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文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飯圈文化,是一個文化術語,指一群粉絲組成的組織和團體,自發地給偶像助威或宣傳。 飯圈其實就是粉絲圈子、粉絲群體的一個簡稱。在這個飯圈之中里,有人負責拍照修圖發圖,有人負責視頻剪輯,有人負責其他人對自己粉絲的評論,有人負責轉發和數據。粉絲們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完全就只為了一個共同目標。
飯圈文化的形成[1]
一是資本操控者的人為造勢。
“飯圈”多是明星所屬經紀公司為套牢粉絲而組織起來的,經紀公司通過私下聯繫一些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大粉”來瞭解和操縱整個粉絲群體的言論走向,使之形成一種令粉絲有歸屬感的組織,也就是“飯圈”。
二是文化產業的自然衍生。
在我國,文化產業被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的“經營性”無疑會使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商品化”。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態勢日漸蓬勃,其中影視劇、綜藝節目異軍突起。隨之而來,作為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實際參與者——明星,也更大程度地曝光在大眾的視野中,同時觀看某一影視劇、某一綜藝節目的觀眾也不知不覺地形成一個暫時的“觀眾群”,而對其中不同明星、嘉賓的關註則又使“觀眾群”分裂形成不同的“飯圈”。
三是信息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
對明星的追捧和狂熱古已有之,但是“飯圈”文化卻是近幾年才逐漸成長起來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網路信息的發展為“飯圈”文化提供了交流平臺和組織、傳播途徑。一方面,網路的普及打破了不同地域粉絲之間的空間屏障。另一方面,這些平臺的自由開放性也為隱藏在屏幕背後的粉絲提供了信息傳播渠道。
飯圈文化的特征[2]
“飯圈文化”是“粉絲文化”的變體,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有別於“粉絲群”圈層特點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屬於青少年亞文化,它在“流量明星”粉絲群體中尤為常見。與傳統追星文化有很大不同,“飯圈文化”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一是狂熱的情感崇拜。
“飯圈”可看作是基於共同情感、共同目標和共同價值追求而產生的一種情感群體。“飯圈”作為以情感為聯繫紐帶的群體,以對偶像明星的情感為動力機制,“飯圈”成員對偶像的“宗教式崇拜”,使其願意為偶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當偶像形象受損時,“飯圈"成員也會採取種種措施維護偶像形象,以表示自身對於偶像的喜愛。
二是狂熱的行動組織。
“飯圈”行動一般圍繞偶像明星展開,“一切為了偶像”是其唯一目標,“飯圈”成員的主體性與影響力也日益顯現。“飯圈”是長期的、穩定的、具有完備組織的群體,會通過“集資應援""控評”“反黑”等各種有組織、大規模的集中應援活動展現其強大行動力和號召力,在狂熱中體現著組織性。
三是狂熱的心理滿足。
“飯圈”中為追逐偶像進行的各種行為可以實現打破規則的樂趣、感情的宣泄、逃避消極處境的舒適感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愉悅感。粉絲可以為偶像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進行控評、打榜,也會為偶像與其他“飯圈”或群體對戰,在此過程中獲得心理的滿足與情感的宣泄。
飯圈文化的層次結構[3]
1、個體維度:追星的基本單位及其異質性
“飯圈”是一個整體性概念,“飯圈”是由數量巨大的粉絲個人組成,個體始終是追星的最小基本單位。個體具有多元異質性,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性格脾氣,在“飯圈”中粉絲個體依然如此。個體在追星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習得各種技能並展示出不同的特征。
2、群體維度:粉絲類型異質性與群際互動
“飯圈”時代不僅粉絲個體具有異質性,粉絲類型也具有異質性。不同類型的粉絲群體是根據粉絲屬性進行劃分的,屬性相同的粉絲群體內部具有較高的一致性,粉絲之間的交流更頻繁,聯繫密切。不同類型的粉絲群體各司其職,構成結構完整、功能完備的生態圈。
3、組織維度:角色分工、組織形態與運作模式
“飯圈”發展逐漸成熟,從自發形成的粉絲活動發展成了有組織的粉絲活動。“飯圈”已經逐漸組織化、規則化、程式化、紀律化。粉絲因為對偶像共同的喜愛產生了集體行動,再通過各種應援活動建構“有理性、有秩序”的良好粉絲形象,從而獲取社群對外的合法性,而在頓繁的應援和粉絲互動中,粉絲們共用一套規則話語體系,以群體的方式和偶像產生聯繫,從而達到了內部的有序性。
4、文化維度:江湖術語、套路規則、流量矛盾與固粉策略
“飯圈”文化主要踐行者是互聯網背景下的廣大青少年,該群體(亞)文化創造力不容小覲。
(1)江湖術語。“飯圈”術語通常是粉絲之間對人、物、事的稱呼,這些稱呼以“飯圈”粉絲內部理解的方式進行。
(2)套路規則。“飯圈”雖然是粉絲自發形成,沒有明文規章,但依然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則與紀律。比如“番位之爭”、“爬牆”等。
(3)流量矛盾。隨著娛樂圈“流量時代”到來,造星產業愈發發達,流量明星越來越多,就必然會出現同類型、同人設或同期偶像明星爭奪少量(既定量)流量資源的情況,有資源爭奪就意味著矛盾不可避免。
(4)固粉策略。粉絲就代表著流量,爭奪流量核心是爭奪粉絲。各“飯圈”為了留住粉絲通常採用“虐粉”“固粉”等策略不讓粉絲“爬牆"”。
飯圈文化的多重影響[1]
首先,對於“飯圈”主體——粉絲來說,“飯圈文化”極大地影響著粉絲群體的辨識能力和心理狀況。在“飯圈”,明星的一切都是帶有美化濾鏡的,明星的優點會被無限放大,其缺點會被“洗白”,從而形成一個完美偶像的人設。在對人設的追逐中,粉絲對社會及人的認知能力都會變得簡單弱化。
其次,對於“飯圈”追捧的對象——明星來說,“飯圈”對明星的過度追捧極易造成明星的自我迷失,活在粉絲群體中的明星一切行為都被合理化,聽不到任何關於自己的負面聲音,這就很容易致使其失去對自己清醒的認知,對法律、道德、規則失去敬畏感,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此外,“飯圈”對明星的追捧加劇了明星的商品化,明星被當作商品進行營銷,依靠廣告、真人秀、大批量發通稿甚至簽訂戀愛合約等方式來增加自身曝光度,為“飯圈”製造話題和物料,卻忽視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
最後,對於“飯圈”環境——社會風氣來說,越來越普遍化的追星、應援在社會上形成了泛娛樂化的氛圍,“飯圈”群體試圖通過為明星消費,而把情感寄托在明星身上,以放鬆緊張的神經,從而獲得快感。粉絲為近距離接觸偶像會通過各種方式掌握其行程,在機場、火車站等場所“蹲點”、圍追堵截,這不僅給明星帶來了相當大的困擾,更是對公共安全邊界的擠壓,給公共秩序帶來了負面影響。
飯圈文化的前景[1]
飯圈”文化所帶來的網路亂象和社會亂象需要引起各方重視,既要治其“標”又要規其“本”。首先,要正視市場經濟中資本這一主角的弊端,通過經濟管制、制度規約來破除“飯圈”文化背後的以“流量”為核心的經濟邏輯。
其二,要繼續加強“飯圈”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發揮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教育引導合力。由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一段時間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處置了一批違規賬號、不良話題和涉嫌集資引流的小程式。
其三,各社交平臺要增強自我管理意識,及時發現並依法依規治理“飯圈”文化。各社交平臺要在保護用戶隱私、個人信息的基礎上實行實名制註冊,讓每一名用戶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打破“匿名”這一別有用心之人的保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