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技術知識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技術知識管理(Technolog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TKM)

目錄

技術知識的內涵與組成

  從與信息的關係來說,信息是指產生於人類認識過程中,記錄在概念、判斷、理論、推理、假設的體系中,通過自然代碼和人工符號系統進行表述,藉助於人們的精神活動成果,相應地反映客觀現實,並用之於社會實踐的廣義的知識。一般以為,知識是有潛在價值的信息。技術是科學性的或其他組織化知識在實際任務中的系統應用。技術資源的知識特性決定了它對其他資源的替代關係,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因為減少對原料、勞動力、時間、土地和資本的占用,成了先進經濟的重要的資源,是其他各種資源的最終替代物,是企業的終極資源。因此,技術是一種技能和知識,即技術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周圍環境過程中所獲得的處理、使用和製造有用物品的技能和知識,可簡稱為技術知識,而不是任何形式的人工物——無論是消費資料還是生產資料。對知識的構成進行分類是理論熱點之一,技術知識在構成上與知識是一致的。根據OECD對知識類型的劃分,知識可分為知是(know—what)、知奧(know—why)、訣竅(know—how)、知誰(know—who)四種。根據這種劃分,技術知識可分為知是、知奧、訣竅,其中前兩種屬於顯性技術知識,後一種屬於隱性技術知識

技術知識的特性及其管理意義

  技術知識既具有一般知識的共性,也具有其特殊的性質,企業的技術知識具有如下特性:

  1.專用性。企業擁有的技術知識往往是適合於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和特定產業的知識,脫離特定的背景,技術知識就會遭到程度不等的廢棄。

  2.隱含性。技術知識包括顯性技術知識和隱性技術知識,其中隱性技術知識占有很大比例。可將顯性技術知識比喻為冰山露出水面的山尖部分,而隱性技術知識則是冰山沉在水面下的巨大山體。

  3.生成性。企業的技術知識並非一種靜態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生成性的動態知識交流網路,包含著企業創新問題的生成機制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啟發方法,它具有自發的擴展機制,有其內在的成長邏輯。企業內新的技術知識的生成,一方面是內生的,通過企業內部知識的交互作用產生;一方面是外源的,通過各種技術活動從企業外部引入。

  4.累積性。一個良好發展的企業從其成立開始,就不斷地積累自己的生存知識和技能,包括技術知識、組織規程、組織文化等。因此,形成技術知識獲取、傳遞、創造、積累的良性迴圈機制,促進技術知識不斷積累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技術知識的擴展立足於現有的知識基礎,在與當前實踐緊密相連的領域學習中得到積累。對於非格式化知識而言,累積的結果不僅是量的提高,而且是質的提高,帶來企業知識加工能力的進化。

  5.路徑依賴性。由於企業以往積累的技術知識會對其以後的技術活動的選擇和進行產生影響,因此,企業在現有技術知識基礎上的局域創新搜索,使企業知識的積累表現出很強的路徑依賴性。這種路徑依賴是企業理性選擇的結果,它造成相反的兩種效應:使企業保持長期競爭能力;使企業步入技術鎖定的困境。

  6.更新性。技術知識的更新性由以下原因造成:當企業技術知識不斷積累和膨脹,會生長出許多分支而顯得散亂;知識的變化如此迅速,以致昨天專家級的技術知識僅僅是今天行業進入的基礎知識;企業的專利技術秘密會隨著時間推移和廣泛流傳而貶值。相對其他知識而言,技術知識有著更為強烈的內在自我更新要求。

  7.組織依賴性。技術知識也是依賴於組織資本而存在的,比如企業文化、企業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形成特有的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和知識表達方式。相對而言,顯性技術知識的格式化傾向比較明顯,而隱性知識則不明顯。因而,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若要從企業外部引入所需知識,僅提供數據和信息往往是不夠的,還必須提供知識的聯結模式,或促使企業發展自己的知識聯結模式。企業中技術橋梁人物的主要作用就是對外源知識進行格式轉換。

  8.轉移成本。知識在不同人、組織和載體上轉移的成本是存在的,並隨著具體技術知識的不同而不同,且有較大差異。知識轉移的成本取決於知識的特性、知識量的大小以及知識覓取者與提供者的特性等幾個方面。一般來說,知識轉移的難易程度是由接受者的吸收能力決定的。另外,顯性技術知識的轉移成本較隱性技術知識要低。因此,由於技術知識的隱含性,其轉移的成本較高。

  9.收益難以獨占性。知識的收益存在溢出效應,比如,對一項技術信息的使用不會使它磨損;對一項技術信息的出售也不會使賣主失去此項技術。技術的這種潛在的使用的非排他性和產權的不可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導致了技術知識收益難以為其創始者獨占,使得技術市場的不完全性遠勝於一般商品市場的缺陷。這正是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基礎。

技術知識管理過程

  根據Gundry提出的技術知識管理模型(六階段迴圈模型)、技術知識的特性、技術知識的發展階段以及企業的知識管理實踐,技術知識管理過程可用圖1來描述。

  六阶段循环模型

  企業在技術知識管理過程中,要特別註意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必須建立自己的技術知識庫,並對其進行維護:及時更新、知識純化、促進共用等等。這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並且要求有一個優秀的知識主管

  2.技術知識的根本來源有兩個:學習和創新。知識學習即從外部知識環境中吸收企業所需要的知識,並對其進行篩選和格式轉化;知識創新即對內部的知識存量進行激活,使知識矢量產生交互作用,產生新的技術知識。

  3.知識創新產生的知識除了一些產品規範、軟體代碼和文檔、操作規程等成文的顯性技術知識之外,還包括大量儲存在技術人員腦海中的未成文的隱性技術知識。體現了技術知識的隱含性。必須註意對隱性技術知識的捕獲和編碼。

技術知識管理方法

  企業可以從制定和實施技術知識戰略、建立技術知識網路、加強技術創新管理、進行組織學習等方面來促進技術知識管理,以有效地獲取、創造、運用和保護技術知識,從技術知識中獲取創新租金。

  1.制定並實施合適的技術知識戰略

  企業對技術知識的管理要有正確的戰略為指導,包括技術知識學習戰略、技術知識創新戰略、技術知識獲取戰略、技術知識保護戰略等。技術知識的學習戰略是指如何構建知識聯盟並從中搜索和吸收企業所需要的技術知識;技術知識的創新戰略是指如何採用各種形式(內部研發、外部戰略合作)創造自主專有的技術知識;技術知識的收穫戰略是指如何使組織的技術知識得到最佳利用;技術知識的保護戰略是指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並利用其激勵企業進一步進行知識創新。

  技術知識的保護戰略通常要考慮採用專利、領先優勢、保守技術秘密等手段中的哪一種或哪幾種來提高創新收益的獨占性。專利保護是提高創新收益獨占性的重要手段,但並不是任何情況下都有最佳效果。對於具有非常複雜的製造系統或產品內部系統的許多產業(如半導體、電腦、電信、飛機及發動機等)來說,率先創新所形成的領先優勢和配套的營銷手段是提高獨占性的主要途徑。在某些產業中,專利保護髮揮著根本性的作用:一類是設計的中心環節是化學成分的產業(如製藥、有機化工合成纖維等);一類是儀器設備產業(如科學儀器)。這些產業的技術特征是產品部件易於確定,容易模仿,若無專利保護,創新者將難以獲利。對工藝創新來說,領先優勢和專利保護的有效性均較小,更有效的手段的保守技術秘密。因為工藝較之於產品技術更易於隱而不露,同時對它的模仿也難以發現,專利權實施較難;並且,工藝創新對市場份額的擴展帶來的作用遠遠小於重大產品創新對市場份額的擴展帶來作用。

  2.建立基於Intranet的技術知識庫,構築技術知識網路

  為了迅速共用信息和相互學習,企業要建立各種網路,包括內部網和外部網。內部網路包括內部的人際關係網和信息網。外部網路包括企業與用戶、供應商、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競爭對手戰略合作網路和信息網路。信息網路是關係網路的聯繫手段,有效的信息網路有助於促進內部人員相互交流和外部的信息獲取和戰略合作。因此,目前許多企業都在利用Intenet和Intranet技術構建自己的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

  3.建立基於技術知識的創新網路,促進技術知識的獲取、轉換和新技術知識的創造

  技術創新是組織專有技術知識的最重要來源,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法改進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管理惠普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鑒。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網路,惠普建立起技術人員之間的共同語言和交流框架,建立寬鬆和開放的文化氛圍,促進知識共用;採用團隊合作的形式,進行技術人員之間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促進知識的傳遞和成員之間的深度對話,降低協作成本,有利於組織知識的形成與反饋;重視技術人力資源的管理,加強培訓,激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技術人員的自我知識更新和相互交流合作。

  4.構建學習機制和麵向知識共事的企業文化,促進個人知識組織化

  技術知識的一個重要而又困難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未編碼技術知識轉化為編碼技術知識。組織學習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組織中的學習按學習主體來分包括個體學習和組織學習。個體學習包括通過培訓,經驗交流會等手段的正式學習,以及通過乾中學、用中學、研究開發中學等個體自身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和個體非正式交流等手段的非正式學習。組織學習則是通過相互合作、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等手段將個體的知識融合到一起,形成組織的知識。組織學習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

  (1)戰略學習,在動態環境中獲取外部技術知識並適應環境的學習;

  (2)能力學習,聯結戰略學習與程式化學習的中間環節,在現有的組織技術知識範圍內進行知識的有效加工並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與創新能力,表現在對外部知識的有效跟蹤與獲取,內部知識的激活、知識的合成等方面;

  (3)程式化學習,在現有規程範圍內如何最好地實現現有目標以及如何最好地保持組織績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技術知識管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