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著作權侵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侵犯著作权)

著作權侵權(Copyright Infringements)

目錄

什麼是著作權侵權

  著作權侵權是指一切違反著作權法侵害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人身權著作財產權的行為。具體說來,凡行為人實施了《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和第四十六條所規定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造成財產或非財產損失,都屬於對著作權的侵權。

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侵權的事實即行為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按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條件,擅自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以及表演、音像製品和廣播電視節目。著作權侵權行為,既沒有徵得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同意,也不屬於合理使用和法定使用的情形,這是對作品的擅自使用,因而是一種違反著作權法的行為。這種侵權行為既可能是對他人的著作人身權造成了損害,也可能對他人的著作財產權造成損害,還可能同時損害他人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如非法複製他人作品可能只侵害了他人的著作財產權,而假冒他人作品,則往往同時侵害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

  2、行為具有違法性著作權是一種絕對權,任何人都負責有不能侵犯該項權利的不作為義務。他人在使用著作權作品時必須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法律有關規定,如果行為人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其行為即具有違法性。至於不受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未能取得著作權的作品,或者是已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其他人在使用時不存在侵權問題。

  3、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所謂過錯,是指侵權人對其侵權行為及其後果所抱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絕大多數是故意的;也有少數既可以由故意構成,也可以由過失構成。區分過錯的形式,在確定侵權人的法律責任時有一定的意義。一般說來,故意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重於過失侵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侵犯著作權行為的特征

  著作權侵權行為的主要法律特征是:

  1、侵權對象的多重性

  著作權具有權利的多重性及可分性特點,包含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其中著作財產權又包含複製、表演等十多項權利。上述權利既可獨立行使,也可結合行使。相應地,著作權侵權行為的侵害對象,也會表現出這些特點:一是財產權與人身權同時被侵害;二是多項財產權與人身權同時被侵害。此外,著作權侵權行為的侵害對象還包括合同債權,如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

  2、被侵害主體的特定性

  侵權行為所侵害的主體,一是對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權的著作權人,包括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其他著作權人包括通過繼承、接受遺贈、根據委托關係而獲得著作權的權利人,即作品使用權利的受讓人,如享有專有著作權的人。這些都是與著作權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繫的特定主體。

  3、侵權行為表現為使用他人作品的非法性

  一是使用他人作品未經權利人允許;二是使用他人作品無法律根據,包括不按著作權法規的使用條件使用他人作品。

  4、侵權形式的多樣性

  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有一人單獨實施的侵權行為和兩人或兩人以上因共同過錯實施的共同侵權行為兩種形式。在著作權侵權行為中,除這兩種形式外,還存在第三種狀態,即由數個行為人分別對同一權利人進行的侵害。

著作權侵權的種類

  1、直接侵權未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以任何方式複製、出版、發行、改編、翻譯、廣播、表演、展出、攝製電影等行為,均構成對著作權的直接侵權。這種侵權行為是主要打擊的對象。

  2、間接侵權是指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是他人侵權行為的繼續,從而構成間接侵權;或某人須對他人的行為負一定責任,而他自己並沒有直接從事任何侵權的行為。

  3、違約侵權這種侵權行為主要發生在著作權轉讓及著作權許可活動中,如著作權受讓人或被許可人違反合同約定,擅自超出轉讓協議或許可協議的約定使用著作權。這種行為既構成違約又構成侵權。這種情況在電腦軟體轉讓與許可使用中發生比較多。

  4、部分侵權侵權行為人不是全部複製、改編、翻譯或以其他方式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使用他人的作品,而是部分侵權使用他人的作品。

  部分侵權行為發生最為廣泛,現實生活中書商編輯大型工具書基本上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從各種書籍上大幅摘抄,編輯成工具書。由於部分侵權行為處於侵權與“合理使用”的模糊邊際,很容易被人惡意利用,在訴訟實務中要認定是否是侵權行為有一定的難度。

著作權侵權行為與一般的侵權行為

  著作權侵權行為與一般的侵權行為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侵權客體的特殊性。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客體是作品,是在著作權保護期內、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且基於廣義著作權的含義,著作權侵權的作品既包括原始作品,也包括各類演繹作品

  2)侵權行為的違法性。著作權侵權行為人往往是為了獲取非法利益、以盈利為目的而剽竊、篡改、仿製和擅自使用他人作品,並不是基於個人學習、教學、研究或欣賞的需要而合理使用他人作品。

  3)侵權行為的特定性,對著作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複製、發行、演繹、表演、展覽等方式直接利用了有關的作品。

  4)侵權內容的廣泛性。著作權侵權內容廣泛,不僅涉及對著作人身權的侵害,也包括對著作財產權的侵害,在某些情況下還涉及到鄰接權利益的損害。

  5)侵害方式的多樣性,包括直接侵權、間接侵權、違約侵權、侵犯鄰接權等多種形式,但都可引起作者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的損害。

  6)受害主體的連鎖性。由於廣義著作權主體包括原始著作權人、繼受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一個著作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主體,可能涉及到原始著作權人、繼受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具有多個、連鎖效應。如未經小說作者和依據小說而製作的電視作品著作權人許可,將該電視劇翻譯成外文公開出版發行,該侵權行為的受害主體既包括小說的作者,也包括電視作品的製作者。

著作權侵權的形態

  (一)侵權行為的種類

  1、《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的侵權行為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2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剽竊他人作品的;6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製電影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註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7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8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電腦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9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10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製其表演的;11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2、《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侵權行為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複製、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彙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3未經表演者許可,複製、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4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複製、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複製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8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二)侵害著作權人的人身權

  侵害著作權人身權的行為有:1、剽竊、抄襲;2、未經許可發表著作權人的作品;3、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的作品當成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4、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利益,在他人作品上署名;5、歪曲篡改假冒他人作品。

  (三)侵害著作權人的財產權

  侵害著作權財產權的行為有:1、擅自使用;2、擅自複製;3、製作出售假冒他人作品;4、擅自製作、轉播;5、未按規定付酬。

著作權侵權賠償的原則

  根據民法和著作權法律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確立以下四個原則:1、全部賠償原則;2、法定標準賠償原則;3、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4、精神損害賠償限制原則。

  一、全部賠償原則

  全部賠償原則也稱為全面賠償原則,是現代民法的最基本的賠償原則,是各國侵權行為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通例。TRIPS協議第45條規定的"賠償由於侵犯著作權而給權利所有者造成的損害",侵權者向權利所有人支付費用"可以包括適當律師費"等規定,是全部賠償原則的體現。

  全部賠償原則的含義,是指著作權損害賠償責任的範圍,應當以加害人侵權行為所造成損害的財產損失範圍為標準,承擔全部責任。也就是說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應當全部賠償,賠償應以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為限。因此賠償損失的功能主要是一種補償,一種利益的“彌補”和“填平”;所以就要求以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或損害為標準來賠償。對著作權的損害可得利益的損失對於權利人具有重大意義。

  二、法定標準賠償原則

  所謂法定標準賠償原則,是指由著作權法律明文規定不法侵害著作權造成損害,應賠償損失的具體數額或數額幅度。在法院無法查清受害人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營利數額,或者受害人直接要求按法定最低賠償額進行賠償的,法院按法律規定的賠償數額確定賠償數額。

  鑒於著作權保護對象的特殊性,其損害事實、後果的不易確定性,不少國家的著作權立法規定了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定賠償制度。即規定實施某種侵權行為,應當賠償的數額多少。如美國版權法第504條規定,侵權人對其所侵犯的每一部作品,可負擔250-10000美元的賠償;情節嚴重的可提高到每部作品5萬美元。我國臺灣也規定如被害人不易證明其實際損害額得請求法院以侵害情節,在新臺幣一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酌定賠償額。TRIPS協議第45條中有法定賠償金預先確定的損害賠償費的規定。我國的著作權法也規定了法定賠償原則。

  三、法官斟酌裁量賠償原則

  智力創作成果損害結果的不易確定性以及案情的複雜多樣,使得對著作權的損害賠償不可能簡單化一,在審判著作權糾紛案件中,法官們常常感到確定原告損失、被告獲利以及賠償金數額的困難。感到法律規定不完善,沒有可操作性的條款所遵循。

  無論關於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的法律條款規定得多麼嚴密、具體,無論是適用全部賠償原則還是適用法定賠償原則,都不能排除法官根據開庭審理查明的案件事實,對法律的具體適用,以及在法律規定的賠償數額幅度之內根據個案情況的裁量。而法官們審判的一些好案例和通過判案而確定的某些先進、科學的法律原則,對同類案件又沒有法律賦予的拘束力,不能援引。英美法系國家使用案例法的經驗到相對比我們靈活和進步。司法實踐彌補了許多法律規定的空白,適應了著作權案件審判的實際情況。

  我們不是案例法國家,不少專家不認為法院的判例是法律淵源之一。但是在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上,應當給予法官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一定的裁量權則是不少專家的共識。因此,在確定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時應當並且必須賦予法官一定的“斟酌裁量權”,以滿足對形形色色案件進行審判的需要。所謂斟酌裁量是要求法官確定賠償數額必須依據客觀事實,依照民法通則和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依靠法官本身的法律意識和審判經驗,仔細地分析和判斷案情,反覆斟酌處理和解決當事人爭議的方案,以求公正、公平、合理,並精細、快捷地對案件作出裁判,以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法官在斟酌確定損失賠償額時,根據總結的審判經驗,一般應當考慮以下要素:

  1、受害人所受損害後果包括財產和非財產是否嚴重;2、侵害行為所致某種著作權保護對象價值降低程度;3、侵害出於營利或其他不當目的;4、主觀過錯故意或過失;如是過失,是重大過失還是一般過失;5、侵害行為情節惡劣程度;6、侵權人獲利情況;7、侵權行為的社會影響;8、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等。

  四、精神損害賠償限制原則

  精神損害賠償限制原則,是指對公民、法人等民事主體享有的著作權中精神權益損害,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對侵害著作權能否造成精神損害,造成精神損害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我國民法通則和著作權法並沒有作明確的規定。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複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該規定中的“賠償損失”,一般解釋為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同時,除這四種權利以外的人身權,如隱私權自由權、貞操權以及生命健康權等不被認為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民法通則實施以後頒佈的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財產權。著作人身權是指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在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侵權行為的具體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形式。也就是說,侵害著作人身權依法可以適用非財產的民事責任形式,如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等;也可以適用財產的民事責任形式,如賠償損失。侵犯著作人身權可能造成著作權人的財產損失,但主要是造成著作權人精神利益的損害。如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不一定必然引起作品報酬的減少,也可能會增加。但此種行為卻嚴重侵害了作者的精神利益。對此種精神利益的賠償,應當屬於精神損害賠償。作者認為,著作權法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賠償損失,並不排除對著作權人著作人身權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又如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有的學者主張此種行為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有的學者主張是侵犯了作者的姓名權,無論如何是侵犯了屬於作者人身範疇的精神權益。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賠償,除侵犯作者精神權益引起的經濟損失外,主要是精神損害賠償。

  著作權具有權利雙重性的特點,即人身權與財產權並存,這也就是著作權中的某些權利能夠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客觀基礎。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作者可以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此,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著作人身權應當同公民一樣受到同樣的保護。此外,在著作權侵權的司法實踐中,對作者著作人身權的保護已經適用了精神損害賠償。如對某起為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美術作品而引起的侵權糾紛案中,最高法院在答覆上海市高級法院的請示函中表示:“賠償損失的範圍和數額,應根據原告因侵權行為受到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的全部實際損失,以及本案的綜合情況予以確定。”實踐證明,只有在充分保護著作人身權,在作者精神權益受到侵害能夠得到精神賠償的情況下,著作權的保護才能稱為完整的保護。

  然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並不是無限制的。它受到受侵害權利類型、權利受侵害程度、行為人主觀狀態、其他民事責任形式適用情況等條件的限制。實際上,其他一些國家對精神損害賠償也是有法律規定的條件限制的。因此,對著作權中人身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也應當有所限制。這些限製表現為:

  1、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應當依照法律或者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只能適用於對侵害著作權中人身權精神利益的保護,不應任意擴大適用範圍;

  2、對侵權情節一般的,首先應當適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形式,而不適用賠償;

  3、侵害著作權中的人身權益情節雖然一般,但造成財產損失的,可以對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同時適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和公開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形式。

  4、對精神損害情節較重,適用其他民事責任形式不足以使受害人的權益受到保護的,應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著作權侵權的責任形式

  1、侵害除去請求權及侵害防止請求權

  著作權為在一定範圍內的絕對權,具有準物權的性質。當其受到侵害時,除依一般規定請求回覆原狀及損害賠償外,並享有排除侵害請求權及侵害防止請求權。

  原則上,著作權受到侵害者為作者本人,但著作權內容包括多種權利,又可分別做一部分讓與,故一部受讓人可在其受讓範圍內主張權利。其他無名、或用別名的作品的發行人,為了作者或著作權人的利益,可以自己的名義,為侵害除去、防止請求權及名譽回覆、著作人身權受侵害等救濟的行使。而合作作品的各著作人或各著作權人,雖然未經其他著作人或著作權人的同意,但為了共同的利益,也可以行使該權利。

  至於著作人身權受侵害,作者尚生存時(著作人身權不得轉讓,僅可由作者本人享有),應由作者自行救濟。作者死亡時,其遺囑中除作者以遺囑特別指定外,由其近親屬為其主張。

  侵害防止請求權的行使,以存在侵害的危險時為條件,因為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過渡擴張則有造成濫用的危險,故應做較嚴格的解釋。以過去曾有反覆的侵害行為、現在在客觀上又處於危險的狀態、有受侵害的可能、以及依侵害準備行為的程度為判斷標準。而主觀上則與侵害除去請求權的行使相同,不以侵害人的故意或過失為要件。

  除侵害除去、防止請求權外,著作權人、出版人或鄰接權人,還可以請求毀棄構成侵害行為的物品,因侵害行為作成之物或專門供應侵害行為的機械、器具或請求採取除去侵害行為或為防止侵害行為所必要的措施。

  2、損害賠償請求權

  著作權既為法律所保障的權利,受損害時也應如同其它權利受到侵害一樣,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發生,如同一般的侵權行為,須具備:(1)加害者的故意、過失;(2)權利受到侵害;(3)發生損害;(4)權利受侵害與損害發生之間有因果關係等條件才能構成。如前所述,美國司法判例及立法均不承認無過失者的免責,只是在賠償數額上予以酌減,這是兩個不同法系之間的差異。

  民事賠償的原理不在於懲戒加害人,而在彌補被害者的損失,因此以回覆原狀為原則,金錢賠償為例外。著作權以原創性為保護的重點,受侵害時,回覆原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尋求金錢賠償一個途徑。但因為著作權所保障的“原創性”是極其抽象的概念,如何轉化為具體而可計量的金錢價值,成為著作權損害賠償的討論中最棘手的問題。

  損害賠償的計算,總不外以原告實際損害和被告所得利益為標準,美國1976年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請求範圍可以實際受損和所得利益合併計算,但須扣除已計算在受損失部分之內的利益,由被告舉證其實際所負擔的費用,而從利益中扣減。

  2.1損害額的計算

  著作權的侵害,以填補損害為主。通常,法院大都以侵害行為所致市場價值的損失,為其實際受損的額度。如市場價值完全被侵害行為所摧毀,則損害額即為全部的市場價值。困難在於原告就其市場價值舉證不易,法院只能用各項間接證據來核定其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被告的受益額即推定為原告的損害額。但事實上,被告的受益額絕不相等於原告的損害額,可能或多或少。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法院也不願輕易採取這種理論。

  實際損害額計算上的困難,並不能排除法院估定受損價值的可能,法院仍可依據自由心證來評斷估計。甚至當原告主張對其作品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市場價值時,法院也可以斟酌作品的性質,對原告作品的實際價值和能否複製進行判斷,不過這已屬“法定賠償”的範圍。

  原告不僅可以請求現實利益的損害,還可請求因侵害而增加的支出等費用。但卻不得請求即使被告經合法授權也可能傷害原告的營業的損失,以及被告將侵權物品出售給原告的代理商的損失。至於原告商譽的受損,如能有確實證明,也可獲得補償。但如在受侵害其間,總盈餘實有增加,是無從請求商譽的損害的。

  2.2被告所獲利益的計算

  被告利益的返還,原則上是基於不當得利及制止因不法行為而獲利的損益相抵的原理,但利益和不法行為之間必須有因果關係。換言之,須因此項不法行為所增加的利益才負返還義務,所以計算上也有相當的困難。美國著作權法規定,原告僅須證明侵權人的總收益,而由被告自行證明並扣除其費用。至於何等費用可以扣除,法並無明文規定。一般來說,製造費用應當可以扣除,包括原料、工資、製造該侵權製品的經常費用等。

  2.3法定賠償額

  由於損害、利益的計算,實際上有很多困難,舉證也不容易,致使著作權侵害的賠償可能成為空言,著作權的保護難以實現。為突破這一困境,各國立法大都有“法定賠償額”的規定,以替代現實的損害和受益。法定賠償額的適用,是由於舉證的困難而採取的,因此必然授權法院在一定範圍內,憑自由心證,依被告的行為、態度或依侵害權利的種類來判定賠償額度。

  德、日法律不似美國著作權法有一定額度的上下限規定,但也授權法院斟酌情形,確定損害賠償的額度。或以其著作權或著作鄰接權的行使通常可以獲取的金錢數額,推定為自己受損數額而請求賠償,以免受傳統理論的困境。

  2.4不當得利的返還

  一般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侵害仍沿襲一般侵權行為理論,對無過失侵權行為人並不加以製裁。因此雖無故意、過失,但實際受有利益時,即應負不當得利的返還責任。不當得利返還義務的形成及返還範圍,均應當準用民法不當得利的規定。如為善意者,僅就現存利益負擔返還責任;惡意者,即明知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益時,除返還全部所得外,尚須加付利息

  2.5精神損害慰撫金的請求

  著作權除具體財產權外,還包括抽象的人身利益在內。人身權受侵害時,不僅可請求現實的金錢賠償、非財產上的損害,還可請求慰撫金的賠償。此外,請求除去其侵害,做恢複名譽的適當處分等,也都是著作權人應有的權利。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Yixi,东风,KAER,HEHE林,方小莉,jane409,Mis铭,Gaoshan2013,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著作權侵權"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