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情绪智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情感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

目录

什么是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绪智能。

  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对商业企业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它的理念是,经理人了解和控制自己和周围同事情感能力将决定企业能否有更好的商业表现,如同其他许多重要管理学思想的重大突破一样,情绪智力的概念最初也是来源于商业领域之外。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萨洛维(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玛依尔(Mayer)提出的,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换句话说,情绪智力也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力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

  美国校园中不断增长的学生变得具有攻击性和产生沮丧心理的案例使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丹尼尔•高曼对全世界121家公司与组织的181个职位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67%的胜任特征与EI(情绪智能)相关.在他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一书中,高曼阐述了他的研究结果。他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毅力和全情投入等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在大多数时间内都要比智商更为重要。高曼宣称如果忽视了情绪智力因素的存在,对我们自身发展是不利的,而儿童更应该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受情绪智力的教育。

  高曼的这本启蒙性著作对唤起商业领域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意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商业书籍和文章也开始致力于这一命题的研究。而高曼自己也正成为管理学大师行列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情绪智力》一书连续18个月被列入《时代周刊》畅销书名单,并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畅销全世界。而“情绪智力”一词也被列入各种管理发展计划和商学院的教程之中,为更多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学习。

  目前情绪智力理论主要有三种:Salovey和Mayer的、Bar—On的、Danial 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Salovey和Mayer的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模型1990年Mayer~Salovey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给情绪智力下的定义是“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区分和调节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以及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2 Danial 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模型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nial Goleman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这些能力可概括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情绪、管理自己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Bar-on的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模型1997年,Bar on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合。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000年,Bar on进一步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和能力。Bar-on的理论模型由五大维度组成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

  这些成分又由15种子成分构成:

  个体内部成分: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独立性;

  人际成分:共情,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

  适应性成分:现实检验,问题解决,灵活性;

  压力管理成分:压力承受,冲动控制;

  一般心境成分:幸福感,乐观主义。

情绪智力的5种能力

  作为通过培训方式进行辅导的心理学家高曼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加德纳以开发多元智力理论而著称于世)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威(Peter Salovey)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延伸。在他的著作中,高曼引用了萨洛威对情商所下的定义。萨洛威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是指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比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有人发现,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用以下方法帮助调整情绪:(1)正确查明使自己心烦的问题是什么;(2)找出问题的原因;(3)进行一些建设性引动。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指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如此,使自己有高度的办事效率

  4)认识他人的情绪;

  认识他人的情绪,指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作出适度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常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来作判断。常常真正透露情绪情感的就是这些表达方式。故捕捉人的真实性情绪情感的常是这些关键信息,而不是对方“说的什么”。

  5)人际关系的管理。

  人际关系的管理,这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而且善解人意,善于从别人的表情来判读其内心感受,善于体察其动机想法。这种能力的具备,易使其与任何人相处都愉悦自在,这种人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正确解读情绪智力(EI)

  拥有高EI并不仅仅意味着“做个好人”,在关键的战略时刻,个体有时还得扮演“黑脸”的角色。

  拥有高EI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绪,相反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使之能适宜、有效地表达,使人们能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顺畅地工作。

  在EI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在EI上并不比男性更聪明,反之亦然。研究发现:女性一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更富有同情心,更擅长人际交往;男性则更自信,更乐观,更能适应环境以及能更好地应付各种激变。客观地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EI上均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一些人虽富有同情心,但却缺乏处理自己苦恼的能力;而另一些人虽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情绪的细微变化,但对别人的情绪反应却“呆若木鸡”。

  EI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与IQ不同的是(IQ在十几岁以后就不太变化),EI的水平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以不断地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对人的 EI水平进行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个体越来越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善于激励自己以及共情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人们在EI上的能力表现也不断地得到提高。用一个老套的字眼来形容这种变化就是“成熟“。

  由于EI可经由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EI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你不但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应不断地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EI。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及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EI。

情绪智力的本质

  来自个性情感特质的智力,它的本质是:在情境需要的时候能够调动起此刻真正有利于把握事态的情绪。这个尺度把人的非知识智力分成了层次。有一种通俗、实用但不太科学的理论把它叫做情商。其实这种“智力”的一个来源是基因特质,其次就是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所谓环境就是“自我”人格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交相作用。个人经历就是《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所说的“铭印”(我的《衡量人生的三杆大秤》的第三杆)。

  由此可见,情绪智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命运,自做的与天生的。那些提升情商的技巧基本都是虚妄的假设,因为“铭印”是绕不过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对人生承担责任的一种铁定方式。

  情绪的正常反应模式既然是这些因素决定的,因此它就不是正常理性容易控制的。理性对情绪的控制总是在情绪发生之后,只能是后事之师,是一种弥补。

  但我的发现,这个“弥补”还是可以前移。这个前移并没有改变情绪发生的本质,但在输出表现方面还是提升了情绪智力。这就是智慧见地的积累!(这可能类似佛教所说的几种“识”)这个理性前移的原理是:智慧见地对诱发情绪的情境做出了宽、深、远的“解释”。当这些见地存在的时候,情景与情绪中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它短路了目光短浅的焦虑、怨恨、怀疑和报复的动机。

  就像实力和自信可以提升人的情绪忍受力一样,智慧也可以让人变得沉着冷静。当有一点,这绝不是技巧!提升这个东西快不了。

  看一个人的智慧,不必听他说什么大道理,只须看他的情绪模式。那些小脸子的人,即使再聪明也成不了气候;那些情绪来去自如的人,可包藏大奸;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是见不到底的仁者。

情绪智力的理论提出和发展

提出[1]

  1995年,戈尔曼出版《情绪智力》一书,颠覆了智商决定成败的旧有观念。从此,情绪智力受到学术界和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分支。

  1998年,戈尔曼在《是什么造就了领袖人物》的文章中指出,情绪智力对于有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过去所谈到的与领导能力相关的特质,如智力、技术、果断和有远见等都是成功所需要的,但是它们并不充分,真正有效的领导是可以通过情绪智力进行辨别的。因而,戈尔曼主要结合他所提出的情绪智力5个方面的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移情和社会技巧,从理论演绎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有效的领导在情绪智力的5个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其中,前3种能力反映了怎样管理我们自己,后2种能力反应了怎样处理好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性的分析,戈尔曼等人发现,最有效的领导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具有高情绪智力。甚至有人指出,领导上的成功90%归因于情绪智力。此话虽然夸大了情绪智力的作用,但情绪智力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它是领导效能的基本因素。管理层次越高,情绪智力的重要性越增加,而专业性技能的重要性越减少,也就是说,一个被认为是高绩效的人,其职位等级越高,情绪智力对其成功和有效性的作用越强。

  情绪智力可以预测工作和领导能力的个体有效性,但是情绪智力不能保证个体在工作中能够有突出的行为表现,也就是说,情绪智力并不能保证个人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或者学习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在各种形势下和实践中表现出所需要的情绪能力或技巧。情绪智力主要决定一个人学习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技巧的潜力。而情绪胜任力是建立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导致工作中杰出绩效的习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提高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际技能,而且它把情绪智力转换成了实际的工作能力。可见,在戈尔曼看来,情绪智力是一种潜力,而情绪胜任力是情绪智力实现的状况。

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思维和情绪的关系的哲学讨论,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就近而言,情绪智力理论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

  1.分离的情绪与智力

  20世纪70年代之前,心理学始终将情绪和智力作为两个领域来进行研究。在情绪和智力研究并行的同时,心理学家也逐渐熟悉到了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上述这些观点和理论已经包含了情绪智力的最初含义,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情绪智力的最初起源。

  2.情绪智力先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情绪智力的先驱出现了。他们将其整合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认知和情感(也叫思维与情绪)。在这个时期,由于 R.B.Zajonc(1980)首次阐述了情绪首因的问题,引发了情绪与认知的谁为首因的空前大辩论。这场谁为首因辩论的深远意义不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认知驾驭情绪的心理哲学基础,使情绪、感情在哲学熟悉论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虽然“情绪智力”这个名词零星的出现了,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明确的方式来定义或者描述。

  3.情绪智力研究的出现

  1990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 Salovey和 D. J. Mayer一起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理论,并对其进行实证测量。Mayer等人从智力和情绪研究、哲学、人工智能脑科学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寻找证据,来证实被他们命名为“情绪智力”的这种人的能力是存在的。1990年~1993年这个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情绪智力研究出现的划分点。在此期间,情绪智力的基础研究一步步进行,尤其是脑科学方面的研究。

  4.情绪智力的繁荣

  1994年~1997年,情绪智力发生了不平常的转变,变得非常流行。这是由于D. Goleman (1994)出版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畅销书。此书受到媒体的大肆宣传,致使情绪智力开始风靡世界。由于这本书属于非专业著作,对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的科学意义造成了极大混乱。所以,情绪智力思潮在1995年~1997年间风靡世界的同时,各种针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等的批评和评论也接踵而来。

  5.情绪智力学术研究的繁荣

  1997年后到现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讨论、修正、规范、深化和发展情绪智力理论。各种情绪智力理论发展起来,新的情绪智力量表也被开发出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今天,EI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宽泛、粗放的大众心理学世界;另一个是谨慎、艰辛的科学研究世界”。这使得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复杂,形成了多种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思想的渊源及孕育过程[3]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情绪智力是传统智力所忽视的一种智力,它主要研究情绪、情感、感情在智慧(智力)活动中的功用以及它们与认知密切协同作用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长期以来一直被绝大部分心理学家所忽视,直到近10年来才引起心理学界的普遍关注。

  然而,任何一种理论的诞生都有着悠久的渊源和不断孕育发展的过程,情绪智力也不例外。学者们经过两千多年的艰辛探索历程才形成现在的理念。我们从源头探起,这样有利于对情绪智力理论的来龙去脉有一种较深刻的认识。

  情绪智力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这个时期哲学家有关情绪智力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情绪与理智(近似现在的认知)关系的探讨方面。柏拉图将情绪或激情视之为一匹不易驯服的野马,是人类灵魂的潜在威胁。情绪像不断挣脱象征理性驾御者的控制,威胁着人的心理世界。情绪被看作是存在于灵魂之中的,而没有特定的肉体感觉或知觉,并非如现代人所认为的那样存在于肉体之中。他在 《国家篇》中,他把灵魂看作是由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构成的,是知、情、意的统一,从而修正了他对灵魂的看法(转引自杨鑫辉,1999).在他看来,理性、激情和欲望是灵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和谐才会使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当然,在这三者之中,理性处于支配地位,激情和欲望则处于附属地位。因此,对于柏拉图来说,理智和激情,谁主谁从的战争不断在心田中进行着。在这种理性主导下,理性与情绪通常被比喻为 “主人一奴仆”的关系。这种观点后来遭到休莫 (David hume)的强烈反对[4].

  亚里士多德不同于他尊敬的导师柏拉图,他认为人的灵魂具有认知和求动两种基本的功能。认知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求动功能包括欲望、意志和激情。那也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和 “意”的二分法 (转引自唐锁,1994)。并将情绪以及人类的爱、恨、愤、憎看作是人类高级认知与低级的纯感官欲望相结合的产物。由于我们人类所特有的感觉还是通过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们的信念与欲望所产生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将愤怒看作是我们或我们的朋友受到不公正的轻慢所导致的情感伤害或者报复的愿望或冲动的一种消极的感觉。也就是说,愤怒是促使我们对不合理行为进行报复的适当情绪表现,柏拉图则把愤怒看作是灵魂中沸腾的、骚乱的力量与理性力量的斗争。事实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将一种情绪与另一种情绪区分开来不在于感官与生理唤醒的不同,而在于信念的不同。他有一句名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J冶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5]。这种阐述与当代情绪智力的部分内容非常接近。

  亚里士多德关于情绪与理性(认知)的思想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后来的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它们也含有当代情绪智力的思想。

  对于禁欲主义者而言,情绪是由认知导致的一种试图行动或者安排的冲动.对于紧急反应来说.通过这一认知过程做出决定或者形成对当前状况和一个人应该对它采取什么行动的一种观念。在斯多葛学派 (Stoicism)看来,人并不是激情的奴隶。不存在统治着“高级”自我的“低级”自我。人类本性中的情感方面井非从本质上有别于理性。唯一有效的区别存在于正确与错误的理性活动之间,最理想的是正确的理性。斯多葛学派哲学家认为心情、冲动、恐惧和欲望是极端个人主义的、非常独特的、过分自我中心以至无法信赖(转引自Lyons,1999)。在斯多葛学派哲学里面,明智的人被认为不管怎样也不应该受情绪或情感的影响。那些情绪、情感宁可在自我控制下被压抑,直到被留下的全部是理性和逻辑。以斯多葛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道德和社会观念已经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祖传动产,根植于基督教国家最深层的文化结构里(Mayer, Salovey and Caruso, 2000).这种因果关系在许多西方人的思维中有一种强烈反情绪的滋味。虽然情绪智力也强调情绪的自我监控,但禁欲主义是机械论的、被动的,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对享乐主义而言,伊壁鸿鲁 (Epicurus)主张快乐论的幸福论。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免受痛苦和精神的不安。然而,即使快乐是基本的、天赋的善,我们也不是追求一切的快乐。有时当某些快乐会带来更多的痛苦时,我们就会放弃这些快乐。同样,一切痛苦都是一种恶.但也并不是一切痛苦永远都应当逃避的,尤其是当它们的结果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快乐时。这里存在着一条从精神的反省思考中所派生出来的规则,即:在我们的痛苦中和在我们的快乐中一样,都存在着实质上的快乐[6].伊壁坞鲁按照他的理论明确地提出了一些生活的戒律,旨在使个人由于摆脱偏见和限制自己的欲望而获得一种知足以及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生存。他以“自然”来反抗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回复到天生的简朴,使他能够永远“自足”。同时,伊壁鸿鲁还认为欲望必须受到理性的考量,并声称宁可有理性而不幸,不愿无理性而幸运。因为宁可在行动中判断得正确,而不要仅仅生活得幸运,寻求心神恬静的方法,实际上得不到恬静,真正的恬静必须出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伊壁鸿鲁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现代人所说的情绪与认知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具有情绪智力、元认知、元情绪、情绪调节的重要观点。但享乐主义“自足”和“无欲无为”的观点是非常消极的。

  其实,我国古代圣贤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也含有与情绪智力相关的思想:如孔子的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转引自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一次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7]”,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 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忠恕— 就是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现代人称作“移情”)。这是孺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尽管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慎独— 就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中庸— 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中庸之道就意味着他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各种事物的分寸(即“度”),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他人的积极性。力行— 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转引自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孟子在 “性善论,中 “仁”、“义”、“礼”、“智”的“四端说,大致意思是“没有怜悯伤痛的心,就不算人:没有羞耻憎恶的人,也不算人:没有辞谢退让的心,更不算人;没有是非的心,更是算不得人”(转11自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这辞谢退让的心,便是礼节的发端;这是非的心,便是智识的发端;一个人的心,具备了这四端,就如同身体具备着四肢一样。这与当代智力的情绪起源学说、道德的情绪起源学说非常接近(Stanley Greenspan, 2000).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圣贤们当时已清楚地认识到情绪、感情与认知、智慧之间的复杂关系。另外在许多汉语成语里也具有丰富的情绪智力的涵义,如;察言观色,弦外之音,自愧不如,喜上眉梢,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喜怒不形于色,忍辱负重,秀色可餐,等等。这也可以说明情绪智力的思想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

  中世纪与情绪智力有关的一些思想。由于中世纪的哲学受到基督教灵魂就是思想的观点支配,在对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基督化的过程中,神学家们可能由亚里士多德而偏向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是物质和实体,也就是人是有理智的动物的论述而被转化为人是所有高级认知和评价机能所寄居的非实体的精神,也就是基督教教义中所宣称的灵魂。情绪是没有理智可言的,并且认知处于第二位(转引自切ons, 1999).用这种方法修正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世纪的神学家们和哲学家们不得不在情绪是源自精神还是肉体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不是当时所有的哲学家都选择前者,例如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一1274)和裴微斯(Juan Luis Vives, 1492^-1540)。阿奎那主要将情绪归于肉体(生理)而不是灵魂。情绪是一种激情,使我们感到痛苦的事情和突如其来的事情远胜于我们逐渐形成的对自己和世界上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的看法 [8]。情绪被视为一种冲击精神和认知的肉体感觉的趋势或欲望。欲望的势力表现为情绪能力— 直接反应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的能力。他认为这种能力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只有灵魂的理智能力才为人类所独有 [9]。裴微斯对倩绪的功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他不是用道德标准来衡量情绪,而是把情绪当作自然科学的问题。他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受到情感的调控,情感可以使知觉暖昧不明:情感并不从属于理智,但却能阻碍或破坏理智的活动;’情感对记忆有影响,它既可以增强记忆,也可以妨碍记忆。裴微斯还认为,与人重归于好时,爱会得到增强,因为暂时的中断和克制会增强爱的力量,但过多的控制和不满会使爱转化成仇恨。情绪可以在心理上通过训练而加以改变。心理训练之所以能够改变情绪是因为观念时常是情绪的根源。可以说,裴微斯已认识到了认知与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作用。除此之外,裴微斯还认为,欲望、希望和快乐都与利益有关.利益缺乏会产生欲望:期待利益则产生希望;确信能得到利益则产生快乐。这一点与现在情绪智力的认知评价观点极为相似。

  到了十七世纪以后,由于人们接受了“新科学”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基督教会和学院突然被视之为愚昧与落后。如斯宾诺莎 (Baruch de Spinoza)对情绪与认知的看法与笛卡尔哲学也截然不同,心灵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主要将情绪看作是认知的。他说:“通过情绪,我们能理解身体的变化,身体自身行动的力量以及有关身体变化的观念一起,或得到增强或被减弱,或得到促进或被阻碍[10]。”这说明斯宾诺莎已认识到情绪具有促进或阻碍行动的作用。斯宾诺莎将这一观点作为其情绪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人的身体能通过多种途径受到影响,通过这些途径,身体行动的力量或被增强或被减弱;通过另外一些途径,身体行动的力量既不增也不减。爱和恨主要是对导致爱和恨的要素(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即是爱和恨发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感情成分)的观念。斯宾诺莎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本身就有错的,道德主义和禁欲主义抛弃情绪都是愚蠢的态度。情绪使我们认知生理上的缺失,有助于我们适应复杂的生理机制[11]。在这个时期,理智优于情绪的信念也发生了变化,而强调情绪的功能性。这种转折起源于David Hume的哲学和达尔文行为学的观察。Hume主张:“理智最好应该是激情的奴隶,激情从不假装扮演其它任何角色而服侍或顺从理智。”他认为理智做的只不过是考虑事实,产生关于与达成和优先被激情 〔热情)设定的程序世界的推论 [12].Freud持一种有些相似的观点(Freud, 1964, In 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他强调本我。自身的情绪性和心理能量是首位的,而维护自身的另一些方面是派生出来的。Freud几乎与 Hume的思想一样,认为理智是为情绪服务的。虽然Hume挑战了理智优于情绪的地位,但是直到达尔文在出版了《人与动物》一书中才确定了情绪的功能性和目的性的情绪表达。贯穿于他对动物生活精深的行为学观察,达尔文揭示了倩绪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情绪使适应性行为活跃,例如飞行 (恐俱)和生殖 (爱或繁殖力):其次。情绪能够使个体发出信号和交流情绪信息,它给予整个物种和单独的生物体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存优势,这些功能要归因于情绪.达尔文强调的这种适应性,就是情绪表达的智力属性(Mayer,2002).与Hume同时期的Thomas Reid,把心理官能区分为理智能力(如看、听、记忆、判断、推理的能力等)和行动能力(如自我保存、模仿本能、权力欲、自尊心、感恩心、怜悯心、义务感、想象力等)。这可能在心理学中是第一次把含有情绪、情感、感情功能的术语称作能力。不过,Reid并没有详细阐明每一种能力的结构、机制和本质特点 (转引自杨鑫辉,1999)。值得注意的是,冯特在18%年出版的《心理学大纲》一书中首次提出情感三维理论 (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他认为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这三种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感情是动态的,它既可能在一个维度上发生变化,也可能在三个维度之间发生变化[13] 。冯特把感情看作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而不把它看作是认识或意志的某种作用的结果,从而提高了感情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由于20世纪以前,人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是生存问题,故而主要应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强调理智或认知的霸权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而20世纪以后,人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耍问题转换为发展问题,包括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层面,故而主要应理解和把握社会和个体自身,从而迫切要求对情绪、感情的心理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探讨.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60年代左右,情绪和智力相对各自作为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已有少量的社会智力理论和测量出现。

  在情绪研究内部,早期的研究者James-Lange理论认为情绪是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感知。詹姆斯在情绪发生的因果序列中仅是抓住了末级 (final stage)。如果为了区分和描述情绪,只要去研究每种生理唤醒的具体生理机制即可,认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此一来,情绪心理学不过是生理学的一部分。坎农 (W. B. Cannon )反对这种理论,提出情绪的“丘脑理论” (Cannon, 1927)。当时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情绪的认识偏重生物学化倾向,而随着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的发展,对情绪研究的兴趣跌入低谷.由于行为主义坚持研究“客观事件”,反对研究任何人类内部心理过程的认知事件,如信念,推测,评价。欲望,希望,需要等等。甚至斯金纳后来说:“对心理的情绪及动机的探索被当作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但也可能是一次重大的灾难 (Skinner, 1974).”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行为主义是反对认知的地位以及情绪认知功能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期没有情绪的认知理论出现,如阿若德 (M.B.Arnold)早在40年代就提出“情绪的评价一兴奋理论”,认为外界刺激要经过认知和评价才能产生情绪,直到1960年她出版《情绪与人格》(Arnold,1964)两卷巨著之后才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

  在智力领域里面,当代智力理论主要区分为智力的因素理论和智力的认知理论两大派别,这个阶段主要是前一个理论的发展和繁荣时期。(1)理论方面:斯皮尔曼(Spearman,1904)提出智力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二因素说学;赛斯顿 (Thurstone)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多因素”理论 (Thurstone, 1938),认为智力由数字因子,词的流畅、词的理解、推理因素、记忆因素、空间知觉。知觉速度七种因素组成;R. B. Cattell (1965)在斯皮尔曼和赛斯顿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析将两种理论联合起来提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艾森克(H. J. Eysenck, 1953)首先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知觉、记忆、推理),测验材料 (语词、计数、空间)和能量(速度、质量)。在艾森克的基础上,Guilford (1959, 1967)年提出了新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式,认为智力由操作 (即思维方法,可分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五种成分),内容 (即思维的对象,可分图形、符号、语义、行动四种成分),产品(即把某种操作应用于某种内容的产物,可分为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六种成分)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2)测验方面有三个量表最有影响:A. Binet 8 Simon (1905)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1916年经推孟修订后又称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Terman, 1916):瑞文 (J. C. Raven) 1937年至1947年编制了6岁儿童至成人的瑞文推理智力测验 (转引自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0);韦克斯勒1949至1966完成了从儿童到成人的智力量表。(3)定义方面:Binet与 Simon认为智力是判断、理解及推理的能力;斯皮尔曼认为智力是一种被称为“g”的能力所构成,“�g”所指的是理解不同事物间关系的能力;推孟 (L. M. Terman)认为智力是执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正统智力研究领域很少涉及情绪,而情绪研究领域也很少涉及认知,而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后来情绪与智力的整合有一定的作用。

  从这些介绍和当时的心理学文献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无论是智力理论、智力测验还是智力的定义都没有涉及到处理情绪、情感、感情的能力。当时只有以研究“传统智力”著称的大卫韦克斯勒 (1952)在编制智力时,把“表达感情的能力”作为人类能力的组成部分。后来不知何故又把它删除了[14]。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一些零星的社会智力理论与测量,已经开始关注与情绪能力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桑代克 (R.LThorndike)早在1927年就提出社会智力的观点,把它作为IQ的重要成份。他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他人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在社会情境中明智行动的能力 (Thorndike,1927)。尤其是R. L.桑代克于(1936)开发的社会判断力和社会洞察力量表对社会智力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此后洞察别人心思,察言观色的能力(Strang, 1930),与人相处,建立友善关系的能力 (J. Wedeck, 1947):了解社会规范,言行举止表现合乎时宜 (D. Wedeck,1938)等在有关社会智力的文献中也能找到。另外,乔治华盛顿 (G. Washington, 1955)的社会智力测验 (GWSIT)较为复杂一些。这个测验由社会的情境中的许多子测验所组成,在呈现词语和面部表情之后,评价、判断对其心理状态的识别情况.对名称和面孔记忆的程度,和观测被试的行为及幽默感。虽然当时社会智力的理论和测验的内容并没有引起广泛地注意,但给以后情绪智力理论的诞生和智力的多元化埋下了伏笔。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信息加工理论和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机成为心理学潜在的哲学指导思想,功能与结构的二元选择代替了不同于二元论的选择,思想与肉体,好比计算机的软件与硬件。对心理学的研究便是考察人类思维这部计算机运作的过程。人类的进化是指“软、硬”双方面的发展。心理学家这时才真正开始考虑在人类头脑内部所发生的一切。但在这个时期,情绪、感情、动机等在人类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功能作用被主流心理学所忽视.倒是许多情绪心理学者从60:年代开始转向情绪的认知理论的研究,成为60年代以来情绪研究的一大流派。例如,M. Arnold (1960)认为只有在生理激活与认知一评价相结合时,情绪才能发生:S.Schachter & J. Singer (1966)提出环境、认知和生理激活三因素论,明确指出单独环境因素或生理因素均不能引起情绪,单独环境与生理二因素结合也不能引起情绪,只有认知的参与、认知对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才是情绪的机制;利拍(R.W.Leeper. 1962b, 1970)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有组织的状态,它不仅起着动机的作用,而且也起着知觉的作用:R. Lazarus (1984)则认为情绪是认知,生理,行为的构成物;C.Izard (1992)提出的情绪是由生理的,表情的,体验的三种成分构成的理论;曼德勒(G.Mandler. 1962. 1975)年提出认知一唤醒理论(转引自孟昭兰,人类情绪.1989);等等。但是情绪与认知如何互相影响而起作用,研究者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研究者对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情绪智力的思想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1980年至1989年这个时期对情绪智力理论的诞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起到了直接催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与认知关系的领域:R. B. Zajonc (1980)首次在 《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的发表一篇题为膺留 A7继 h文章,阐述了情绪首因的问题,引发了情绪与认知的谁为首因的空前大辩论。Zajonc认为在大部分情境中情绪完全可以独立于认知,心理学在解释情感时应该减少对认知作用太多的依赖,尽管情感和认知存在着联合作用,但是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他把实时的情感处理看作是后认知的 (post-cognitive),并坚决认为情感判断可能完全独立于各种知觉和认知过程并先于它们发生,而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以知觉和认知过程为基础。R.S.Larzarus (1984)对此提出反驳,“认为认知评价是所有情绪状态的构成基础和组成特征”,情绪反应的所有三个方面一一躯体过程、外在行为表现和主观体经验都需要认知评价作为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即认知评价先于情绪唤醒。这场辩论历时6年,双方各自提出了大量实验依据和理论根据,结果打成了平局。

  Scheff(1985)认为Zajonc和Lazarus分歧在于他们的因果关系模型的结构上,Zajonc的假设是一个线性模型,而Lazarus的假设是一个非线性的模型。这与情感能否成为行为原因的问题相联系。Kleinginna等人(1985)认为Zajonc和Lazarus的分歧在于他们对情感和认知的界定范围不同。Lazarus把认知定义得太宽,以致于包括某些感知觉的最早的最原始的过程;同时,他又把情感定义得太窄,以致于仅仅包括相当完整的或较高级的情绪过程。相反,Zajon。把情感界定得太宽,以致于包含许多生理的和行为的唤醒信号,同时,又把认知定义得太窄,以致于信息或信息加工仅仅包括某些现在和过去的转换形式。认知与情绪在心理活动发生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流程。由于个体可以从这个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切入,所以任何反应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刺激,刺激和反应都既可能是原因又可能是结果。另外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不仅要从静态上考虑,更重要的要从动态上进行考虑,它们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继时发生。鉴于人脑及其功能是一个整体,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是一个涉及生理和心理许多层级的复合的多水平的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两者的关系应该用整体论的思想进行考察。

  Sigel (1986)认为导致认知和情绪的争论的一个原因在于研究者坚持认知— 情感的两分法,把情感或情绪看作是非理性的感觉,而把认知看作是人的思维— 理性机能。S.Santostefano (1986)提出了与布鲁纳相似的关于认知和情绪互倚性(interdependence)的观点,认为这种互倚性不仅仅是交互作用。Santostefan。认为:“在把认知和情绪看成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系统的情况下。研究者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在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中,究竟是认知还是情绪更为重要。”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认知和情绪合而为一,则关于认知和情绪的相对重要性的争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自动消除。Lazarus (1999)认为情绪与认知谁为第一这个问题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错误,这种认识论上的偏差可能来自于受到质疑的线性的行为观点,或者是激进的行为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这些观念认为,机制是一切而情境几乎没有丝毫的重要性。认知与情感两分法是科学构想,本质上并不存在。分析还原的观点和整体主义的观点都是可信的。但是大量的关于认知— 情绪关系的观点都认为认知和情绪在本质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Lazarus (1999)除了坚持情绪的意义评价的观点以外,更强调情绪与认知的互倚性和整合性。这种观点得到目前感情神经科学强有力的支持。

  正如汤姆金森(Silvan Tomkins. 1981)所说:“过去需要认知革命来解放认知研究…现在需要的是情感革命以便把这一激进的新发展从过度专制的认知理论中解放出来。”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在一个情绪事件中是不可分割的,应该从系统性、整体性、相倚性方面去研究。这场谁为首因辩论的深远意义不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认知驾驭情绪的心理哲学基础,使情绪、感情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从情绪从属认知、到情绪与认知各自独立、到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再到情绪与认知的互倚关系的哲学观点的转变,为情绪智力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人工智能方面:由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上期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思维受挫,人工智能专家认识到没有情绪、感情、动机的参与是不能真正实现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M. Minsky教授(1985)提出:“问题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有感情,而在于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否实现智能。”此后,处理感情的能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普遍关注和设法实现的问题。

  (3)认知心理学领域:50年代末期,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人类认知模型,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过程及规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被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但仅把人看作是物理符号操作系统是不够的,人是高级生命形式的有机体,具有生物的基础和进化的历史,人还是社会生物,人与人、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人脑不仅具有计算机一样的逻辑程序理性和“纯”认知加工能力,还要具有加工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缺乏“人性”的认知加工的局限性,情绪、情感不仅影响并积极参与认知加工,甚至决定认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加工的质量。

  (4)神经科学方面。Joseph LeDoux (1989)第一个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中枢中的关键作用。情绪信息传递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外界信息要经过新皮层进行认知分析后再到杏仁核,另一条是外界信息直接到达杏仁核引起情绪反应。也就是后来脑成像技术验证的“情绪双通道理论”。与情绪能力相关的其它方面的脑机制研究也有重大进展,如;情绪表征中半球不对称性的研究 (Tucker&Williamson, 1984; Tucker & Frederick, 1989; Davidson, 1985;Tomarken, Davidson&Henriques, 1990);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P.Ekman, 1984; Gainoti&Caltagirone, 1989; K. R. Scherer, 1986);基底神经节损伤使刺激一奖赏联结能力丧失 (Packard, Hirsh & White, 1989);腹内侧前额叶损伤患者的决策能力严重受损(P. J. Eslinger & A. R. Damasio, 1985);侧面前额皮层和皮层联合区与情绪体验,直接目标的情景意义,身体感觉,表达方式,人际间情绪作用等研究(N. H. Fri jda,1986);左侧前PFC损伤后导致体验积极感情的能力缺陷 (R. Buck, 1984);述情障碍的病理学研究(W. D. TenHoute, K. D. Hoppe, et al (1986 );等等。这些成果为后来的情绪智力的科学性莫定了初步的生理学基础。

  (5)在智力方面:80年代以前的智力理论主要局限于言语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其中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狭义的智力理论无法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能力,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加德纳 (H. A. Gardner, 1983)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 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体态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其中内省智力(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感受的审查与认识,它的核心是对自我内在情感的理解能力)和人际智能 (主要指觉察、调节人际关系技巧方面的能力).这两种智能成为情绪智力理论的直接来源.另外Sternberg (1985)提出三元智力理论,尽管它与情绪智力的思想没有直接联系,但为继后的智力研究者摆脱传统智力的单一模式拓宽了思路。

  (6)情绪调节方面:虽然情绪调节最早就出现在5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领域,但这个时期情绪调节的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如,婴幼儿的表情调节 (Gaensbauer, 1982):正、负性具体情绪的调节(Kopp, 1989);高唤醒对认知操作起瓦解和破坏作用(M . W. Eysenck,1982);情绪调节过程与情绪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Frijda, 1986; S. S. Tomkins, 1984);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Lazarus & Folkman, 1984 ):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评价方面的研究(Buck,1984; Salovey, Mayer, Goldman, Turvey & Palfai, 1995; Rosenthal, Hal, DiMateo, Rogers& Archer, 1979):情绪控制的研究 (Roger & Najarian, 1989)、应对方式的研究 (Carver,Scheier& Weitraub, 1989).建构性思维的研咒 (Epstein&Meier, 1989);等等。C. Saarni (1990)认为情绪调节是儿童发展认知和管理情绪体验的能力,并直接提出情绪胜任力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为构建情绪智力理论铺平了道路.

  (7)社会智力方面: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是社会智力领域研究比较繁荣的时期.0' Sullivan & Guilford (1976)等开发了著名的社会智力六因素测验,即①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②提取行为信息和理解不同情境中行为表现的相似性的能力:③对社会关系的觉察能力:④通过行为表现理解社会事件发生过程的能力;⑥改变或重新定义行为意义的能力:⑥从已知的社会信息中预测未来行为的能力。Keating (1978)编制另一个社会洞察力测试,这个测验的特点是把社会智力与道德推理结合在一起:Sternberg&Smith (1985)的社会知觉非言语的测量和评定非言语解码技能的测验;Marlowe (1985)提出一个由四个领域所组成的社会智力模型:社会兴趣 (关心其它人),社会的自我效能,移情技能 (基于认知和感情理解其它人的能力)和社会的绩效技能 (可观察的社会行为),为了测试这个模型.他于1986年提供社会智力的八个不同的测量,代表五个因素:亲社会态度,社会技能,移情技能,社会焦虑和情绪性 (Marlowe, 1986); Stricker和 Rock (1990)开发7行为情景— 判断测验(人际胜任力工具,ICI),使用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评定个体社会智力,这个测验后来直接被Goleman用着测量情绪胜任力。虽然社会智力与情绪智力有一定区别,但社会智力测验中的很多题目都与情绪能力有关。

  (8)后现代心理学思潮 (post-modern psychology)。它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思潮在当代西方心理学领域的反映。它既直接源起于非主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心理学主要不是探讨低级心理现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富有意义的根本问题)的润泽,反对价值中立和人为计算机的观点,主张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从另一方面来说,它是一种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陷于困境时应运而生的反叛性的思潮。这种思潮使很多心理学家从 “主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囿于 “条条框框”,拓宽了心理学家的思路,为心理学理论的解构和重构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9)零星情绪智力术语与研究的出现。W. L. Payne (1985)在实验联合大学提出一篇博士论文 《情绪的研究》 (A study of emotion),探究开发情感智力,自我整合以及与恐惧、痛苦与欲望相关的一些问题;R. Bar-On (1985, 1988)在他的博士论文,`'L理幸福感的概念发展”中涉及到情绪智力商数,据他自己说他的情商量表 (Emotional QuotientInventory)始于1983年 (R. Bar-On, 2000):S.L.Greenspan (1989)在 Kay Field等人主编的《学习与教育》一书中,执笔《情绪智力》一章中提出了一种智力的综合模型,包括生物智力、认知智力和情绪智力三个方面(转引自Bar-On & Parker, 2000): Salovey &Mayer在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心境 (mood)与认知、心境与行为、元一心境 (meta-mood)、元体验(meta-experience)的研究 (Salovey & Rosenhan, 1989; Bower&M即eary, 1989; Maver,Caruso, Zigler&Dreyden, 1989)。这种把心境作为认知和体验的对象,可能为他们1990年提出的情绪智力理论奠定了基础。

众说纷纭的情绪智力理论[3]

  由于情绪、情感、感情、动机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8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积累了大量与情绪智力密切相关的研究资料。Mayer等人(1990)年在《人格评测杂志》上利用模糊图形为测试工具,诱导被试无意中说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并推溅他知觉到的情感的正确性、数量与范围,并发现这些指标与对他人的移情能力高度相关,它是情感智力理论诞生的前奏曲。同年,Salovey & Mayer(1990) 以理论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和科学的态度,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上发表《情绪智力》一文,提出一个情绪智力的框架,并讨论如何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如何将情绪、情感应用于动机引发、计划制订和完成等领域的问题。这篇文章通常被认为是情绪智力理论的正式开始。1990^-1994年Mayer&Salovey共发表相关文章14篇。在这期间,Damasio关于情绪先于认知影响决策和LeDoux关于杏仁核情绪信道的脑成像模型(或情绪的双信道模型)的研究 (转引自Goleman, 1995),使他们的情绪智力理论得到了心理生理学的支持。另一方面,尽管他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是,情绪智力无论是在学术圈子内,还是在普通读者中都是鲜为人知的。真正使情绪智力这一术语流行并受到广泛传播和关注,应归功于D.Golemane他在1994-1995年搜集许多关于大脑、情绪和行为的有趣信息和日常生活的素材,1995年以Emotional Intelligence命名的出版一本非学术性的专著。时代周刊(Time)杂志使用"EQ"术语作为它的封面进行炒作宣传,该书立即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书籍。其实 Goleman在1994 1995年所写的内容是对他们在学校开设,"emotional literacy"课程的总结,原书名是 ‘情绪的解读能力或情绪入门 (emotional literacy)》,当时被Annie Paul看到这个书稿,出版商建议把即将出版的二 tional literacj饮为Emotional Intelligence。该书原本是一本大众读本,但后来被许多人误认为是情绪智力的经典之著。许多投机者借助这股东风,在情绪智力的大旗下出版和发表了大量有悖情绪智力本义的书籍和文章。虽然它们对情绪智力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也给情绪智力的科学意义造成了极大混乱。所以情绪智力思潮在1995^-1997间风靡世界的同时,各种针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等等的批评和评论也接踵而来。1997年后到现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讨论、修正、规范、深化和发展情绪智力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情绪智力理论众说纷纭,观点相距甚远。用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Mayer (2001)的话来说:“今天,EI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宽泛、粗放的大众心理学世界;另一个是谨慎、艰辛的科学研究世界”。但是情绪智力理论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各种理论的定义、内容和模型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下面介绍该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情绪智力理论的演化。

(一)J. D. Mayer和 P. Salovey情绪智力理论的能力模型

  1. Mayer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概念

  Salovey & Mayer最初提出“情绪智力”概念的时候,他们的意图是要引起对情绪和理智之间协同关系的更密切注意。从某种实际意义上,人类不是占绝对优势的理性生物,也不是占绝对优势的情绪性生物,确切地说,两者兼而有之。因而一个人在生活中适应和应对的能力依赖情绪能力和理性能力的整合功能。就像Grifths (1997)所说的那样,“缺乏感情的理智,思维没有活力:没有理智的感情将是盲目的。”在生活中的成功依赖个人推理有关情绪性经验和其它负载感情信息的能力,以及用情绪上适应的手段,通过有关个人的情境、期望和过去的原因作出推论的反应(Salovey, Bedel, Detweiler & Mayer, 2000)。当时他们的情绪智力概念是相对模糊的,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包括觉察自我和他人情感和情绪的能力;识别情绪并使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 (Salovey & Mayer, 1990).”他们认为情绪胜任力对社会智力而言是基本的,这是因为社会问题和情境载满感情信息。后来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情绪胜任力不仅仅应用到社会经验,更多的是应用到个体内部的经验。这样情绪智力比社会智力更集中,因为它明确地属于情绪现象,并且能够直接广泛应用到嵌入人际关系和个人内部经验中的情绪问题 (Epstein, 1998; Salovey, 1997)。另外,最初的情绪智力概念还包涵某些人格因素,如热情、开朗和动机等。这给以后其他人建构的情绪智力理论埋下了隐患 (例如,Goleman的理论)。不过他们在1994年后的著述中对除了能力特质以外的其它人格特征进行了严格的区分。

  由于Goleman 1995年出版 《情绪智力》一书,加之以《时代周刊》为首的媒体的炒作,立即在英语文化范围内广泛传播,使这个心理学名词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传遍全世界。情绪智力 (注:大众媒体称,"` EO")演绎的内容几乎包罗社会生活中的所有方面,一时成为济世的万能药,使这个颇有深意的概念流于含糊、浅俗,从而丧失了学术概念的严谨与严肃性,所以受到了颇多责难。Mayer & Salovey (1997)把他们的理论与其它通俗的情绪智力理论进行区别,对以前的定义进行了较大修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利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2000年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该与人格变量区别开,人格心理学时常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差异— 人们典型地思维、情感和行为。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与世界的联系也许比“气质”和“风格”这一术语单独提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应该把情绪智力更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能力,情绪智力表示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并且认为情绪智力是横跨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运算)(2000),通常以整体的方式进行操作(Mayer, Caruso &Salovey, 2000).

  2. 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及发展

  Mayer&Salovey从1990年建立情绪智力以来,他们的理论和情绪智力结构也一直在变化发展之中。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对情绪智力理论内涵的思考既不充分,也不成熟:一方面是他们将动机等因素列入情绪智力范畴,另一方面是该理论结构有些粗糙和随意,如情绪调节能力没有列举具体内容,情绪运用能力的内容显得不太一致。尽管Mayer和Salovey曾在多篇文章中论及此结构,但理论效果并不明显。

  表1 Mayer和Salovey 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

   Mayer和Salovey 1990年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

  在经过了几年理论思考和开展有益的学术争论之后,1997年,Mayer和Salovey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见表2,

  表2 Salovey和Mayer (1997)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

情绪智力
情绪的知觉、评估、表达能力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理解、分析情绪、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1)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状态和思维中辨别情绪的能力。 (5)情绪促进思维导向注意重要信息的能力。 (9)给情绪贴标签,认识词语与情绪本身关系的能力。 (13)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开放心情的能力。
(2)通过言语、声音、表情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别情绪涵义的能力。 (6)产生有效而合宜情绪的能力,它所能够对情感判断和情感记忆起促进作用。 (10)理解情绪所表达意义的能力。 (14)根据对信息的判断和利用,成熟浸入或远离某种情绪的能力。
(3)准确表达情绪及与情感相关需要的能力。 (7)心境起伏导致个体的观点从乐观向悲观变化时,能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11)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 (15)成熟觉察自己和他人相关情绪的能力。
(4)区分情感表达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 (8)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对特殊问题解决方法产生促进作用的能力。 (12)认识情绪的转化能力。 (16)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从表2可以看出,Mayer和Salovey (1997)把1990年的3因素结构扩充为4因素结构。增加了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的因素,充实并大幅度地修正了情绪调节能力因素,把情绪调节能力修正为成熟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把原来的 10种能力扩充为 16种能力,实质性改变了情绪智力的理论内涵,删去了动机成分,使理论结构在内容上更加集中在情绪能力范畴之内。

  Mayer和Salovey (2000)为了更进一步把他们的能力模型与Coleman, Bar-On等人的J清绪智力加以区分,对1997年的模型进行简化,见表3,

  表 3 Mayer和 Salovey (2000)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
情绪智力
情绪的知觉情绪的整合情绪的理解情绪的管理
知觉和表达情绪 知觉情绪并开始受认知 的自动化影响 情绪作为注意到的信号和作为对认知的影响进入认知系统 情绪与情绪相关的信息被注意 有关联系的情绪信号 被 理解,与他们的内部活动和暂时的隐性含义一起被理解 情绪的隐性涵义,从情感到意义被考虑 思维促进情绪的,智力的和个人的成长 管理激励,对情感开放

  该模型可能是参照“智力的信息加工模型”设计的。Mayer等人认为智力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识别信息或输入信息的能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所构成(Mayer & Mitchel, 1998)。他们的模型把情绪智力作为横跨过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 (运算),通常用一种整体的方式操作。该模型仍然可以分为四个维度,Mayer&Salovey (2000)对该模型解释到:第一个维度,情绪知觉和情绪识别,包括来自情绪系统的认知信息和输入信息;第二个维度是情绪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包括使用情绪促进认知加工;第三个维度是对情绪的理解和推理,包括情绪认知加工和进一步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情绪信息加工:第四个维度,情绪管理是关系到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管理其它人的情绪。这个结构模型仅是对1997结构模型的抽象解释,主要想用信息加工理论作为情绪智力的基础。他们在2003年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 (MSCEITV2. 0 )中测量的项目基本上是1997年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的内容(Mayer, Salovey & Caruso,2003)0

  3. Mayer和Salovey等人的情绪智力测量

  Mayer, Salovey &Caruso (2003)根据他们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编制的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简称MEIS)o MEIS的思路最早来自情绪的创造性,社会智力和非言语的知觉等测验结构发展的。他们在1997年开发了MSCEIT (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简称MSCEIT 1. 1)。该量表是以能力测验为基础,而不是自陈测验,如它要求被测验者完成一系列任务,以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记分采用大多数人一致的评分和专家评分(注:当时仅用了两名专家)两种方法.被测试人数503个成人,内部一致性系数.%,四个分支(知觉、促进、理解和管理).a;系数范围从.81到.96 (Mayer, Caruso & Salovey, 2000)0但是Robert等人(1998)重复测试了MSCEIT,结果各项数据相差较大,尤其是专家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评分标准争议很大。Mayer等人从1999年起除了发表“情绪智力符合智力的传统标准”等几篇文章进行反驳之外,同时也认真对待各种批评,对MSCEIT进行修订和完善,2000年出版了MSCEIT 2. 0,并对这个量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量表设计141个项目测量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被测人员样本由2112成人组成,分别来自7个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职业。评分标准与MSCEIT 1. 1一样,不过在2.0的量表邀请了来自8个国家的21位情绪专家,使用了5点等级评定和多项选择反应两种格式。MSCEIT 2.0有两个信度标准,MSCEIT 2.0分半信度一致性评分是 .93.专家评分为.91。四个维度的信度从 76到.91。专家与大多数人的评分相关是.91,证明大多数人一致意见的评分准确性是可信的。该量表的再测信度是‘86.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他们构建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二)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发展

  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Mayer&Salovey称之为混合模型,1998年以后的模型有人称为情绪智力的企业模型。

  1. Goleman的情绪智力概念

  尽管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来源于Mayer和Salovey最初的理论,但两者相距甚远,目前已成为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的两个方向。Goleman虽然不是情绪智力的原创者,但他的名声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大众文化中都远远超过Mayer和Salovey。许多人都把Coleman的理论奉为“经典”加以引用,尤其是在企业界和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反响强烈并倍受青睐。Goleman自从1995年出版情绪智力一书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英语文化中名声大振。他发现企业主管乐意为他的构念支付大笔的款项,为了迎合大跨国公司的口味,辞去了纽约时报行为与脑科学专栏的工作,创办和创立了情绪智力实践咨询公司和协会,并在很多国家巡回演讲。他的情绪智力定义逐渐从“情绪的解读能力”滑向“企业明星优秀品质”的定义。具体地说,Goleman (1995)把情绪智力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认为“情绪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转引自耿文秀,查波译,1997)0 1998年开始提出情绪胜任力 (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Goleman (1998)把情绪胜任力定义为“以情绪智力为基础,使人们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习得而形成的能力 (转引自耿文秀,查 波译,2000, p29) "。并且与情绪智力加以区分,他认为情绪智力本质上是一种潜能,而情绪胜任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反映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以及把这种智力应用到具体的情景中的能力。如,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他 (她)还需要学习唱歌技巧。否则,就不能从事歌唱的生涯。但是纵观 Goleman (1998)以后的文章和著作,他很少使用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词,而是有意用情绪胜任力或胜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或competence)替代情绪智力。其实Goleman的情绪胜任力就是在组织背景中企业主管或员工取得各种各样成就(成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根据他和他的同事们所提供的胜任力成份有些不完全是情绪胜任力,有些甚至相距甚远。Goleman等人(2000)提供了描述性定义:“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当一个人在情境中,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地方式展示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胜任力。”这些可以在他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2.以Goleman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发展

  Coleman (1995)出版的 《情感智力》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及情绪智力的培养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Goleman在这个时候将他的情绪智力研究的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也称5因素理论,见表40

  表4  Goleman 1995年的情绪智力结构
情绪智力
自我意识 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的时便能察觉乃情绪智力的核心。监控情绪时时刻刻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大的把握性就能更好指导自己的人生,准确地决策婚姻、职业之类。
自我管理 调控自我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如何有效摆脱焦虑、沮丧、激怒、烦恼等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侵袭的能力。这一能力的低下将使人总是陷于痛苦情绪的漩涡中:反之,这一能力高者可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中迅速跳出,重整旗鼓,迎头赶上。
自我激励 这一服从于某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需有情绪的自我控制— 延迟满足,压抑冲动。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才能保证取得杰出的成就。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更有效率、更富于成效。
移情 移情是在情感的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追溯移情产生之源,情感“聋哑盲”的社会代价以及移情点嫩利他主义的条件。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这一能力更能满足如照料、教育、销售或管理职业类的要求。
处理人际关系 大体而言,人际关系艺术就是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主要是社会胜任与不胜任,以及与之相关的技能。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植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他们也就是所谓社会明星。

  从表4可以看出,这五个因素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外延范围过大,理论体系不严谨,因此受到了很多批评。Goleman (1998),在 《工作中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a t work)一书中宣称自己己经回到心理学理论家的位置。潜心研究情绪胜任力理论的结构,见表5。

  表5 Goleman 1999年的情绪胜任力结构框架
情绪胜任力
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徽励移情社交技能
  • 情绪的自我意识
  • 能了解 自己的情绪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 准确的自我评估
  • 知晓 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 自信心
  • 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肯定
  • 自控力
  • 控制破坏性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 诚信:
  • 能保持诚实正派
  • 职业道德:
  • 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
  • 适应力
  • 灵活应变的能力
  • 创新精神
  • 乐于接受新观点、新方法和新信息的挑战
  • 成就内驱力努力提高或符合优秀的标准
  • 责任感
  • 与群体或企业机构的 目标保持一致
  • 主动性
  • 随时准 备抓住
  • 机会
  • 乐观
  • 即使经受打击挫折,仍能始终如一地追求 目标
  • 善解人意:
  • 能觉察他人感情、理解他人的观点,关注他人担心的事情;
  • 服务定向:
  • 能预感、觉察、满足顾客的需要:
  • 提携其它人:
  • 能觉察他人的发展需要,并培养他们的能力
  • 集思广益:
  • 能通过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创造机遇;
  • 政治敏锐力:
  • 能觉察群体的情绪倾向和力量关系。
  • 感召力:
  • 能卓有成效地影响或说服他人;
  • 交流:
  • 能明白无误地表达信息;
  • 领导能力:
  • 能鼓动和引导群体和人们
  • 促变能力:
  • 促成或控制变化;
  • 控制冲突
  • 沟通和解决分歧;
  • 凝聚力:
  • 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 合作:
  • 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 团队协调能力:
  • 能发挥群体效应,追求集体目标

  从表5可以看出这个结构模型与1995年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差异较大,明显地是为了迎合企业需要而设定的内容。不仅如此,Goleman的情绪胜任力理论还是在借鉴或修改其它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来自Boyatzis等人有关企业主管和员工胜任力和情绪胜任力的思想,见表 6

  表6 Boyatzis等人 (1995, 1996, 2000)管理和领导能力结构模塑与情绪胜任力结构模型之比较

Boyatzis, Cowen&Kolb(1995)
的管理和领导绩效胜任力结构
Boyatzis, Leonard, Rhee(1996)
的情绪胜任力结构
Boyatzis, Goleman, Rhee(2000)
的情绪胜任力结构
  • 目标和行为管理
  • 效率定向
  • 计划
  • 创新
  • 自信心
  • 说服力
  • 书面交流
  • 口头交流
  • 灵活性
  • 人力管理
  • 移情
  • 人际网络
  • 谈判
  • 组织管理
  • 提携其它人
  • 社会的客观性
  • 自我控制
  • 分析推理
  • 概念的使用
  • 系统思考
  • 模式识别
  • 技术的使用
  • 定量分析
  • 自我意识
  • 情绪的自我意识
  • 正确的自我评估
  • 责任心
  • 自我管理
  • 自我控制
  • 自信心
  • 适应性
  • 集思广益
  • 成就定向
  • 创新
  • 社会技能
  • 移情
  • 组织的觉察
  • 服务定向
  • 提携其它人
  • 领导能力
  • 交流
  • 感召力
  • 可信赖
  • 冲突管理
  • 凝聚力
  • 团队协调能力
  • 自我意识
  • 情绪的自我意识
  • 正确的自我评估
  • 自信心
  • 自我管理
  • 自我控制
  • 可信赖
  • 责任心
  • 适应性
  • 成就定向
  • 创新
  • 社会的觉察
  • 移情
  • 组织知觉
  • 服务定向
  • 社会技能
  • 领导能力
  • 交流
  • 影响力
  • 集思广益
  • 冲突管理
  • 凝聚力
  • 团队协调能力
  • 提携其它人

  从表6中可以看出,Boyatzis等人 (1996)的情绪胜任力结构来源于他们1995年管理和领导绩效胜任力结构(注;最早的管理和领导绩效胜任力结构是1982年)。Goleman(1998)建立的由五个因素25种胜任力构成的情绪胜任力模型,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成份来源于Boyatzis等人1996年的情绪胜任力模型。Goleman在2000年与Boyatzis等人一起把他的1998年的模型压缩为4个因素20种情绪胜任力。

  从目前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尽管研究企业领导和员工情绪智力或情绪胜任力的文章很多,但基本上都没有超出以Coleman为代表的情绪胜任力理论结构的范围。这里仅介绍其中一个情绪智力作为举例。见表7.

  表7 Dulewicz & Higgs (2000)根据Goleman情绪胜任力理论重构的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的成分
自我意识情绪管理自我激励移情
  • 分辨自己的情感;
  • 与情感联络;
  • 有信心使用情感作决策;
  • 不责备自己的心境;
  • 重点集中在结果上;
  • 表达情感 (不是被动的);
  • 延迟满足;
  • 在追求目标方面不使用冲动;
  • 利用焦虑帮助更好得完成任务;
  • 在挫折面前不放弃;
  • 保持乐观;
  • 愉快地集中注意和取
  • 得最高绩效.
  • 知道其它人正在发生的情感;
  • 自己的情感与其它人的情感协调;
  • 顺利地相互作用。
社会效能关系交流个人风格
  • 搜长处理冲突;
  • 擅长处理情绪上的心烦意乱;
  • 能够感觉到团队中关系的波动;
  • 能够清晰说出未言明的情感;
  • 自然地在组织团队起带头作用;
  • 人们正确评价领导;
  • 解决争论的才能;
  • 谈判的才能;
  • 买卖交易的才能。
  • 权衡同情与关心;
  • 说服其它人为共同目标工作;
  • 帮助其它人学习;
  • 促进社会性和谐;
  • 建立信任;
  • 人际网络 (与关键人际网络建立和谐);
  • 倡仪和表现;
  • 与其它人合作;
  • 达成共识;
  • 协作
  • 开放性交流;
  • 倾听;
  • 直言不讳。
  • 权衡在决策中的“硬/软”两种手段;
  • 压力管理;
  • 承担个人的职责;
  • 几乎无需控制。

  从表7中可以看出,Dulewicz & Higgs的情绪智力结构与Goleman1998年的情绪胜任力模型稍微有些不同,他们把Goleman情绪胜任力的5个因素扩展为8个因素,尤其是“个人风格”这个因素是Coleman模型所没有的,内容比Goleman的理论更丰富和详细,但与情绪智力也愈来愈远.

  3. Goleman等人情绪胜任力的测量

  尽管Goleman (1995)在 《情感智力》一书中写到:“与大家熟悉的IQ测试不一样,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可称为 ‘情感智商量表’的纸笔测试,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有”,这个预言被我国许多人引用 (如曾性初,1999),但是他不久就打破了自己的预言。最初Goleman设计 了由10个问题项目组成的情感智力问卷,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从不正确、比较正确、基本正确到非常正确的答案 (4点评分标准),被试回答的越正确,表明一个人的情商就越高 〔转引自Pfeiffer, 2001) .然而,因为没有测验指南。Goleman如何编制或选择测验项目,EI量表信度、效度的数据也不是清楚的,因此,遭到一些批评。Coleman于1998年参照Boyatzis等人的工作胜任力模型建构了情绪胜任力模型,Boyatzis, Goleman和Rhee (2000)编制7根据绩效理论的情绪胜任力量表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简称ECI),量表采取7点评分标准,通过因素分析把理论上的25种胜任力压缩为20种胜任力,样本来自公司经理、售货员和在读研究生课程的职员,共596人,分数是通过自评和他评获得.信度系数 .82 (Boyatzis, Coleman & Rhee, 2000)。Boyatzis, Goleman等人 (2002)对 ECI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由Fabio Sala执笔出版T ECI 2. 0,也称 ECI 3600度量表(Sala,2002),结构形式仍然是4个因素20种情绪胜任力,测试人数3931人,内部一致性系数,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都非常清楚。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ECI.ECI 2. 0都不是由Coleman亲自完成的,而是委托其他人完成的。

(三)以Bar-On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及发展

  1. Bar-On的情绪智力概念

  尽管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没有Mayer, Salovey和 Goleman理论那么大的影响,跟踪研究者也没有后者那么多,但它是目前国外情绪智力三大理论之一,并有自己的特色。虽然Bar-On在1988年就提出与目前情绪智力概念相近的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概念,但他很少直接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即使在近期的所有著述中使用的是“emotional and socialintelligence”而不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更多地使用“EQ”这一术语。Baron (1997)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自己对情绪智力的定义— 情绪智力是“一系列影响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的非认知能力、胜任力和技能”,并且他还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最近,Bar-on (2000a)进一步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能力的社会能力。Bar-on还对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进行区分,把情绪智力看成是个人管理能力,如冲动控制;而把社会智力看成是关系技能 (Bar-On, 2000 b). Baron (2000c)认为。那些能力强的、成功的和情绪健康的个体是情绪智力高的人。情绪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一生都在变化,能通过训练和矫正措施以及通过治疗干预得到改善和提高。情绪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惰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智力也与其它一些能成功地应付环境需要的重要因素相联系,比如基本的人格特质和认知能力。情绪智力高的人能识别和表达他们的情绪;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定,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且生活得幸福:他们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并能建立和保持相互满意和负责的人际关系,却不依赖别人;他们一般是乐观的、灵活的、现实的,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和应付压力,并且不会失去控制。2.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的结构 Bar-On称他从1983年击 始涉足情绪智力研究,当时的想法是调查影响心理幸福感的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各种关键成分 (Bar-On, 2000 c),他在1985^-1988的博士论文主要围绕这个主题。从目前接触到的文献来看,直到1996年,他才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04届年会上提交一篇题为 “(EQ时代的来临》 (The era of the EQ),的论文 (Bar-On, 1996).中间相隔 8年,这可能说明Bar-On在这期间有关 ,’J清绪智力”的思想不是很清楚的。199了年才初步形成他的比较完整的EQ结构并编制了相应的情商量表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Inventory,简称EQ- i),结构见表8:

  表 8 Bar-On (1997)的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结构
情绪的和社会的智力
个人内部成分人际成分压力管理成分适应性成分一般心境成分
  • 情绪的 自我意识;
  • 自信;
  • 自尊;
  • 自我实现
  • 独立性
  • 移情:
  • 人际关系;
  • 社会职责。
  • 问题解决;
  • 现实检验;
  • 灵活性。
  • 压力耐受性;
  • 冲动控制。
  • 幸福感;
  • 乐观主义。

  Bar-On (1997)提出的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由五个维度15个因素组成。这个模型是一个多因素模型,是与取得成绩的潜能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成绩本身 (与 Goleman的绩效理论有所不同)。它是一个过程取向而非结果取向的模型。按照Bar-On的理论模型,情绪智力涉及智力的情绪维度和社会维度 (其中有些属于人格维度),包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和改变环境要求的能力,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等。Bar n说自己根据十余年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认为在表8的15种因素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因而是情绪智力最有效、最稳定的成分。

  Bar-On (2000)对15种因素的各自涵义做了进一步的解释:(1)自尊— 知道,理解,接受,而且尊重自己的能力: (2)情绪的自我意识— 认识和理解个人情绪的能力; (3)自信— 表达情感,信念、思维, 并以非破坏性的方式防卫个人权利的能力: (4)独立性— 一个人在思维与活动中和避免情绪依赖中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5)自我实现— 了解个人的潜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能力; (6)移情—知道、理解和评价其它人情感的能力卜(7)社会职责— 展示自己作为个体所在社会团体中的合作、贡献和建设性成员的能力;(8)人际关系— 建立和保持相互满意关系的能力: (9)压力耐受性— 承受不利事件的、压力大的情境的能力,通过积极地、正面地应对压力而没有“崩溃”的强烈情绪; (10)冲动控制— 抵抗或者延迟冲动,内驱力,或者诱惑行动的能力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11)现实检验— 评价什么是内在的和主观的经验和什么是外在的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一致的能力:(12)灵活性— 调节情感,思维和行为去改变情境和条件的能力;(13)问题解决— 不仅识别和弄清楚个人的和社会的问题并且产生和潜在地实施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14)乐观主义— 面对不幸着眼于生活更明亮的方面,保持一个积极态度的能力:(15)幸福感— 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欣赏自己和其它人以及表达肯定情绪的能力。Bar-On的情商量表(EQ-i )就是根据每种因素的描述性定义编制而成的。与此同时,Bar-On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因素之间的负载情况,把经验理论上的十五因素变异数最高的十个 (自尊,自我意识,自信,移情,人际关系,压力耐受性,冲动控制,现实检验,灵活性,问题解决)作为情绪智力关键成份。除了这些关键性的因素成分外,在情绪上和在社会智力行为上分出了五个促进器(facilitators)。即乐观主义,自我实现,幸福快乐,独立和社会职责。不仅这些因素与情绪的和社会智力显着性高度相关,而且它们趋向于促进全部能力去有效地对付日常需求和压力。

  3.情绪智力的测量

  Bar-on (2000c)自称用了14年的时间,于1997年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Bar-on情商量表》(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即,"EQ-i "),该量表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这个自我报告量表最初开发不是来自于职业的背景,而是来自于一种临床的背景。它被设计评定使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拥有更好情绪上健康(emotional well-being)的那些个人的品质。EQ-i由133个题目组成,内容结构与理论上结构模型基本一致,总量表由15个因素的15个分量表构成,如果根据维度划分可构成5个分量表。量表采用自陈法,以五点记分标准。量表分数可区分为一个总EQ分数、5个成分量表分数和15个分量表各自的分数。EQ- i将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其EQ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 Bar-On介绍他的成人EQ- i最初来自8个国家7000人的跨文化数据,现在已经超过了巧个国家。

  EQ-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总体信度系数是 ,76,子量表信度系数范围从 .69到 .86之间;重测信度是 .73。因数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因素效度,通过与16PF, bA1PI (2)、Personality Orientation Inventory,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 ShortAcculturation Scale和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等量表的相关研究,还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 (Bar-On, 1997)0

  从上面情绪智力理论介绍可以看出,Bayer和Salovey, Golemen, Bar-On的理论是相对独立的。其它人的理论都是派生出来的.他们各自研究的起点和目的决定了他们的研究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理论的科学性和在心理学领域的价值。

问卷的编制[3]

  (一)编制情绪智力组合理论自陈量表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

  在编制情绪智力组合理论自陈量表问卷之前,首先界定该理论总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然后界定18种情绪能力中每个能力的操作性定义,为编制量表提供依据。1.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概念性定义

  我们把本研究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概念性定义界定为“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情绪智力就是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2.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操作性定义

  我们把理论构想的情绪智力组合理论模型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他人及生态环境情绪信息的能力。”3.情绪智力组合理论中每种情绪能力的操作性定义

  (1)感知和体验自己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自己积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对引起自己积极情绪的生理状态和对外界积极情绪信息刺激引起的积极情绪、情感、感情的知觉、体验和识别能力"o

  (2)感知和体验自己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自己消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对引起自己消极情绪的生理状态和对外界消极情绪信息刺激引起的消极情绪、情感、感情的知觉、体验和识别的能力”

  (3)表达和评价自己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表达和评价自己积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对引起自己积极情绪的生理状态和对外界积极情绪信息刺激引起的积极情绪、情感、感情进行适当地表达和评价的能力”。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情感、感情包含把自己的积极感受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势、姿态和动作的表达出来,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自己的积极情感描述出来,等等;评价自己的积极情绪、情感、感情包含对自己积极情感意义的评估、反思和解释情感产生的原因。

  (4)表达和评价自己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表达和评价自己消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对引起自己消极情绪的生理状态和对外界消极情绪信息刺激引起的消极情绪、情感、感情进行适当地表达和评价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情感、感情包含把自己的消极感受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势姿态和动作的表达出来,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消极情感描述出来,等等:评价自己的消极情绪、情感、感情包含对自己消极情感意义的评估、反思和解释情感产生的原因。

  (5)调节和控制自己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控制和调节自己积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个体有意识地对其自己内部积极情绪和外界积极情绪信息刺激引起的积极情绪、情感、感情,调节和控制在有利于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和环境需要的适应范围之内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积极情绪的感知、 体验、表达和评价施加的影响。

  (6)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个体有意识地对其自己内部消极情绪和外界消极情绪信息刺激引起的消极情绪、情感、感情调节和控制在有利于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和环境需要的适应范围之内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消极情绪的感知、体验、表达和评价施加的影响。

  (7)感知和体验他人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他人积极情绪的能力操作定义界定为:“根据他人对环境情绪信息刺激的反应,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语言、声音、作品等感知、辨识和体验他人积极情绪或情绪信息的能力”。(注:这里所说的“他人”是指本人以外的单独个体,而不是群体或团体,下面因素8至因素12相同)。

  (8)感知和体验他人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他人积极情绪的能力操作定义界定为:“根据他人对环境情绪信息刺激的反应,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语言、声音、作品等感知、辨识和体验他人消极情绪或情绪信息的能力,’o

  (9)表达和评价他人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他人积极情绪的能力操作定义界定为:“根据他人对环境情绪信息刺激的反应,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语言、声音、作品等,比较准确地评价他人积极情绪、情感、感情的真实性、解释他人积极情感产生的原因和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他人积极情感描述出来的能力”。

  (10)表达和评价他人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他人消极情绪的能力操作定义界定为:“根据他人对环境情绪信息刺激的反应,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手势、语言、声音、作品等,比较准确地评价他人消极情绪、情感、感情的真实性、解释他人消极情感产生的原因和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他人消极情感描述出来的能力气

  (11)调节和控制他人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控制和调节他人积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有意识地使他人已存在的积极情绪或正在发生的积极情绪或将要发生的积极情绪产生变化,调控在有利于自己需要、他人需要和环境需要的适应范围之内以及对他人积极情绪施加影响的能力”。

  (12)调节和控制他人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控制和调节他人消极情绪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有意识地使他人已存在的消极情绪或正在发生的消极情绪或将要发生的消极情绪产生变化,调控在有利于自己需要、他人需要和环境需要的适应范围之内以及对他人消极情绪施加影响的能力”。鉴于以下“因素 (13)”至“因素 (18)”是编制生态情绪智力量表的操作定义,有必 要对生态情绪智力测验所涉及的内容给以较详细地解释和说明。根据我们建构的情绪智力组合理论操作定义,我们把加工生态环境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感知、体验、表达、评价、控制和调节生态环境情绪信息的能力”。它测试的对象是对环境中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生态环境情绪信息指的是广泛分布在环境中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情感、感情反应的信息刺激,它包括社会环境情绪信息和物理环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情绪信息。社会环境情绪信息包含人际情绪信息,群体和团体情绪信息,社会环境中突发事件中的情绪信息(如天灾、人祸、瘟疫等等),社会文化中的情绪信息 (如社会舆论、社会规范、宗教、民俗、习惯等等),社会政治中的情绪信息 (如民主、自由、法律、选举、社会稳定或动荡、政权更迭、意识形态等等所引发的情绪信息),社会经济中的情绪信息 (如经济繁荣、经济萧条、物价涨落、收入高低、市场变化等等所引发的情绪信息),军事方面的情绪信息 (如武力威胁、战争等伴随的事件所引发的情绪信息);人工环境情绪信息指的是经过人们设计改造的场景所能诱发情绪反应的刺激(如环境美化,旅游景点、园林艺术,广告设计,色彩调配等等):自然环境情绪信息 (主要指没有经过或很少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景观,如巍巍高山,辽阔大海,莽莽森林,奔腾大江,浩瀚沙漠,广漠草原等等)。鉴于我们测试的是大学生群体,所编制的问卷条目仅涉及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环境和能力所及的范围。

  (13)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积极情绪的能力操作定义界定为:“个体对广泛分布在群体 (团体)、社会环境、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能够引起人们积极情绪、情感、感情反应的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和体验的能力。”

  (14)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中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消极情绪的能力操作定义界定为:“个体对广泛分布在群体 (团体)、社会环境、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能够引起人们消极情绪、情感、感情反应的信息进行感知、识别和体验的能力。”

  (15)表达和评价生态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表达和评价生态环境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把广泛分布在群体 (团体)、社会环境、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积极情绪信息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身体语言和视频等方式描述、表达出来的能力,以及对这些环境中的积极情绪信息进行比较准确地推测、解释、评价、评述的能力。”

  (16)表达和评价生态环境中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表达和评价生态环境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把广泛分布在群体(团体)、社会环境、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积极情绪信息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身体语言和视频等方式描述、表达出来的能力,以及对这些环境中的积极情绪信息进行比较准确地推测、解释、评价、评述的能力。”

  (17)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悄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

  我们把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有意识地对群体(团 体)、社会环境、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引起人们反应的积极情绪信息施加影响使其发生变化以及把它们调控在有利于个人需要、他人需要、人际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环境需要等适当范围之内的能力”。

  (18)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中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

  我们把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操作定义界定为:“有意识地对群体(团体)、社会环境、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引起人们反应的消极情绪信息施加影响使其发生变化以及把它们调控在有利于个人需要、他人需要、人际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环境需要等适当范围之内的能力”。

  (二)问卷条目的来源

  情绪智力组合理论自陈问卷条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国内外已有的资料

  首先,我们根据情绪智力组合理论每种因素的操作定义,从Mayer, Goleman, Bar-On等人在网上、论文和著作里公布情绪智力测验中选取部分条目进行修改;其次,从我们以前所做的类似测验中选取部分条目进行修改;第三,由于近几年“情商”这一术语的盛行, “情商测验”频频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出版物上,这些测验虽然缺乏科学性,但却为情绪智力测量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素材。根据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操作定义,我们也从这些书刊的条目中选择部分题目进行修改。形成少部分问卷条目的雏形。

  2.与大学生和心理学专业人员共同编写

  因为我们建构的情绪智力组合理论与目前流行的“情绪智力”的思想相距甚远,能供选择和修改的题目非常有限,通过上述途径也只能获得很少的问卷条目。因此,求助于大学生和心理学专业人员集思广益、共同编写。

  具体过程是:①挑选36名大学四年级学生,中文系18名,心理学18名。(注:这些学生是本人在信阳师范学院开设的情绪智力选修课班里挑选出来的)。另有信阳师范学院心理系的4位副教授(都是情绪智力研究课题组成员)参与:②根据我们建构的情绪智力理论和本人已经编写的情绪智力问卷的部分条目,对这些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③把心理系学生和中文系学生配对分成18组,让他们根据大学生生活经历所涉及的情绪智力的内容,每组编写一种因素的加个问卷条目,五天后交上来:④召集所有参与编写问卷的学生,相互传阅初步编写的问卷并进行讨论,然后本人与4位心理学老师共同修改:⑤请三位专家给予指导和修改,他们依照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定义,操作定义及测量每种情绪智力的操作定义,对每个条目逐一进行审阅,提出有些条目与操作定义差距较远:有些条目文字陈述太长,不够精炼;有些条目陈述的含糊不清,易于产生歧义;等等。⑥根据专家的指导再进行删补和修改。每个因素保留20个左右的条目,形成初始施测问卷的362个条目。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情绪智

  (三)初始施测问卷的设计和记分标准

  问卷的样式,如:

  “朋友比我的成绩好,我感到很羡慕。” A、不符合 B、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较符合 E,

  “我在众人面前受到赞扬时,我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A、不符合 B、较不符合 C、不确定 D、较符合E,

  本研究中采用5点记分标准。选“A”记 1分;选“B”记 2分:选‘℃”记 3分;选 "D”记 4分;选 “E”记 5分。

  为了防止被试在自陈问卷测验过程中的社会称许反应倾向、默许反应倾向等影响量表效度.我们在量表中插入了5个测谎题,例如:“我从来没有说过假话”、“我曾经在背后议论过别人’,。另外,设计了一部分反向题。

  为了防止被试胡乱答题,我们在问卷中加入了5个重复题和4个空白题。

  为了防止被试做出不真实的回答,我们在每张问卷的页眉上加上了“大学生诚实问卷”的字样。

情绪智力正式量表的编制、测试与分析[3]

  (一)情绪智力正式量表的编制

  根据对预测量表施测结果的分析,认为我们构想的情绪智力结构维度基本合理,因而可以以预测量表作为编制正式量表测验的基础。我们在预测后对学生的调查中获悉,由于预测时加上测谎题、重复题等,总共有370多个条目,测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有疲劳的倾向,而且在因素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某些题项的贡献率很低,因此在编制正式问卷的时候,我们结合因素分析和根据理论构想进行逻辑分析对题项做了一些修改和删补,整体上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正式测验的量表是154个条目(请参见附录一的样题)。每个因素的条目为12^-5个不等。仍然采用5点记分的方法,正向题为5-1记分,反向题为卜5记分。插入5个测谎题,5个重复题,4个空白题。问卷条目总数为168个。

  附录一: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纸笔式自陈量表样题

  (一)感知和体验自己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I、我能清晰地区分自己喜悦和狂喜的体验。

  2、朋友比我的成绩好,我感到很羡慕。

  (二)感知和体验自己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错误的责怪了别人,我能感受到自己很内疚。

  2、当周围的人误解我时,我感到很痛苦。

  (三)表达和评价自己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能通过语音、语调或面部表情表达内心的喜悦。

  2、当我取得成绩后非常兴奋,我能够反思是否值得那样高兴。

  (四)表达和评价自己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每当我心情不愉快时,我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做了错事,由于某些缘故而把责任推给他人,事后我能描述这种愧疚的心情

  (五)调节和控制自己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在众人面前受到赞扬时,我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

  2、我有很多方法使自己轻松愉快。

  (六)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每当我与他人产生矛盾后,它会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很长一段时间。

  2、出现感情冲动或发怒时,我能够较快地 “自我熄火”。

  (七)感知和体验他人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我能辨别出哪个人的心里最愉快。

  2、我对别人的示爱很迟钝。

  (1l>感知和体验他人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能识别他人掩饰的悲伤表情。

  2、当同学考试受挫时,我能体会到他 (她)沮丧的情绪.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

  (九)表达和评价他人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能通过他人的语气、语调、声音评价他 (她)此时是否高兴.

  2、如果别人邀请我吃饭,通过表情,我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他(她)是否真心的邀请我。

  (十)表达和评价他人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当我的好友情绪低落时,我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出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2、当好友失恋后,通过表情、身体姿势、行为等,我能较为准确评价他 (她)伤心的程度。

  (十一)调节和控制他人积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的朋友对别人赞美感到飘飘然时,我能说服他 (她)正确认识自我。

  2、当我的同学因别人的遭遇而幸灾乐祸,我能说服他 (她)认识到这种想法不妥。

  (十二)调节和控制他人消极情绪 (或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当好友因小事与人闹矛盾时,我能够说服好友与他 (她)握手言和.

  2、当我的同学因过失而自责时,我能说服她 (他)很快解脱出来。

  (十三)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当贪官们被绳之以法时,我能体会到人们拍手称快的心情。

  2、我能感受到我所在团体的团结友爱。

  (十四)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中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与亲朋好友离别时,我能体会到大家恋恋不舍的心情。

  2、参加一次葬礼,我能感受到那里悲哀的气氛。

  (十五)表达和评价生态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能把婚礼当时的情景向别人生动地描述出来。

  2、到风景区旅游回来后,我能对那里的美丽风景进行栩栩如生地评价和描述。

  (十六)表达和评价生态环境中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能够深刻地评述人们对当前花钱才能办事的歪风邪气的憎恶。

  2、我能比较准确地评述团体中某些成员之间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十七)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中积极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在公共场合我常常能把气氛搞得很热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

  2、我缺乏感召力。

  (十八)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中消极情绪信息能力的问卷条目;

  1、我们斑在比赛中输了,我能鼓动大家重新振作起来。

  2.离别时刻.大家都很悲伤,我能劝说大家快乐而别。

情绪智力的影响分析

分析一:情绪智力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高曼就情绪智力对个人和对职业的影响力继续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经常为冷冰冰的商业分析和理智所困扰的当代商业环境中,情绪氛围的营造对企业成功的影响比以前想象中更为重要。在1998年出版的《与情绪智力一同工作》一书中,高曼提出,在明星企业中,建立在情绪智力基础上的工作能力比其他的智力和技术因素在企业中扮演着更重要的作用。个人和企业都能够从培养这种能力的行为中获利。

  他特别指出,对企业领导来说,情绪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处于有挑战性的高难度工作岗位的企业领导人通常都具有高于常人的智商,这时候,拥有高超情商能力便可使某些领导者在工作中更胜人一筹。在企业高级管理层中,只有“情绪智力”而不是“理性智力”才标志着谁是真正的领导者。

  高曼对表现杰出的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能够在同行业中拥有更为出色表现的原因有2/3应该归功于情绪智力,而只有1/3应归结为可由智商衡量的智力因素和专业科技水平。

分析二:情绪智力与职业生涯发展

  人的情绪主要有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等。

  喜悦是大家最喜欢的情绪。通常说笑比哭好,但有时候哭比笑好。

  悲伤这种情绪非常有用。热恋的时候,爱情有可能让你成为一个浪漫的诗人,失恋的时候,悲痛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个深邃的哲人。我们通常是在人生低谷的时候、痛苦的时候反省。我们成功的时候高兴、兴奋,反思却是不足的。

  愤怒是好事吗?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愤怒这种情绪。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情绪智力高就不发脾气,不发脾气才代表有修养、有涵养。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愤怒,就会被别人欺辱;一个人不会愤怒也就不会保护自己的界限。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使中国人的脾气太好了,羊气有余,狼气极缺,许多人失去了愤怒的能力。

  恐惧通常情况下是不被人们喜欢的,因为你很想勇敢。那什么叫做勇敢?有人说是不害怕;有人说是无所畏惧。真正的勇敢是:我明明知道自己害怕,两腿哆嗦,但还是要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在人类所有的情绪中,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情绪就是恐惧。如果人类不懂得恐惧,我们的祖先早就被泥石流、火山、海啸吞噬了。恐惧使我们远离危险,恐惧使我们避免伤害。为什么大家参加各种培训,拼命学习?是我们对这个多变的社会把握不够,我们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的把握欠缺,内心有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帮助我们老老实实坐下来学习。

  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焦虑这五种情绪影响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人的情绪如同季节,自然交替。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效果不同。职业生涯的发展快慢受情绪智力影响重大。那我们怎样去把握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呢?什么是情绪智力?对于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极端情绪的能力。对于他人:理解他人的情绪,接受他人的情绪,陪伴他人的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智力高的人不在情绪波动时做重大决定。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情绪的奴隶是被动接受,受其左右;情绪的主人对各种情绪了解接受,利用享受。

  我们有的时候恐惧、有的时候悲伤,有的时候焦虑,有的时候愤怒,这些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觉得有这些情绪是不对的,不应该的,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不允许自己的员工有这样的情绪,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情绪,我们只是认为笑才是最好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不会哭,生气的时候不会怒,紧张的时候不会害怕,有急事儿的时候也不焦虑。那将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愿意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吗?

  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许多极限是我们自己设定的,它们妨碍了我们的成功。一个人可以突破死亡极限,可以突破常规极限,但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要突破自我极限。所谓的自我极限常常是心理极限,心理极限常常又表现为情绪极限。我受不了这种气,受不了这种窝囊,受不了就要逃避、退缩。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想:突破心理极限就是接受自己以前所不能接受的情绪,接受并掌控了,你就成长了,你的职业生涯就可能质跃发展。

  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几次把体力、智力、心力用到极限,是难以成功的。精疲力竭、头疼欲裂都是突破极限的表现。工作场合把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尽可能分开,我们接受自己和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在工作上提高自己的职业化素质。一个情绪智力高超的人,不是一个不笑、不哭,不恐惧、不着急、不发火的人。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敢笑、敢说、敢做,还要敢哭、敢急、敢怒的人,并把效果比动机看得更重要,这才是一个情绪智力健全的人。

分析三: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15]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一家外资电信类企业的287名员工,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07±4.47岁。其中男性195人,占67.9%;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的226人,占78.7%;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61人,占21.3%;一般员工227名,占79.1%;管理者(包括中层主管和部门经理等)59名,占20.5%(有1人缺失职位信息)。另外,本研究中被测的新员工157名,对于新员工的定义是到该企业的入职时间少于2年的员工,平均3.8个月;老员工130名,老员工是到该企业的入职时间等于或长于2年的员工,平均7.7年。

  (二)工具

  1.情绪智力的测量。本研究采用Austin等人(2004)编制的情绪智力41题的量表。这个量表最早是Schutte(1998)编制的。该量表要求被测者用数字1~6评价各句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情绪智力越高。本研究分析表明情绪智力测量有四个维度:“情绪识别”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情绪利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情绪功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情绪理解” 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2.情绪劳动的测量。本研究采用Wong和Law(2002)在研究中用到的情绪劳动量表。该量表要求被测者用6点量表评价关于工作的各句描述符合自己的情况,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在工作中需要付出的情绪劳动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0。

  3. 工作绩效的测量。Goodman和Svyantek(1999)编制的工作绩效测量问卷中包括任务绩效9题,关系绩效16题,其中关系绩效又分为利他行为和责任行为。本研究中:(1)选用了Goodman和Svyantek(1999)问卷中的任务绩效9题,比如“能够有效地安排时间和利用资源”;(2) 根据我国企业的情况选择了关系绩效中的12个题目,比如“当别的同事工作负担增加时提供帮助”,删除了一些重复意义较大的题目,同时对“早上和午休时准时到达工作岗位”和“进行不必要的工休”等题合并为“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3)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三位资深经理进行访谈,搜集了考察员工尤其是新员工学习表现的5道题目,比如“能够迅速抓住关键问题系统地学习”和“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中的新事物及新操作方式”。

  该工作绩效量表要求被测者用数字1~7评价各句描述符合自己的程度,1表示“非常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高分表明工作绩效好。在本研究中,任务绩效、利他行为、责任行为、新员工绩效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高相关0.70~0.80,因此,之后的分析中采用绩效评价的总分。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

  (三)流程

  由于接受调查的这家企业的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把问卷做成网页链接形式,把链接或电子版问卷发放给被测者。对新员工,共发出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 157份,对老员工,共发出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总共回收287份问卷,回收率为63.7%。

  二、研究结果

  (一)情绪智力的结构分析

  Schutte(1998)、 Austin等人(2004)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其结构是不确定的。本研究首先利用该量表分析情绪智力的结构。主成分因素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9个因子,特征值为1.01~12.91,一共解释总变异量的62.01%,参见表A和图A。

  表A 方差解释百分比

因子初始特征值抽取的因子解释方差
Total方差%累计%Total方差%累计%
1 12.9131.4831.4812.9131.4831.48
2 2.676.5137.992.676.5137.99
3 2.034.9642.952.034.9642.95
4 1.844.4847.431.844.4847.43
5 1.353.2850.711.353.2850.71
6 1.323.2253.931.323.2253.93
7 1.263.0757.011.263.0757.01
8 1.042.5559.561.042.5559.56
9 1.012.4662.011.012.4662.01
100.962.3464.35
……………… ……

  情绪智力的因素分析碎石图

  图A 情绪智力的因素分析碎石图

  参考特征值,情绪智力最多可以抽取9个因子。结合碎石图,以及每个因子上的有效载荷数不少于3个的标准,最后抽取4个因子。做四因子因素分析,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0、双载荷大于0.40、双载荷相差(在不同因子上的载荷差)小于0.20的项目后,留下18个条目。Varimax方法旋转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四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为47.43%,其中因子一解释旋转后方差百分比的16.14%,因子二解释旋转后方差百分比的10.91%;因子三解释旋转后方差百分比的10.58%;因子四解释旋转后方差百分比的9.80%。

  表B 四因子结构的因子载荷表

项目情绪识别利用功能理解
31 我可以意识到他人表达的言语外的信息。0.73
39 通过听别人说话的语气,我可以分辨出人们的感受。0.70
36 通过观察我能知道他人的感受。0.68
37 在他人情绪低落时,我能帮助他们感觉变好一些。0.63
6 我能够理解别人的行为所表达的意思。0.61
34 情绪在我处理问题时能够起到重要作用。0.73
23 我相信我的情绪对我产生新想法有帮助。0.72
25 当我处在积极情绪时,我能想到新点子。0.72
21 当我处在积极情绪时,解决问题对我来说很容易。0.66
4 我的情绪对于我处理问题很有帮助。0.57
3 我觉得我能把我在做的事情做好。0.71
41 我能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0.62
28 人们很容易和我进行交谈。0.57
18 我会寻求那些能使自己快乐的活动。0.57
40 我能够理解他人为什么会采取他们的行事方式。0.69
19 我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在他人看来的含义。0.67
24 我知道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发生变化。0.64
8 我能分辨清楚和我谈话的人是认真的还是在开玩笑。0.56

  最后得到的因子载荷表如表2所示。根据四个因子下各个条目的意义,可把因子一命名为“情绪识别”,表明个体可以对他人情绪进行识别与判断;因子二命名为“情绪利用”,表明个体可以利用情绪来处理问题与产生新想法等;因子三命名为“情绪功能”,表明个体的情绪有助于交流、建立友谊、做好事情等;因子四命名为 “情绪理解”,表明个体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的原因。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C列出了施测的各个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总体上,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测量学标准。

  表C 各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变量间的相关

变量N MSD alpha 1234 5
1情绪识别 2874.740.68 0.89-
2情绪利用 2874.570.70 0.790.41**-
3情绪功能 2875.050.58 0.760.59**0.40** -
4情绪理解 2874.700.60 0.710.50**0.32**0.47**-
5情绪劳动 2804.120.68 0.600.33**0.24**0.33**0.26** -
6工作绩效 2875.990.61 0.96 0.35**0.21**0.48** 0.42**0.26**

  *p<0.05.**p<0.01.

  (三)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由表C可知,情绪智力四个因子(及其总分)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显著相关。下面用回归方法进一步加以分析。首先需要控制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如年龄、教育水平、职位高低等。由于工作对情绪劳动的要求会影响到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和强弱,因此,还需要控制情绪劳动变量。

  如表D所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情绪劳动之后,第三层情绪智力各因子共解释了绩效总变异的22.1%,其中情绪智力有两个因子对员工绩效有预测力。具体地说,情绪功能越强、情绪理解越强的个体,绩效评价越高。

  表D 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StepBSEBetatFatentryAdjusted R SquareR Square Change
Step 1
年龄- 0.010.01- 0.09- 1.16
新老员工- 0.150.09- 0.12- 1.65
性别0.140.080.111.76
职位0.240.090.16*2.52
教育0.080.090.050.88
3.27**0.0390.057
Step 2
情绪劳动0.200.050.23***3.86
5.35***0.0860.049
Step 3
情绪识别- 0.010.04- 0.02- 0.30
情绪利用- 0.020.04- 0.03- 0.50
情绪功能0.210.040.34*** 5.19
情绪理解0.160.040.27***4.38
12.97***0.3010.221
* p <0.05. *** p <0.001.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情绪智力高的员工能够获得较高的工作绩效。这与“高情绪智力对于员工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有贡献”的说法一致。

  1. 情绪智力高的员工,完成任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强。明智地利用情绪,可以使认知决策更准确,更好地吸收信息做判断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绪智力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采用考虑别人的和适应社会的方式行为,从而容易适应环境,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所以,情绪智力高的员工绩效水平高。

  2. 情绪智力高有利于实现客户满意这一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对直接面对客户的销售人员、技术服务工程师还是为内部员工提供支持的财务人员、人力资源顾问,客户满意度都是组织评核绩效的重要指标。实现客户满意就要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情绪智力高的员工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客户解决难题。当他们碰到来自客户投诉、挑战和压力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面对困难,比起情绪智力低的员工,更容易赢得客户满意并保有客户的信任。

  3.情绪智力高有利于员工适应组织变革。在不断变化的组织中,员工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模糊性和未知性。组织结构及工作习惯的改变使员工感受到不适应、挫败和无助。在这类情况下,高情绪智力的员工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别人分享情感体验,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从而能调整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适应高速的变化也是高绩效的重要表现。

  4.不同的情绪智力成分对绩效的影响并不相同。其中“情绪功能”和“情绪理解”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显著。相比之下“情绪识别”和“情绪利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小。

  在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扩展中,员工需要不断地承担新角色,接触新的合作伙伴,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工作要求。因此,了解组织中的人及被期望的角色行为就显得格外重要。“情绪理解”高的个体能够清晰地感知来自新环境中同事和领导的情绪,理解他人的行事方式,体会他人行为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对环境要求特别是别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角色的期望做出准确判断,进而采取符合要求的适应性行为,同时,“情绪理解”高的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含义,利用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对他人适宜的反映,能更快、更融洽地融入组织,承担工作角色,实现高绩效。

  “情绪功能”对工作绩效也有很大影响。当员工对环境已经熟悉并对同事的行为方式有了较深的理解时,个人需要整体“情绪功能”强,才能对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维持自身高工作绩效有益。“情绪功能”强的员工善于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发展人际关系;广泛的人际合作使他们能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受益,在合作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情绪功能”强的员工,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并寻求快乐的活动,在自身积极情绪的支配下,他们更容易获得高绩效。

  四、实践意义与启示

  提高工作绩效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影响的变量也很多。本研究在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首先验证了情绪智力存在四因子结构:“情绪识别”、“情绪利用”、“情绪功能”、“情绪理解”。同时发现,“情绪功能”、“情绪理解”都对工作绩效有影响。这为情绪智力在行业的推广、测量和培训提供了基础。

  1.要提升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应该从员工招聘和筛选做起。在人员筛选时,管理者需要考虑情绪智力因素,对情绪劳动成分多的岗位,要特别加强情绪智力的考查。理解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企业可以在招聘时筛选情绪智力强的员工,以提高员工的适应性和工作绩效。比如通常在招聘中,企业通过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应聘者设定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标准。在了解了岗位的情绪劳动强度之后,如果确认情绪智力可能在具体岗位上对具体工作行为产生较多影响,管理者就可以增强情绪智力的相关测量,额外设立一个情绪智力水平上的标准,更好地来筛选应聘者。

  2.提供有针对性的“情绪理解”和“情绪功能”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由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情绪识别”(知道他人感受、意识到他人表达的言语之外的信息)和“情绪利用”(产生新想法、处理问题)对工作绩效影响不大。仅仅了解了他人的情绪、或者产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新想法对于提高绩效的行为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然而,通过良好的情绪能力,员工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或者意识到自己或他人的某种情绪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员工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因此,通过情境类培训(比如角色扮演)可以推动员工去理解和洞察自身、他人的情绪原因,以避免相互猜测、误解所可能带来的冲突与矛盾。而且在培训前通过情绪智力的测量了解员工的情绪智力各方面的水平,管理者就可以更加有指导性地安排具体培训内容。

  3.认可及奖励情绪劳动,有利于员工注重开发自身情绪智力,从而带动工作绩效的提高。工作场所的人不是简单的技能和能力要素,而是有复杂情感和情绪的。如果管理者单纯强调能力等因素,漠视员工在工作绩效目标达成中可能付出的大量的情绪劳动,则会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受挫,不愿开发和发挥自身的情绪智力来应对工作事件,从而可能加重工作压力感,导致工作懈怠等。因而,管理者有必要分析具体岗位上可能付出的情绪劳动,激励员工积极地去开发和增强自身情绪智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情绪和工作热忱,这对于提高员工绩效乃至整个企业的绩效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黄小琴;王德清.《戈尔曼情绪智力理论及其对管理者的启示》.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1月
  2. 冯涛.国内外情绪智力理论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年21期
  3. 3.0 3.1 3.2 3.3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4
  4. 转引自J. Haidt,2003
  5. 转引自Colman, 2001
  6. 转引自杨鑫辉,1999
  7. 转引自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93
  8. 转引自Aquinas, Thomas, In D'Arcy, 1967
  9. 转引自Haidt, 2003
  10. 转引自Lyons,1999)
  11. 转引自Haidt, 2003
  12. 转引自Mayer,2001
  13. 转引自唐锥,1994
  14. 转引自Goleman, 2002
  15. 童佳瑾,王垒,解雪.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0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2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情绪智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1.207.131.* 在 2007年12月11日 17:42 发表

是的,今天面试时什么叫情商还讲不全呢?

回复评论
202.103.241.* 在 2009年11月23日 20:49 发表

我认为智库里关于情绪智力的解释不全面。情绪智力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说法!分为很多流派!

回复评论
Angle Roh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25日 11:04 发表

202.103.241.* 在 2009年11月23日 20:49 发表

我认为智库里关于情绪智力的解释不全面。情绪智力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说法!分为很多流派!

已有网友做了补充

回复评论
Zenger1985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28日 20:16 发表

现在很全面啊,我正考虑写一篇有关情绪智力和员工绩效的实证研究的论文,相关变量很难找啊

回复评论
222.140.159.* 在 2012年3月8日 15:08 发表

有没有香港Chi-SumWong和Kenneths.Law(2004)编制的黄氏情绪智力量表(WEIS)?急需。想写篇这方面的论文,找不到专业的量表。

回复评论
220.131.39.* 在 2012年4月2日 20:50 发表

請問上面文章中之:Bar n說自己根據十餘年的研究和統計分析,認為在表8的15種因素是個人應對生活的能力和個人總的情緒幸福的決定因素,因而是情緒智力最有效、最穩定的成分。這句話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可以告訴我原文的出處嗎?謝謝!

回复评论
Dan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4月5日 09:59 发表

220.131.39.* 在 2012年4月2日 20:50 发表

請問上面文章中之:Bar n說自己根據十餘年的研究和統計分析,認為在表8的15種因素是個人應對生活的能力和個人總的情緒幸福的決定因素,因而是情緒智力最有效、最穩定的成分。這句話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可以告訴我原文的出處嗎?謝謝!

文中都有相应的参考文献,您可以参考。

回复评论
166.249.195.* 在 2012年5月26日 07:32 发表

Chaos theory

回复评论
114.36.148.* 在 2014年1月24日 21:22 发表

上次上情緒管理的課 老師有提到人的情緒 喜怒哀懼 遇到問題要找出問題點 再找出很多理由推翻問題點 然後找到真正找出解決的方法

找出問題點 推翻問題點 都各有一個名詞

在此請教一下是什麼

回复评论
乙秦子力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8月23日 20:25 发表

桑绍展故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 冬竹含水量少,糖分含量低,竹材的内部细胞结构紧密,不易长虫,经久耐用,是竹工艺品的好材料。 当然,您也可以手工制作而成,可以通过一些老竹匠进行手工制作,这样竹丝的感觉会更亲和力,毕竟和机器生产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肯定会慢,但手工有手工的特色,独一无二。 现代机械化的蒸、煮、等高温杀菌处理 为天阒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夏、 味辛,性温。 胃、肺经。 为末,粥丸梧子大。 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 乌、制川乌、 乌、制草乌、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地 绿色,长6~7厘米;花单 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 多见于房前屋后、山野溪边及林下。东
面淡黄白色、黄色或 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 令人吐,熟,令人 参征性,布别值.制说 为山参直升根、 苛刻,数量越来
的《中药大辞典》 年版的《中药大辞典》 人参的根状茎 我国引种栽培的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inn.,和本种的区别在于前者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或稍长,小叶片倒卵形,上面脉上几无刚毛,边缘的锯齿不规则且较粗大。 为它品质最好、 人参的肉质根为 味]:甘、微苦, 来势缓,血量淋漓不断的名 若阴虚之体,相火易升,则宜用生人 人参传》:“人参生用气凉、味苦 女经期停服,忌食萝卜、浓 抗疲劳,抗衰老,抗严寒,抗高温, 第一卷 ① 内服:煎汤,15~25克;浸酒或入丸、散。 ② 6~10克。 ④《日华子本草》:"治肾劳,腰脊挛。 ⑤王好古:"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纸1mm~2.5mm本产都而防高很吉简可量猛水糖和力完学药竹. 纸1mm~2.5mm本产都而防高很吉简可量猛水糖和力完学药竹.灌花8-9茎可以从它的地下部分分枝的多少,茎或根的大小,长短。矮标本采等头15-17无形头15-17.厘20-10克毛年匙状倒披针形,较小,被柔毛。
总状花序具数花;花对生,花梗细,长1-2.5厘米,被柔毛和稀疏腺毛;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花萼钟形或宽钟形,长15-17毫米,直径6-8毫米,基部脐形,纵脉紫色,脉拱形,脉端连结,沿脉被短柔毛,萼齿三角状卵形,长约4
毫米,顶端圆形或钝头,边缘膜质,白色,具缘毛;雌雄蕊柄被短毛,长3-4毫米;花瓣淡紫色,爪倒披针形,无.暗红色背鳞列数为21列3到6列 腹鳞给予等量的食物,9cm9.5cm半夏8g即可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