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員流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科技人員流動是指科技人員為了尋求合適的就業條件,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的規定到另一個地方或單位去工作的社會現象。科技人員的流動是社會正常的流動,這種流動有利於解決科技人員分佈不均、學非所用、用非所長的矛盾,有利於發揮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科技人員流動的方式包括:
1.通過調離、借用和停薪留職的方式流動;
2.通過辭職方式流動;
科技人員流動的原因[1]
科技人員流動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人才競爭、追求效用與收益最大化、人才有效供需不足。
1.人才競爭是人才流動的前提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性。商品生產者為了提高市場的競爭能力,以優取勝,必然千方百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不斷地引進經濟活動中。而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引進與轉化,最關鍵的是要靠人才,這就形成了社會對人才最迫切、最直接的需要。用人單位為了滿足自身生產或工作的需要,勢必會引起對人才的挑選和爭奪;與之相對應,人才本身作為供給者,勢必會對眾多的人才需求者進行比較和選擇,同時,人才之間還會為了爭奪合意的單位和崗位而展開競爭。這樣來自不同方面的爭奪和選擇,便形成了人才的競爭。
人才競爭客觀上要求人才流動。競爭與流動的關係是辯證的。一方面人才競爭是人才流動的前提和基礎。從需求方面看,人才競爭為人才流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因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競爭,不僅為廣大人才智能的發揮提供了用武之地,而且還為吸引人才流動提供了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優惠條件;從供給方面看,人才競爭為人才流動註人了強大的內在動力。毋庸置疑,競爭能有效地激發人的潛能和進取心,能力強的人希望有新的拓展,能力弱的人總想趕上或超過能力強的。於是,都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不斷地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從而形成千帆競發、人人爭先的局面,為人才的流動積蓄了強大的勢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人才流動是人才競爭的要求和結果。由於競爭,人們的知識、才能及需求欲望不斷地在變化和發展,人與事、人與崗位、人與單位之間的結合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需要通過流動來不斷地實現人與事、人與崗位、人與單位的動態配置與組合。可見,人才流動與人才競爭的關係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兩者共同作用,不僅能使社會及用人單位物色到合意的人才,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還能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顯露、提高和發展,使具有真才實學、富於開拓性創造性的潛在人才脫穎而出,使那些冒名頂替、濫竽充數、徒有虛名的“假冒偽劣”人才現出原形,遭到淘汰,從而起到凈化和優化人才群體的作用。
2.追求效用和收益最大化是人才流動的目的
從經濟學意義上看,人才流動是人才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一種勞動交換關係,需要受到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調節人才流動,其實質就是由市場體現人才價值。長期以來,人才在我國作為一種非經濟性資源,不受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實踐證明,這種忽略經濟規律、離開微觀效益、無視個體利益的人才流動和配置機製造成了人才的大量閑置和浪費。因此,否認人才流動的經濟意義和價值規律對人才流動的作用,把人才當成單純的用人單位“附屬物”,那麼,人才流動的目的與效果勢必是背道而馳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各種經濟活動和行為開展的基本目的。人才和用人單位作為人才流動這一經濟行為的主體,無疑也會以效益最大化作為基本目的來支配人才流動。只是由於主體雙方在勞動力交換中所處的供求立場不同,因而對人才流動產生的具體目的和動機亦各不相同。對用人單位來說,人才流動直接而具體的目的是追求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一方面人才流人單位希望通過流人人才效用的最大發揮,為其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人才流出單位則希望通過流出學非所用、用非所長、不適合本單位需要的人才,或鬆綁放飛那些“人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才來騰出崗位再覓賢能,達到合理利用人才資源、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從人才本身來說,人才是否流動、怎樣流動,既取決於其在某個單位或崗位中能否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還取決於能否得到與其貢獻相適應的勞動報酬。也就是說,人才在綜合考慮自身的發展、才能的發揮、對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貢獻以及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等多方面因素後,全面衡量流動將給自身帶來的收益,進而以收益最大化標準來確定自身流動與否及流動目標取向。這裡,我們所指的收益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而且還包括政治和社會方面的收益,如流動給人才職務評定、晉升提供機會;使人才政治上要求進步的願望得以實現;使人才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貢獻更多更大等等。因此,在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作用下,追求人才效用最大化和人才自身收益最大化是人才流動的根本目的所在。人才就是為了不斷尋找能夠滿足自身和用人單位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效用、實現自身價值的最佳用人單位和社會環境而流動的。
3.人才有效供需不足是人才流動的根源
在市場經濟下,人才這一高層次勞動力的交換和流動,取決於市場作用下的人才供給和人才需求。當用人單位因生產和工作需要而需增加一個或多個人才時,便會提出對人才的需求。當某一人才尚未就業或雖已就業但因某種原因而想另謀高就時,便會形成人才的供給。就一定區域的人才市場而言,人才供需雙方在競爭及效用和收益最大化原則的驅動下雖然能激發起要求流動的欲望,但這些欲望並不一定都能促成現實的人才流動。當用人單位在現有人才狀況下已獲得滿意的效用,或人才本身在現時工作條件下已獲得滿意的收益,那麼,供需雙方都不會急於選擇人才流動。只有當流入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與流出單位的人才在預計獲得滿意收益的前提下提供的勞動力供給相耦合時,人才流動方能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時的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給才是有效的,即稱之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由於受區域範圍的局限和人才供需雙方心理偏好的影響,有效需求、有效供給經常呈現出不足的狀態,在此情況下,用人單位和人才本身都勢必要求在更廣範圍的人才市場上通過交流和流動來滿足各自的需要。這樣,人才流動便成了用人單位和人才本身必然的選擇。
人才是知識的活的載體。人才的流動,使代表人類和社會進步的知識得到了傳橢和增值的機會,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為了迅速振興經濟,更需要人才的介則流動。但是,山於長期以來我問科技人員管理制度巾的種種弊端,使人才的流動還存在嚴重的障礙。因此,開創一個人才合理流動的局而,不僅符合一般的道理,而且具有一些特殊的意義。
第一,允許人才合理流動,就是否定了科技人員的單位或部門所有制,有利於解決人才積壓和人才不足單位問的不平街。同時促使研究所領導確寸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意識。
第二,允許人才合理流動,可以使人才各得其所,人盡共才。以往由人事部門憑書面材料對科技人員統一分配,安排工作,往往是“一紙定終身”,常有很大的盲目性。人才流動正常以後,可以使研究所一部分學非所用、用非所長的科技人員在事業上產生轉機。
第三,允許人才合理流動,有利於形成最佳的人才結構。研究所科技人員隊伍只有形成最佳的人才結構,才能對社會體現最佳的智力功能。對於形成—個最佳人才結構來說,人員構成的靜態是相對的而人員構成的動態則是絕對的。因為:1.社會不斷地向它提出了新的任務,這就對其內部成員的知識,專業構成也不斷地提出了新的要求;2.它的內部成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如有的進入了創造的旺盛期,有的進入了思維的衰退期;3.它的內部人際關係的各種變化,也在產生著影響這個群體效能的不同的作用。所以,為了形成一個理想的群體結構,科技人員在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應該保持一定的經常性的合理流動。
第四,允許人才合理流動,有利於打破長期以來學術和科研領域里的“近親繁殖”和“幾代同堂”的僵局,有利於進一步發揚學術民主和活躍學術空氣。
第五,允許人才合理流動,有利於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在自然科學的內部,還是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交融處,都在不斷地產生新興的或交叉的學科。這種趨勢要求科技人員的知識面更寬厚,併成為掌握多種相關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往往只有在流動中產生。據抽樣調查,美國從業人員中在專業上的轉移和流動率很高,一般一個人一生中流動甚至多達七、八次。事實表明,凡是知識面廣,瞭解多種專業的研究人員,往往創造思維活躍,研究能力突出,成果較多,相反,長時間在一個狹窄領域工作而很少流動的研究人員,往往習慣於墨守陳規,思路不廣,成果較少。因此,人才的合理流動,符合人才的成長規律。
從長遠考慮,開展人才的合理流動,將成為對國家統一和有計劃地訶配科技人員辦法的極為重要和必不可少的補充。目前,全國二十六個省市和一百多個地縣都建立了人才交流服務機構,中央有關部門也成立了全國人才交流咨詢服務中心,初步形成了全國人才交流網路。這就為進一步搞活用人辦法,有效地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 馬治國著.中國科技法律問題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0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