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食品召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食品召回[1]

  食品召回是指食品生產商進口商或者經銷商在獲悉其生產進口銷售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費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時,依法向政府部門報告,及時通知消費者,並從市場和消費者手中收回問題產品,予以更新、賠償的積極有效的補救措施,以消除缺陷產品危害的制度

我國食品召回的監管模式[2]

  我國食品召回采用“二級監管”模式。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職權範圍內統一組織協調全國食品召回的監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在本行政區域內依法組織開展食品召回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家質檢總局加強食品召回管理信息化建設,組織建設食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統,統一收集、分析與處理有關食品召回信息。地方各級質監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食品生產者建立質量安全檔案,負責收集、分析與處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有關食品安全危害和食品召回信息並逐級上報。食品生產者應當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檔案和相關管理制度,應當準確記錄並保存生產環節中的原輔料採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以及產品標識信息,保存消費者投訴、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記錄,以及食品危害糾紛信息等檔案。同時食品生產者還應當向所在地的省級或市級質監部門及時報告所有相關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包括消費者投訴、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等,不得隱瞞或虛報其生產的食品危害人體健康的事實。

  在召回評估與監督方面,食品生產者所在地的省級質監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委員會對召回總結報告進行審查,對召回效果進行評估,並書面通知食品生產者審查結論;責令召回的,應當上報國家質檢總局備案。食品生產者所在地的省級以上質監部門審查認為召回未達到預期效果的,通知食品生產者繼續或再次進行食品召回。

食品召回的分級[2]

  經食品安全危害調查和評估,確認屬於生產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應當確定召回級別,實施召回。根據食品安全危害的嚴重程度,食品召回級別分為三級:(1)一級:已經或可能誘發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範圍廣、社會影響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2)二級:已經或可能引發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範圍較小、社會影響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3)三級:已經或可能引發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輕微的,或者屬於含有對特定人群可能引發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標簽和說明書上未予以標識,或標識不全、不明確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食品召回困境的解決對策[3]

  近半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食品召回實施困境問題亟待解決。在此,借鑒國外成功的食品召回的經驗,立足於我國基本國情,提出一些可以解決我國食品召回實施困境的建議。

  1.有法可依——完善我國食品召回法律體系

  食品召回屬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必須由法律規定、受法律調整,因此必須有系統的、具有可操作的法律體系來規範其實施。部分發達國家都擁有比較完善的食品召回法律體系,如美國的《聯邦肉產品檢驗法》(FMIA)、《禽產品檢驗法》(PPIA),加拿大的《加拿大食品監督管理法》(CFIA),這樣才能保障食品召回有法可依。

  有些學者認為發達國家有著多個領域的、立法明確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所以我國也應該儘快制定一部專門的《食品召回法》或者《缺陷產品召回法》來應對我國目前的日益嚴重食品質量問題。美國的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始於1966年,發展到今天才有完善的食品召回法律體系,而我國的食品召回制度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不能急於求成,國務院可以根據《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召回制度制定一部相應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關於食品召回制度管理條例》來確定食品召回的基本原則、種類、程式、食品安全標準、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經過實踐檢驗,制定相應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再根據《立法法》第11條規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委員會及時制定法。

  2.有法必依——增強食品生產者、經營者的法律意識

  從世界上部分發達國家對不安全食品召回的的實例來看,各國均以自主召回為主。食品生產者的主動召回程式不僅可以縮短召回周期,減少損害發生率,即避免損害擴大化,又避免資源浪費,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贏”,符合食品召回的基本價值,讓食品生產者能積極主動召回其不安全食品是解決我國食品召回實施困境的有效途徑。

  首先,加強對食品生產者食品召回的宣傳,改變我國的大多數的食品企業對食品召回的落後觀點。食品召回雖然對其企業的信譽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如果食品生產經營者及時地、主動地召回其不安全食品,在召回過程中表現極大的努力和誠意,體現了食品企業敢於認真地承擔其社會責任,企業聲譽在消費者心中不但不會受到不良影響,反而有可能獲得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其次,建立責任保險制度,降低食品生產者的損失。如果由相關的保險機構來承擔部分甚至大部分食品召回所需費用和企業造成的利潤損失,一次食品召回的損失就不足使企業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相信在損失較小的情況下,食品生產者會主動地召回其不安全食品。

  3.執法必嚴——明確食品召回的監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

  成功實施食品召回的發達國家都有明確的食品召回監管機構,如美國的食品召回監管機構為美國衛生部下屬的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和美國農業部的食品安全與監督局(FSIS);歐盟的食品召回監管機構為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歐盟理事會危機處置小組;加拿大的食品召回監管機構為加拿大食品監督局(CFIA);德國的食品召回監管機構為食品召回委員會;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食品召回監管機構為隸屬於衛生部的澳大利亞/紐西蘭食品安全局(ANZFA)。

  由此可知,部分發達國家的食品召回的工作統一由單一的部門來監管,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還有一部分國家是由兩個獨立的部門來監管其食品召回工作,如美國,歐盟。實踐證明,不管是由一個部門來統一監管食品召回的工作,還是由兩個獨立的部門分工監管食品召回的工作,只要每個監管部門監管的範圍明確,協調一致,都會發揮有效的監督的作用。首先,要確定食品召回的監管部門。由於我國地域廣大且人口眾多,食品消費量巨大,監管食品召回工作的任務非常重,所以我國應該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部門來監管食品生產者對其不安全食品的召回,但各部門之間必須明確分工,像美國那樣,一定範圍內食品統一由一個部門來監管。例如,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的召回由我國農業部門監管,其他的食品的召回由衛生部門監管。

  其次,食品監管部門要嚴格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第一,消除監管腐敗現象,杜絕監管部門的唯利執法,加強基層監管部門人力、設備和經費保障力度,讓罰款與部門利益脫鉤,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必須全部上繳國庫,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第二,依法追究失職的監管人員的法律責任,應從“查處比曝光慢半拍”的現象入手,鐵腕查處失職瀆職、徇私枉法、執法腐敗等行為

  4.違法必究——嚴格追究違法的食品生產者的法律責任,體現法的威懾力

  發達國家的食品召回大多是以主動召回為主,食品企業自願召回不安全食品的原因更多是由於法律的威懾力。如美國,當食品生產者不及時地主動地召回不安去食品時,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對其採取法律行動,包括不同程度和範圍的警告、曝光、強制性禁令、扣押或查封產品、刑事起訴等。這些製裁互不排斥,可以同時進行。有了這樣的威懾,召回只能是食品企業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時惟一的選擇了。美國就是通過這些嚴厲措施,確保相關的法律得到嚴格遵守,並且體現了法的威懾力。

  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的基本主體——牛產者的市場地位並不穩固,如果像美國那樣,對違反食品召回要求的食品經營者的最高懲罰可達165萬美元,這樣必然導致食品企業的直接滅亡。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第85條和98條對違法的食品生產者的法律責任的規定已經引入了懲罰性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這樣的懲罰幅度相對比較合理。有關部門必須嚴格依照法律來追究違法的食品生產者的法律責任,不能因為由於食品企業遭到嚴厲的懲罰後可能會破產而對其網開一面,也不能因為由於某個企業對地方財政作出特殊貢獻而對其特殊對待,只有對違規的食品企業嚴格追究其法律責任,才能體現法的威懾力。

  食品召回制度是預防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有效措施,是保護消費者人身財產的安全,促進消費,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穩定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食品召回不僅是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同時也體現了政府對社會的責任。要走出我國的食品召回實施的困境,必須要有食品生產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此基礎上,切實維護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實施,避免或減少類似阜陽毒奶粉事件、龍口粉絲摻假事件、瘦肉精中毒、紅心鹹鴨蛋、三聚氰胺奶粉、雙匯瘦肉精、上海的染色饅頭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雲,林暉輝.食品召回之基礎理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07(12)
  2. 2.0 2.1 熊蕾,周顯志,歐仕益.我國食品召回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食品科技,2008(8)
  3. 汪偉,劉燕.我國食品召回實施困境的成因及其對策[J].衛生軟科學,2011(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Mis铭,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食品召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