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次生輿情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次生輿情(Secondary Public Opinion)

目錄

什麼是次生輿情

  次生輿情是指在新媒體環境下,由原生輿情事件衍生出的次生議題所引發的輿情。它以原生輿情為基礎和誘因,由外在事件信息的延伸、議題的轉變對網民內在情緒的刺激所致。從作用上看,次生輿情的熱度有時甚至能超過原生輿情,引發輿情異化,從而給原生輿情帶來“二次影響”。

次生輿情的危害

  負面次生輿情容易削弱公眾對主流媒體的認同,造成偏激的網路心態,導致負能量宣泄。有些次生輿情的發展會偏離事實真相,導致輿情進一步發酵,從而滋生各類網路亂象、網路謠言等,模糊輿情事件焦點,損害社會公共權益

  1、引發大量網路謠言的出現

  次生輿情在發酵的過程中,網路推手、部分網民為吸引關註獲取流量,會進行不同程度的炒作和個人自我解讀,加之在二次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信息失真,極易導致網路謠言的出現。並且次生輿情往往是對於事實本身的一種推論,在推論的證明過程中,公眾往往會先做出猜測,這種先入為主的認定,為網路謠言的澄清帶來了難度。

  2、導致大量消極情緒的產生

  新媒體時代,由於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與虛擬性,為網民個人的消極情緒提供了溫床。而次生輿情在一定程度上會折射出社會不同群體中所存在的負面情緒,這為公眾宣泄消極情緒提供了機會。這些消極情緒往往會通過次生輿情的不斷發酵而傳遞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人們關註的焦點便會逐漸從事件本身轉移到悲觀消極的一面上來,從而導致社會產生大量消極情緒。

  3、影響主流媒體公信力

  次生輿情的發酵過程中充斥著各類真假信息,如果主流媒體沒有做到及時回應和有效疏導,那麼網路謠言、負面情緒便得不到有效遏制,次生輿情也會進一步發酵。一旦次生輿情走向消極的一面,真相將被網路信息所淹沒,從而導致公眾對主流媒體的沉默產生質疑和猜測,極易削弱網民對主流媒體的認同,使得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影響。

  此外,次生輿情還會催生相對封閉的網路社群,加大了主流媒體信息的流入難度。不同的政治意見與社會心理會導致社會公眾自發形成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社團組織。這些社團組織主要吸納與自己意見相同的觀點,在這種小規模的團體之內,很多成員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排斥與自身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使得有效的輿論治理和引導難以實現。

次生輿情產生的原因

  1、社交媒體的發展為其提供平臺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和社交平臺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不僅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為公眾提供了多元化表達的機會和平臺。在次生輿情的形成過程中,社交媒體平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平臺的低門檻、匿名性、開放性、便捷性,使網路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的表達個體觀點和意見。社交媒體的發展為輿情的形成和傳播奠定了強大的輿論基礎。一方面,網民依托社交媒體平臺,可以對事件自由發表意見,形成多元的意見交流和融匯,能夠快速引爆輿情,產生巨大的網路影響力和輿論基礎;另一方面,隨著事件的深層次挖掘和網民信息參與,受眾收到信息後可以即時做出反饋,很快便會完成意見的交互,最後形成意見凝結。並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原生輿情產生裂變,信息會以鏈狀、樹狀、放射狀等樣式進行大範圍的傳播。傳播速度的加快和傳播廣度的拓展加快了原生輿情的分化裂變速度,使得次生輿情不斷涌現。從網路輿情到次生輿情的形成過程中,網路社交媒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輿情信息發源、傳播的載體工具。

  2、原生輿情本身具有較強的話題屬性

  次生輿情的產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生輿情本身的話題性強弱,而話題性意味著較高的輿論關註度和爭議性。如涉及食品安全、民生醫療、公共權力濫用、官商勾結等一批熱點辭彙,引發人們廣泛關註。互聯網時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出現,而能夠引起受眾廣泛關註的無疑是具有很強話題性的信息。當高關註度與高話題性相結合,便會引發媒體的聚集性報道和網民的普遍熱議,伴隨著不斷深入討論,人們就會透過原生輿情發現次生輿情的種子。從關註原生輿情進而牽出次生輿情。原生輿情具有代表性,促進次生輿情產生。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和某一輿情事件類似的經歷,卻找不到途徑疏解。而有代表性的原生事件會勾連起他們的過往體驗,為其發泄情緒和達成利益訴求找到突破口,引發次生輿情。

  3.原生與情處理不當是次生輿情產生的主要原因

  由於公眾掌握的信息有限,在獲得事件因果的過程中,當涉事部門和媒體對原生事件輿論處理和引導有漏報、遲報、不報或回應失當等情形,造成主體信息發佈與公眾獲取信息內容相背離時,會激發公眾探究事件真相渴望內幕的窺探心理,此時新的輿論會以謠言、網路暴力等方式進入,引發次生輿情。次生輿情以極快的速度在網路上傳播,其顛覆翻轉的劇情往往引髮網友質疑和不滿,使本該趨於緩和的網路輿情被逆轉失態化。次生議題不斷出現、負面議題在網民中持續發酵,容易引發公眾對事件的持續關註和評論,滋生不良言論,給公眾造成認知錯覺。

  4.意見領袖的表達左右網民情緒

  意見領袖又叫輿論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路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意見領袖在網路輿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意見領袖對關註的事件或社會現象進行傳播或發表評論時,很容易引起普通網民的關註並加速信息的傳播,事件也會因此被更多網民關註,成為熱點。意見領袖此時作為網路次生輿情事件的引導者,對事件主體的公共形象發展方向起到導向作用。

  5、相關部門在關鍵問題上處於失語狀態

  社會輿論是具有彈性的,會隨著輿論目標的實現而隱現。政府對於關鍵問題的失語或模糊不清的回答,會激發輿論彈性,促使人們將輿論焦點從事件主體轉向相關部門或單位,形成新的次生輿情。政府公信力直線下滑,越是被迴避的話題,越能激起人們好奇求問的欲望,加速了次生輿情的滋生。

  6、媒體不斷轉換聚焦點,形成次生輿情

  媒體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中介和橋梁,既可以協助政府緩解民眾情緒,也可能成為輿情危機的觸發者。媒體在變換角度解讀輿情事件的同時,也將公眾目光從原生輿情主體轉開,進而註意輿情事件中各個細節、潛在的真相,促進了相關次生輿情的形成。

次生輿情的應對策略

  1、有效掌控話語權,合理引導、解決次生輿情

  信息傳遞是網路次生輿情衍生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及時將準確信息處理結果傳遞、反饋給公眾,才能有效緩解次生輿情事態危機。首先,政府對輿情要積極介入,可以利用互聯網輿情監測軟體快速梳理輿情事件的第一手信息,以免陷入輿論被動。其次,爭取在最短時間內發佈事態最新調查、處理信息,樹立權威性,以免延遲發佈造成被動局面。最後,提供的信息要真實、全面、完整、有理有據、條理清晰,杜絕紕漏、錯誤信息或者錯別字的出現,以消除流言生存空間。杜絕傳統說教,以平等態度與民眾溝通交流,做到有禮、有據、有節,把握分寸註重情感。

  2、重視原生輿情處理工作,有效回應公眾質疑

  次生輿情往往是伴隨原生輿情而產生,能否有效處置原生輿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次生輿情發酵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輿情當事主體要重視原生輿情的處理工作。積極回應,解決公眾的質疑,不給網路謠言以可乘之機,最大程度地壓縮流言形成的空間,防止次生輿情的產生。

  3、建立闢謠機制,加強監測管控治理

  社交平臺為次生輿情提供了多渠道的傳播,要及時遏制次生輿情的進一步發酵,政府必須建立相對應的多層次監測跟蹤分析機制。對於次生輿情,要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同時,建立網路闢謠機制,在原生輿情發生後,第一時間進行調查,及時澄清網路謠言,儘快公開相關信息,利用政府網站、公眾號、權威媒體等方式全面性發佈新聞及回應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終止次生輿情的蔓延。

  4、及時公佈輿情調查處理情況,避免信息失衡

  一方面相對於媒體或政府,網民處於信息天平中的低端。信息失衡的狀態使網民更想知道事情真相,甚至形成輿論倒逼,推動了次生與情出現。另一方面,互聯網即時性的特點極大塑造了新時代網民性格,網民耐心隨著網速提高呈現遞減趨勢,人們迫切需要得到事件主體對於關鍵問題的快速準確回應,對這一訴求一旦處置不當,就會引發次生輿情。因此,在輿情處理工作中,需要註意及時公佈輿情調查處理的最新情況,避免因信息失衡而造成謠言信息的傳播和蔓延。

  5、媒體積極履行責任,鞏固主流思想輿論

  面對次生輿情,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要積極宣傳正能量,發揮其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鞏固主流思想輿論的作用,引導公眾理性客觀地去看待輿情事件,解疑釋惑,讓互聯網成為彼此交流溝通的新平臺,及時消除公眾的負面情緒,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引導網民樹立理性、積極的心態,理性發聲。

  6、提升公眾媒介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

  引導公眾從長遠出發,從大局著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輿論環境,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的媒體素養,引導網民理性發聲,不信謠不傳謠。

  7、構建科學的網路輿情應對機制,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回應社會大眾訴求,對網路輿情進行合理引導,減少負面輿情的不良影響。首先,要暢通溝通渠道,引導公眾理性表達情緒。提升公眾鑒別不良網路信息的能力,是避免次生輿情走向極端的必要途徑。其次,應打造多部門聯動的輿論宣傳與疏導機制,有效監測並及時控制次生輿情的發展。當重大輿情事件發生時,政府部門應及時向公眾公佈事件進展,迅速闢謠,以穩定輿情、安撫民心。

  8、完善法制空間建設,樹立政府良好形象

  隨著網路空間生活日益成為網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它也成為網路輿情和網路次生輿情的高發、多發地。因此,有必要將網路空間治理納入社會治理範疇,加強對網路空間監管力度和法制建設,有效制約、引導網民網路行為,明確網民在網路空間的法律責任和行為規範。加強網民對網路信息的道德規範和價值共識認知,在網路空間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傳遞愛心和正能量,降低網路輿情的發生。

  相對於網路次生輿情而言,所有輿情都來源於社會,為有效治理輿情和次生輿情,從社會基礎開始,改變公眾對政府不滿情緒和負面印象,樹立良好形象。轉變傳統公職人員思維,樹立公僕意識。把握機會與公眾互動,形成真誠友善、快捷的工作作風,以正能量維護政府形象,消除民眾與政府間的矛盾隔閡。從根本上扭轉民眾對政府偏激看法,抑制負面網路次生輿情的出現,為政府塑造有效引導社會輿情話語權奠定基礎。

  9、加強網路法治建設,保護網路信息安全

  不斷提升網路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一方面,要明確法律責任,劃定法律紅線。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路新媒體平臺的監督,凈化網路空間。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次生輿情"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