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
目录 |
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地程。
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理训练的最新文章表述中,则强调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和应用心理技能,使心理正常的人成为心理超常的人,并能在运动竞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水平,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传统的心理训练一词有被心理技能训练(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一词取而代之的迹象。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竞技体育发展迅速,竞争程度加剧,获胜难度加大,运动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因素异军突起成为制约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心理训练(mental training)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与国外情况相比,我国开展运动员心理训练要晚一些,具体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把心理训练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就更迟一些。目前,它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现在,心理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学校教育、军事训练、医疗、文艺表演,以及人的工作及生活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心理训练的对象已拓展到青少年学生、演员、飞行员、医务人员和警察等许多人群。心理训练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提高运动成绩,而是能有上佳的表现,取得卓越的成就,提高生活的质量。可以预计,心理训练的方法或技能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当今竞技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体能和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决定比赛胜负的因素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因素转变为多元化因素,其中包括心理因素。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心理训练可以使人的心理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心理训练对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学生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青少年学生参中体育活动经常会受到情绪问题的因扰,不良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体育活动的效果。他们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是在体育考试、表演和比赛时的过度紧张,在学习某种动作技能时有恐惧、害怕心理,以及在体育活动中有消极的心境等。通过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体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改善情绪的效益,经常运动是控制紧张、消除恐惧和调节心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有助于学生增强意志品质
《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体育强意志的作用。他特别指出: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而久,皆意志之事。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意志品质薄弱常是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他们克服体育活动中种种种困难,如恶劣天气、身体伤病和能力上的限制等主客观的不利条件,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身的运动能力。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增强他们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训练,能使他们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中改善他们体质状况的同时,培养出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他们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但如果把心理练习(这里指表象训练)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则更有助于练习者掌握和改进相应的动作技能。显然,动作技能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而且也需要适宜的心理练习。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进间、地点和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动作技能进行心理练习比一点也不进行心理练习的学习效果好;但只进行心理练习而重不进行身体练习,其效果又是最差。
(四)有助于学生消除身心疲劳
一定负荷量的体育锻炼会引起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疲劳。过去,对于这种身心疲劳,一般是通过休息、睡眼和营养等手段来加以消除。现在,消除身心疲劳的手段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诸如医学、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手段。研究表明,心理训练(如放松训练等)不仅有利于恢复心理上的疲劳,而且也有助于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做5min的放松训练,其身心恢复情况几乎和1h的自然睡眠或传统的恢复手段相同。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之后,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加快消除他们的疲劳,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训练,而且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做什么事都要有原则,心理训练也不例外。心理训练的原则是建立在人们多年来心理训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心理训练过程的规律性,这些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心理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在心理训练时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保证心理训练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提高心理训练质量,避免走弯路,并最终获得预期的心理训练良好效果。
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自觉自愿原则、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原则、持之以恒原则、结合体育活动实际原则和保健性原则等。
(一)自觉自愿原则
遵照自觉自愿原则,在心理训练前,首先要帮助青省年学生提高对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理训练的动机,以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心甘情愿地参加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青少年学生的心态不仅对身体方面的练习有影响,而且对心理训练的影响更大,不容小视。在多年心理训练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积极心态者一般都会有较好的心理训练效果,而消极心态者不仅无效,反而有害。对于那些对心理训练持观望、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青少年学生,强迫或命令他们接受心理训练是不明智的。对于这部分人,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加强心理训练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变原有的观念,相信心理训练的作用,并使之在心理训练实践中见到实效。
(二)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原则
遵照一般要求与个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在心理训练时既要对全体青少年学生提出一般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每个人千差万别的心理特征,有区别地对每个学生提出要求。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常是以一个教学班或训练班为单位进行的。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大致相同,否则难以实施。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和训练所提出的心理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的一般要求,应当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但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发现学生间心理上的差异,并据此调整和改变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训练。在多年的心理训练实践中,人们发现每一种心理训练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例如,表象训练可能对于表象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效果不大,这就要考虑采用其他一些心理训练方法,另外,对于体育考试容易紧张的学生或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心理训练时应作不同的指导,对于前者,应加强放松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后者,则应加强心理动员和激发成就动机。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心理训练这个问题上,千篇一律、统一划齐的做法不可取,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应该在一般要求的这个前提下对症下药,要善于找出并使用特定的钥匙,打开每个学生心灵之锁。
(三)持之以恒原则
心理训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训练过程才能见效,短时间几次练习是不能见效的,因而要遵循持之以恒的原则,有信心、耐心和恒心地长期不懈坚持下去,直到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里之所以把持之以恒作为心理训练的原则之一,主要不是因为在过去的心理训练实践中,有些人总是寄希望于短期的心理训练就产生明显甚至惊人的效果,有些人经过几次心理训练后,由于看不到效果或效果不那么明显,就失去信心,从此再也不练了;还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想起来或需要时就练一段时间,然后就放在一边,大大地影响了心理训练的效果。应当看到,在影响心理训练效果的众多因素中,能否持之以恒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合体育活动实际原则
遵照结合体育活动实际原则,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心理训练要与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结合起来,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实战的要求进行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管是学习动作技能,还是参加体育比赛,学习自我暗示、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和表象训练,一定要与有关动作的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跳高时进行的心理训练与在教投手榴弹时进行的心理训练,具体实施的方法不尽相同。
(五)保健性原则
遵循保健性原则,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控,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心理训练应促进和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不应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在选择心理训练方法时,不能只看到它的积极效果,还要考虑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学生身体疲劳的情况下让他们进行长跑来锻炼意志的作法,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于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用还不十分广泛和深入,心理训练安全问题还不突出。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时才去重视它,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心理训练最基本的要求。
心理训练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和发展有赖于人们心理训练经验的积累,以及有待于我们对心理训练过程的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