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孔丹——中信集團董事長,《中國企業家》“200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領袖排行榜”候選人之一
目錄 |
江西萍鄉人,出生於1947年,中共黨員。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82至1984年在國務委員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辦公室工作。1984年10月至2000年6月,長期就職於以金融為主業的控股公司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歷任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等高級管理職務。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擔任中信集體副董事長兼總經理,2002年11月至2006年10月擔任中信嘉華董事長。同時擔任中信集團、中信國金、中信(香港)集團、中信深圳(集團)公司、中信裕聯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及中信嘉華非執行董事,高級經濟師。儘管一直置身於新聞聚光燈下的超大型國有金融集團高層,直至“一人之下”,但孔丹始終行事低調。
光大集團當時的名稱叫做“光大實業公司”,註冊地在香港。由於與早些時候成立的中信一樣直屬於國務院管理,因此,光大在香港一直是政界、商界的“寵兒”。
光大成立初期,主業是貿易,當時國內只有光大集團擁有進口二手設備的權利,居壟斷之利。孔丹進入之初為貿易二部總經理,後很快升任集團副董事長。
熟悉情況的人說,孔丹早期在光大集團最顯赫的“戰功”,是創辦了光大木材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這家木材加工企業由香港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ING北京基金合資興辦,1988年設立,註冊資本4552萬美元,總資產為12億元人民幣,年銷售額達13.58億元人民幣。
1994年到1995年,孔丹主管的木材廠賺了很多錢。當時光大集團正為光大信托的巨額虧損頭痛不已,深圳木材廠就成了光大的明星。”光大集團內部的一位人士說。
1995年10月,光大集團董事長邱晴安排副董事長孔丹接手問題纏身的光大信托,兼任總經理一職。及至1996年8月,朱小華被任命為光大集團董事長,孔丹離開光大信托,成為集團副總經理,後任總經理。
“孔丹在光大集團內部一直沒有進入真正的權力核心。邱晴時期主要是出身中國人民銀行背景的人得志,後來到了朱小華時代,又變成了出身上海背景的人得志。因此,孔丹總是游離在權力中心的邊緣。”光大集團的上述人士說。
從1983年進入光大集團後,在公開場合,孔丹給人的印象是較為內向沉默;本人從未接受過任何媒體採訪,更給人以寡言之感。這一特點,加之其長期擔任副職或“二把手”,媒體對他可謂知之甚少。
或許由於較少展示自己,《財經》記者在採訪孔丹在光大、中信的一些同事友人時,有人對他的性格、能力並不以為意;不過,多數人對孔丹行事印象深刻,頗為認可,稱他“關註事情進展的每一個細節”;說“他為人謙虛,但說話做事很講原則,不留情面”,並直稱他“記性特好,說過的話從來不忘,也從不變來變去,想糊弄他肯定不行”,等等。
非常熟悉孔丹的人,也曾饒有興緻地談起他的性格。例如,“其實,他完全繼承了他父親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也敢說敢罵。”他們還透露,“孔丹很有語言天才,各地方言說得特像。每次大家聚會吃飯的時候,孔丹都會說上幾段,特開心。”在小圈子裡,孔丹有“鐵嘴”之稱。
孔丹平素少言寡語,但過去每年在光大集團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猴戲”。他是晚會上參加表演的集團最高領導人。一段猴戲惟妙惟肖,引得大家大笑不已,極受歡迎。不過,見識過孔丹這種風趣的人並不很多。
2007年7月27日,時任中信集團公司總經理的孔丹接替王軍,出任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這一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做出的正式決定,意味著孔丹成為中國最大金融集團公司——中信的掌門人;同時,在國家官員序列中成為正部級幹部。
孔丹,經濟學家吳敬璉25年前的弟子,1984年加入與中信同屬於“改革實驗區”的光大集團,短期內即擢升為集團副董事長。在此職位上,他曾先後輔佐王光英、邱晴、朱小華、劉明康;直至2000年7月,由光大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職,調任中信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成為董事長王軍之下的“二把手”。王軍滿65歲退休;孔丹接替,年59歲。
如今,總資產近8000億元人民幣的中信集團,確立了新的掌門人。回顧1995年,54歲的王軍成為中信第三任董事長。王軍自己回憶說,“我不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很多事情都是領導班子討論決定,唯一一次‘獨斷專行’是在1996年出讓中信泰富18%的股份。”
當時的簽字價格是每股32元左右,但轉讓後不久,股價漲到了58元。轉讓6億股,每股差了1元錢,國有資產就流失1個億——當初王軍被“國有資產賤賣”包圍,甚至面臨撤職的風險。
但中信集團因此套現得到108億現金,隨後到來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信沒向國家要錢,不僅渡過難關,還愈發壯大。
在即將到來的孔丹時代,中信將如何發展?據悉,中信集團近期最重要的工作是確保中信銀行年底在港交所順利上市。中信集團內部目前正在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對旗下的眾多企業進行重組和整合。此次行動將包括中信銀行和中信嘉華銀行的整合、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的整合、中信基金和華夏基金的整合。
為了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中信曾經接觸的瑞信集團、法國巴黎銀行、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和英國巴克萊銀行。8月17日,孔丹以中信集團、中信國際董事長的身份,出席中信國際的上半年業績發佈會。
孔丹表示,要把中信集團發展為金融主業突出、其他非金融業務優勢明顯的國際集團。在中信銀行上市的操作部分,副董事長常振明是“上市能手”。
雖然發佈會高調,但中信國際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卻不如人意,凈利潤只有4.9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下跌32%。其中凈利息收入下跌11.9%,只有4.98億港元。這主要因為,中信集團剛剛對旗下資產進行了大規模控股公司式改造,使其90%以上的資產為金融業,所以影響了公司收益。
而中信集團金融業內,中信銀行居於核心地位。中信集團總資產80%以上是中信銀行資產,中信集團持有中信銀行90%以上股份,所以中信銀行上市就更顯得重要。
以前孔丹可以隱形,但他上任後,不僅會更加忙碌,而且不得不走向台前,和機構投資者交流,加強各方聯繫,帶領中信集團走向國際化。
孔丹面對的是中國金融業即將全面開放,所以他的步伐必須加快。
現在,59歲的孔丹仍舊坐在自己原來的辦公室里,面對著自己已經工作了6年的這家超大型國有金融集團,既熟悉又新鮮。
雖就任時間不長,但孔丹憑藉自己熟稔的專業知識與對中信極深的瞭解,其新政輪廓已開始浮出水面。
“在中信工作的6年中,他一直都是王軍的左右手,很多重大事情都是他親手操辦的。”一位接近孔丹的人士認為,作為一家擁有數十家子公司的集團公司,其未來的改革發展,只有像他這樣知根知底、關係深厚的人才能掌控。
而按照孔丹的設想,目前中信從外形上仍然是一個常規動力的、輕型的航空母艦。從資產規模上來看,它還無法與動輒擁有幾萬億資產的四大銀行相比,此外,雖然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金融行業,已搭好銀行、證券、保險、信托、資產管理、期貨、基金的架子,但這隻是個外形,離真正的混業經營還有很大的距離。
因此,孔丹認為,中信如果要想成為真正的超級金融航母,首先要增加動力,即資源整合與資源共用,只有這樣才可能遠航;其次是要加強產品創新,“船上的工具要多、各種導彈要多”;最後,為了防止別人攻擊,風險管理能力要過硬,包括前後臺技術,尤其是後臺技術。
當前,孔丹手中最重要的一顆棋子——中信銀行正處於上市前的關鍵時刻。
中信銀行在引入中信國金之後,下一步引入什麼樣的戰略投資者就被提上了日程,這對進一步提升銀行的競爭力、改善內部治理結構都至關重要。因此,在此次對引入對象的把握上,孔丹強調要兩面三刀點,第一是融資額,第二是入股後能給中信銀行帶來實際幫助。
提及具體的上市時間,孔丹表示,“這要取決於各方面因素,包括監管機構、市場因素、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及我們自身進展等,目前無法給出確切上市時間表。”但他仍然希望,第三季度確定戰略投資者,第四季IPO。
中信銀行上市之後,中信旗下就有了兩家上市銀行,市場傳言,為了打通境內境外兩塊業務,中信銀行會與中信國金在香港的子公司—— 中信嘉華銀行合併成為一個平臺。
對此,孔丹有自己新的設想。“既不具備合併的可能,也不具備合併的需要。”
在他的眼中,中信銀行和中信嘉華銀行分處不同地區,各有業務重點。至於中信銀行上市之後,投資者如何選擇的問題,孔丹表示,中信銀行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境內商業銀行,其成長性與整個中國經濟的增長是同步的,如果投資者對分享中國經濟的增長有興趣,則最好選擇中信銀行進行投資。
而中信嘉華是中信集團在海外發展的金融平臺,併在美國紐約擁有分行,這是為數不多的中資金融機構能有的優勢,所以,如果投資者更偏重於香港業務,並看好中國“走出去”戰略和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等方面的業務,則最好選擇中信嘉華銀行。“這就像選擇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基金一樣簡單。”
對於中信今後的發展,孔丹顯得胸有成竹。在最近一次與中信中層幹部的座談會中,他指出,中信公司最重要的傳統是奮發圖強,面對困難不向外邊伸手。作為中信人和從事中信的事業,要講“三個回饋”:第一是回饋股東;第二是回饋社會;第三是回饋員工。“只有處理好這三者的利益平衡關係,中信的事業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
儘管如此,中信集團的混業經營、激勵機制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都等著這位新董事長來解決。
“這也許是他進入金融業二十三年來,最嚴峻的一次挑戰。”孔丹過去在光大集團的一位老同事分析說,“過去不管是在光大還是在中信,他擔任的都是副職,現在要掌控全局,壓力會比較大。”但他依然相信,處事有條不紊、為人平和的孔丹一定會不負重望,處理好他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棘手問題。
在光大的16年中,孔丹曾先後輔佐過王光英、邱晴、朱小華、劉明康等四位董事長;2000年,他由光大調任中信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在中信重組的關鍵時刻,他成為王軍手下最為得力的幹將之一。但這二十三年的“輔佐”生涯也為他掌舵中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人脈資源。
孔丹坦承,作為國內第一家混業金融集團,今後中信要想建成以金融業為主,同時又要突顯非金融業務優勢的國際一流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勢必要動大的“手術”。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目前中信的金融子公司門類特別齊全,但除了中信證券在證券公司中資本金屬第二位,其優勢還比較明顯外,其他業務在各自行業中實力都比較弱,很難形成規模。因此,對於孔丹而言,眼下最艱難的任務是如何讓這些子公司更好地結合起來,進而發揮出更大的協同效應。
“今後我們要開發更多跨行業的金融新品,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從而達到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收益的雙重目的。”孔丹認為,在銀行、保險公司都紛紛要搞混業經營的大背景下,中信必須輕裝上陣,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融合。
據瞭解,在現有的國內金融控股集團中,大部分是一些歷史遺留的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為基礎形成的,如光大、平安都是這類機構中的典型。
前不久,平安保險的掌舵人馬明哲說:“平安保險的遠大目標是,把平安建成和美國花旗集團一樣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集團。”而光大集團總經理王明權也曾作出如下表述:“大力發展金融業,爭取用3年時間,把光大集團建設成一個規範化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
更為嚴峻的事實是,當前一些大型銀行與大型保險公司也都打算要建成金融控股公司,並相繼設立了不同類別的子公司。
對此,孔丹並不擔心,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是因為這個東西好,大家都搶著做,而我們中信有幸走在了前面,應該感到高興。”
“對於中國的金融業來說,應該學會處理好競爭和合作的關係問題,如何把大家的關係建立在共贏的、互利的,良性互動的基礎上,這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孔丹語調不高但思路清晰,有關業務數字隨手拈來,談起中信的未來如數家珍。
孔丹認為,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要註意風險防範問題。“金融控股公司蘊藏的風險主要有:非銀行風險向銀行轉移,由於金融控股公司內的資金調撥非常便利,如果缺乏一個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銀行資金就會大量流入股市,從而引發兌付危機;另外,金融控股公司內一個子公司經營不善或倒閉容易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這也是一個風險。”當年,光大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支付危機,曾導致整個光大集團的負債纍纍、苦不堪言,教訓非常深刻。
此外,對於孔丹而言還有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在集團公司層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
記者瞭解到,目前,中信下屬子公司員工的待遇由薪酬委員會確定,而集團的員工待遇卻與並表利潤掛鉤。這就造成了一種“錯位”:集團公司比金融控股公司要低,而金融控股公司比子公司要低,像中信實業銀行、中信證券這樣一些子公司的中層幹部的工資甚至比集團領導的還要高。
“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目前集團急需優秀人才,但因薪酬大大低於盈利的業務子公司,一些人寧願到子公司工作也不願意在集團擔任較高的職位。”孔丹如是說,“人才對於中信這樣的公司來說太重要了。”因此他打算借鑒國外做法,以便在集團內實現“同工同酬”。
進入中信之前,孔丹在國內另一家國有金融集團——光大呆了整整16年,其間,他一手創辦的光大木材工業(深圳)有限公司曾讓集團渡過了最困難時期,之後他又接手光大信托這個“亂攤子”,進行清產核資,為公司輓回了不少損失。
1984年,孔丹加盟了剛剛成立的“光大實業公司”(現在的光大集團),任貿易二部總經理。這家公司直屬國務院,成立初期主營業務是貿易,並擁有進口二手設備的壟斷權利。
由於表現突出,孔丹很快就升任集團副董事長。在他進入光大的第四年,孔丹創辦了由香港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ING北京基金合資興辦的“木材公司”,註冊資本為4552萬美元。
“生意十分紅火,頭一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0億元。”一位知情人士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時幾乎每天都有客戶自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迅速成為集團的亮點企業。
1990年,光大集團進軍金融業,以光大信托為首的金融部門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擴張,1993年一年四次收購香港上市公司。但是到了1994年,這種高速擴張的後遺症就開始暴露,光大信托因外匯投機交易失誤,出現數億港元虧損,甚至把整個集團拖入了債務的深淵。
當時,集團的其他子公司的盈利狀況也不好,根本不可能伸出援助之手,正當大家對光大信托的巨額虧損“束手無策”的時候,孔丹木材公司賺的錢解了燃眉之急。
“這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一個小木材廠竟救活了整個企業。”光大一位知情人士說,因此,孔丹也成了光大集團的功臣,兩年後升任集團總經理,並接手處理問題纏身的光大信托。
那時候,由於信托業的相關法律法規都處於“空白地帶”,清產核資的難度很大,但擅長打“硬仗”的孔丹還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為公司追回了數筆被稱之為“死賬”的欠款,並迅速對公司的資產進行核算。
也正因為如此,在被撤消之後,光大信托的剩餘資產還有14.68億元。據悉,目前,北京產權交易所正對該筆資產進行打整體掛牌轉讓。
在外界眼中,無論是與他的前任王軍還是與剛從建行回到中信的現任總經理常振明相比,孔丹似乎更為神秘,更不為人所知,在二十多年的金融從業生涯中,他本人從未接受過任何媒體採訪。用百度搜索一下,有關他的信息少得可憐。
事實上,孔丹能言善辯而且頗具語言天賦,各地方言都說得特像,在小圈子裡,他素有“鐵嘴”之稱。更鮮為人知的是,他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得意弟子,是典型的學者型金融家。
1978年,只上到高中的孔丹直接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生,成為吳敬璉的首批弟子之一。若幹年後,吳敬璉對這位當年的弟子仍贊許有加,“他為人謙遜,做事專註,長於辯論,對中國經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孔丹畢業後在社科院經濟所工作過一段時間,先是擔任助理研究員,之後他又給當時主管經濟工作的國務委員張勁夫擔任秘書,這兩段工作經歷為他日後入主金融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事金融工作後孔丹變得沉默少言,他自己這樣解釋,在金融部門工作,應該習慣於埋頭做事,能儘量少說話就少說,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煩。“這與他長期擔任副職以及個人經歷有關係。”
那時的孔丹,在北京的中學生圈子裡大名鼎鼎。但隨著文革的到來,接連的不幸都降臨到他頭上,孔原被打成“黑幫”、“特務頭子”,許明也遭到迫害,於1966年底服安眠藥自殺。
關於孔丹的任命,外界有一種說法,他只是一個過渡型人物,在兩三年後,他將把董事長這個職位交給常振明,而總經理一職則由同樣來自光大的王川接任。
但是這位被譽為“光大四朝元老”的重量級人物,無論在光大還是在中信,都一直主理金融、保險等核心業務,對於中信而言,他的角色絕不應該是“過渡”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