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饭圈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是一个文化术语,指一群粉丝组成的组织和团体,自发地给偶像助威或宣传。 饭圈其实就是粉丝圈子、粉丝群体的一个简称。在这个饭圈之中里,有人负责拍照修图发图,有人负责视频剪辑,有人负责其他人对自己粉丝的评论,有人负责转发和数据。粉丝们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完全就只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饭圈文化的形成[1]

  一是资本操控者的人为造势。

“饭圈”多是明星所属经纪公司为套牢粉丝而组织起来的,经纪公司通过私下联系一些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粉”来了解和操纵整个粉丝群体的言论走向,使之形成一种令粉丝有归属感的组织,也就是“饭圈”。

  二是文化产业的自然衍生。

  在我国,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的“经营性”无疑会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商品化”。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日渐蓬勃,其中影视剧、综艺节目异军突起。随之而来,作为影视剧、综艺节目的实际参与者——明星,也更大程度地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中,同时观看某一影视剧、某一综艺节目的观众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个暂时的“观众群”,而对其中不同明星、嘉宾的关注则又使“观众群”分裂形成不同的“饭圈”。

  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

  对明星的追捧和狂热古已有之,但是“饭圈”文化却是近几年才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网络信息的发展为“饭圈”文化提供了交流平台和组织传播途径。一方面,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不同地域粉丝之间的空间屏障。另一方面,这些平台的自由开放性也为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粉丝提供了信息传播渠道。

饭圈文化的特征[2]

  “饭圈文化”是“粉丝文化”的变体,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别于“粉丝群”圈层特点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属于青少年亚文化,它在“流量明星”粉丝群体中尤为常见。与传统追星文化有很大不同,“饭圈文化”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狂热的情感崇拜。

  “饭圈”可看作是基于共同情感、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追求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群体。“饭圈”作为以情感为联系纽带的群体,以对偶像明星的情感为动力机制,“饭圈”成员对偶像的“宗教式崇拜”,使其愿意为偶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当偶像形象受损时,“饭圈"成员也会采取种种措施维护偶像形象,以表示自身对于偶像的喜爱。

  二是狂热的行动组织。

  “饭圈”行动一般围绕偶像明星展开,“一切为了偶像”是其唯一目标,“饭圈”成员的主体性与影响力也日益显现。“饭圈”是长期的、稳定的、具有完备组织的群体,会通过“集资应援""控评”“反黑”等各种有组织、大规模的集中应援活动展现其强大行动力和号召力,在狂热中体现着组织性。

  三是狂热的心理满足。

  “饭圈”中为追逐偶像进行的各种行为可以实现打破规则的乐趣、感情的宣泄、逃避消极处境的舒适感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愉悦感。粉丝可以为偶像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进行控评、打榜,也会为偶像与其他“饭圈”或群体对战,在此过程中获得心理的满足与情感的宣泄。

饭圈文化的层次结构[3]

  1、个体维度:追星的基本单位及其异质性

  “饭圈”是一个整体性概念,“饭圈”是由数量巨大的粉丝个人组成,个体始终是追星的最小基本单位。个体具有多元异质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性格脾气,在“饭圈”中粉丝个体依然如此。个体在追星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习得各种技能并展示出不同的特征。

  2、群体维度:粉丝类型异质性与群际互动

  “饭圈”时代不仅粉丝个体具有异质性,粉丝类型也具有异质性。不同类型的粉丝群体是根据粉丝属性进行划分的,属性相同的粉丝群体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粉丝之间的交流更频繁,联系密切。不同类型的粉丝群体各司其职,构成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生态圈。

  3、组织维度:角色分工、组织形态与运作模式

  “饭圈”发展逐渐成熟,从自发形成的粉丝活动发展成了有组织的粉丝活动。“饭圈”已经逐渐组织化、规则化、程序化、纪律化。粉丝因为对偶像共同的喜爱产生了集体行动,再通过各种应援活动建构“有理性、有秩序”的良好粉丝形象,从而获取社群对外的合法性,而在顿繁的应援和粉丝互动中,粉丝们共用一套规则话语体系,以群体的方式和偶像产生联系,从而达到了内部的有序性。

  4、文化维度:江湖术语、套路规则、流量矛盾与固粉策略

  “饭圈”文化主要践行者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广大青少年,该群体(亚)文化创造力不容小觐。

  (1)江湖术语。“饭圈”术语通常是粉丝之间对人、物、事的称呼,这些称呼以“饭圈”粉丝内部理解的方式进行。

  (2)套路规则。“饭圈”虽然是粉丝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章,但依然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与纪律。比如“番位之争”、“爬墙”等。

  (3)流量矛盾。随着娱乐圈“流量时代”到来,造星产业愈发发达,流量明星越来越多,就必然会出现同类型、同人设或同期偶像明星争夺少量(既定量)流量资源的情况,有资源争夺就意味着矛盾不可避免。

  (4)固粉策略。粉丝就代表着流量,争夺流量核心是争夺粉丝。各“饭圈”为了留住粉丝通常采用“虐粉”“固粉”等策略不让粉丝“爬墙"”。

饭圈文化的多重影响[1]

  首先,对于“饭圈”主体——粉丝来说,“饭圈文化”极大地影响着粉丝群体的辨识能力和心理状况。在“饭圈”,明星的一切都是带有美化滤镜的,明星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其缺点会被“洗白”,从而形成一个完美偶像的人设。在对人设的追逐中,粉丝对社会及人的认知能力都会变得简单弱化。

  其次,对于“饭圈”追捧的对象——明星来说,“饭圈”对明星的过度追捧极易造成明星的自我迷失,活在粉丝群体中的明星一切行为都被合理化,听不到任何关于自己的负面声音,这就很容易致使其失去对自己清醒的认知,对法律、道德、规则失去敬畏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此外,“饭圈”对明星的追捧加剧了明星的商品化,明星被当作商品进行营销,依靠广告、真人秀、大批量发通稿甚至签订恋爱合约等方式来增加自身曝光度,为“饭圈”制造话题和物料,却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最后,对于“饭圈”环境——社会风气来说,越来越普遍化的追星、应援在社会上形成了泛娱乐化的氛围,“饭圈”群体试图通过为明星消费,而把情感寄托在明星身上,以放松紧张的神经,从而获得快感。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会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其行程,在机场、火车站等场所“蹲点”、围追堵截,这不仅给明星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更是对公共安全边界的挤压,给公共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

饭圈文化的前景[1]

  饭圈”文化所带来的网络乱象和社会乱象需要引起各方重视,既要治其“标”又要规其“本”。首先,要正视市场经济中资本这一主角的弊端,通过经济管制、制度规约来破除“饭圈”文化背后的以“流量”为核心的经济逻辑

  其二,要继续加强“饭圈”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引导合力。由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一段时间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处置了一批违规账号、不良话题和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

  其三,各社交平台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并依法依规治理“饭圈”文化。各社交平台要在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实行实名制注册,让每一名用户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打破“匿名”这一别有用心之人的保护屏障。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赵天淼. “饭圈”文化的引导与规约[J].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8.9
  2. 龚杰克, 赵福江.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管理,2020(7):4.
  3.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9:66-7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饭圈文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