & Wilkinson研究了冗餘水平降低與創新產出下降之間的聯繫問題,對原有冗餘與創新之間關係問題的探討進行了擴展,結果顯示冗餘水平的下降只會暫時的影響創新產出,兩年之後,小幅度的下降幾乎不帶來任何影響;臺灣學者Chung—Jen Chen & Yi—Fen Huang討論了不同類型的組織冗餘作為調節變數對勞動力密度與創新績效之問關係的影響,並通過對305家臺灣IT行業企業的實證研究發現已吸收冗餘增加、未吸收冗餘降低均會加劇二者之間關係;國內學者方潤生和李雄詒研究了組織冗餘的利用對中國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構建了一個包含冗餘、吸收能力與創新之間關係的結構方程模型,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驗證了模型,證實分散冗餘和組合冗餘分別與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不同的冗餘與不同的吸收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匹配關係;鐘和平、張旭梅和方潤生則基於多任務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框架,建立了企業員工基於冗餘的技術創新活動的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委托代理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得出了當企業冗餘不足時、適度時和過多時等不同情況下的基於冗餘技術創新活動最優激勵合同的條件口陽;李劍力將冗餘資源作為調節變數,對其在探索性創新和開發性創新與企業績效關係中的效應進行探討,發現不同類型的冗餘資源在兩種創新方式與績效關係之間發揮不同的調節作用;郭立新和陳傳明通過對中國500家製造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組織冗餘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兩階段非線性關係模型 。
組織冗餘與績效的關係研究[2]
組織冗餘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係歸納起來主要分為線性和曲線關係。線性關係的支持者又分為兩類:正相關和負相關。線性相關的代表承接了上文提到的組織理論和組織經濟流派對冗餘作用的觀點,併進行了實證檢驗。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很多學者發現組織冗餘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複雜的曲線關係,Tan & Peng通過對經濟過渡時期的中國企業的研究發現,冗餘與績效之間的:關係是倒置u型,過多或者過少都不好,並且根據冗餘資源的性質不同,認為組織理論觀點對未吸收冗餘有效,代理理論觀點適用於已吸收冗餘 。最新的研究中,Bradley,Wiklund& Shepherd認為冗餘對於:企業的管理和增長而言是一柄雙刃劍,並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冗餘對企業增長具有積極作用,對於企業管理具有消極作用,而企業管理對企業增長則產生正面影響 。
國內學者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蔣春燕和趙曙明通過對中國278家上市公司從1994至2001年的數據進行樣本分析,提出了一個三階段的組織冗餘與績效之間的關係 模型,綜合總結了以往文獻中出現的各種關係,加深了人們對問題的理解 ;薛雲奎和白雲霞則就國家所有權、冗餘雇員與公司業績問題進行討論,認為冗餘雇員對國有企業績效的負面效應不是由於冗餘雇員而承擔了額外的勞動力成本,而是由於降低了對雇員,尤其是對高管的薪酬激勵,從而導致經理人員的代:里成本增加 ;鄒國慶和倪昌紅研究了經濟轉型過程中制度環境對組織冗餘與企業績效之間關係的調節作用,文章認為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企業必須擁有一定的冗餘資源以應對制度風險,這有助於提升企業績效,但過量的冗餘也會導致成本的急劇上升並影響企業績效;李曉翔和劉春林以汶川地震為背景,對四川等地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探尋突發事件情境下冗餘資源與公司績效的關係,證實沉澱冗餘資源和非沉澱冗餘資源均具有緩衝作用,在不同的環境變化情境下,在不同的時間視窗,不同類型的冗餘資源的作用會存在差異。
組織冗餘與績效之間關係的研究雖然起源於國外,但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此越發重視,這與我國企業的發展實踐密不可分,國家經濟轉型、國有企業改製、突發危機事件等都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在資源約束的前提下,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尤其是冗餘資源,成為管理者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已有研究以此為契機,在國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特點,分析不同情境下組織冗餘與企業績效之問的關係,使得組織冗餘問題的探討更加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