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工業遺產是指凡為工業活動所造建築與結構、此類建築與結構中所含工藝和工具以及這類建築與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築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於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
在內容方面,狹義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作坊、車間、倉庫、碼頭、管理辦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動文物;工具、器具、機械、設備、辦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動文物;契約合同、商號商標、產品樣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型大小、票證簿冊、照片拓片、圖書資料、音像製品等涉及企業歷史的記錄檔案。廣義的工業遺產還包括工藝流程、生產技能和與其相關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存在於人們記憶、口傳和習慣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工業遺產是在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和。
文化價值
國際社會正在不斷地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人們開始認識到,應將工業遺產視作普遍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工業遺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遺產是人類所創造並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化遺產中與其他內容相比毫不遜色的組成部分。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空白。而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捲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社會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它們見證了人類巨大變革時期社會的日常生活。工業活動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工業遺產記錄了普通勞動群眾難以忘懷的人生,成為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構成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工業遺產中蘊含著務實創新、兼容並蓄,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精益求精、註重誠信等工業生產中鑄就的特有品質,為社會添註一種永不衰竭的精神氣質。因此,工業遺產不僅承載著真實和相對完整的工業化時代的歷史信息,幫助人們追述以工業為標誌的近現代社會歷史,幫助未來世代更好地理解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保護工業遺產是對民族歷史完整性和人類社會創造力的尊重,是對傳統產業工人歷史貢獻的紀念和其崇高精神的傳承。同時,工業遺產對於長期工作於此的眾多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及其家庭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情感價值,對它們加以妥善保護將給予工業社區的居民們以心理上的穩定感。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科技價值。它們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工業遺產在生產基地的選址規劃、建築物和構造物的施工建設、機械設備的調試安裝、生產工具的改進、工藝流程的設計和產品製造的更新等方面具有科技價值。保護好不同發展階段具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才能給後人留下相對完整的工業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提高對科技發展史的研究水平。而保護某種特定的製作工藝或具有開創意義的範例,則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經濟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工業的形成與發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可以避免資源浪費,防止城市改造中因大拆大建而把具有多重價值的工業遺產變為建築垃圾,有助於減少環境的負擔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工業遺產能夠在城市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保持地區活力的延續性,給社區居民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通過對城市中的工業遺產重新進行梳理、歸類,在合理利用中為城市積澱豐富的歷史底蘊,註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弘揚工業遺產的文化精神,既能為後世留下曾經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的歷史形象記錄,也能為城市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思考和啟迪,更能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工業遺產具有重要審美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景觀所形成的無法替代的城市特色。認定和保存有多重價值和個性特點的工業遺產,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義。工業遺產雖然不能像一般藝術作品一樣進行觀賞,但是,城市的差別性關鍵在於文化的差別性,工業遺產的特殊形象成為眾多城市識別的鮮明標誌,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無時不在提醒人們城市曾經的輝煌和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城市居民留下更多的嚮往。一些國家和地區充分認識到工業遺產的這一重要價值,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走出了與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相結合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路子。
政治價值
一個保護好的工業遺產可以成為歷史文化乃至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大慶當年靠艱苦奮鬥起家,住的是“乾打壘”用土壓成牆的房子),生活是相當艱苦、儉樸的,如果在早期的油井旁保留一片這樣的建築,與油井一併成為一個反映早期採油工作生活的遺產,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可惜大慶在改革開放後,迅速地消滅了“乾打壘”,建起了一片片高樓大廈,使人們只能在照片中看到當年的情景。
工業遺產的保護[1]
對工業遺產的保護不僅只強調建築遺產,還要重視工業遺產整體環境的保護。具體來說是對工業遺產的結構、空間、環境等都應保持原貌,確保遺產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隨著社會對工業遺產保護的逐漸重視,整體保護有可能成為未來工業遺產保護的主要方向。所謂“整體保護”模式,是指既保存工業遺產中的建築物、環境場所和工業設施等物質實體,又保存工業遺產積澱下來的文化和傳統等精神內涵,目的是通過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的雙重保護,記錄並向人們展示曾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程中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工業文化和歷史信息。
為滿足現代化需要而對工業遺產設施所做的任何拆改,或對某些附屬設施的隨意處置,都可能影響其作為工業遺產景觀的整體風格和質量,使工業遺產景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受到損害。在進行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規劃時,對工業遺產的每個要素都要進行仔細甄別和單獨評估;在考慮各個要素與整體工業遺產景觀的聯繫的基礎上,確定其保護的級別,並選用恰當的利用方式。同時,在具體工作中要註意確保現在進行的各種干擾具有可逆性,認真記錄所有的改動,被取締或拆卸掉的物件也應得到妥善保管。
在設計策略上,一般是在保持工業遺產原址原貌不變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修整和完善,繼而重新規劃空間序列的組織並設置參觀流線,同時利用一些重要建築、場地和設施等塑造具有代表性的空間節點,向人們展示工業遺產的原始風貌和藝術文化價值。此外,也可適當地移植一部分體閑、娛樂等服務設施,以滿足人們參觀之外的更多需求,增添區域的生機與活力。
工業遺產再利用常見模式[1]
1、博物館模式。這種模式是把工業遺產中文物和建築群集中的區域建成現場博物館的形式,來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激發觀眾的現場感和認同感。在原址上修建博物館,比在傳統博物館中展出舊有物品更方便、也更生動,通過保留原有的工作條件和地域背景,讓參觀者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時空倒流的真實感。利用這種模式開發再利用的工業遺產有英國的艾思布里奇峽博物館、德國薩爾州的弗爾克林根煉鐵廠等等。工業博物館模式對工業遺產的要求較高,需要儘可能地保持其原貌。通常工業遺產的占地面積非常可觀,由於城市土地資源稀缺且昂貴,要將處於大城市中心地帶或城市內的工業遺產改造為博物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應該將工業博物館的考慮範圍定在城郊及兩個大城市之間的交通樞紐處。
2、工業遺址公園。可以成功地將舊的工業建築群保存於新的環境之中,從而達到整體保護的目的。要對工業遺址公園及其環境進行統一設計,努力創造和設計出既屬於現在和未來、同時也記錄和體現過去工業成就的空間形態。在傳統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業遺址公園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工業遺址公園內幾乎所有的景觀都可以向公眾開放,通過引導式通道、視聽同步裝置、位置圖、出版物和光碟逐步進行講解和說明。由於在南方傳統工業區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運河形成規模佈局,因此,可以結合這些地區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資源,以穿城而過的河道為軸線,修複沿岸廠房、倉庫、商鋪和其他歷史遺存,再現河道兩岸傳統風貌,形成工業景觀與河岸風光交相輝映的文化景觀帶。可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將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築等,改造成一種能夠吸引現代人們瞭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
3、創意產業園模式。它是將工業遺產改造為創意產業園、現代藝術區,用以展示現代藝術、大型雕塑、裝置藝術等。北京798從軍工廠轉型為國際當代藝術中心就是典型的代表,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國《財富》雜誌一年一度評選世界有發展性12個城市之一,原因之一就是798的存在。