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市場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教育市場化是指教育的生產、消費完全通過市場進行, 政府既不對學校也不對學生提供財政資助。
教育市場化是高等教育機構之經營手段應會透過市場化機制里重視效率、效益與效能,將學校治理達到如同經營一間企業,充分發揮資源引進之績效,提升教育資源的運用效率,以提供實現高等教育理念與精神,換言之,高等教育機構希望投入最少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教育市場化的倡導者Milton Friedman認為透過市場機制的兩個核心機能:家長選擇與學校競爭,可以促進學校改革提升教學績效、增進教育多樣化等,能迎合學生、家長和社區的需求與期待,亦可減少政府財政負擔,提升教育效能,並解決公營教育系統中多年來難以去除的流弊。
約瑟.莫菲(Joseph Murphy)將教育市場化的動力來源概述為以下三個方面:
1、對科層官僚、獨斷性教育機構先天性功能缺陷的攻擊;
3、期望將數以億計的教育財政部分從公共部門轉移私立部門,而將這些動力元素結合在一起的就是更高績效的追求。為了實現更高的績效,新自由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學校重建,強調將學校市場化,把市場力量引入學校。
一般而言,要使市場化教育系統成功運作,必須服從五項假設∶
教育市場化政策真正實行起來卻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尤以對教師專業的影響為甚。有學者認為教育市場化的副作用體現於學校、教師、學生及社會四方面∶
1、教育市場化把教育的定位從“為社會作貢獻的公共產品(public good)”轉移至“學生個人投資增值的私人產品(private good)”,增加學生的入學競爭與財政負擔,從而令家庭社經地位(social-economic status)之高低成為左右學生教育機會的一大關鍵因素[7]。
2、對學校而言,由於學校需於市場競爭,學校極可能改變以往有教無類,以教育機會均等為本的辦學方針,改而“擇優而教”,以至“擇富而教”,提升學校在市場的績效表現。
3、對教師而言,教育市場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師專業性方面∶
(1)引入學校的競爭屬負面競爭,“合約常額”、“半職教師”、“副教師”、“教學助理”等將會取代常額教席,影響教師職業的穩定性及專業發展計劃;
(2)政府傾向以標準化霸權,透過監控與無止境的評核來確保和提升各學校的教育質素,為教師團隊營造強烈的危機感和挫敗感,有礙教師之專業自主,標準化霸權雖能剔出屍位素餐的庸才,卻只能確保教學活動符合最低水平,它並不能鼓勵,甚至反過來限制了教師創新或追求卓越的空間;
(3)教育市場化改變了學校生態,課程由教師主導,轉變至以消費者(家長及學生)所主導,從而形成消費者霸權,改變中國社會傳統以來尊師重道的風氣,令教師進一步“去專業化”。
4、對社會而言,市場化政策把學位供求交予市場需求,令政府不能因應突發事件,如雙非學童突然增加等社會需求來增加學位供應。有學者認為,過去教統局一直奉行殺校政策,令北區小學學位難以滿足雙非學童與本地學生的需要,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正是教育市場化的惡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