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價格風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證券價格風險(security price risk)
目錄 |
什麼是證券價格風險[1]
證券價格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所投資持有的有價證券因其價格的下跌所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隨著今後金融改革的深化,證券投資是商業銀行的一項重要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商業銀行的證券投資是指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的活動。商業銀行進行證券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收益。分散投資,減少風險,增強資產的流動性。商業銀行證券投資業務的收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利息收入,二是證券增值收入。因證券市場價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有時證券價格趨於下跌,致使商業銀行的證券投資不僅不能獲得增值收入,反而遭受貶值損失,面臨證券價格下跌的風險。
證券價格風險的特征及其分類[2]
企業在被券投資的過程中,如果證券價精在持有期間內下跌,則實際價格將小子購買日價格。在繼續符翁的情況下,企業需要披"成本與市價孰低"的原則提取投資跌價或減值準備,從而蒙受成本高於市價的賬麵價值損失,在售出變現的情況下,實際網收我額減少.反映為投資損失,從而蒙受實際級濟損失。
證券價格風險從投資者的角度可以分為個體風險和市場風險。個體風險是指發生於個別公詞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風險,如罷工、新產品開發失敗、沒有爭取到重要合同等,源於證券發行者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這類風險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是持有風險,可以混過多角化投資來分散,亦稱可分散風除或非系統風險。市場風險亦稱系統風險,是指那些對所有的公司產生影響的因素引起的風險,源於企業之外的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的變化,是影響到整個市場的風險,如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等。由於所有餘業都受其影響,表現為整個股市平均報酬率的變動,因而屬於不可分散風險。
證券價格風險的形態[3]
證券價格風險既有個體風險,也有市場風險。如果企業持有一種證券,單一證券價格變動而帶來的個體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持有多種(如20種)不完全相關證券的投資組合,由於各種證券的收益並不會隨時間同時一致地變動,從而一種證券的收益風險可以被另一種證券的收益風險所抵銷,個體風險由此將變得微乎其微,而只有證券價格出現一致變動而帶來的市場風險才是主要影響。
1.個體風險(unique risk)或稱非系統性風險(unsys tematic risk)。它是由來自經濟體系之內的內在非確定性所引起,即源於證券發行者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是特有風險。對需要定期還本付息的債券來說,個體風險表現得不夠突出,而對沒有還本要求的股票來說,則明顯表現為個股報酬率的變動脫離整個股市平均報酬率的變動。由於個體風險僅涉及單一證券,因而屬於可分散風險。
2、市場風險(market risk)或稱系統性風險(ststematic risk)。它是由來自經濟體系之外的外在非確定性所引起,即源於企業之外的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變化,是影響到整個市場的風險,如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稅法變化以及利率的波動等。由於所有企業都受其影響,表現為整個股市平均報酬率的變動,因而屬於不可分散風險。
在市場風險中,因利率變動而引起的證券價格風險較為普遍,因而通常也可以將其歸人利率風險的範疇,這主要是由於證券價格與利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依存關係。就債券來說,在票面利率一定的情況下,當市場利率變動時,期限越長的債券價格變動幅度越大;在債券期限一定的情況下,當市場利率變動時,票面利率越高的債券價格變動幅度越小。就股票來說,當市場利率下跌時,股票收益率也會減小,則股票價格上升;當市場利率上升時,股票收益率也隨之上升,股票價格下跌。但股票收益的時間和金額並不像債券那樣固定,而是取決於股票發行者的經營效益,因而股票價格和市場利率之間的變動關係並不如債券那樣明顯。雖然市場利率的變化極少直接影響股東的預期收益,但導致利率變化的潛在經濟變數卻促使股東對未來預期收益進行重新估算。
證券價格風險的管理[3]
由於證券價格風險對企業預期收益的影響,證券價格風險管理也就成為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1.管理策略。在長期的金融風險管理實踐中,由於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環境特別是金融風險的具體特征,一些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和具體管理工具被設計和創造出來,並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比如證券價格風險中的個體風險就可以採取分散(diversi fication)策略,市場風險(主要是指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等)則可以採取套期保值(hedging)策略。在分散策略下,還要進一步確定應該選擇怎樣的證券組合;在套期保值策略下,還要進一步確定選擇何種套期保值工具(如遠期、期貨、期權、互換等)以及如何運用。由於證券價格風險中的系統性風險通常可以作為利率風險加以管理,因而在此不作討論。
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J.R.Hicks)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分散策略的基本原理,指出從事多個風險性投資所遭受的全部損失並不簡單地等於各獨立投資分別遭遇的風險之和,因而當投資很分散時,全部風險確會降到最小。同時也指出,分散投資的成本總是比集中投資的成本高,且投資越分散成本越高,因而投資的分散是有限度的,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對其投資的極大分散來極大限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美國經濟學家馬柯維茨(H.M.Markowitz)等人則於1952年第一次從規範經濟學的角度建立了現代證券組合理論(MPT),揭示瞭如何通過建立證券組合有效邊界來選擇最優組合和如何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從而為廣大投資者管理證券投資風險奠定了基礎。1963年美國經濟學家夏普(W.F.Sharp)提出了簡化的資產選擇模型,即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證券組合分析提供了新的富有實用價值的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976年羅斯(S.Ross)還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PT),從更一般的角度研究了風險資產的定價問題。
2.管理原理。在證券市場上,各種證券由於內在非確定性而引起價格的不斷變化,企業如果能選擇價格運動方向相反的證券進行組合投資,使一種證券收益的增加能彌補另一種證券發生的意外損失,則可以保持收益的相對穩定。但是,兩種或多種證券價格風險的相互抵銷,是由於它們受到自身獨立因素造成的價格變化,或由於某種因素造成兩種或多種證券價格的反向變動,而外在非確定性導致市場價格的同向變化則無法通過投資的分散化來抵銷風險。因而,分散策略只能降低非系統性風險,而不能降低系統性風險。也就是說,證券的個體風險可以通過投資組合來分散,而市場風險(通常用β繫數衡量)則不能被相互抵銷。
3.管理方法。企業在確定了風險水平後,通過選擇證券種類,優化投資組合,使收益率最高;或者在收益率確定之後,優化證券組合,使風險降至最低。在證券的選擇中,既要考慮待選證券的收益和風險特征,又要考慮各種待選證券的相關性。然而,由於運用有關的數理模型推算兩種證券相關係數的過程過於繁瑣,證券數目較多時計算量更大,因而對於一般的企業來說,根據證券的相關係數確定組合的構成是一件相當困難的工作,實際工作中往往是根據經驗定性分析證券的相關性。如兩個產品能相互替代的公司的證券具有極大的負相關性,而兩個產品具有互補關係的公司的證券具有較大的正相關性。企業進行證券投資一般總是選擇相關性較小的證券,如選擇不同公司、不同幣種、不同行業、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證券,但由於受到資金規模和管理成本的約束,證券種類的選擇有限,因而不可能完全規避風險。有關經驗表明,5-10種證券就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15—20種證券就可以消除絕大部分非系統性風險。另外,企業還要根據本身的財務狀況變化以及已選證券的異常變化,及時調整原有投資組合。
4.管理步驟。一般來說,企業採用投資分散策略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根據投資目標選擇證券。在保證投資安全性的前提下,如果投資目標是為了取得經常收入,即按時取得利息和股利收入(也包括資本增值或損失),並用以支付必要的費用,則企業應選擇當前收入具有穩定性和可靠性而不是有增長前景仁當前收入不穩定的證券,如債券比股票的收入穩定,資信好的大公司和公用事業類的股票股利支付也比較穩定,應是合適的投資對象;如果投資目標是為了獲得資本增長,即著眼於長期的資本增值而不是當前收入,不依靠投資的經常收入來支持當前運營,則企業可選擇增長型的股票,通過股利和股價的不斷增加而提高資本價值,但風險相應較大,應做長期安排而不宜追逐短期利益;如果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短期閑置資金,企業可選擇流動性、變現性好的短期債券,收益性則放在其次。
第二,根據風險偏好確定證券組合的風險水平。如果是高風險組合,企業可選擇銷路好、預期盈利超過平均收益的公司股票;如果是中等風險組合,企業可選擇一些債券和一些公用事業或成熟工業的股票;如果是低風險組合,企業可選擇政府債券和一些高質量的股票,收益不高但可靠。
第三,根據組合要求選定具體證券品種。種類的分散化,使債券和股票搭配;到期日分散化,使債券類的到期日在不同年份,以分散利率風險;部門或行業分散,使工業和金融、運輸、旅游、公用事業等搭配,使新興工業和成熟工業搭配;公司分散化,使得在整個股市波動時大起大落的股票和變化不大的股票搭配。在具體選擇時,企業需要根據投資目標反覆比較,最終確定適量的證券組合。組合內證券品種越多,風險越小,但預期報酬也會較低。
第四,根據市場變化監視和調整投資組合。由於選定證券組合的收益和風險隨著證券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企業需要監視證券組合實施後的情況,可依據股票價格指數來審查投資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即證券組合是否達到了市場平均收益水平。如果投資沒有達到原定目標,或者證券組合的預期收益低於市場平均收益水平,或者投資者本身的財務狀況變化而需要修改投資目標,或者某種證券有了異常情況,企業應考慮更換證券品種或搭配比例,改變原有組合。
5.管理成本。企業進行證券投資以及運用分散策略管理證券價格風險,還需要考慮付出的成本,只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才符合財務管理的目標。管理成本主要包括:(1)變現證券以及調整證券組合的轉換成本;(2)通過經紀商購買證券或委托證券商進行證券組合投資而需要支付的佣金(如企業自身操作也需要相應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同時也能夠帶來在持有現金情況下所喪失的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