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索洛悖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索洛悖論(Solow Paradox)

目錄

什麼是索洛悖論

  索洛悖論,又稱生產率悖論。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查斯曼(Strassman)調查了292個企業,結果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企業的IT投資和投資回報率(ROI)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

  1987年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產率悖論”(productivity paradox):“我們到處都看得見電腦,就是在生產率統計方面卻看不見電腦(Computers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索洛悖論是指“IT產業無處不在,而它對生產率的推動作用卻微乎其微”。

索洛悖論的概念

  特裡普利特(Triplett,1999)綜合以前的文獻,將對索洛悖論的解釋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1.電腦產業太小;

2.測度問題;

3.因為學習和調整成本的時滯問題;

4.通用目的技術的特點決定了經濟增長必然經歷先下降後上升的時期;

5.利潤的再分配問題;

6.信息技術的管理失誤問題;

7.電腦本來就不會有多高的生產率。

索洛悖論的著名論斷

  一是“索洛悖論”。1987年,索洛(Robert Solow)指出,“我們處處可見電腦時代己經到來,除了關於生產率的統計數據外”。人們把“高速的信息技術投資與緩慢增長的生產率”在實際測度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對應關係稱為“索洛悖論”。

  二是“高登質疑”。著名經濟學家Gordon對信息技術的影響持懷疑態度,不認為信息、技術能給生產率的提高帶來質的變化。高登認為:。

  第一,對電腦的大量投資並沒有帶來勞動生產率的加速提高,相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和汽車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曾經帶來美國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高速增長。因此,電腦革命根本不能與19世紀末的偉大發明相提並論。

  第二,美國生產率的加速提高是畸形的。儘管1995年以後美國的生產率年增長率達到2.75%,比1972一1995年間的年均增長1.42%高出1.33個百分點。但其中0.5個百分點是經濟周期因素,0.19個百分點是衡量方法的改變和勞工構成略有改善,耐用品製造部門占0.57個百分點,而其他部門,即構成美國經濟的88%只占0.07個百分點。

  三是“麥肯錫報告”。麥肯錫公司於2001年10月18日發表了一份題為《美國經濟的未來》的報告,認為“信息產業只是美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諸多驅動因素之一。”“信息技術投資在某些行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在另外一些行業則成效甚微。產品、服務與創新、競爭加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需求都是更為重要的直接因素”。麥肯錫公司著重研究了銀行、酒店、電信行業的長途數據業務,它們都進行了大量的信息技術投資,但其勞動生產率增長反而減慢了。

索洛悖論案例分析

案例一:生產率悖論對企業實施ERP的啟示[1]

  一、“生產率悖論”的理論研究綜述

  1.理論的提出

  首先提出IT“生產率悖論”的學者是Roach,Roach是摩根集團的一位經濟學家,為了研究美國1973年以來生產率下降的問題,其對 1977年至1984年期間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這一時期美國企業大量的電腦設施投資並沒有帶來生產率的提高,於是,其 提出了IT“生產率悖論”的觀點。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olow發佈了一個著名論斷:"We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隨後,人們把對IT投資的實際和期望收益不一致的現象稱為“生產率悖論 ”。

  1.理論的發展現狀

  IT“生產率悖論”譯自英文IT Productivity Paradox,事實上是反映了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困惑。對IT“生產 率悖論”的研究可以分為3個層次:國家層次、產業層次和企業層次。國內的研究人員認為基於企業層次的研究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此時悖論的核心問題是IT投資與其經濟績效是否正相關,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結論是悲觀的;第二 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結果顯示生產率悖論消失,但是IT投資在不同的企業顯示出了巨大的利潤率差異,IT經理們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不再是“IT投資有回報嗎?”而是“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使用電腦;第三階段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研究發現IT投 資能夠獲得超過其他資本投資多倍的“超額收益”,即“新生產率悖論”。在理論上所有的投資均應該獲得相同的邊際風險調整收 益,即使考慮IT資本的高折舊率,調整後的凈收益會低很多,但是一些研究仍然顯示IT投資的凈回報還是高於其他投資。

  有學者認為IT投資的高價值源於信息技術的特性。電腦技術通常被稱為”通用技術”,其主要貢獻是聯合新的工作系統、組織重構業務流程再造等補充性投資使新的生產方法成為可能,這些補充性投資形成了企業的無形資產,其中包括與電腦相關聯的軟 件、新業務策略、新業務流程等。因此,IT投資相關聯的高回報反映的不僅是IT的貢獻,更是伴隨IT投資產生的無形資產的貢獻。 IT的運用和作用的發揮必然伴隨著管理方式業務流程的變革,一系列實證研究也證實了IT的高收益來源於伴隨IT投資產生的無形 資產:

企業管理質量和企業對IT的承諾能夠提升IT投資對企業業績的貢獻;

②擁有高比例信息員工的企業比低比例的企業從IT投資 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企業戰略與IT的聯盟(Alignment)增加了IT投資回報,而且投資水平越高從聯盟中獲得的回報越大;

業務流程 再造提升了企業的回報並且促進了企業更多IT投資;

⑤進行更多IT投資並實施諸如員工參與(Employee Involvement)、全面質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管理活動的企業獲得了更高的IT收益。

  二、國內企業ERP的應用現狀

  根據有關方面調查,中國企業在應用ERP方面已經投資超過80億元人民幣,但是應用成功率沒有達到10%,而能達到企業預期目標的 更是寥寥無幾。此外,還有一大批企業組織自行開發,但也幾乎無一成功。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曾於2001年對520家國家重點企 業和地方骨幹企業的信息化狀況做了問卷調查,結果是:問卷中“滿意”的僅占6%,“較滿意”的占52%,“不滿意”的占26%,其餘“ 未知”。從以上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國內企業ERP的實施效果令人堪憂。為什麼ERP的成功率如此之低?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對實施ERP的定位有偏差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已經認識到選擇信息化道路是企業的必由之路,並將企業的競爭優勢寄希望於ERP的實施。 然而,ERP究竟是什麼?在企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國內許多企業在定位ERP項目時認為,其僅僅是一套軟體,ERP的實施就是安裝一套 與企業業務相適應的大型軟體,並由企業內部的信息部門來負責整個項目的實施。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電腦技術咨詢和評估集團Gartner提出的一整套企業管理 系統體系標準,後來隨著供應鏈思想的發展,ERP已經成為了整合企業管理理念、業務流程、基礎數據、人力物力、電腦硬體和軟 件的企業資源管理系統的代名詞。甚至有學者認為,ERP的實施過程就是一次企業管理的革命。所以說,對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實施 ERP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其涉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絕非是信息部們能獨立完成的軟體安裝項目。

  2.ERP項目的投資結構不合理

  根據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2001年的調查,國內企業在ERP方面的投人比例如下圖所示:

Image:企业投资比例示意图.jpg

  這樣的投資結構在國內企業非常普遍。正如新生產率悖論的理論研究中提到的,與IT投資相關聯的高回報反映的不僅是IT的貢獻, 更是伴隨IT投資產生的無形資產的貢獻。那麼,這樣“重技術、輕管理”、“重硬體、輕服務”的投資結構必然會導致IT投資所產生的無形資產下降。因此,企業將大量的資金投人到ERP項目後,無法獲得與之相應的投資回報。

  3.ERP項目的實施順序不合理

  ERP作為一個工程,其實施順序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們忽視。很多企業實施ERP的順序都是先上硬體與網路,再上軟體,最後進行培訓 。將培訓放在最後,企業員工無法提前進行相應的認知和知識儲備,面對ERP的實施,無所適從,從而影響實施的進度和效果。另外 ,由於軟體的實施周期很長,等到軟體完成時,已經購買的硬體會大大地貶值,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這樣的順序造成ERP的前期 投人很大,使企業的財務狀況陷人一定的困境。

  三、悖論的研究對國內企業的啟示

  隨著企業實施ERP的失敗案例增多,企業家們也逐漸以冷靜慎重的態度面對ERP項目的上馬,業內廣為流傳的名言“上ERP找死,不上 ERP等死”,既道出了企業面對ERP的困惑,又反映了企業家們深刻的思考。雖然目前ERP系統在國內應用的成功率不高,但是不能否 認其先進性,中國企業如何提升ERP的成功率,IT“生產率悖論”的理論研究對國內企業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1.正確定位ERP,從企業戰略的角度進行IT投資ERP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的管理、文化、經濟、戰略、流程、 技術等諸多方面。因此,企業實施ERP應該從全局的角度出發進行規劃、決策和實施,其不僅僅是IT項目問題。許多人把ERP的實施 稱為“一把手工程”,強調企業最高領導一定要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看待ERP。美國路易斯大學的BrianD osS tantos和Lyle Lussman於2000年指出,之所以發生IT“生產率悖論”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管理者們沒有從戰略的角度看待IT投資。因此,在 ERP實施的決策階段,就應該與企業戰略相整合,正確的定位ERP在整個企業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2.IT投資的合理化和有效性

  (1)重視在ERP實施過程中非技術的相關要素的投入。在實施ERP的過程中,電腦硬體和軟體的成本只是實施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 由於生產活動中的各要素具有互補性,而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對產出具有超加性。因此,實施ERP時不僅要重視在IT技術方面(軟體 ,硬體)的投資,同時還要重視用於企業流程重組管理創新、業務戰略規劃、人員培訓、專業咨詢等配套要素的投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投資比例,這一點往往是決定ERP成敗的關鍵因素。

  (2)組織結構變革,提高IT投資的回報率。組織結構是由管理跨度決定的,當企業應用IT技術後,先進的管理手段使得管理跨度的 增加成為可能,其中扁平化組織網路化組織虛擬企業和學習型組織都是應用IT技術後的新型組織結構。通過IT技術能夠降低組 織層次,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IT投資和分散程度高的高效組織相結合才能帶來高的經濟回報。

  (3)業務流程重組,增加IT投資的潛在收益。從經營角度看,IT投資是為了獲得足夠的投資收益或降低其他業務的投資成本。企業 實施ERP就是要在突破舊流程的基礎上加人電腦化和實時化的新理念,從根本上重新考慮、設計業務流程,使企業在各項業務中的 成本、質量、服務、速度有所改善。MIT的一項稱之為“九十年代的管理”的研究報告表明:信息化的潛在收益與企業信息化過程中 業務變化程度有關,如下圖所示。

Image:信息化程度与潜在收益示意图.jpg

  ERP的實施是一項企業信息化工程,那麼可以推斷其潛在收益符合圖2的規律。由圖2可知業務流程重組在ERP實施中的重要性。

  (4)IT投資的投入速度和投資大小要量體裁衣。從戰略上講企業實施ERP當然是勢在必行,但從戰術上看,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審 時度勢,慎重而行。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特點,如企業規模、資金狀況、人員IT素質等相差很大,因此在投資之前,需要根據企業 的發展戰略擬定詳細的投資規劃,分階段按步驟的逐漸投人,切忌將企業的大量資金在短期內全部投人ERP項目,尤其是中小企業,以免被惡化的財務狀況拖垮。

  3.優化實施順序,縮短投資回報周期

  對於 IT“生產率悖論”的出現,研究者們提出了許多解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經濟學家Brynjolfsson提出的4 種解釋,其中之一就是:學習和調整引起時滯。研究者們不止一次的提到IT投資對於企業績效存在滯後的影響。至於到底滯後多少時 間,不同的研究結論不同,Brynjolfsson認為IT收益可能會在信息化完成後的2-3年內顯現。因此,企業實施ERP時應將培訓工作放 在最前面,尤其是提前開展員工(特別是中高層領導)對ERP認知的培訓非常重要,這樣既可以使員工積極地配合實施,高效地進行業 務變革、管理創新、軟體上線等工作,又可以有效地縮短ERP實施的周期。正確的實施順序應該是先上培訓,再上軟體,最後上硬體 。所以提倡“車馬未動,培訓先行”。

  ERP作為企業謀求21世紀競爭優勢的先進管理手段,必將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從而提高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推動企業向科學化、現代化和信息化。

參考文獻

  1. 舒琴."生產率悖論"對企業實施ERP的啟示[J].科技與管理,2004,6(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火箭客,Yixi,泡芙小姐,方小莉,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索洛悖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