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隱性技術知識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隱性技術知識(Tacit Technology Knowledge)

目錄

隱性技術知識的內涵

  技術知識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是指已經被獲取並被編成手冊、程式和規則的,易於傳播和溝通的知識;隱性是指高度個體化的難以被形式化或溝通的,難以與他人共用的知識,包括個體擁有與組織擁有兩種。隱性技術知識是那些高度個體化、難以形式化或溝通的、難以與他人共用的技術知識,通常以個人技術經驗、技術訣竅等形式存在。它依賴於個體經驗、直覺的洞察力,深深植根於行為本身。隱性技術知識附著在人們經驗化的技能之中,它的最終獲得只能依靠個人實踐。

隱性技術知識理論探源

  波蘭尼於1958年在(the study of man》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併在其後來的一系列著作中對這種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波蘭尼所表述的隱性知識概念有兩種不同的涵義。一是指由動物非言述的智力發展而來的一種人的認識能力、認識機能,是語言所不能表述清楚的。一是指在隱性認識的動態結構中人們對輔助項的認識即“格式塔式”的隱性知識論,也是語言所無法表達清楚的。前者為認識方面的隱性知識,後者為技術方面的隱性知識。

  哲學家格裡門則從不同的理論視野去考察“隱性知識”。他把自己對隱性知識的理解稱之為“強的默會知識論”。按照這種理解,即社會中存在著一些特別的知識類型,它們在語言表達上幾乎無能為力。格裡門認為,強的意義上的隱性知識是存在的, 比如說對構成一個行動的各個步驟的先後次序的知識即所謂“行動的舞蹈編排”的知識等,都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能得以表達,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以語言的方式加以表達。我們除了擁有語言的表達方式之外,還有其它的表達方式,比如“行動”。隱性知識不能充分地用語言來表達,卻可以通過行動等其它方式來表達。強的隱性知識論,凸顯了知識和語言之間的邏輯鴻溝,肯定了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隱性技術知識的存在。

  知識管理學家野中鬱次郎認為,隱性知識部分由技術性知識構成,即那些非正式的,難於掌握的所謂“訣竅”。

隱性技術知識的分類

  隱性技術知識管理是技術知識管理的關鍵。要對隱性技術知識進行管理,首先必須對它進行分類。根據分類原則和方法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1.以隱性技術知識存在於整個技術系統的各個層次

  第一層次幾乎完全以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經驗、技能、訣竅為主,如手工藝品的製作技術、傳統的釀造技術、簡單的機械操作等,它們完全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巧知識。

  第二層次是在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上形成的隱性技術知識,如機械的調試與維修、汽車駕駛、冶煉或化工生產中的質量監控等。

  第三層次是在高度複雜化、機械化、自動化條件下存在的隱性技術知識,主要指生產系統管理、監控調節等方面的隱性技術知識。主要包括協調能力,也包括能被企業層次掌握的訣竅、經驗和協作能力等。

  2.根據隱性技術知識的依附對象,可劃分為個體隱性技術知識和集體隱性技術知識

  第一,員工個體擁有的隱性技術知識。個體隱性知識是依附於個人的、很難或不易被其它個體掌握的技能和技術訣竅。它與個人經驗、行為和工作內容緊密相關,是個人長期積累和創造的結果。主要包括經驗、訣竅。經驗是人們在與客觀世界的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歸根到底都是源於經驗,技術當然也不例外。個人的經驗是通過對經驗的類比和外推得到的。由於經驗是認知主體從多次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路徑依賴性,因此,經驗也是蘊涵在個人頭腦中的特有的知識,屬於隱性技術知識。經驗和訣竅都來源於實踐,沒有豐富的經驗,就不可能產生訣竅,訣竅是屬於方法性知識,難於模仿,其內容模糊,無法傳授、使用中難於覺察、複雜而且自成體系。

  第二,群體擁有的隱性技術知識。它是群體中的個體通過緊密的互動和溝通、感悟和領會,形成的組織內具有獨特風格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群體隱性技術知識依附於組織,儲存於組織的日常事物及行為模式中。它表現為群體所掌握的技藝、操作過程以及群體成員的協作能力等。主要包括企業專利知識和組織語言:(1)企業專利知識。在這裡,企業專利知識是指白化的隱性技術知識,它是組織共同掌握的技能、訣竅。當個人擁有的訣竅、經驗等隱性知識經過社會化過程轉化為組織知識時,專利知識就形成了。企業專利知識既不能脫離組織中個體隱性技術知識而獨立存在,但又不是個體隱性技術知識的簡單加和。它來源於個體又超越了個體,並涌現出單個個體所無法具有的知識特質。(2)組織語言。組織語言是組織成員在長期的交往合作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組織專用而其它組織難於掌握的交流方式。以組織語言進行交往,成員可以配合默契,提高工作效率,激發靈感,促進創新。

隱性技術知識的特點

  1. 難言性。隱性技術知識是不可言傳的,它無法按其細節進行充分解釋。德魯克認為:“隱性知識,如某種技能,是不可用語言來解釋的,它只能被演示證明它是存在的,學習這種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領悟和練習。”技術史學家福格森也指出,技術是一種高度依賴視覺的活動,技術知識即使能被表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視覺形式而非以口述形式進行表達。

  2.個體性。隱性技術知識是經驗性知識,是個體在長期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它是一種與認知者個體無法分離的技術知識。個人身心的參與是掌握隱性技術知識的必要途徑。其產生具有主體屬性,這源於它在產生過程中對個體的性格、經歷、價值觀和組織文化、環境的依賴。

  3.不可批判性。技術來源於經驗,人們只要把經驗進行各種形式的類比,再重新外推到更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就形成了技術。從經驗到技術幾乎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介,不需要經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抽象等一系列思維過程的整理加工。隱性技術知識僅僅是一種“知其然”的技術知識。由於它是一種靠經驗、技能、訣竅來把握,靠直覺思維支配,尚未從意識中抽象出來的實踐知識,所以我們很難對它進行形式邏輯分析和批判性的思考。

  4.具有文化特征。隱性技術知識的載體是人,而人具有社會性,因此,隱性技術知識帶有強烈的文化色彩。隱性技術知識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處於不同文化傳統中人們分享不同的內隱知識“體系”,從而使得他們的隱性技術知識有著不同的表現與特征。

  5.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技術不同於技能和行家絕技。技能和行家絕技是在掌握技術的基礎上對技術迅速、精確、自如的運用。人們可以通過規則掌握一門技術,卻不能夠僅憑規則掌握技能和行家絕技。波蘭尼指出:“像技能一樣,行家絕技也只能通過示範而不能通過 規則來交流。”在波蘭尼這裡,技術一詞指的是一般的操作規則,即顯性知識,技能和行家絕技指的是隱性知識。可見,隱性技術知識是一種直接經驗知識,與人的勞動融為一體。

隱性技術知識的功用

  隱性技術知識具有難言性、對載體的依附性、親身體驗性、經驗性、壟斷性與文化性等特點,依賴於個體的經驗、直覺洞察力,深藏於個體的價值觀念和心智模式之中,植根於行為本身,附著在經驗化的技能之中。顯性知識決定組織現有資源組合、配置、開發及利用能力,隱性知識則決定著這些能力的持續。顯性知識易於模仿,不能持久保持競爭優勢,而隱性知識則難以模仿,可以保持持久競爭優勢。隱性知識占知識總量的大部分,而顯性知識只占隱性知識的一小部分。因此,隱性技術知識對組織創新與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具體體現在:

  隱性技術知識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支撐作用。隱性技術知識難以模仿獲得,體現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參與這個過程,很難體驗到它的存在;顯性知識是與隱性技術知識是共同發揮作用的,模仿者只獲得顯性知識是不完整的知識,無法真正發揮作用;某種結果往往是由多種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隱性技術知識常常起關鍵的作用,而模仿者卻常忽略它,導致模仿失敗。

  隱性技術知識可以促使組織知識總量增加。隱性技術知識貫穿於知識積累的整個過程。缺乏相關的隱性技術知識,無法獲得和吸收其它的知識。而知識總量的增加,將使組織保持已有的競爭優勢。

  隱性技術知識是組織認知學習的基礎。組織的認知學習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策略或行為意義上的學習,即組織從經驗中的學習,目的是不斷調整自己的生產策略或管理方式;二是組織對某種專門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吸收。這兩種學習都以組織的隱性技術知識為基礎。組織的學習能力是開拓新的競爭優勢的根本。組織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不同,決定著他們的知識存量知識吸收能力的不同。

隱性技術知識的傳播和共用

  諸多研究表明,隱性技術知識的傳播比顯性技術知識的傳播困難得多。要實現企業內隱性技術知識共用,知識管理應從隱性技術知識共用的模塊著手。這一模塊包含三個子模塊。(1)隱性技術知識的傳播和共用的關鍵——鼓勵知識交流和共用企業精神與文化。(2)隱性技術知識傳播和共用的保障——確立隱性知識外化機制。(3)隱性技術知識傳播和共用的基礎:建立源單元和受單元之間共同的技術知識平臺。

  只有將這三者系統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實現隱性技術知識的有效傳播。這個表述的涵義在框架圖中得到了清楚的表達,見圖1。

  Image:隐性技术知识.jpg

1.構建共同的技術知識平臺

  隱性技術知識是來源於特定環境下所獲得的經驗和訣竅。人們在運用或改進這種技術時要視具體情況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就需要使用技術的人具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能。因為,人們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增強存儲與其相關聯知識的能力,知識基礎越深厚,其吸引力越強,對外部技術機會也越敏感, 因而也就越容易做出超前反應去開發新技術。所以,我們說,技術的運用或改進必須以經驗和技能為基礎,使用技術的人也必須懂得並掌握有關的隱性技術知識。此外,由於隱性技術知識的難言性,使得隱性技術知識只能以“身教”的方式傳播。這種傳播方式能否有效不僅取決於隱性技術知識本身的特性,也取決於傳授者和接受者的個人能力。只有接受者充分悟傳授者的“意會”,並將這些“意會”和自己的技術積澱結合起來進行重新整合,隱性技術知識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播。這就決定了前期開展的學習、工作、研究對隱性知識管理

  技術知識的形成、創新的決定作用。接受者的知識基礎制約著個人或組織技術知識傳播的速度和技術創新的能力。企業應該瞭解員工的技術和能力,找出技術上的不足,並且提供相應的機制來填補這些不足。由於技能培訓可以訓練員工對個人隱性技術知識的敏感度和發掘技巧,因此企業應該定期組織各種知識技能培訓。此外,在開展企業內部教育,向工人和各類實際操作人員灌輸最新技術知識的基礎上,企業還需進一步幫助員工消化吸收所學技術知識,把它融會貫通到實際工作中去,把理論性的顯性技術知識消化為與崗位工作緊密結合的隱性技術知識,並運用到技術創新中去。同時,應使這幾個過程結合為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到感性的反覆迴圈過程,從而形成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

2.創設隱性知識顯性化運行機制

  對認知者來說,隱性技術知識的獲得往往是在主體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的,它隱藏在認知者的內隱深處,常被認知者自己忽略。因而憑藉其自身自發的力量不能將隱性技術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所以只有憑籍外在的機制推動才有可能顯性化。此外,隱性技術知識是尚未文獻化的零散知識,它不像顯性知識那樣能夠被編碼和傳播。因而隱性技術知識只有轉化為顯性知識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隱性技術知識能否順利顯性化必然受企業環境影響。因此,需要從物質條件、政策環境、學術氛圍和激勵措施等方面創設優越的條件,以保障隱性技術知識顯性化的順利實現。

  (1)建立技術知識共用工具

  應建立企業技術知識庫。該技術知識庫應具有每個職位需要的技能和評價方法,以及提高員工技能的方法。這樣員工就可以自我測評,找出差距,並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組織不僅要鼓勵員工尋找隱性技術知識來源,還要鼓勵員工對自己的經驗、訣竅加以總結、升華,並設立專門機構對這些隱性技術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將其納入知識庫。這樣可以減少重覆勞動,使員工迅速掌握技術知識。三星SDS就非常重視知識庫的建立,在企業內部,一個被稱為“泉水”的知識庫不斷升級。其中70%~80%為所有員工共用,截至2001年,三星SDS知識庫中共有l0萬多條知識資料和20多萬件知識資源。知識庫的建立不僅方便了員工之間的互相交流,而且使加入公司的新員工能夠享受前人經驗,從而使其壓力更小、工作更有效率。

  (2)建立人文環境

  由於隱性技術知識是個人對自己長期工作經驗的總結和理解,具有很高價值,技術人員一般不願意將資料和技術共用,所以隱性知識顯性化很難自動實現,因而需要制定各種激勵政策促使隱性知識顯性化。可實施的激勵機制如:將員工的績效考核與技術知識分享掛鉤;建立技術專利參與分配機制,讓技術發明者和貢獻者持有技術專利作價折股;規定將獲得專利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的重要條件,激勵公司內的技術、管理專家對公司中存在的一系列技術難題進行思考和探索。

  最底層的員工最瞭解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技能,而傳統職能型部門結構不利於技術人員和底層員工之間進行技術知識交流和共用,這樣會造成信息溝通失真,因此需要把原有的職能型結構轉化為易於接受和傳播信息的網路型或扁平型結構。簡單的層次結構會給技術人員和工人創造更多的交流空間,使得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現場,虛心學習工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隱性技術知識。

  應加快創建各種技術知識交流渠道,為隱性技術知識的交流與共用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如組織公司內部的技術交流會議、活動,並將其制度化、規範化,使得員工之間能夠穩定、持續地進行隱性技術知識互換。

3. 建設“以人為本”的柔性文化

  中國傳統技術重“人”。所謂重“人”,是指在技術操作中註重發掘人的生理和智力潛能,在技術設計中註重人的操作和使用方便。在技術評價時看重人的天賦和經驗。傳統技術可以把人的生理和智力潛能發揮到極大限度,儘管傳統技術成果現在大多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傳統技術哲學觀念有合理之處,至今仍有利用和借鑒價值。由於人不僅是隱性知識的載體,而且是知識創造和傳播的內生力量。所以對知識的管理,應該抓住人這一實質。要實現企業內知識共用,有效的知識管理解決方案就是要實現人員的柔性化管理。柔性管理是指依據組織的共同價值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其本質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柔性化管理的最大特點在於它主要是通過影響員工的心理活動,從內心深處來激發員工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使員工自覺自愿地不斷進行知識創新,並將自己掌握的隱性知識奉獻給企業。在企業中“以人為本”的柔性文化會激活儲存在員工頭腦中難以表述的隱性知識,調動員工隱性知識共用的熱情,形成知識共用、創新的氛圍。

  企業應對技術人員實施柔性管理。由於以經驗形態存在的隱性技術知識主要是通過徒弟與師傅的長期接觸來傳授的,所以,要通過柔性文化加強老技術人員、熟練技術人員與非熟練技術人員之間的“傳、幫、帶”,促使熟練技術人員將長期生產實踐所積累的“難以言傳”的隱性技術知識傳授給非熟練技術人員。同時通過柔性精神的內在力量激發技術人員的學習和工作熱情,促使不同工種的技術人員之間相互傳授各自獨有的隱性技術知識,以便使有關生產的各種隱性技術知識進一步顯性化、組織化。此外,企業的銷售、管理、研發等各個部門都有許多隱性技術知識同樣需要通過結成各類業務的“師徒”關係來進行傳授和組織化。像中國惠普的知識管理,其實施就是選擇了中國傳統的“身教”形式,通過集中培訓一種被稱為“師傅帶徒弟”的活動,促使員工吸收和消化前人的隱性技術知識。

參考文獻

  • [1]寧艷陽 常立農. 試論企業隱性技術知識的管理(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年25捲11期:61-6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olo,Kane0135,Angle Roh,Zfj3000,Dan,Cabbage,Yixi,y桑,Lin,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隱性技術知識"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