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新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New Economy)

新經濟(New Economy)

目錄

關於新經濟的定義

  2O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面對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飛速發展,托福勒提出了第三次浪潮。隨後於20世紀9O年代初期西方社會學界和未來學界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OECD1996年度科技發展報告提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概念後,於1997年末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成為一種熱潮。世界銀行也鐘情於知識經濟,甚至要將世界銀行變成“知識銀行。也就在這一時期,由於美國經濟在2O世紀9O年代後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學界又提出了新經濟概念。“一時間,美國一些專欄作家和公司經濟學家便宣稱,美國已經進入了所謂新經濟時代。”無論是知識經濟,還是新經濟,亦或網路經濟數字經濟高技術經濟等種種概念,都產生於同一個來源,即美國經濟。國內外各方面專家在描述美國經濟的請多新現象時,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偏好,使用了不同分析方法,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因此,不同專家對新經濟的定義,發展現狀及其未來趨勢具有非常不同的判斷。

  在2000年6月於重慶市召開的“重慶·中國西部開發國際研討會上,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克萊因教授指出,美國經濟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即傳統經濟知識經濟新經濟。傳統經濟指製造業,知識經濟指教育,文化,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等產業,新經濟指以網路,信息和通訊技術為主體的新興產業。顯然,按照克萊因的觀點,知識經濟與新經濟不是同一概念,知識經濟和新經濟都只不過是一個經濟體的一部分,儘管這部分對其他部分影響很大,且增長很快,但尚未達到代表一種經濟形態的程度。

  美國經濟分析局局長J·Stcven Landefild和Barbara M·Franmcnni在2000年5月撰寫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目為《新經濟的度量》,在回答什麼是新經濟時是這樣表述的,許多人認為我們正處於由於最近2O年發生的多種結構變化而產生,並對當前經濟業績做出了貢獻的新經濟之中。目前的擴張是以史無前例的長時間、強勁的實際GDP人均GDP增長、最高的生產率、更高的效益、更高的投資率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和收入更加公平為特征的。他們認為,“全球化,在勞動力與管理實踐方面不斷增長的國際競爭,以及成本的下降,與這些變化相聯繫的效率方面的改善等構成了上述這些變化的支撐力量。但是,最重要的是,新經濟是與過去進行了數十年,而在2O世紀9O年代中期才開始結出果實的技術刨新緊密相關的。”這些技術創新包括價格快速下降而功能急速提高的電腦,蜂窩電話,網際網路,大量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金融市場的創新,新的支付方法,以及許許多多基於這些技術而降低價格改進質量和提高效率的產品和服務。顯然他們是基於大量的新的經濟現象理解新經濟。按照他們的思路,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實體經濟的變化,它不僅僅表現為社會產品結構,質量發生了變化,還表現為經濟運行方式、社會分配方式,社會運轉方式、社會生產過程和產業組織等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新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形態。

  我國學者對新經濟的觀點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觀點可稱為OECD報告派。他們認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是一種新的知識經濟形態。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管理學者科技工作者和交叉科學學者。第二種觀點可歸納為現象褫。他們認為美國經濟只不過是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要稱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還為時尚早。第三種觀點可歸納為形態派。他們認為美國經濟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周期已經消失,經濟增長的障礙已經消除,經濟運行機制和方式都已經改變,資本和物質產品已經不重要,知識資本已經代替物質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知本家代替了資本家

  事實上,2000年經濟學界並沒有在理論上解決新經濟的定義問題,爭論一直存在。而且,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新經濟更感興趣的都是青年人,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美國總統柯林頓於2000年4月5日主持召開了"白宮新經濟會議",集中討論瞭如何保持經濟擴張勢頭,新經濟是否改寫了生產率和經濟周期的規則;如何把新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擴展到其他的人;什麼事情將出錯,如何避免等三個問題。但是,新經濟是否真的像200多年前在英倫三島發生的工業革命那樣,將改寫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並使人類從此轉入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確實還值得進一步觀察。“儘管當前對信息和通訊技術及其擴散為特征的新經濟炒得熱熱鬧鬧,但舊經濟運行機制依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各種資本的積累,包括物質,尤其是人力資本積累研究與開發,對於所有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十分重要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1995年以來,美國、挪威、澳大利亞、荷蘭和愛爾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確實出現了在巨集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提高,失業率不斷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控制的良好業績。據IMF在其2000年世界經濟展望中的預測,美國經濟2000年增長速度將達到創紀錄的5.2%(實際低於4%)。但是,日本、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則沒有獲得美國等國家那樣的理想業績,雖然它們的勞動生產率也提高了,但失業率也上升了,經濟增長業績遠沒有美國那樣好。這反映出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存在很大差異。展望未來,儘管多數學者對美國經濟前景仍然樂觀,但其增長勢頭已經出現減弱趨勢,失業率也有上升的跡象,包括世界最著名的金融炒家索羅斯在內的一些專家在20世紀末都開始預言,2001年美國經濟會“硬著陸”。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新年伊始已經宣佈了較大幅度的降息措施,以刺激美國投資和消費,防止經濟滑坡,繼續保持經濟強勁增長。美國商業部經濟分析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摺合年速度將僅為2.2%,而1999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摺合年速度為8.3%,表明美國經濟增長已經在急劇減速(見表1),這一趨勢在第四季度並投有扭轉,經濟增長速度繼續下降到1.4%。這是許多人擔心已久的事。為了扭轉人們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美聯儲於2001年元月3日突然宣佈1999年以來的首次降息(見表2),而且幅度達到O.5個百分點。這一措施雖然立即獲得股市的正面反應,納斯達克指數在一天內上漲14.17%,緊接著2001年1月31日又繼續降息0.5個百分點,但能否真正達到扭轉經濟增長下滑局勢的目的仍有待觀察,2001年第一季度繼續降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如果僅僅將新經濟定義為高增長率、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則美國的新經濟將要結束了。

Image:美国经济增长情况.jpg

Image:1999年依赖美联储调整利率一览表.jpg

美國新經濟與經濟增長來源

  事實上,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確實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在最近1O年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以ICT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部門是主要增長來源之一。1990年~1999年,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國內總收人從3300億美元增長到729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10.4%,大大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速度,占經濟的比重由5.5%上升到8.2%1995年~1999年,美國GDP年均增長速度為3.8%,電腦,軟體和電訊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0.87個百分點,約占23%。

  1990年~1995年電腦價格年均下降15%,而1995年~1998年電腦價格加速下降,達到年均28%。也就是說,按可比價格計算,1998年的電腦價格僅為1990年的l6.56%。電腦價格的持續大幅度下降對美國的低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3中的數據表明,1996年以後,電腦和電訊產業價格下降致使美國的通貨膨脹每年減少0.4個百分點以上。由於對電腦和通訊設備的投資占美國的資本投資比重已經超過4O%,電腦和通訊設備價格的大幅度持續下降,使得美國的投資效益大大提高,經濟規模快速膨脹,在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的情況下,就業穩步增加。同時,作為投資品的電腦和通訊設備價格高速下降.為這些技術和產品向傳統產業的滲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重要的是,電腦和通訊技術是美國根生的技術,在電腦和通訊產品研究與開發領域的領先地位,使得美國既向全世界出口技術和服務,獲得“技術租金,又出口產品獲得利潤。因此,在以電腦和通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美國基本上是通吃,除非其他國家縮短與美國的差距,蠶食掉美國的高技術國際市場,否則,儘管隨著電腦和通訊為代表的高技術產品日益普及,市場逐步飽和,這些產業的增長速度將會放慢,美國經濟增長也將會放慢,但由於美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仍然很明顯,其他國家在短時間內很難趕上,因此,其經濟的高速增長速度不會急劇下降,將軟著陸。也就是說,儘管美國經濟在2000年末出現了增長率快速下滑,2001年有可能仍然達到3%左右的增長速度.高增長仍然可以持續一個時期,直到此次技術革命的擴散達到“均衡”。

Image:95-99年美国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jpg

  據哈佛大學喬根森(Jorgenson)教授的計算,1973年~1975年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僅僅增長了0.34%,而1995年~1998年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速度達到0.99%。資本深化和電腦價格下降使平均勞動生產率(ALP)年均額外增長0.49個百分點,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加快使平均勞動生產率年均額外增長O.63個百分點。說明美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電腦技術的變化及其導致的價格下降和全要素生產率上升導致的價格下降。

  按照喬根森(Jorgenson)教授的觀點,電腦功能的急劇提高,價格迅速下降和快速普及,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由於電腦生產技術的進步和電腦效率的改善,同樣的投入獲得了更強大的計算能力。這提高了電腦產業的生產率和總量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使得電腦產業層次和總量層次的勞動生產率均提高了。第二,電腦的大量應用,導致了應用電腦的產業投入上升。由於生產過程中應用了更多功能更強的電腦,對電腦的投資增加了勞動生產率。如果將電腦的應用對產出的貢獻計入資本深化的影響,總量全要素生產率不受影響,因此,快速的電腦能力的增長,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本深入影響總量產出。電腦生產技術的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和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在總量上都有貢獻。但是,電腦能力在應用電腦的產業內的積累對其他投入(主要是對勞動力和中間消耗)有所替代,雖然導致了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但並不能導致全要索生產率上升。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國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電腦與通訊技術及其產業化的貢獻。如果沒有電腦和通訊技術及其產業化,也就沒有2O世紀9O年代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也就沒有新經濟。在喬根森教授對電腦與通訊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計算中,他沒有考慮電腦與通訊技術的廣泛使用而產生的間接影響。因此,他認為,這肯定低估了ICT產業的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美國經濟的快速擴張,失業率不斷下降。1992年美國的失業率為7.5%,到1999年降低到了4.2%,2000年預測為4.1%。國失業率降低到了接近充分就業的水平。但是,由於就業變得容易,美國勞力素質提高的速度放慢,使得勞動力的素質提高對平均勞動生產率的貢獻比20世紀90年代初減少了0.12個百分點。

新經濟與經濟政策

  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刨始人羅默教授認為,美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靈括的巨集觀經濟政策;二是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三是企業活躍的技術創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格林斯潘對美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增長業績的貢獻是巨大的,也都認為美國的巨集觀經濟政策調節確實對美國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巨集觀政策角度看,美國在2O世紀9O年代主要是用以利率政策為代表的金融政策調節經濟增長,財政方面則利用經濟高速增長的好形勢,實行了削減赤字的政策。這可以說在財政政策方面是抑制經濟增長的。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民間大量的風險投資和蓬勃發展的信息與通訊技術進步。在微觀政策方面,美國主要是鼓勵競爭和新技術商業化。可以說美國對於微觀企業幾乎投有具體的經濟政策,而主要是通過為企業色q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市場競爭的作用,刺激企業的創新。與美國相比,其他發達國家則沒有那麼樂觀。在歐洲,雖然各國政府一再採取多方面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但除了幾個小國之外,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大國經濟增長並不如人意。法國、德國和英國經濟只是到1999年才走出困境,但2001年也將會放慢。尤其是日本,自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以後,只是在1995年發生舨神大地震以後出現過短暫的r陝速增長,其他時間都是接近於零增長。2000年增長速度有所回升,但基礎仍然相當脆弱。從巨集觀經濟政策角度看,日本的財政政策在刺激經濟增長方面已經沒有多大餘地。財政赤字已經達到危險的地步。金融政策方面,由於過去幾十年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長期採取產業政策金融體制存在著較強的政府干預金融系統對直接投資活動參與深度過大,積累了一系列重大問題,直至發生了金融危機,大量金融機構倒閉;存款利率長期接近於零;民間風險投資不活躍,缺乏美國式的靈括投融資機制。因此,總體上已經失去了通過金融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條件與環境自從1991年以來,日本一直在擴大內需,但由於政策手段有限,而且有時政策具有矛盾性,如1996年以後的增加稅收政策與擴大內需是矛盾的,故其內需一直不足,經濟增長主要依賴面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凈出口

  在微觀層次上,日本政府早已經放棄了2O世紀8O年代以前的產業技術政策,實行了更加“自由化的戰略。但由於種種原因,在新的信息與通訊技術及其產業化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的新經濟方面,日本的國際競爭力顯然大大落後於美國。正如日本信息產業內人士所稱的那樣,日本企業仍然沉浸於在製造業內精益求精,在網路經濟方面被美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就信息產品的核心部件而盲,日本並沒有落後。例如,僅日立一家企業生產的手機核心部件就占世界市場的70%,但是,在網路技術方面,日本卻幾乎沒有優勢,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無法和美國相比。可以說,在網路技術方面,日本企業的創新能力遠遠沒有達到硬體方面創新的水平。究其原因,也並非日本微觀經濟政策存在太大問題,事實上,日本一直在加強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但由於金融環境和其他制度環境和文化環境與美國存在差距,追趕美國需要一些時日。

  實際上,美國的新經濟並非只是2O世紀90年代政策的結果,而是長期基於基礎研究的技術創新積累的結果。自5O年代以來,日本的發展速度就大大高於美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和經濟差距不斷縮小,在許多領域甚至在20世紀80年代末超過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繁榮,可以說是“千年等一回。但是,靠經濟政策不可能長期維持新經濟帶來的繁榮,新經濟將會依據其自身的規律,也將會像傳統經濟一樣走向過剩。事實上,美國經濟增長在2000年下半年開始減速,正是信息通訊產業及網路經濟在美國開始走向過剩的開始。這種過剩有可能從2001年開始向其他國家擴散那些關於美國經濟已經消滅了周期波動,可以一直高速增長下去的神話被打破了。

  當然,由於20世紀9O年代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建立在以信息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高速增長與價格下降的基礎之上,今後一個時期內,ICT產業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巨大增長的潛力,仍將繼續高速發展,過剩仍然只是相對的。由於美國的納斯達克股指已經大幅度縮水,泡沫已經逐步消除不存在像日本1991年發生房地產業泡沫破滅那樣的後果,因此,即使美國經濟總量增長可能放慢,但在ICT產業領域的世界霸主地位在短時期內不可能被其他國家取代,其新經濟部門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仍然十分寬廣。與此同時,其他發達國家也將在新經濟領域努力追趕美國,全球新經濟在今後一個時期內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