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一降一補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三去一降一補,是2016年及之後一個時期的五項重要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1、必鬚髮揮企業主體作用。
2、必須對“僵屍企業”下硬刀子。
4、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實現社會政策兜底。
去產能準備先從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入手,因為鋼鐵和煤炭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突出。至於僵屍企業的處置,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範圍,採取具體措施,中央也會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來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屍企業。
1、要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度,擴大住房需求,同時加快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
2、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堅持購租並舉。
3、因地制宜,區別應對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
4、對房價漲速快、漲幅高的城市,採取相應手段,抑制不合理投機性需求。
去庫存,關鍵還是房地產庫存,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正在鼓勵新市民購房,推動保障房的建設,特別是貨幣化安置的政策。政府不一定去蓋保障房,而是把現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購集中起來,再安排給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戶區改造的群體,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化解房地產的庫存。
1、高杠桿推高風險,防風險須去杠桿
杠桿一旦使用過度,必然帶來高風險。美國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美國個人住房消費和金融機構過度使用杠桿而引爆的,至今全球經濟仍未走出危機陰影。中國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實體經濟杠桿率較高的風險需要化解。這其中既有長期以來發展過於依靠投資而投資過於依賴信貸的原因,也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採取應急措施的因素。
2、採取綜合措施,多方形成合力
在採取措施緩解當下壓力的同時,要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過於依賴成本較高的銀行貸款問題,就要多用資本市場、風險投資等多渠道;要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舉債建設問題,就要大力發展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
3、應積極穩妥分類施策,著眼長遠深化改革
上坡容易下坡難,去杠桿是個艱難、長期的過程。不僅要有堅定的決心、有力的措施,而且在操作過程中要註意方式方法,防範風險。高杠桿不是一天加上去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去掉。對杠桿率較高的部門,我們應當採取積極、漸進的手段,引導杠桿率逐步下降。
1、降成本打出“組合拳”
工業降電價打響降成本第一槍。2016年1月1日起,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一般工商業銷售電價全國平均每千瓦時降低約3分錢。
減稅清費直接惠及企業。確保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後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資源稅改革全面啟動加快正稅清費。全面實施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方案。
調整“五險一金”降低人工成本。2016年5月1日起兩年內,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不得超過12%,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不得超過20%,失業保險總費率由現行的2%階段性降至1%-1.5%。
2、企業“虛胖”,降成本刻不容緩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5年年底對全國2526位企業家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反映的最主要困難中,超過七成企業家選擇“人工成本上升”,超過半數企業家選擇“社保、稅費負擔過重”。
還需警惕不少企業“吐槽”的政府“亂伸手”、評估費檢驗檢測費過高等問題,這些“隱性成本”像是捆住企業的“繩索”,不僅抑制、束縛了企業創新升級、提供有效供給,一定程度上還可能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
供給側管理不是簡單依靠政策刺激就能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引導企業家預期,營造公平健康的營商環境。
3、把降成本進行到底
全面降成本,需正確看待降低養老等社保繳費的深遠意義。雖然初期幅度不大,但表明更合理的養老保險費率調整機制正在建設,必須不折不扣將政策貫徹執行到底,並配合養老改革協同推進。
全面降成本,還要把降低企業不合理稅費負擔進行到底。研究顯示,稅收成本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會有幾十萬、上百萬家企業扭虧為盈,避免倒閉。全面降成本,還亟須轉變政府職能,在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上下功夫,把行政審批減下來。
補短板補在薄弱處、關鍵處、緊要處。
1、脫貧補齊民生短板。
面對最後的“鍋底人群”,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脫貧工作列在補短板領域首位,指出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大資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實幹,提高扶貧質量。
2、拉伸經濟動能短板
拉伸動能短板,要培育新產業新優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這5個戰略新興產業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成長為“十萬億級”支柱產業,培育起中國經濟新動能。
拉伸動能短板,也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型也更加明顯。
拉伸動能短板,根本要靠創新驅動。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產業培育,挖掘新動能的根本在於創新。
3、發力社會事業短板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中,鋼鐵、煤炭等領域去產能任務艱巨,職工安置問題凸顯。必須意識到,減法做到哪裡,加法就要做到哪裡;去產能去到哪裡,社會保障就要補到哪裡。
2016年4月,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文件,制定再就業幫扶計劃、提供職業培訓補貼、運用公益性崗位托底幫扶等系列措施,托舉起困難職工新的希望。[1]
總結得很全面,幫助很大,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