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組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零售組織(Retail organization)
目錄 |
零售組織是指處於商品流通過程的最後環節,將商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商品流通組織。
零售的涵義包括三點:一是零售組織處於流通過程的最後環節,商品被消費者從零售組織那裡購得後,即進入消費領域,而不是用於生產或轉賣;二是零售的服務對象是最終消費者,它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無論購買數量大小,只要是非生產性消費,其性質就是零售;三是零售的銷售對象一般限於生活消費品及其相關勞務。
與批發相比,零售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平均每筆交易的金額小,交易頻率高;二是零售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吸納較多的勞動力;三是零售的商圈較小,以當地顧客為主,佈局上更接近消費者;四是零售的顧客多為非專業人員,購買行為的可誘導性強,要求零售組織要有較強的促銷能力。
零售組織位於商品流通的最終階段,有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功能同時也承擔著調節生產與消費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差異功能。具體來說,有以下功能:
- 分類、組合、備貨功能;
- 承擔儲存與風險功能;
- 服務功能;
- 金融功能;
- 信息功能;
- 娛樂功能。
國內貿易局1998年把零售商業業態劃分為八種,即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專業店、專賣店、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倉儲商店、購物中心。
1、百貨商店
百貨商店是指在一個建築物內,根據不同商品類別設立銷售部門,開展進貨、銷售、核算、定價、管理,以經銷日用百貨、文化用品、紡織品、時裝等日用工業品為主,具有較大規模的零售企業。
- 規模較大,整體素質較高;
- 商品豐富、種類齊全;
- 設施先進、環境優良。
2、超級市場與大型綜合超市
超級市場是20世紀30年代最早出現在美國的一種零售業態,被成為“零售商業的第二次革命”。多數國家稱的超級市場是指:採取顧客自我服務銷售方式,主要銷售食品、副食品、雜貨日用、特別是生鮮食品,以滿足消費者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業態。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標準型食品超市,其特點在於:
大型綜合超市是標準化食品超市和大眾化日用品商店的綜合體,商品種類齊全,可以滿足顧客一次性購足的需要。大型綜合超市的營業面積一般都在幾千平方米,甚至幾萬平方米。
專業店是專門經營某一類商品或幾類有連帶關係商品的商店,而專賣店是專門出售某一品牌商品達到商店,兩者在經營上具有相似性。專業店和專賣店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選擇性需求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
4、便利店。
便利店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在美國誕生,五十年代中後期至六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便利店是以經營加工食品、挑選性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的,以滿足顧客日常生活便利性需求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從嚴格意義上講,便利店不同於我們通常稱的小賣店,其特點是:
5、購物中心
購物中心是指在一個毗鄰的建築群中或一個大型建築物中,由一個管理機構組織、協調和規劃,把一系列的零售商店、服務機構組織在一起,提供購物、休閑、娛樂、飲食等各種服務的一站式消費中心。
國內通常所說的購物中心實為百貨店的另一種稱呼。購物中心不僅規模巨大,集合了百貨店、超市、大賣場、專賣店、大型專業店等各種零售業態,而且有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館,電影院、兒童樂園、健身中心等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另外,MALL還提供了百貨店、大賣場無法提供的如漫步在長廊、廣場、庭院般悠閑的購物享受。
6、倉儲商場
倉儲式商場又稱為倉庫商店、貨倉式商場、超級購物中心等,是一種集商品銷售與商品儲存於一個空間的零售形式。這種商場規模大、投入少、價格低,大多利用閑置的倉庫、廠房運行。場內極少豪華裝飾,一切以簡捷自然為特色。
商品採取開架式陳列,由顧客自選購物,商品品種多,場內工作人員少,應用現代電腦技術進行管理,即通過商品上的條形碼實行快捷收款結算和對商品進、銷、存採取科學合理的控制,既方便了人們購物,又極大提高了商場的銷售管理水平。
- 1、零售輪轉理論
零售輪轉理論又被稱作車輪理論,是美國哈佛商學院零售專家M·麥克爾教授提出的。他認為,零售組織變革有著一個周期性的像一個旋轉的車輪一樣的發展趨勢。新的零售組織最初都採取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的經營政策。當它取得成功時,必然會引起他人效仿,結果,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得不採取價格以外的競爭策略,諸如增加服務、改善店內環境,這勢必增加費用支出,使之轉化為高費用、高價格、高毛利的零售組織。與此同時,又會有新的革新者以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為特色的零售組織開始問世,於是輪子又重新轉動。超級市場、折扣商店、倉儲式商店都是沿著這一規律發展起來的。
- 2、手風琴理論
手風琴理論早在1943年就有人提出了,1960年又有人對其完善。它是用拉手風琴時風囊的寬窄變化來形容零售組織變化的產品線特征。手風琴在演奏時不斷地被張開和合起,零售組織的經營範圍與此相似地發生變化,即從綜合到專業,再從專業到綜合,如此迴圈往複,一直繼續下去。拉爾夫·豪爾說:“在整個零售業發展歷史中(事實上,所有行業都如此),似乎具有主導地位的經營方法存在著交替現象。一方面是向單個商號經營商品的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是從這一專業化向單個商號經營商品的多元化發展。”根據這一理論,美國等西方國家零售業大致經歷了五個時期:一是雜貨店時期;二是專業店時期;三是百貨店時期;四是超市、便利店時期;五是購物中心時期。
- 3、自然淘汰理論
這一理論的具體內容是:零售組織的發展變化必須要與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諸如生產結構、技術革新、消費增長及競爭態勢等。越是能適應這些環境變化,越是能生存至永遠。否則將會自然地被淘汰或走向衰落。適者生存的思想,是公認的真理。對於某種零售組織來說,總是產生在一個與其環境相適應的時代,但環境不是僵化不變的。當環境變化時,就極有可能與零售組織的發生不協調。因此,任何一種零售組織都難以永遠輝煌。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進行自我調整,適應變化的環境。當然,調整也不是無限的,當調整衝破了原有零售組織的局限,就表明這一類型組織將消亡。
- 4、辨證過程理論
零售業的辨證過程理論基於黑格爾的辯證法。就零售業來說,辨證模型是指各零售組織面對對手的競爭相互學習並趨於相同。因此,一個企業遇到具有差別優勢的競爭者的挑戰時,將會採取某些戰略和戰術以獲取這一優勢,從而消除了創新者的部分吸引力,而同時,這革新者也不是保持不變。更確切地說,這革新者總是傾向於按其否定的企業的情況改進或修正產品和設施。這種相互學習的結果,是兩個零售企業逐漸在產品、設施、輔助服務和價格方面趨向一致。他們因此變得沒有差別,至少是非常相似,變成一種新的零售企業,即合題。這種新的企業會受到新的競爭者的“否定”,辨證過程又重新開始。辨證過程理論帶有普遍性,它揭示了零售組織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即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變化過程。但是,這一規律描述得過於抽象,並把程度不同的變化等同起來。實際上,不少正、反、合的變化並沒有引起組織形式的更替,只是各種零售組織自身進行了反向調整。
- 5、生命周期理論
美國零售專家戴維森等人認為,零售組織象生物一樣,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隨著時代的發展,每一種零售組織都將經歷創新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這一理論分析了各種零售組織從產生到成熟的間隔期,並對各個階段零售組織的特點作了描述,提出了處於不同階段的各零售組織可採取的相應策略,包括投資增長和風險決策方面、中心業務管理方面、管理控制技術的運用方面和最佳的管理作用方面等。
- 6、商品攀升理論
與手風琴理論有些類似,商品攀升理論也是從零售組織的產品線角度解釋其發展變化的。不過,商品攀升理論說明的是零售組織不斷增加其商品組合寬度的規律,當零售組織增加相互不關聯的或與公司原業務範圍無關的商品和服務時,即發生了商品攀升。例如,一家鞋店原先經營的品種主要有皮鞋、運動鞋、拖鞋、短襪、鞋油等商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其經營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又增加了諸如手袋、皮帶、傘、帽子、毛衣、手套等商品,這就是攀升了的商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