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網路型服務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網路型服務業主要包括流通部門(商業、交通和通訊等)和金融部門。經濟網路型服務業所起的作用是將不同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已經高度分工的勞動連接起來,也就是交易中介。此類服務業提供的服務是商品生產完成產業迴圈的重要有機組成成分,是商品生產的中問投入。這種中間投入與一般的作為生產資料的中間投入不同,這類服務業具有廣泛的外部經濟效應和社會經濟基礎設施的性質。經濟網路型服務業通過降低交易成本達到降低分工成本的目的,分工成本的降低可以推動分工深化,進而推動經濟增長。所以網路型服務業的發展是分工深化的前提也是經濟進步的前提。
經濟網路型服務業的制度經濟學分析[1]
- 1.所有權特性
所有權包括占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作為經濟網路型服務業提供的運動形態的服務沒有靜止的性質,因此它不能被“占有”,也沒有因“占有”而派生出來的收益權和處置權。一般靜態的商品可以被“占有”,甚至非實物形態的商品也能被“占有”,如信息。而服務實際是經濟要素被使用的過程,所以只能體現為使用權。如我們購買一件商品,獲得所有權後可以任意處置,例如再賣給第三者,但是服務沒有這個性質,當消費者購買服務後,他就不能將此服務再“賣”給第三者,即對他購買的對象——服務不擁有處置權。這就像資本家只能獲得勞動力的使用權而不能獲得所有權一樣。總的說來,“服務”無論是作為社會財富還是作為交易對象,它沒有“占有權”和“占有”相關的其他權利。通常所說的服務轉讓、處置和收益等權利實際不是服務的權利而是與服務相關的實物產品的使用權衍生出來的權利。例如房屋的轉租,實際上是房屋使用權的再轉讓。
- 2.組織制度特性
服務業首先是一種統計概念,而且是行業統計;其次服務業的劃分與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即制度有關。因此至少在統計上眼務業與制度變化有一定程度的相關關係。這裡的制度變化主要是指企業組織方式的變化。經濟學上一般把某種經濟活動被納入企業組織內部的情形稱為這一活動的“內部化”;而把與之相反的過程,即某種經濟活動脫離企業內部而獨立進行的過程稱為“外部化”。內部化也可稱為整合,外部化則稱為反整合;整合包括縱向整合和橫向整合。我們關心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整合與反整合。
從微觀上看,工業企業的服務部門“外部化”後,在工業企業這方面原來用於維持企業服務部門的生產費用現在變為對外購買服務的生產成本;在巨集觀方面,原來計為工業增加值的部分則轉化為服務業的增加值。這樣從巨集觀上來講,以行業為單位進行分類統計所反映的經濟結構可能不是生產的技術關係或需求關係而是制度關係。所以至少在統計實踐方面服務的界限與企業的界限就密切相關。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企業被看成是一個交易單位。彼此相關的經濟活動會組織成為企業這種制度形式是為了節省個別的、分散的經濟活動之問進行交易的成本;如果外部交易成本大於將之內部化的費用,這個外部經濟活動就會被內部化,反之,如果某種經濟活動內部化運轉的費用高於與外部交易的成本,他就應該被外部化。因此就服務業來看,內部化或外部化就取決於相應經濟活動在企業內部管理費用與對外的交易成本之間的比較。
這種比較決定於下列主要因素:第一、分工的深度,或專業化程度。一般來說,專業化程度越高,其生產的成果的標準化也越有可能,從而外部交易的成本相應下降,該經濟活動越趨向於外部化。從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家們均認為分工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市場規模的擴大會推動分工的深化;反之,市場規模如果有限,分工或專業化程度就會受到限制。這樣,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現代流通部門所起的市場擴展的作用,分工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流通業的發達程度的提高而深化,企業有趨向外部化的趨勢。第二,資產專有化程度。資產專有化是指資產使用價值的單一性。一般來說資產專有化越高,專有資產的規模越大,經濟活動越有內部化的趨勢,其原因是為了避免交易不確定性產生的風險。
- 3.組織規模
服務分為商品化服務和過程化服務。商品化服務是指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傾向於服務消費的結果,如對金融服務消費的目的存錢、取錢等只在乎結果,至於服務實際過程並不重要,例如是從櫃員機取錢還是從營業櫃臺取錢對消費的目的——把錢取出來一是無關緊要的。所以此種服務消費具有商品消費的特征,即消費的目的是靜態的結果而不是動態的過程,但是他們有區別於商品,因為服務生產企業生產的是服務而不是服務的這些“結果”。過程化服務是指消費者對服務需求的目的傾向於服務過程,如醫療服務、教育服務等,消費者的主要目的是服務過程。據此我們可以把服務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個性化不強的商品化服務,如交通、通訊、批發業、金融業中的一些服務項目;第二種是個性不強的過程化服務,如教育、國防、娛樂等;第三種是個性化強的商品化服務,如金融業中的一些服務項目、信息服務、某些個人服務;第四種是個性化強的過程化服務,如醫療、社區服務、一些個人服務。這裡個性化的意思是指消費者本身對消費的服務施加的約束。
企業的組織規模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既有技術因素也有制度因素,當然是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上面的分類分析技術因素對服務企業規模的影響。經濟網路型服務業主要提供的是商品化的服務,在此將主要分析商品化服務的企業規模與技術要素的關係。對個性不強的商品化服務業,他們的生產具有商品生產的性質:勞動的資本替代性強,市場擴展能力大,生產與消費過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分性,可以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等;因此,這類服務業的企業規模一般較大。個性化強的商品化服務業規模不大,往往是中小企業;同時他們有一定的勞動一資本替代性和勞動的專業性,因此兼具有物質資本密集和人力資本密集的特點。因此非個性化的商品化服務能實行規模化、集約式的經營,而個性化商品化的服務業不宜實行規模化經營。
總體來說,服務業的企業規模是較小的,以中小企業為主。但是傳統服務業在制度創新的條件下不斷改變生產方式,擴大規模。
經濟網路性服務業出現了一些創新的制度,如超級市場、連鎖經營等經營方式。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通過運用技術水平不斷創新的信息也來強化他們的服務、提高生產率,企業規模超常規發展。服務業的制度創新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增加了服務消費者在服務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在消費者參與程度提高的情況下服務業本身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勞動參與程度下降,這就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服務消費者的參與程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與消費者的需求畝的不直接相關的活動由服務人員的勞動轉化為消費者自己的活動,如超級市場、自助餐等;另一種是將相關的服務用機器代替而由消費者自己去使用機器。這些創新的本質都是將過程化服務產品化,並使服務更具有“自我服務”的性質。第二,提高了服務的“標準化”程度。標準化是個性化的反面,服務實現了標準化也就同時失去了個性化。服務業的制度安排往往就在服務的個性化與標準化之間進行權衡一個基本的趨勢是肯定的,那就是服務業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服務業的資本密集度隨之將越來越高,服務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越來越趨向於產業化。
- ↑ 劉倫武.經濟網路型服務業的制度經濟分析[J].《中國市場》.200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