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證實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證實偏差是什麼

  證實偏差是指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證據傾向。也就是說他們會很容易接受支持這個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這個信念的信息,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貶低與他們看法相左的觀點。

對於證實偏差的解釋

  證實性偏見(也翻譯作證實偏差)就是過於關註支持自己決策的信息,人們普遍偏好能夠驗證假設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設的信息。當我們在主觀上支持某種觀點的時候,我們往往傾向於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而對於那些可能推翻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往往忽視掉。

  證實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我們討厭某個國家(包括我們自己的國家),那麼,我們就會下意識的關註這個國家的負面消息,用以證明這個國家確實不招人喜歡,而且越來越討厭;在工作中,如果我們贊同某個方案(特別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會舉出眾多理由,數據的、圖片的、事實的、分析的,來不斷支持該方案,使其越來越正確。對某個人,對某部電影,對某個產品,甚至對某個種族,我們都容易陷入證實偏見的思維

  當然,“證實”並不是錯誤的,或者不必要的。關鍵是,證實只是事面貌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證實,就難以存在全面的思考,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而如果從“證偽”的角度看現象,從反面去思考,去質疑,結論會更加可靠,也會更接近真實。 除了發現“確實如此”,也別忘了問問“否則怎樣”。

為什麼會產生證實偏差

  1、證實偏差的心理機制

  證實偏差是一種非理性決策行為,必然會降低判斷和決策的效果。目前, 關於證實性偏差心理機制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肯定檢驗策略、認知失調理論、錯誤規避三個方面。

  三者都是從動機的角度對證實性偏差進行了解釋, 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機制1:肯定檢驗策略

  肯定檢驗策略表現為檢驗期望出現的事件是否出現,檢驗已經發生的案例是否符合假設條件。

  機制2: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又名認知不和諧。是社會心理學教皇級人物費斯丁格提出的著名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人類都有一種避免認識不一致的傾向。當一個人的信念行為之間不一致,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這種情況下, 個體會通過改變原有信念或否認新認知來進行自我調節。

  機制3:錯誤規避

  錯誤規避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證實性偏差是為了規避因錯誤而導致的損失, 保證決策的實用性。與肯定檢驗策略和認知失調理論一樣, 都認為這是一種動機性偏差。在日常生活中, 採用證實策略可以有效地節約成本並減小錯誤的代價, 有利於個體生存。

  2、證實偏差的影響因素

  因素1、錨定效應(先入為主)

  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因素2、認知閉合需要

  人類不喜歡混沌的狀態,大到宇宙、社會,小到個人生活工作,都充滿著未知,模棱兩可,這種不確定性給人們帶來焦慮和恐懼、抑或吸引和神秘感,為了消除這些不安因素,人們需要為這些未知的問題找到確定答案、結束模糊和混沌狀況,便為心理學上的認知閉合需求:給問題和人生找個答案。這種願望和動機,對證實偏差具有重要影響。

  因素3、個人經驗

  個人經驗會降低證實偏差的程度。擁有相關經驗的個人能自發地提出其他可能的假設,並通過不同假設的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而經驗較匱乏的個人很容易過度關註當前已有的假設,不能充分考慮其他可能的假設,導致證實偏差。

  因素4、信念堅持

  個體往往過分相信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評價一旦形成便不輕易改變。人們會堅持相信他們的假設,甚至這種假設逐漸形成一種信念,當這個假設與新數據相矛盾時,人們還是會堅持下去。

  3、證實偏差的負面影響:決策失誤

  證實偏差的負面影響,可以導致產生錯誤的決策、最終造成各種損失。

  證實偏差常常被龐氏騙局的犯罪分子、金字塔傳銷犯罪分子、算命師以及廣告商作為誘導手段,讓人心甘情願的對他們充滿了信任。很多賣藥的在聲稱自己藥物療效的神奇時,往往舉出很多治愈的案例並把它們放大化,絲毫不提那些失敗甚至產生了嚴重副作用的案例,而受騙者在接受了騙子的宣傳洗腦之後,再來看這些案例,便由將信將疑變成了證據確鑿的信任,而且還會認為自己很客觀,很講科學。

如何應對證實偏差

  1、多元思維競爭性假設分析

  決策者在分析原有假設時, 最好能夠充分考慮其它可能的假設。 (analysis of competing hypotheses, ACH)就是一種通過仔細權衡各種可能的假設與證據之間關係而減少證實性偏差的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首先, 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假設, 併在更大範圍內列舉證據。然後, 列出“假設—— 證據”矩陣, 對每個證據與每個假設是否一致進行判斷。接著, 重新組織假設, 進行假設與證據一致性的再評估, 標註出與所有假設都一致的證據, 形成初步結論。最後, 對關鍵證據進行重新評估, 看其是否符合整個邏輯推理過程, 而不是僅符合部分推理過程, 得出最終結論。

  2、證偽思維:從反面去思考

  卡爾·波普爾是偉大哲學家和科學家,是證偽主義的創始人,他指出科學研究應該採用證偽原則而非證實原則。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就是是否具備可證偽性。

  3、科學實驗: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

  科學是一套證實體系和工具,比如“隨機對照組雙盲實驗”、以及“統計分析”等,它以嚴格的規則將我們所見的各種樣本進行歸納和演繹,從而得出合理的結論。

  雙盲實驗是一種更加嚴格的實驗方法,通常適用於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實驗,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個人偏好和安慰劑效應。在雙盲實驗中,實驗者和參與者都不知道哪些參與者屬於對照組(control group)、哪些屬於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只有在所有數據被記錄完畢之後(在有些情況下是分析完畢之後),實驗者才能知道那些參與者是哪些組的。採用雙盲實驗是為了要減少偏見(prejudices)和無意識地暗示(unintentional physical cues)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對於被試者的隨機分配(Random assignment)到對照組或者實驗組的做法是雙盲實驗中至關重要的一部。確認哪些受試者屬於那些組的信息交由第三方保管,並且在研究結束之前不能告知研究者。

相關案例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

  【譯文】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後,丟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滴滴.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證實偏差"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4e0610667a8147c0cdf67ec1de7e4e75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10月23日 21:42 發表

真實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