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財務控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內部財務控制是利用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財務活動進行科學的規範、約束、評價等一系列方法、技術、程式及理念的總稱,以期達到財務活動預定目標的活動。
1.內部財務控制是控制論在企業財務活動中的具體運用。其理論依據是控制論,而非《會計辭海》、《新會計大辭典》中狹義的政策、制度和計劃。認識到這一點,使我們的研究視野不僅僅局限於主觀的政策法規,而是將研究基石提升到基礎經濟學理論的高度。
2.內部財務控制的本質是一種降低交易費用的控制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內部財務控制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追根究底是源於控制論對實踐的指導。本文對內部財務控制定義的闡述正是強調了這一點,因而有助於對其本質的把握。
3.內部財務控制具有目的性,是使企業的經營管理依照既定的目標前進的過程,但其本身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4.內部財務控制不是某個事件或某種狀況,而是散佈在企業作業中的一連串控制行為。並且內部財務控制與企業經營活動相互交織,為企業基本的經營活動而存在。
5.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影響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目標的制定與實施。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既是控制的主體又是控制的客體,既對其所負責的作業實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監督。所有的內部財務控制都是針對“人”而設立和實施的,企業內部會因此形成一種控制精神和控制觀念,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內部財務控制與內部控制等的關係
內部控制又稱內部控制系統,在1949年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所屬的審計程式委員會擬訂的題為《內部控制、協調製度要素及其對管理當局和獨立公正執業會計師的重要性》的專題報告中,對內部控制的定義是:“內部控制包括組織機構的設計和企業內部採取的所有協調方法和措施,旨在保護資產,檢查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促進既定管理政策的貫徹執行。”此定義強調,內部控制不局限於與會計和財務部門直接有關的控制方面,而且還包括預算控制、成本控制、財務控制、定期報告、統計分析、培訓計劃和內部審計等,以及屬於其他領域的經營活動。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所屬的審計程式委員會頒佈的《審計程式說明》第19號,將內部控制按其特點分為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兩種,如下所示:
1.會計控制,即由組織計劃和所有保護資產、保護會計記錄可靠性或與此直接相關的方法和程式構成。
2.管理控制,即企業為了幫助經理人協調企業內部各部門,持續達到企業預期目標而運用控制論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對企業經營管理及其活動過程進行調節和控制,如計劃控制、財務控制、新產品開發控制等。
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職能,會計控制、管理控制、財務控制都旨在使企業的財務系統能有效運轉,實現其目的,但從定義、涵蓋的內容、範圍來看,三者存在著明顯差異。
(1)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是併列的,兩者的區別在於控制的目的不同。會計控制是對以提供客觀有用的會計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的控制;管理控制是與保證經營決策、方針的貫徹執行,促進經濟活動的效率性、效果性實現有關的控制。
(2)會計控制與管理控制是有機結合的,兩者並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會計控制一般對財務記錄產生直接影響,管理控制通常對財務記錄產生間接影響,因而管理控制就可以在會計控制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偏差糾正和協調控制;同時,會計控制也可以利用管理控制反饋的信息來評判會計控制的適當性。
(3)財務控制是管理控制的一部分。管理控制的實質是運用控制論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對企業經營管理及其活動過程進行調節和控制,這本身就涵蓋了財務控制的理論依據和目的。因而將財務控制歸入管理控制是比較恰當的,既不會割裂兩者的聯繫,又不至於混淆兩者的差別。
(二)財務控制與財務監督的關係
控制是事物(系統)本身可以進行的活動,即為了實現自身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行為;監督雖然有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之分,但其本意是外力對某一事物的制約或約束。基於此,筆者認為財務監督是指相對於企業之外的主體,利用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所進行的監督和管理活動。而財務控制是指利用控制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財務活動進行科學的規範、約束、評價等一系列方法、技術、程式及理念的總稱,以期達到財務活動預定目標的控制活動。
通過對兩者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兩者具有相互協調的一面,但它們各司其職,互有分工,又存在明顯的不同。具體表現為:
1.主體不同。財務控制的主體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相關者,如董事會、經營者和基層單位(如車間);而財務監督的主體一般是企業外部的相關者,如國家審計機關、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主要代表著一種社會公正。
2.依據不同。財務控制的依據主要是企業根據自身生產經營實際,預先制定的一系列計劃和預算指標;而財務監督的依據則主要是以國家頒佈的財務法規、財務制度及相關法律等為準繩。
3.內容不同。財務控制的內容是與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相關的,包括籌資、投資、耗資、收益、分配等;而財務監督的內容則主要針對企業的勞動耗費、財務收支、財務成果的實現及分配是否合理合法,如對企業資產、成本費用、資金籌集與使用、財務報告真實性與有效性、股利分配、凈資產增減變動等活動及其結果的監督。
4.目的不同。財務控制的目的是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及結果與計劃、預算指標相比較,是否存在偏差;而財務監督的目的是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及結果與國家財務法規、財務制度及相關法律規定相比較,是否存在不合法、不合規現象。
1.內部財務控制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
財務管理體系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有不同的表述:從財務要素分析,財務管理的內容有資產、權益、收益、現金流量、財務風險等;從管理環節分析,財務管理包括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等;從資金運動過程分析,財務管理包括了資金籌措、資金投放、資金營運、收入分配等。對於上述各種內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麼,理論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比較集中的觀點是:①以財務決策為核心;②以資金籌措過程中的資本結構決策,資金運用上的投資決策和資金分配上的股利決策為核心。而筆者主張以內部財務控製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其理由如下:
現代企業管理主要是以管理學的組織行為理論為基礎,解決企業內部各行為主體之間、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與協調問題,即解決不同管理主體或利益主體之間的契約關係,從而以管理制度方式來協調財務行為主體(如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者、財務經理、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集團)的責、權、利關係。企業財務學主要從屬於管理學的範疇,它以制度管理為主要特征,從財務制度上解決企業管理中的各行為主體的激勵與約束不對稱問題,協調並指導各部門、單位的財務活動去實現企業總體目標。內部財務控制的任務就是通過調節、溝通和合作,使個別、分散的財務行動整合起來共同追求企業的財務目標。所以,將內部財務控製作為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核心,對決策層(出資者)和執行層(經營者)都是可行的。
就出資者而言,其內部財務控制的目標是企業財務價值的最大化,必須使代理成本與財務收益均衡,內部財務控制的對象是經營者,通過內部財務控制來防止他們偷懶、不負責任、偏離出資者既定財務目標和以不正當手段從公司中獲取財富等;就經營者而言,內部財務控制的重點應建立在圍繞保證出資者財務目標實現上的內部財務控制措施,諸如財務短期預算控制,資金流量與存量的控制等。
2.內部財務控制是企業財務計劃實現的保證
企業財務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企業財務計劃的實現。要保證企業財務計劃的實現,就必須對企業財務計劃的執行過程進行監督和調節。同時,企業財務計劃是在財務活動開展前做出的,由於財務活動的影響因素是十分複雜、多變的,因此,企業財務計劃很難做到天衣無縫,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而這一切,往往要在財務活動的控制過程中才能發現,要通過對財務活動的控制,才能得到調整。因而,加強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是企業財務計劃積極、可靠的重要保證。
另一方面,內部財務控制是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關鍵環節。財務管理中,如果僅限於確定合理的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財務預算,而對實施預算的行動不加控制,預定的財務目標是難以實現的。從一定意義上說,財務預測、決策和預算是為財務控制指明方向、提供依據和規劃措施,而財務控制則是對這些規劃加以落實。沒有控制,任何預測、決策和預算都是徒勞無益的。
3.內部財務控制在實踐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管理中,對企業、政府、乃至對於全社會來說,建立與不斷完善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都是十分必要的。縱觀世界各國,許多成功的企業都將內部財務控制看作血液對生命那樣重要,將強化內部財務控製作為公司成功的秘密武器。也有些企業卻由於忽視內部財務控制,造成巨大損失乃至破產。巨人集團的“倒下”至今仍使我們記憶尤新,巨人集團崩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董事長史玉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痛心疾首地說:“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浮躁而混亂,直接原因是缺乏財務運作和財務控制經驗,不能有效地利用財務杠桿。”
可見,內部財務控制在企業經濟控制系統中起著保證、促進、監督和協調等重要作用,加強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已成為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企業的生存壓力加大,這都對企業強化內部財務控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