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過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資本過剩(Overcapitalization)
目錄 |
資本過剩是指因利潤率下降或利潤率較低而引起的、已經不能按一般利潤率進行增殖的多餘資本。資本過剩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資本過剩不是絕對過剩,而是相對於一般利潤率而言的相對過剩。它總是指那種利潤率的下降不會由利潤量的增加得到補償的資本的過剩,也就是說,這種資本已經不能按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正常發展所需要的剝削程度和利潤率來剝削雇佣勞動而顯得過剩了。其實,如果資本家能用這種所謂過剩資本發展生產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根本不會有什麼資本的過剩。但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就不成其為資本主義了。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而且要求按一般利潤率取得平均利潤,並不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資本是由商品構成的,資本的生產過剩包含著商品生產的過剩。而當商品的生產過剩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生產的混亂、停滯和危機。
在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本的目的是攫取高額壟斷利潤。壟斷組織對國內生產和市場的壟斷,造成了大量的過剩資本。它們把大量過剩資本輸出到其他國家,以保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因而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資本輸出使資本輸出國國內投資減少,影響國內技術設備的更新,使大量勞動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使食利者人數增加,是生產和技術發展出現停滯趨勢的原因之一,是帝國主義寄生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大量資本輸出到經濟落後國家,使這些國家遭受殘酷剝削,經濟發展畸形,造成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嚴重依賴,甚至成為它們的經濟附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相互資本輸出則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所有這些,都是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矛盾深化的表現。
人口過剩時的資本過剩[1]
資本積累一方面引起人口過剩,另一方面又引起資本過剩。這一節主要是分析人口過剩時的資本過剩問題。
1.什麼叫資本過剩:所謂的資本過剩,實質上總是指那種利潤率下降不會由利潤量的增加得到補償的資本的過剩,或者是指那種自己不能獨立行動而以信用形式交給大產業部門的指揮人去支配的資本過剩。
2.資本過剩的形成:資本過剩和相對過剩人口一樣,也是由資本積累引起的,因而資本過剩是人口過剩的補充現象,不過兩者是處在對極上面: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
3.資本過剩的實質:資本過剩不外就是資本的積累過剩。這就是說,在積累過程中,當著追加資本不能生產剩餘價值的時候,以致增加以後的資本,和增加以前的資本相比,只生產一樣多甚至更少的剩餘價值,那就發生資本的生產過剩。這種生產過剩不隻影響這個或那個兩三個重要的生產部門,而是發生在一切生產部門,也就是說,不是相對於某一局部來講,而是在範圍上成為絕對的。
4.資本過剩引起資本家內部的矛盾。在平均利潤率形成時,競爭會表現為資本家的兄弟情誼,使他們按照各人的投資,按比例地分配共同贓物。但在損失分配時,各資本家就在競爭中儘力設法減少自己的損失,並把它轉嫁到別人頭上。
資本過剩會引起競爭,促使商品的生產過剩,只好通過經濟危機來強制的暫時的解決。在危機中,大量資本閑置,甚至被破壞掉。價格普遍下跌,再生產過程陷入停滯和混亂。另一方面,危機使大量工人失業,從而迫使在業工人工資下降。這樣,不變資本的貶值和工資的下降,又意味著利潤率的提高。這樣又為以後的生產擴張準備了條件。在生產和市場擴大以及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同樣的惡性迴圈將再次出現,從而使危機呈現出周期性。但是,資本的絕對過剩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絕對過剩,而是指它們不能作為資本按照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需要的剝削程度來實現增殖。“資本的生產過剩,僅僅是指可以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即可以用來按一定剝削程度剝削勞動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過剩;而這個剝削程度下降到一定點以下,就會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混亂和停滯、危機、資本的破壞。”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會造成上述資本過剩,另一方面,又會造成相對人口過剩。這些人口不能為過剩的資本所使用,因為他們只能按照很低的勞動剝削程度來使用,或者至少是因為他們按照一定的剝削程度所提供的利潤率已經很低了。
資本是由商品構成的,因而資本的生產過剩包含商品的生產過剩。
資本的生產過程,按其範圍來講是絕對的。所以,商品的生產過剩不是指一個或幾個生產部門局部的生產過剩,而是指普遍的、一般的生產過剩。
資本階級經濟學家,對待這個問題有著不少謬論。(1)他們在承認資本過剩的同時荒謬地否認商品的生產過剩。(2)他們只承認局部的生產過剩而否認一般生產過剩。(3)他們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看成是滿足消費,從而否定生產過剩。(4)總之,這一切企圖否認生產過剩的謬論都可以歸結為否認生產的限制來自資本本身。其實,“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正好在於它的這種趨勢:使生產力絕對發展,而這種發展和資本在其中運動,並且只能在其中運動的特有的生產條件不斷衝突。”
資本過剩和人口過剩以及商品生產過剩是相對於資本價值增殖來說的。所以,它們又是相對的:(1)不是所生產的生活資料,與現有的人口相比而言太多了,而是太少了;(2)也不是為了要使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能夠就業,生活資料已經生產得太多了。正好相反,它們還是太少了;(3)不是財富生產得太多了,而是資本主義的對抗性的形上的財富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
資本過剩的案例[2]
案例:中國真的資本過剩了嗎?
【案例適用】貨幣市場與產品市場案例內容目前“流動性過剩”成為描述中國巨集觀經濟的關鍵詞語。人們紛紛驚呼:中國已進入“資本過剩時代”。日益擴大的銀行存款,居高不下的儲蓄餘額,屢創新高的外匯儲備,節節攀升的股市和房地產價格,都在昭示著:對於中國整體經濟而言,“缺錢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仿佛就在不久之前,“資本短缺”還是中國經濟面對的最大難題。為何這麼快就變成了“資本過剩”?
從中國經濟自身來看,由“資本短缺”轉為“資本過剩”的最根本原因,當然是中國經濟持續近30年的高增長和高積累。自1978年至今,中國GDP年均增速9.6%,資本積累年均增速12%左右,這雖然不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但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礎。眾所周知,對外貿易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繫El益緊密。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高達70%以上,是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中國對外貿易常年存在巨額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近兩年中國的外匯儲備更是“突飛猛進”,2006年底已超過1萬億美元。在中國原有的外匯管理體制下,企業和居民不得持有外匯,必須將外匯出售給國家,於是在形成外匯儲備的過程中,中央銀行用來購買外匯的人民幣就進入貨幣市場,成為具有擴張功能的基礎貨幣,通過乘數效應的放大作用,基礎貨幣的增加帶來了貨幣供應量的成倍增加。那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為什麼沒有導致商品價格水平上漲,而是導致了以資產價格上漲為主要標誌的“流動性過剩”呢?除了政府實行的局部反通脹政策以外,這主要與中國經濟的體制性特征有關。首先,社會保障體系的缺失、醫療衛生制度的不健全、教育系統的不完善、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都使普通老百姓“有錢不敢花”,而是願意存進銀行,或購買房地產等能夠保值增值的資產,以備不時之需。這抑制了最終的消費需求,進而又通過經濟中的連鎖效應影響了投資需求的擴大。事實上,2000年以來,政府持續推行的增加國內消費的基本戰略,已經在居民部門取得明顯效果,居民消費傾向有所上升。但由於分配格局越來越向資本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故而居民消費傾向上升的作用不明顯。其次,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大量資金以存款的形式集中在銀行體系,給商業銀行造成了沉重的放貸壓力。選擇貸款對象時,商業銀行為了保證利潤、降低風險,往往選擇房地產、鋼鐵、水泥等大型投資項目和熱門行業,使社會資金以貸款的形式向那些大型投資項目和熱門行業集中,中小企業由於風險較高,很難從商業銀行得到貸款。而另一方面,商業銀行也有大量資金找不到放貸出路。此外還必須看到,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絕不是一個孤立現象,而是全球“資本過剩”在局部的突出表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萬億流動性極強的資金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游蕩,追逐著短期盈利機會。由於中國的GDP和出口一直保持強勁增長,國際上普遍存在著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中國便成了國際游資逐利的目標。在中國尚未開放資本項目的條件下,大量國際游資通過各式各樣的渠道進入中國,促使外匯儲備快速增長,通過結匯完成流動性輸入。可見,當前中國的“流動性過剩”有內因,也有外因,它體現了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也反映了現階段的一剌些深層次問題。
案例評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資本積累增多這是事實。同時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加深,外匯儲備迅猛增長以及國際游資的進入,使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表現出過剩局面,但是這種過剩只是一種錶面現象。中國的資本增多了,但是並沒有達到過剩的程度。按照IS-LM模型,貨幣供給量增加,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均衡利率降低,如圖所示。貨幣如果供過於求,那麼就會導致物價上漲。而我國的情況是由於居民將錢存入銀行,而不是將其轉化為消費,因此,沒有帶動商品價格上漲。在投資方面,由於銀行在發放貸款時的局限性,出現了一邊是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一邊是一些商業銀行的錢貸不出去的情況。這說明我國資本並不是真的過剩,而是一種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
拿凱因斯的ISM模型解釋馬克斯的政治經濟學,就像拿煉金術偽科學解釋物理學一樣,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絕對不是消費不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